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花衣魔笛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ハーメルンの笛吹き男:伝説とその世界
8.6 (51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夏川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9.0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 鲁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其它标题: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微尘 豆瓣
8.4 (39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比青春期更关键 豆瓣
Wildhood: The Astounding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Adolescents
作者: [加]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 [加]凯瑟琳·鲍尔斯(Kathryn Bowers) 译者: 苏彦捷 2021 - 11
纵观整个动物王国,动物青少年都热衷铤而走险。死于交通意外的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多。同样的,被汽车轧死的青少年动物也比成年动物更多。每一个青少年都是独特的存在,但是地球上所有物种中的青少年都面对着相同的长大成人的挑战:生存下去,取得成就,以及找到自我。
“医学界的达尔文”芭芭拉·纳特森-霍罗威茨继“动物普通性”后提出了又一开创性概念:野蛮成长期。她提出了全新界定成年的基本要素,不以年龄为标准,而是成功完成4项任务,获得4种能力,才算完全长大成人。野蛮成长期这段人与动物共有的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又激情振奋的阶段,从未被如此深刻地分析过。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绝妙之作,涉及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遗传学、生物进化学及神经科学。行文大气,画面感十足,4个动物主角的生命故事特别引人入胜,在故事中透出一个科学家关于人与动物的全新思考。
2021年12月19日 想读
红狐丛书:橄榄林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北岛 主编 2018 - 1
南欧,一片神奇且富有风情的沃土。温润的地中海气候、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深厚悠远的历史背景缔造了这里独特、多元的文化魅力。无数诗人流连于此。南欧人文与风情的多面性也深深融会在本辑收录的五位诗人的作品里。
——————————————————————————
本书收入了南欧五位当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诗人奥尔维多•加西亚•巴尔德斯(西班牙)、穆罕默德•贝尼斯(摩洛哥)、费平乐(葡萄牙)、詹玛•歌尔伽(西班牙)、努诺•朱迪斯(葡萄牙)的诗歌作品。多语种呈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21年12月19日 想读
清洁女工手册 豆瓣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Selected Stories
8.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露西亚·伯林 译者: 王爱燕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9
【令人相见恨晚的迷人文学声音】
白天做急诊护士、清洁女工、在监狱里教写作,
晚上写下这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
天哪,露西亚·伯林是怎么做到的?
------
★震撼世界文坛 身后成名的文学大师 露西亚·伯林
★被誉为“美国文学隐藏最深的秘密”
★令文学界、出版界和媒体“愧疚不已”的迟到赞誉
★《纽约时报》《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
★西班牙《国家报》“21世纪前20年世界最佳图书”
★著名导演阿莫多瓦 改编同名电影
★《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挚爱好书
------
【书名极具迷惑性的短篇小说集】
清洁女工手册 阅读说明
100%奇迹面料 | 成分 40%幽默 30%忧郁 30%优雅
体温机洗 / 温柔烘干 / 平铺晾读 / 贴心熨烫 / 情绪染色 / 手不释卷
★洗衣机造型 立体感极简创意护封
★雾霾蓝绵玥纸 小熨斗元素烫金经典内封
★洗衣机旋钮+显示屏目录
★仿布面质感洗涤标签式书签
------
欢迎光临。你打开这本书,来到一家以露西亚·伯林命名的洗衣店。
然而这里不提供清洁服务。瞧,所有洗衣机里都旋转着故事,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旋涡。
你不由自主被吸引,盯着观察窗看。
悲伤的、糟心的生活泛起泡沫,可偏偏有快乐源源涌出,照亮了世界。
你就这么盯着,迷醉着,心跳加速,呵呵傻笑,潸然泪下,爱上故事里和你一样矛盾、困惑、渺小的普通人,爱上这平凡琐碎却优雅的生活。
感谢光临,本店不提供清洁服务。
你读完这些故事,推开门走出洗衣店,感到自己焕然一新。
------
露西亚·伯林可能是你没听说过的最好的作家。——《出版人周刊》
她在不同的生活之间、不同的世界之间移动。阅读所有书,见过所有人。她的故事会让你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用幽默分散你的注意力,然后用刀锋扫过你的皮肤,将你抛至一个意想不到的目的地。——《巴黎评论》
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在其时代近乎被埋没,而在《清洁女工手册》中,我们目睹了她的现身。——《纽约时报》
伯林所讲述的所有故事都包含一种真实的味道,很明显,她将自己真实的经历融入了其中。露西亚•伯林就是自由与张力本身,是这二者动人的合体。我从来没有读过哪个女作家能有露西亚•伯林这么睿智、敏感、温柔、勇敢。
她的美好、她作品周围一直环绕着的黑暗和她苦难的经历,滋养了她的魅力和传奇的一生。《清洁女工手册》受到了评论界热情的欢迎(当然也是因为愧疚)。——西班牙《国家报》
露西亚·伯林的故事是带电的,它们如同火线相触,嗡嗡震颤,噼啪作响。作为回应,读者的头脑也活跃起来,陶醉、狂喜,所有神经突触统统激活。这是我们阅读时喜欢的感觉——运用大脑,感受心跳。——作家 莉迪亚·戴维斯
天赋异禀的伯林知道自己有多好,而且并没有那么费劲心机去得到什么,这种组合即使在后世也让她更加诱人。无论怎样,在她过山车般的生活里,写作总能找到出路。——编辑 贝尔
2021年12月14日 想读 via 小独角
音乐神童加工厂 豆瓣
PRODUCING EXCELLENC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伊莎贝拉·瓦格纳 译者: 黄炎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首次展现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模式
*用法语、俄语、波兰语、英语进行的第一手采访
*访谈了90位小提琴手、建立了339位独奏学生档案
*分剖独奏职业的国际化、天才演奏家的低龄化等
*消除音乐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认知隔阂
*讲解大师班在晋级、精艺、扩展人脉等方面的运行规则
*关注评委、指挥、伴奏者、音乐会组织者、乐器修理师、音响师、经纪人等少为人知的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不仅有关乐器技艺的练习与打磨,更是一次社会化过程
————————————————————————————
19世纪的意大利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由此换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你是否也曾好奇,马友友怎样成功书写他的传奇;朗朗又如何横空出世?本书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 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没错,他们的成功亦有模式,远非天赋异禀和精通演奏那么简单。
名家推荐:
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且有些残酷的世界——小提琴表演界;而这与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截然不同。此书没有像如今大量存在的那些社会学著作一样,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运用另一种方式,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乐器修理师、收藏家、音响师以及资助者都是漫长、曲折的独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堪称非凡的田野投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富、完整的信息。
——霍华德S .贝克 (Howard S. Becker),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越轨社会学、艺术音乐社会学家,“标签理论”奠基人。
这本书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于古典音乐表演家们最杰出的研究。如此深度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模式,短时间内难有其他学者能望其项背。如果说E.C.休斯(E.C. Hughes)和霍华德•贝克开启了对职业社会化过程予以民族志研究的传统,那么本书作者为该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复兴。我相信,此书将吸引类型广泛的读者:那些研究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音乐表演和音乐史等领域的学者自不必说,还包括古典乐从业者——他们将从作者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们。
——保罗•狄马乔(Paul DiMaggio),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该系首席教授。
2021年12月10日 想读 via SWX
其主之声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8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1年12月3日 想读 via tinny tim:“很遗憾这么大年纪才读到,几乎一跃成为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了。相比硬核的技术描写,更赞叹的在于对宇宙时空尺度下人类行为的幼稚性和无意义性,却又不是堕入虚无主义的呻吟,而是坚实又略带伤感地描述着故事里确实的事件和人物的纹理。可能真的只有冯内古特能和莱姆能确认的超越类型文学的高度,在科幻作品里感受到真正思想深度的愉悦。”
让我独自一人 豆瓣
Laissez-moi (Commentaire)
7.5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塞勒·索瓦若 / 袁筱一(导读) 译者: 唐洋洋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如火焰般纯净,比眼泪更骄傲,不驯服的女人,在病痛与失恋中解剖爱情;
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天才作者,在肺结核与恋人分手的双重打击下,用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剖析爱情与欲望。
※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在这份爱情病例的体检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在爱人面前始终站立着的女人,审视这段爱情结束的全部过程:剖开自我,也解剖爱情;直面丧失,也直面死亡。
※ 情感强烈,文字优美,饱含爱、痛苦与尊严的独白书写,20世纪女性文本的里程碑;
全书由四封书信组成,以第一、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特方式,开独白书写之先河:“如果你爱我,我将会痊愈”;
以极度痛楚但又极度清醒的文字,突显女性的自主意识,直视存在本身:深情同时骄傲,饱含爱与尊严。
※ 法国文学不曾被遗忘的明珠,出版近一个世纪以来数度再版与搬上舞台,引发几代读者情感共鸣;
1933年初版后,每隔几年都会重新再版,千禧年以后更是数次被搬演上舞台以独白剧方式呈现,同时被译为数种语言畅销全球,引发不同年代、不同国家读者同样的情感共鸣。
※ 来自边缘人物的真诚书写,感动一干文坛名家,获得一致好评;
保罗•克洛岱尔、勒内•克勒韦尔、保罗•瓦莱里、克拉拉·马尔罗、罗伯特·布拉西亚克等法国文坛名家热烈推荐,将其誉为“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 法语文学教授、译者袁筱一六千字长文倾心导读:哪怕躺平的时代终将到来,也让我们站着爱吧!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法国文学译者、研究专家袁筱一老师长文导读,深度还原玛塞勒·索瓦若的生平、写作背景与文学价值,帮助读者理解这部鲜为人知的法国经典。
※ 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160精装小开本,典雅便携;设计师精排全书,倾心设计。
————————
【内容简介】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
1930年,身患肺结核的年轻女子在疗养院收到恋人的分手信。
在内心的阵痛与煎熬之中,她以天才般的细腻笔触写下四封剖析爱情的信件,却从未寄出。
在保罗•克洛岱尔、保罗•瓦莱里、勒内•克勒韦尔等知名作家的支持下,书信得以结集出版,近九十年来不断再版,已成为法国女性文学经典之作。
————————
【重要评价】
▲ 小小的一卷,如此苦涩,如此纯洁,如此高贵,如此明朗,如此雅致,如此凌厉,如此格调高雅的荒凉与残破。人们几乎可以说,这是女性写作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保罗•克洛岱尔
▲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勒内•克勒韦尔
▲本该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由一个不驯服的女人写成的书;如男性目光一般准确,目光所及,亦敌亦友,没有分毫奴性。……是一部带着简洁的忧伤的书,直面死亡,直面装出一副权威态度的男性的弱点,一部充满尊严的书。
——克拉拉·马尔罗
▲所有喜欢真实与简单的小叙事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如此丰满的作品,因为,无论如何,这首先是一部值得爱、关于爱的作品。
——罗伯特·布拉西亚克
▲可以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
——保罗•瓦莱里
2021年11月26日 想读
铁路边的孩子们 豆瓣
The Railway Children
作者: 伊迪斯·内斯比特 译者: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铁夏洛书屋:路边的孩子们》为“夏洛书屋”第1辑之一。这是一部讲述关于美好心灵和逆境成长的感人故事。一家人遭到变故,父亲蒙冤被捕,三个孩子随母亲从城市搬到铁路附近的乡下居住。孩子们理解母亲养育他们的艰辛和因父亲不在身边所饱受的心理痛苦,因而尽力安慰和帮助母亲。同时他们又热心关心和帮助别人。正因为这样,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他们机智地避免了一场可怕的铁路事故,收留了一位流亡的作家,扑灭了运河驳船上的火险,还救助了一位在隧道中摔伤的少年……他们高尚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为父亲洗清了冤屈。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飞魂 Eggplant.place 豆瓣
飛魂
7.6 (18 个评分)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译者: 金晓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1
《飞魂》是重新收录的多和田叶子作品集。有长篇小说《飞魂》,还包括单行本《光与明胶的莱比锡》中的同名作以及《盗读》《孢子》《裸足的拜观者》四部短篇小说,另附有《作者致读者的话》《解说》《年谱》三篇后记。这几部小说都强烈体现了多和田创作初期激进的语言意识和实验性的笔法。尤其是《飞魂》,作为一部作品的强度,是压倒性的。它可以作为一块试金石,试验是否对多和田的语言才能有所感受。
2021年11月16日 想读
梦晕 豆瓣
夢みごこち
9.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藤本理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梦晕》
藤本理人生最后一部心血长篇
我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是我醒不过来。
●一场接着一场“清醒梦”
兔子在海上漂流,是松鼠的梦;松鼠在沙漠迷路,是貘的梦;貘在酒吧与死神闲聊,是绵羊的梦;绵羊在太空舱执行任务,是 小熊猫的梦……梦中梦中梦中梦,我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是我醒不过来。
每一个梦境都有一层趣味与哲思,梦与梦的关系耐人寻味,幽默中带着辛酸,奇思妙想中带着严密的逻辑与细腻情感,其中有对家人的思念、对过往的眷恋、对孤独的咀嚼、对死亡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如同一场在梦境乌托邦的冒险。
●比现实还要残酷的梦
看似漫不经心,简单随意,但荒诞奇妙的故事中透露着现实的隐喻。死神的酒吧、空无一人的城市、巨大的乌贼、月球上的电梯、失败的人体冷冻实验,每个故事都暗含深意,读后让人不禁思考梦境给予我们的东西。
在梦世界中,掐自己的脸,会以“掐脸现行犯”被逮捕;如果梦到在酸奶中游泳,那就是对乳酸菌的亵渎;圈养巨型乌贼当通勤工具,或是梦到自己年轻的时候,都会触犯梦刑法,请格外注意。
●重燃对生活热情的梦
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单调、枯燥 ,没有一丝闪光。当已经厌倦了每天浪费时间的生活时,梦似乎就成了一个出口,哪怕是噩梦。在梦中挣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努力活着。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鸟瞰古文明 豆瓣 Goodreads
L’Antiquité Retrouvée
9.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戈尔万 译者: 严可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日暮乾清门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李文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2021年11月6日 想读 via 恪彦
不可思议的人体 豆瓣
まんが 人体の不思議
作者: [日] 茨木保 译者: 周岩蕾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1
临床医生手绘搞笑漫画
轻松入门人体解剖生理
你本身就是40亿年进化的奇迹
◎ 编辑推荐
☆ 媲美《工作细胞》的漫画人体百科,从零开始的解剖生理学
日本临床医生茨木保历时三年,以“人是什么”为主题,用搞笑漫画将人体的构造与功能娓娓道来。为什么胃不会溶解自己?为什么人类的阴茎没有骨头?乳腺原来是由汗腺进化而来?朝夕相处的身体,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 怀旧昭和风,日式冷幽默,中二热血医生的跨界之作
千余幅手绘插图,经典昭和漫画风格,将器官转化为拟人化的形象,用夸张、富有冲击力的笔触呈现解剖透视图难以描绘的细节。每章以日常小剧场切入,比喻贴近生活,冷笑话与谐音梗齐飞,披着噱头的专业科普。
☆ 严谨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盘点诺奖得主的医学发现,揭秘禁忌的人体实验,医学领域的黎明伴随着黑暗;追溯人体器官演化的奥秘,对比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独特之处,解读“发展”与“退化”的意义——“即使不留下子孙后代,也为物种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便携口袋本+珠光硫酸纸护封+随书附赠精美纹身贴纸
◎ 媒体推荐
怎么会这样有趣!让我想起了学研出版的“学习漫画”,因为作者是大版出身的医学博士吧。故事中的茨木保医生、尤尼蔻护士和猫咪海参,以搞笑的方式为你介绍人体的秘密。如果将消化系统与东海道新干线作比较,到了新大阪站会发生什么?18世纪,研究食物消化的学者们又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是什么?不断出现“xx因这项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显然是吉本新喜剧的重复噱头。全书有很多说明文字,但总体而言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漫画。
——日本Amazon读者
由妇产科医生绘制的人体漫画。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不仅关于身体的工作原理,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疾病以及医生独有的经验。作者也谈到了医学发现的历史:学者拿自己做人体实验,吃自己的排泄物,从尸体上割下阳具来研究勃起的机制……科学与变态只有一线之隔!但是,我也因此知道,目前的医学领域正是因为这些研究而得以成立。作者还从进化的角度,通过追溯生物的起源,探讨了人体各功能存在的意义和原因。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身体……感谢……
——日本Booklive网站读者
我从未想过能看到这样的学习漫画。本书分为十个章节:细胞、消化器官、血液等等,以有趣的方式解释了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书中有很多笑话,我在火车上边读边笑。对于“新书”而言,这本书很厚;但由于它是一本漫画,你可以一口气读完。我用这本书来准备针灸师的全国考试,在编写医学口译教材时也参考了它。身体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了解身体内部的最好方法是将其结构和功能可视化。希望这本漫画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医学翻译、大阪大学讲师,冈本佑马
许多人认为漫画是儿童读物,但如果把它看作通俗易懂的说明图册,则是一本令人满意的入门书。本书涵盖了医学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基础医学中研究人体结构的解剖学和人体机能的生理学,也包括内科和外科等临床医学的内容。作者希望让读者了解,“人体真的非常有趣,非常棒!”书中对各种细菌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介绍很平易近人。读完将再次体会到,人体是一个奇迹。
——日本Honto网站读者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手绘漫画的形式讲述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难点精髓,用拟人化的形象和脑洞大开的比喻,搭配日式吐槽与冷笑话,将医学名词重现为一个个生动的小剧场,帮助读者轻松理解。全书共十章,从微观到宏观,由细胞讲到组织、器官、系统,纵向梳理身体进化历程,横向对比物种之间差异,多视角解读人体的独特之处。书中回顾了改写世界的医学发现与伟大人物,也穿插着作者行医多年的见闻感悟。在他看来,人体不仅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超级机器,更像一个混沌的微观宇宙,堆积着40亿年进化的历史。
2021年11月3日 想读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 豆瓣 谷歌图书
99 Ways to Tell a Story: Exercises in Style
7.8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特·马登 译者: 黄远帆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风靡欧美的动漫画工作坊经典教科书,已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作者马特·马登因漫画创作成就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国内读者期待多年,漫画版《风格练习》简体中文版首度公开
.
汉化经典原版设计,呈现讲述同一个故事的99种灵感
动漫画作者、广告文案、影视编剧、故事写作者必备的案头书
由《小说机杼》《破格:论文学与信仰》译者黄远帆翻译
英文版在豆瓣有近500人标记,评分9.0
.
这是知名漫画家马特•马登基于雷蒙•格诺的名作《风格练习》创作的漫画,以99种不同的漫画风格或形式讲述同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开发了讲故事的诸多可能性,每一种风格都是一个独特的设定:多视角,视觉与语言戏仿,格式变换,对故事内容的彻底重组,等等。马登这些不可思议的讲故事的方法,将给面临困境的讲故事的人带来全新的思考,为他们拓宽风格的限度。阅读本书,将开启一趟充满哲思的故事世界之旅,富有趣味,暗藏惊喜。
.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由美国漫画界最具创造力的头脑之一创作,巧妙而富有趣味地探索了漫画创作的各个层面,带给人形式上的纯粹乐趣。
——斯科特·麦克劳德(美国著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
愉悦迷人,令人信服。这是一部幽默杰作,欣赏起来就像是罗伯特·斯蒂文森、伊塔洛·卡尔维诺以及动作漫画的结合体。
——哈里·马修斯(美国作家,第一位入选“乌力波”的美国人)
2021年11月1日 想读
倾城之恋 豆瓣 Goodreads
9.0 (18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6
繁體中文版

―★◎在《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成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热播影视作品 《倾城之恋》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等
2021年10月27日 想读 想读过花城出版社老版。金锁记
西班牙的灵魂 豆瓣
Spain: 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 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the Spanish People
作者: [美] 约翰·克罗 译者: 庄安祺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21 - 6
★一部横跨两千多年的西班牙文化史,透视西班牙矛盾重重的灵魂内核。
★看见跌宕起伏的历史,也领略混杂多元的文化;感受一个民族热烈的生命力,也体味它的悲伤与彷徨】
★有血有肉的历史,饱含深情的讲述。一本书把握西班牙、爱上西班牙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两千多年的西班牙文化史。从伊比利亚半岛文明曙光初现起,西班牙这片土地上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征服、西哥特的入侵、摩尔人的统治、基督徒的再征服运动、天主教双君的大一统、哈布斯堡和波旁王朝的兴衰、内战和佛朗哥独裁,直至后佛朗哥时代的浴火重生。本书考察了上述重大历史阶段,并着重关注政治事件表象下的思想潮流和民族特质。全书从建筑、文学、艺术、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切入西班牙的历史,展现了西班牙混杂多样的精神底色,阐明地处欧洲边缘的西班牙如何融合了罗马、北非、阿拉伯的世俗及宗教文化,如何迸发出璀璨的文学艺术火花,如何在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中达到宗教热情和国家一统的巅峰,如何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却错失种种发展机遇,又如何在左翼右翼的撕裂中经历内战之殇。
这也是一次对西班牙灵魂饱含深情的凝视。作者约翰·克罗20世纪30年代曾留学西班牙,与洛尔迦、希梅内斯等著名文人交往甚密,目睹过内战前夕的不安,与“1898年一代”有着强烈的思想共振。克罗凭借丰富的学养、实地的体察和对这片土地爱怨交织的深厚感情,为我们勾勒出西班牙充满魅力又矛盾重重的性格侧写:感性又禁欲,有创造力又趋于保守,极度分化又力求统一,在骄傲炽热的理想背后掩藏着一种悲剧感。
跟随克罗优美动人的文字,我们得以见证西班牙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在它文学与艺术的花园里含英咀华,领略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理解西班牙何以成为今日的模样。
----------------------------------
【编辑推荐】
1、以文化线索串连两千多年的西班牙历史
西班牙的历史纷繁复杂,地域之间又有很大差异。本书另辟蹊径,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核心政治历史事件为纲,以其背后的风俗与思潮为暗线,理解西班牙如何成为今日的模样。这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和串连重要史实,超越枯燥的历史细节,不再迷失在碎片里。
2、矛盾的气质:理解西班牙的关键
热情奔放?文艺发达?热衷宗教?老牌殖民帝国的没落?地方分裂主义?……究竟该如何定义西班牙?把握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便更容易理解关于它的事实。本书敏锐地从历史线索中抽丝剥茧,勾勒出西班牙充满魅力又矛盾重重的性格侧写。我们对西班牙的种种模糊的印象,都能由此豁然开朗。
3、一场西班牙文学、艺术、思想的盛宴
流浪汉文学、经典史诗、黄金时代巨匠、宗教建筑奇观……作者克罗凭借西班牙语言文学领域的扎实学养,花了很大功夫介绍了文学艺术的盛衰,更旁征博引了大量动人的篇章,使我们得以快速集中地了解西班牙熠熠生辉的文化精华,感受个中魅力。
4、爱怨交织,真挚动人,一本书爱上西班牙
作者约翰·克罗与西班牙渊源颇深。与洛尔迦等人的友谊、西班牙内战前夕的所见所闻、与“1898年一代”的思想共鸣、多次造访西班牙的经历,造就了他对这片土地爱之深、责之切的复杂感情。这一点借助他优美通俗的文笔传达得淋漓尽致,即便不了解西班牙的读者也会被深深打动,在心理上拉近与这个国家的距离。
----------------------------------
【名人/媒体推荐】
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深入洞悉了西班牙这片土地上的风俗、其人民基于共享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而形成的根本心理,以及极富热情地介绍了远比政治进程更夺目的西班牙文化。本书涵盖了各种基本的政治事实,但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更重要的在于这个国家的地方性特质。作者1928年首次造访西班牙,之后又多次实地旅行,收获了宝贵的洞察和智慧,又以生动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体现出卓越西班牙人文研究者的学养。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作者约翰·克罗试图通过研究西班牙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运动、它略显分裂的气质,以及它在艺术和文学、政治信仰和政治冲突方面的悠久历史来阐明西班牙的灵魂。……一大亮点在于许多生动而丰富的摘录,或引自提及的伟人,或来自见闻记录。一本出色的指南,真挚的赏析。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2021年10月26日 想读 via 陆大鹏。学术型和演义型之外的“文学与哲学型”通史,对照《娜塔莎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