farseer - 标记
死海之滨 豆瓣 Goodreads
死海のほとり
8.5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田建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9
“人类也会很快忘记痛苦,就像很快忘记幸福一样。”
-
★ 格雷厄姆•格林盛赞 远藤周作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 与三岛由纪夫齐名,曾一度被列为诺奖候选人 | 中文版首次翻译
★ 硝烟之下,牺牲与苟且 背后的人性抉择 | 信仰之间,追随与离弃的终极问答
-
【内容简介】
《死海之滨》为日本文坛巨匠、芥川奖获得者远藤周作,继《沉默》结束七年后又一部对爱与人性、妥协与反抗、忠诚与背叛的长篇小说。
故事在双重时空下展开,由“朝圣”和“群像中人”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现代的“我”在耶路撒冷追寻耶稣曾经的足迹,“新约”时代六个身份各异的人物见证耶稣的献身。从“母性的神”到“永远的同伴者”,一段追寻耶稣真实面貌的朝圣之旅,一部探寻爱与信仰的长篇力作。人们究竟在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远藤周作将笔触伸向每个人心灵中那片暧昧幽深的地带,运用细腻复杂的心理描写剥开真实的人性百态。
============================================================
【名人推荐】
不是那些带有文学革命意义的作家们,人人都有的深沉而阔大的存在。你的写作,恰恰弥补了他们在文学革命中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轻慢。
——阎连科(作家)
这是名作《沉默》的姐妹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战时日本对国民控制的情景。
——河上彻太郎(著名评论家)
远藤周作不是凭借文字取胜,他的作品整体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
——安冈章太郎(作家)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沉默》结束七年后
零度分离 豆瓣
6.7 (7 个评分) 作者: 伊格言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6
一份赛博时代的罪案调查报告
23世纪“生物朋克”启示录
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科幻诗人”伊格言
阔别七年后的最新作品,两岸同步出版
对于伊格言宇宙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
【内容简介】
零度分离。即生即灭,量子泡沫般的短暂交会。
每一次的对视,都堪称一次难以重现的奇遇。
公元2154年,人类联邦政府最高法院颁布《种性净化基本法》,正式赋予人类唯一优先物种之权利。然而,在“类神经生物”技术发达,生化人、AI与其他“类人物种”泛滥的年代,该法律频频受到挑战。
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分别深入探访了六桩轰动一时的伦理公案:AI反人类叛变、梦境治疗师杀人事件、能与鲸鱼对话的科学家、虚拟偶像诈骗案、邪教“地球觉知”大屠杀、影后人间蒸发之谜——于2284年集结成书出版。
而Adelia自己的身份亦是扑朔迷离,有证据显示,她似乎已经存活了超过两百年的时间……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设定于23世纪的近未来科幻作品。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身份成谜,她只身涉入谜团,企图窥见时代真相。六篇深度报道,既是Adelia的时代速写,也是伊格言的大胆预言。
★《黑镜》×《盗梦空间》×《赛博朋克2077》,科幻文学对下个世代的最新想象!
★当虎鲸拥有自己的语言,科学家为何成为全民公敌?用来播放梦境的设备,何以犯下反人类的终极罪行?温和友善的小镇暖男,如何变身施行屠杀的邪教教主?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女人,因何堕入虚拟偶像诈骗的陷阱?当梦境成了处方药,缘何医生对患者起了杀心?万众瞩目的国际影后,怎能做到旦夕之内人间蒸发?
★全书如同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浸没式RPG,每个读者都能经历一番穿越至未来解谜的快感,同时悟出作者对当下时事议题的精准讽刺。
————————————
【名人推荐】
蒋勋、马家辉、焦元溥、徐则臣、胡晴舫、张凯婷联袂推荐
伊格言的大哉问,一面质疑、解构人的存在与意义,但同时又指向一种古典的关怀。“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正是人类创伤的起源。就在那一刻,电光石火,夜海轰鸣,死亡与生命接轨,幸福与幸福的终结无分轩轾。爱是神迹么?抑或是一场虚拟梦境的完美高潮?
——王德威(学者)
21世纪现代人的困惑和焦虑,在23世纪未来人的故事里复调而显现。《零度分离》作为一部虚构性作品,却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施行性力量。它仿佛正在为我们所处的迷惘时代而领航,同时也是一份早先到来的未来人类警示书:在那条道路上,我们将会有诸多与深渊不期而遇的时刻。
——阎连科(作家)
《零度分离》这部小说的时空太广大了,伊格言站在全球的视角,并不停流转。人物的身份也是世界性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的小说,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了不起。
——韩松(作家)
每个故事都说不出地好看......如果有同为写小说的顶尖对手问我,我最“平凡人”的回答,就是“厉害!”“真是厉害!”对我而言,这已经不是“天才”或“才华”的层次,而是另一种新的智能人种抢走了古老的卖梦人、食梦貘,或仅属于幻影(与毒品对大脑作用无异)的旧一套VR的IP公司,这些人的古老行当。
——骆以军(作家)
这是继《噬梦人》之后的野心之作。私心认为,入选“2019年年度小说选”的书中首章《再说一次我爱你》是台湾当年最好的短篇小说……《零度分离》最后,那位神秘的Adelia Seyfried像一个埋伏暗处已久的杀手,身份揭露时,几乎给了我致命一击。我知道这本书还有后续,如此,更令人拭目以待了。
——张贵兴(作家)
从《噬梦人》到《零度分离》,伊格言依然以梦为刀,切剖人性。这本新的作品层叠式的结构,一如文学对现实的摹写,也是小说家对生活的戏拟与致敬。从这个角度上说,《零度分离》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这个大时代的预言与寓言。
——葛亮(作家)
伊格言是台湾最重要、最前卫的作家之一。我几次见到他,他都仿佛在修行,沉静地待在一边。具体说就是对外在世界的活动反应迟缓,整个脸都因为内心在想什么而微微颤栗。当时我想他或许有些抑郁。现在看来,他是在像炼金一样,锻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空间。啊,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本书。它如此危险而美丽,真像是拍一个巴掌就会震碎的精致的水晶宫。
——阿乙(作家)
伊格言有一种迷人的说服力。这些猜不透原因和动机的故事,这些“零度分离”的人物,他们无法达成一致的对话,以及没有被回答的追问,都能让读者感动不已。
——小白(作家)
虚构中的虚构,迷狂中的迷狂。伊格言以骇人想象与磅礴笔力构建出未来历史篇章,在那样的一个未来,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现实与梦境也不再泾渭分明。
——陈楸帆(作家)
伊格言的《零度分离》将科幻投入叙事的迷宫,思想上的实验走在深渊的边沿。六个属于未来的故事闪烁着巴洛克的璀璨光芒,点燃后人类技术时代的情感迷狂——“再说一次我爱你”,人与非人的区隔已然倒塌。这是关于未来最出人意料的预言,这是关于我们时代最深不可测的寓言。
——宋明炜(学者)
伊格言的作品其实多年以来一直都相信一件事:人类文明必然会衰败的。在这部作品里,他试着以两百年后的人们的视角去描绘这种衰败,以及,试图追问这种衰落对于文明的意义。什么是未竟的梦想,什么是未付出的爱?他是中国科幻文学独特而浪漫的一支力量。
——笛安(作家)
在科技世界中注入感性,一方面暖化柔化科技的冰冷,另一方面又让情爱显得凉薄虚幻,是伊格言从《噬梦人》以来的独特笔触,新作《零度分离》尤其发挥极致,温柔旖旎又绝望。未来世界的荒芜莫过如斯。伊格言在科技航道中探情,冷冽中透着少许迷离、一丝忧伤、些许浪漫,堪称是科幻小说的抒情诗人。
——范铭如(学者)
什么力量能打破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六度分离成为零度分离呢?从六到零的距离,是不是就是一整个宇宙?还是其实,只是我们意识的幻象?伊格言在《零度分离》一书中,实现的就是这样的,创造的力量。此书终将在历史留名。
──黄健玮(演员)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实践中的宗族 豆瓣
作者: [加]宋怡明 译者: 王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本书论及的户籍与赋役制度、里甲与里社制度,乃至理学文化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动乱,都是明清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如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则端视当地民众的应对策略。宋著反复强调,地方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议题,都要经历长期的竞争、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地方社会应对历史变迁的机制与策略。几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楔子,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作者刻意营造的现场感,不断引导我们深入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历史实践。
2021年8月8日 想读
Reinventing Licentiousness 豆瓣
作者: Yvon Y. Wa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 3
"Uses Beijing police archives to present a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arkets for and regulation of sexual depictions in today's China, focusing on media markets from c. 1880 to 1940 as a motor for cultural change and linking the Chinese case to global trends"--
2021年8月8日 想读 啊,Yvon……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套装 豆瓣
作者: [日] 寺泽薰 / [日] 熊谷公男 译者: 米彦军 / 马宏斌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集结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的一流日本史学家,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粉墨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再到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本丛书从东亚与全球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专为大众读者撰述。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独具风格。
★国内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联袂推荐:读日本史,这一套就够了。
◎ 名人推荐
这套书旨在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重新定义日本社会的形象。
——网野善彦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是代表日本史学界水准的精品。每位著者最大限度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呈现出开放式、客观性、国际化的史学新风。
——国内史学名家王勇
我们看过每一位作者的论文摘要和作品,数次召开会议,才决定了最终人选。每一位入选的作者都专精自身的研究领域,这是一套研究水准极高的日本史系列丛书。
——讲谈社前总编辑 鹫尾贤也
◎ 内容简介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共10卷,4112页,200万字,介绍了日本上下2000年历史。
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万世一系的天皇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的粉墨登场,律令国家过渡至王朝国家,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群雄逐鹿、天下一统。尔后,时代遭遇巨大变革,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在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中,明治维新到来,近代国家建立。
十位日本一流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以关键问题为锚,以主题划分卷册,注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不乏生动的故事描写,细腻体察个体的同时,又有对列岛各时期有着宏观把握,是一部扎实详实、融合多学科知识、观点新颖的史学经典。
2021年8月8日 想读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日]山本幸司 译者: 杨朝桂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史学家山本幸司经典力作,聚焦天皇与武士地位逆转的关键时刻。中世史学者山本幸司长期埋首中世法制史、思想史领域,其对镰仓时代关键性人物个人命运及政治思想的研究颇具独创性,对历史细节的阐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七百年幕府时代的肇始,源氏一族的荣光与没落。源赖朝,日本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是幕府统治的创设者,也被后世视为逼死手足的权谋家,本书以源赖朝及其后继者的政治生涯为主线,通过深入历史大事件的细节,再现了源氏三代将军的荣辱盛衰,及其身后北条氏的勃兴历程。
★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推荐:本书对源赖朝的个人经历及其政治思想,以及镰仓时代女性地位的阐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细节之处皆是独到的观点。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五卷。讲述的是镰仓时代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南宋时期。
镰仓时代,日本史上首个武士掌权的时代。其创设者源赖朝,率先勾勒出“武士参政”的构想并将其付诸实现。此后近七百年,将军的幕府取代天皇的朝廷,成为日本的统治中心。
本卷以源赖朝及其后继者的政治生涯为主线,通过深入奥州合战、承久之乱等历史大事件的细节,一探武士、贵族等不同势力之人的对弈与合作、权衡与取舍,再现了镰仓时代初期,源氏三代将军的荣辱盛衰,及其身后北条氏的勃兴历程。
2021年8月8日 想读
思虑20世纪 豆瓣 Goodreads
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苏光恩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2021年8月8日 想读
我们要当作家 豆瓣
作者: [美]埃里克•奥尔森 / [美]格伦•谢弗 译者: 李晋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我们要当作家》的故事发生在1974-1978年间,地点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有近30位师生。该书内容热闹非凡,趣味横生,见解深刻,融原创性访谈、评论、建议、传闻、逸事、分析、历史和旁白为一体。在那些年里,暂露头角的天才作家,在爱荷华市的教室和酒吧里创作、批评、酗酒、辩论,这些作家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约翰•欧文、简•斯迈利、T. C. 博伊尔、米歇尔•赫恩伊凡恩、艾伦•格甘纳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简•安妮•菲利普斯、珍妮•菲尔茨、乔伊•哈乔、乔•霍尔德曼等。该书内容深刻,是作家、读者、历史爱好者以及“要当作家的人”的灵感之源。
2021年8月7日 想读
关于善恶的对话 豆瓣
作者: [英]布伦达·阿尔蒙德 译者: 刘余莉 / 杨宗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本书可谓英国版《苏菲的世界》。作者描述了在一个虚构的艾洛依部落的经历,通过与艾洛依人的对话回应了一系列人们普遍的人生困惑,探讨了人应该自私吗?什么是权利?为什么要生孩子呢?谁应该为孩子负责?等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问题背后的伦理学理论,让读者在轻松喜悦的阅读中达到对西方伦理学主要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2021年8月7日 想读
鹤见俊辅传 豆瓣
鶴見俊輔伝
9.0 (6 个评分) 作者: [日]黑川创 译者: 夏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战后日本思想界旗帜性人物鹤见俊辅权威传记
※ 以九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折射20世纪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灵秘史
※ 传记作者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掌握第一手资料,收入大量珍贵照片
※ 著名学者孙歌作序推荐 第46回大佛次郎奖获奖作品
1.鹤见俊辅出身于日本显赫的家族,却因为过于严格的爱而反叛,早早地便出入花街柳巷,直到被大岛渚改编成电影《感官世界》的阿部定事件吓到。
2.他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蒯因学习,却因为珍珠港事件,被迫在监狱的马桶盖上完成毕业论文。
3.从日美一开战,他就认为正义在美国这一边,却仍然决定坐交换船回国,“在日本人中间迎接战败”。
4.他学习的逻辑实用主义,强调从语言分析开始哲学,但他的字典来自战争,他不得不从恶开始,并陷入维特根斯坦式的逻辑与罪的纠缠。
5.在爱国与民主之间,他站在民主一边,但这并未让他变成亲美派,事实上他后来拒绝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6.与丸山真男侧重于构建自己的思想不同,他是要把自己作为平台和中介,通过创办杂志、组织同好会和为无名者作传,让尽可能多的人抵达自己的哲学。
7.在无数次失败的自杀之后,他活成了世纪老人,而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8.他喜欢喝可口可乐,而因为不喝酒,他便将之作为“放荡之味”。在他的棺内四角,便放着小纸杯装的可乐。
我阅读了这部传记,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从思想史的视角来阅读,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本书所提供的关于战后日本社会知识活动的很多具体状况,这些状况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鹤见之为鹤见的秘密——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他给我们提供了进入那个时代的一把特定的钥匙。
——孙歌(著名学者)
在一家过分拥挤的意大利餐厅里,我们谈到了鹤见俊辅。这是纽约4月的一个傍晚,我与坂本龙一斜对面而坐……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他们[丸山真男、加藤周一以及鹤见俊辅]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作为战后日本思想界并驾齐驱的巨人,继竹内好(1910—1977)、丸山真男(1914—1996)、吉本隆明(1924—2012)之后,鹤见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执战后日本思想与言论牛耳的“战前派”与“战中派”(分别指在战争前与战争期间形成人格的两代人)知识分子就此谢幕。由于独特的战争体验,这些知识分子对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展开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在日本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这些知识分子所展现的思想与行动,已然决定了他们作为巨人不朽的一面;他们自身就是战争留给日本以及世界的遗产。
——李永晶(《分身:新日本论》的作者)
【内容简介】
代表战后日本的思想家鹤见俊辅(1922—2015)出身显赫,外祖父是后藤新平(历任日据台湾时期民政长官、满铁总裁、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东京市长等),与伊藤博文有深交,父亲是鹤见祐辅(作家、政治家),日本公共外交领域的先驱。
不过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鹤见出于反叛心理,从小品行不良,之后在父亲安排下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鹤见乘交换船回国,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前往爪哇岛工作 。在此期间他的一位同事被选中去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这成了鹤见哲学思考和道德逼问的关键时刻。
日本战败后,鹤见创办并主持《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堪称了解战后日本的钥匙,除了出版时间达五十年,还因为它是一个要最广泛深入日本社会肌体的平台。而在这一切之中,鹤见俊辅堪称灵魂人物。
本书是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的黑川创,翻阅全部著作及相关文献,对这位“稀世哲学家”九十三年人生历程的追寻,是可以成为今后所有鹤见研究基础的真正的评传。
2021年8月7日 想读
我好难过(中英双语) 豆瓣
作者: 黄雪妍 电子工业 2010 - 8
《我的感觉•我好难过(中英双语)(全彩)》描写了一只可爱的小天竺鼠对难过心情的表述: “难过是一种灰灰的、累累的感觉。”小天竺鼠通过找人倾诉、和别人在一起聊天等,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难过的时候,要学会化解情绪,做点有趣的事,使心情轻盈一些。接着,他去荡秋千、画图画、和朋友一起吹泡泡……渐渐地恢复了好心情。
2021年8月5日 想读 via 团团
How to Say It, Third Edition 豆瓣
作者: Rosalie Maggio Prentice Hall Press 2009 - 4
For anyone who has ever searched for the right word at a crucial moment, the revised third edition of this bestselling guide offers a smart and succinct way to say everything
One million copies sold!
How to Say It® provides clear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what to say--and what not to say--in any situation. Covering everything from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to personal letters, this is the perfect desk reference for anyone who often finds themselves struggling to find those perfect words for:
* Apologies and sympathy letters
* Letters to the editor
* Cover letters
* Fundraising requests
* Social correspondence, including invitations and Announcements
This new edition features expanded advice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emails, blog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21年8月5日 想读 via 小红书
一日三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2021 - 7
刘震云2021重磅新作,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小说《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编辑推荐】
★《一日三秋》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从百年延宕到千年求索。
★从《一地鸡毛》中的一斤豆腐到《一日三秋》中的一把韭菜,我们走过三十年,心态却如同经历了三千年。
★神界鬼界 画里画外 戏里戏外 梦里梦外 故乡他乡 历史当下——“一日三秋”不止于时间体验,更是六重矛盾中的空间体验。
★《一日三秋》是刘震云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
★在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年代,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然而它对人的影响却是连绵不绝的。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幽默风格,写出了人类本质的命运。
2021年8月5日 想读
黛茜·密勒 豆瓣
Daisy Miller and Other Novellas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赵萝蕤 / 巫宁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大师之一。他精雕细琢的《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长篇巨著使他成为公认的所有时代中运用小说艺术最为精妙的大师之一。中篇小说是詹姆斯偏爱的一种“优美无比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把丰富多彩的内容纳入少而精的形式是对作家的一种挑战,他满怀激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把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前无古人的水平。本书精选詹姆斯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中篇佳作《黛茜·密勒》等凡五篇,另附詹姆斯小说美学的纲领性论文《小说的艺术》及英国作家C·P·斯诺的评传文章《亨利·詹姆斯》,称得上了解认识这位小说大师的上佳入门书。
2021年7月29日 想读 via swx,一流作家一流译文
妖怪大全 豆瓣
日本妖怪大全:妖怪.あの世.神様
作者: [日] 水木茂 译者: 王维幸 2021 - 8
《妖怪大全》是鬼怪漫画之父、妖怪博士水木茂经典之作。
从前的夜晚很黑,人们借着提灯微弱的光小心地走在路上。冒充落水小孩戏弄人的赤川子,听了夸赞就帮渔夫捕鱼的伊邪,平成元年都市传说中的人面犬,专卖发霉豆腐的豆腐小僧,与源赖光四大天王大战的土蜘蛛,整天监督僧人念经的木鱼达摩……
《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以及19个在日本流传的古老传说。水木茂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2021年7月29日 想读
隳三都 豆瓣
8.8 (35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2021年7月28日 想读 via 罗新
1493 豆瓣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作者: 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 译者: 朱菲 / 王原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9
★独特的全新角度,重新解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与全球化《哥伦布大发现》之后又一优秀的史学巨著,为15世纪后的世界,勾勒出非常清楚的轮廓,阐明了欧洲与美洲的生态冲突如何实际上转变人类历史的每个面向,是一本堪称经典的好书!应当成为所有高中和大学世界史课程的必读书目。
★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独立辩证思维的结晶研究资料十分透彻、紧跟前沿,涵盖了世界史、免疫学和经济学等学术领域,作者在研究、旅行和访谈之上,慎重地归纳整理、辩证论述,他在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且引发大家的兴趣时,改变了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生态学VS世界史以及哥伦布VS郑成功这两个对应主题,巧妙地交织于曼恩生动诉说的大交换故事之中。
★警示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未来烟草的种植、森林的砍伐、玉米番薯对环境的破坏,并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1493》是一部全新解读五百多年以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查尔斯·曼恩走访了亚欧美各洲,旁征博引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继续挑战欧洲中心论历史,针对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贡献出了自己振聋发聩的论点。《1493》不仅展现出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是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方面,也发现了今日最激烈的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1493》用亲民的语言融合众多专业研究成果,向每一个普通读者生动描述全球化,是最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曼恩博学到令人惊异的非凡之作。
2021年7月28日 想读 via 罗新
夏日踟躇 豆瓣
作者: 李渝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十三则短篇,底色为苦难,浮现的却是河与黄昏。李渝笔下的暮色降落,是骚动将至的预告;江水流转,是历史与记忆的即将重现。种种血泪伤痛,她用艺术史学者的目光,化喧哗为萧索,呈现出清淡悠远的画面。
串联起无数幅画面的,则是李渝以小说家身份提出的“多重渡引”技巧。视角延长,时空切换,故事辗转而来;那些历经苦难的脸孔亦随之变换,是军官、间谍,也是画师、歌唱家,并在纷乱流离中,寻求救赎的可能。
编辑推荐
☆ 王德威曾与台湾麦田出版社合作编选华语书系“当代小说家”,推出骆以军、黄锦树等作者。同样源自此书系的《夏日踟躇》,收录数篇被许多论者认为和白先勇《台北人》并立的“温州街的故事”,也有“时报文学奖”作品《江行初雪》,是一部李渝的短篇精选集。
☆ 李渝师从美国学者高居翰,研究艺术史,将中国传统绘画融入文学创作,让“古典与现代”这两种要素在她笔下获得渡引,进而新生;李渝也因此成功地从现代主义创作者之林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镇”。
☆ 深受鲁迅、沈从文影响的李渝,将艺术与历史结合,黄昏光影、江河暗流,对照着知识分子的落难迁徙、寻常百姓的痛楚创伤。视觉意象绵密的文字同时蕴含深层的历史文本,呈现学者郑颖所述的,“在近乎山水画的静谧远景下,看见暗藏其中的‘历史轮回却无声的暴力与卑微’”。
名人推荐
☆ 从早期的存在主义式小品到八十年代对艺术与历史的反思,再到九十年代寓言式接力叙述,李渝一直追寻一种明净的形式,用以观照生命的流变。她的小说,努力描摹一种生命的风范,一种高洁的、审美的,“鹤的意志”;她的叙事总已内蕴历史动机,“河与黄昏”的意象经营形成独特的抒情史观;而“多重渡引”的美学技巧,则别具奇诡的魅力。无论题材如何变化,温静如玉是李渝最终给予我们的印象。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 读李渝的小说,让人想起了印象派的画作,轮廓陷落,事物的线条流动闪烁,光影循时间的挪移而辉映,交织出纷然炫妙的色彩。透过文字,她引领默契相通的读者进入,进入这一黑暗却又深邃丰富的国度里,体验另一种存在的可能,生命的升华与超脱。
——郝誉翔(台湾作家)
☆ 从“保钓”运动回归艺术史专业与小说家身份的李渝,叙事腔调节制舒缓,文字精炼妩媚,自早期现代主义式的苦闷与悸动,到后期对历史、艺术的反思观照,如诗的构句下,蕴含一种超越时空、想要将历史伤害或暴力扭曲篡夺了人的尊严、自由、美的静谧时刻还原、超越、升华的浪漫意志。
——郑颖(台北医学大学教授)
获奖记录
☆ 《江行初雪》荣获 1983 年“时报文学奖”甄选小说首奖。
2021年7月22日 想读
娜塔莎之舞 豆瓣 Goodreads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曾小楚 / 郭丹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2021年7月22日 想读 via 蛋,“时间跨度四百年,将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芭蕾、电影各艺术门类的数十位大师的故事和情感,在八个主题下排放的整整齐齐,却又信手拈来,将(借用伯林的书名)“俄罗斯的心灵”娓娓道来,”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豆瓣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0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f China tend to focus o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giving Chinese culture little if any attention.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offers a corrective, revealing the crucial role that fiction plays in help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nation. Where history fails to address the consequences of man-made and natural atrocities, David Der-Wei Wang argues, fiction arises to bear witness to the immemorial and unforeseeable.
Beginning by examining call in 2013 to “tell the good China story,” Wang illuminates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politics have taken a “fictional turn,” which can trace its genealogy to early modern times. He does so by addressing a series of discourses by critics within China, including Liang Qichao, Lu Xun, and Shen Congwen, as well as critics from the West such as Arendt, Benjamin, and Deleuze. Wang highlights the variety and vitality of fictional works from China as well as the larger Sinophone world, ranging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political allegory, erotic escapade to utopia and dystopia. The result is an insightful accou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one that affords countless new insights and avenues for understanding.
2021年7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