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隐谷路 豆瓣 Goodreads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9.1 (8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科尔克 译者: 黄琪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春山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何大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春山》生动再现了诗人王维的晚年生活,他与裴迪的日常与复杂情感,他与一二友人的交往,以及他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诗与禅是探究王维内心宇宙的两把钥匙,它们包裹着王维的内心,令其呈现出诗意与哲学的光芒,生命由此获得了滋养、圆融与升华。这同时也是窥视中国文人在历史磨难中一路走来的一条门隙。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via 黄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豆瓣
作者: 【法】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著 / 【法】伊莎贝尔·玛格瑞(Isabelle Maroger)绘 译者: 孟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2021 - 9
-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 为什么我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 为什么害怕考低分?
……
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发现世界的。
大人能够妥善地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本书提供的答案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要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答案,但明天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其实,重要的是去思考、分享、发现、娱乐……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让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暂时没有找到电子版。
任溶溶译文集(全二十卷) 豆瓣
译者: 任溶溶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之经典译作首次结集出版
包含任溶溶翻译的英、美、俄、意等多国近四十位作家的八十部经典作品
∽ ∽ ∽
根据任溶溶多年来翻译的不同时期及多语种跨越等特点,《任溶溶译文集》分为两大部分、计二十卷:
第一部分共七卷,按照译作的体裁分卷,各卷收录作品以作家生年为序,同一作家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卷一为诗歌卷,收录普希金、楚科夫斯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卷二至卷六为小说卷,其中卷二、卷三、卷四为俄苏卷,卷二收录弗拉基米尔·杜罗夫和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卷三收录伊·瓦西连柯和叶·伊琳娜等作家的作品,卷四收录阿·盖达尔和姆·鲍耳欣卓夫等作家的作品,卷五为英国卷,收录乔治·麦克唐纳和肯尼斯·格雷厄姆等作家的作品,卷六为欧美等国卷,收录卡洛·科洛迪和斯坦贝克等作家的作品。卷七为戏剧寓言童话卷,收录《伊索寓言》、施瓦尔茨的戏剧和恰佩克的童话作品等。
第二部分共十三卷,按照可独立成卷的重要作家分卷,各卷以作家生年为序,同一作家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卷八和卷九为安徒生作品卷。卷十为莱恩·弗兰克·鲍姆卷,收录《奥兹玛公主》《奥兹国的翡翠城》《林基廷克国王》等三部作品。卷十一至卷十三为伊迪斯·内斯比特卷,收录《寻宝六人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铁路边的孩子们》等八部小说和四部童话。卷十四为A.A.米尔恩卷,收录《红房子疑案》《小熊维尼·阿噗》等四部作品。卷十五为阿·托尔斯泰卷,收录《金钥匙》《俄罗斯民间故事》等五部作品。卷十六至卷十九为休·洛夫廷卷,收录《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杜利特医生航海记》等十二部作品。卷二十为马尔夏克卷,收录《马尔夏克儿童诗选》《十二个月》等五部作品。
∽ ∽ ∽
目光四射的千万言译作将人类文明的精萃替小朋友们尽情搜罗,于是我们开心地触摸,一颗不老的顽皮灵魂如何在语言迷宫里穿梭,童心与诗心如何铸成不朽的快乐星座。 —— 高洪波
任溶溶先生怀有纯真的童心,手握灵动凌云的健笔,引领读者走进世界儿童文学的园地。童年的阅读,一生的记忆。—— 金波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我很好 豆瓣
リバーズエッジ
9.0 (41 个评分) 作者: 岡崎京子 译者: 謝仲其 臉譜文化 2014 - 2
現代小說大家吉本芭娜娜盛讚!-「她是最能展現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浮華與虛無的作家。」
國際攝影師蜷川實花感嘆!-「時代終於追上她,如今再看更有真實感。」
──她是「岡崎京子」!
善於描寫物質社會閉塞虛幻、個人苦悶及情慾悖德場景的岡崎京子,透過洗練的畫風、紮實流暢而大膽的劇情安排、精準前衛的人物設定,於本作翻轉春青定義,直剖人性核心。
本書描繪九○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時代都市高中生們的生活樣貌。
「我們的城鎮有條河流經過。河流至此已經十分接近河口,河道寬廣、水流沉滯,很臭。而我們的學校正在這條河的旁邊。」
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被謠傳是同性戀的山田,帶頭霸凌山田的不良少年的女友若草,以及影劇圈的當紅炸子雞學妹吉川,看似無交集的三人,在因緣際會下竟建立起某種革命情感,把學校後方河灘草叢裡早已腐爛的遊民屍體當作共享的寶物。
「看著這屍體,會帶給我勇氣。」山田說。
「這世上大家都在裝帥氣、裝可愛、假裝很開心,全他媽作夢。」吉川說。
「我們都是為了隱藏些什麼,為了避開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不停的說話。」若草說。
圍繞著這三人的,還有若草的不良少年男友觀音崎、表面上和山田交往但卻不被愛的田島、若草的好友卻和觀音崎有一腿崇拜名牌的留美……每個人背後,都有著別人看不見的另一副表情,各自暗暗累積背負著的苦痛。
但隨著草叢裡藏有寶藏的謠言傳開,這三人及周遭好友所處的世界終於扭曲崩解,最後,竟帶來了一具新的屍體──「青春」在此,不再被用來借代光明與充滿希望的未來,而是一切難以面對之惡;這本書裡頭的一切,看似荒唐,其實再真實不過。
「慘劇不是突然發生的。沒有突然發生的慘劇。他們其實都是緩緩地悄悄地準備著、進行著,在愚蠢的日常當中,在無趣的每一天當中。它們──最後就像氣球,砰一聲地爆開來。」
「岡崎京子的作品,直到現在看來都絲毫沒有過時之感。」此作自1994年問世以來二十年間,在日已改版三次,並於2000年、2008年二度製作「精裝愛藏版」供漫迷收藏,可見其時代經典地位。
書中各角色形象立體鮮明,忠實表現各自象徵的性格及內心苦痛,錯綜的角色關係也巧妙地清晰呈現。加上作者大膽的提問反思與富哲學性的詩意描寫,讓此作品遠超越坊間其他流行之作,不只作為日漫殿堂級經典深植人心,更吸引無數評論家撰寫專文剖析,甚至有學者以學術論文形式深度探討此書,除被認為岡崎京子本人生涯最高傑作之外,更是日本漫畫躋身文學成就高度的指標性作品,廣受各界稱頌研究。
「看我們如何在平凡的戰場上生存下來。」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劃)
小葉日本台(知名部落格)|李桐豪(作家)|陳玠安(作家)|陳德政(作家)|簡嫚書(演員)
山田說:「幾百隻魚被水槽關在幾百噸重的人工海水裡,感覺太怪了。為什麼你們會在那裡?」我說:「壓力就像人工食品,明知一切都是假象,卻仍然甘之如飴。」或許我們都錯了,擅自定義青春是充滿光明的。畢竟我們本來就不能期待生長在高壓罐頭中的年輕朋友們,在罐頭蓋開啟時是甜美多汁的新鮮草莓而不是摻有人造香料與色素的草莓爛泥。
透過此書,作者岡崎京子對青春這個名詞,提出了全新的定義。
──演員 簡嫚書
能夠活到現在,我們都生存下來了。
這並不是很容易,也沒什麼好得意,就只是一個事實。
明天開始,若遮蔽自我的誠實感受,事實中的悔恨與遺憾會反撲。
如果崩潰與接納只是一瞬間,要如何重生?
這本書談的是這樣的命題,青春校園男女情愛只是包裝。
關於恐懼與生存的焦慮,根本沒有上限。
根本的問題不解決,要怎麼向前?
崩潰只是遲早的吧。
叛逆有時候只是偽裝的假惡,是壓抑箝制了生命吧。
──作家 陳玠安
黄真伊 豆瓣
作者: 洪锡中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2007 - 4
《黄真伊》中黄真伊是朝鲜历史上一代传奇“艺妓”。她的诗入选了韩国中学课本,是韩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黄真伊》情节跌宕曲折,感情丰富,女主角黄真伊诞生于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生母是艺妓,发现真相的她毅然跟随母亲的足迹,成为精通琴棋书画、诗艺双绝的一代名伶。她的第一个客人是当地的“市长”,一个热爱书法的绅士。他带她到处旅行,后来他调去首都汉阳,也就是今天的“首尔”做总督,两人才分开。她的第二个爱人是一见钟情的书生,Yi Sajong。他英俊、聪明,才华横溢,是她的梦中情人。然而由于她的“艺妓”职业,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他进京赶考,两人相约5年后再见。她的第三个情人是著名的花花公子,号称永远不会在“某一个”女人身边停留超过一个月,贵族们不停以此打赌。由于黄真伊十五岁时,就有少年为她相思而死,所以艳名远播,她的美已经传成了神话。这个花花公子由此被吸引,来到了她的身边。黄真伊也为了打赌,充分施展魅力,运用她娴熟的美女策略(politics of beauty)击败了对立面,名声大噪。当她和公子往来的信件被公开后,她的才气更是使她的名气达到了顶峰!就在这个时候,她却激流勇退,不再做艺妓了。此时Yi Sajong功成名就,回来找她,但是她不愿意做他的妾,而只愿意和他生活6年。6年后,她带着Yi Sajong共渡余生的承诺离开了。然而此时她的生父去世,她也没有收到Yi Sajong的只言片语,在经历一连串痛苦的打击后,她发现原来Yi Sajong也离世了,她霍然悟“道“,云游四方而去。该书描绘了她传奇的一生,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旖旎动人的爱情起伏、泰然休闲的生活态度打动了无数人。书中涉及到许多关于韩国贵族礼仪、插花、茶道、舞蹈、诗词、音乐、绘画等许多文化,内容丰富,人物饱满。
2022年1月12日 想读 via 薛舟 @看理想·韩国有文学 语言好。
流亡者的梦 豆瓣
Sueno del exiliado y otros cuentos
作者: [阿根廷] 曼波·贾尔迪内里 译者: 范童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短篇小说集《流亡者的梦》集结了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曼波·贾尔迪内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五个短篇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作家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二十五个风格多样的故事,流畅、幽默、深刻、有力,不给读者任何喘息的机会。多年的流亡经历之后,贾尔迪内里的内心依旧柔软而强大,将人生的苦痛幻化为抚慰人心的文字。在这些故事中,流亡多年的人于梦中回到自己的故土,宛如一名精疲力尽却身披荣光的勇士,接受着家人和朋友们的欢迎;随着时光的悄悄流逝,童年的记忆日渐清晰、纤毫毕现,犹如镜面上的一道细小裂痕,成为既神秘又隽永的存在;残暴的军事独裁者及其帮凶终究逃不脱命运的惩罚,等待着他们的或将是极具戏剧性的天谴;在某些小故事中我们还会看到,贾尔迪内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身影渐远的拉美文学大师们致以敬意,让我们重温拉美文坛昔日的光辉时代。
……
曼波·贾尔迪内里知道如何消解痛苦,或许是曾经的流亡经历教会了他如何忍受痛苦甚至更多;或许要感谢艺术,感谢活在他内心的伟大艺术家,让他得以成功地将世上的苦痛之事转化为悦纳人生且富有创造力的文学作品。
——胡安·鲁尔福
听说他荣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奖我万分欣喜。实至名归。他所有的作品,特别是有关移民的故事,都是如此人性化,如此令人动容。在这个充满了愤怒、歧视和排外的年代,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文字。
——卡洛斯·富恩特斯
2022年1月12日 想读 上海书评有一个 review,想读《柯格兰车站》《伤感的旅途》
Wordslut Eggplant.place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Amanda Montell HarperCollins 2019 - 5
A brash, enlightening, and wildly entertaining feminist look at gendered language and the way it shapes us, written with humor and playfulness that challenges words and phrases and how we use them.
“I get so jazzed about the future of feminism knowing that Amanda Montell’s brilliance is rising up and about to explode worldwide.”—Jill Soloway
The word bitch conjures many images for many people, but it is most often meant to describe an unpleasant woman. Even before its usage to mean a female canine, bitch didn’t refer to gender at all—it originated as a gender-neutral word meaning genitalia. A perfectly innocuous word devolving into a female insult is the case for tons more terms, including hussy—which simply meant housewife—or slut, which meant an untidy person and was also used to describe men. These words are just a few among history’s many English slurs hurled at women.
Amanda Montell, reporter and feminist linguist, deconstructs language—from insults and cursing, gossip, and catcalling to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patterns—to reveal the ways i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keep women and other marginalized genders from power. Ever wonder why so many people are annoyed when women talk with vocal fry or use the word like as a filler? Or why certain gender-neutral terms stick and others don’t? Or where stereotypes of how women and men speak come from in the first place?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science,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and how we can use the answers to effect real social change. Montell’s irresistible humor shines through, making linguistics not only approachable but both downright hilarious and profound, demonstrated in chapters such as:
Slutty Skanks and Nasty Dykes: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Gendered Insults
How to Embarrass the Shit Out of People Who Try to Correct Your Grammar
Fuck it: An Ode to Cursing While Female
Cyclops, Panty Puppet, Bald Headed Bastard and 100+ Other Things to Call Your Genitalia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Wordslut gets to the heart of our language, marvels at its elasticity, and sheds much-needed light into the biases that shadow women in our culture and our consciousness.
2022年1月8日 想读
小说之家 豆瓣
FICTION’S FAMILY: Zhan Xi, Zhan Kai, and the Business of Women in Late-Qing China
作者: [美] 魏爱莲(Ellen Widmer) 译者: 陈畅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7
本书通过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学书写,探讨了家族脉络中的文学熏染和代际联系,彰显了文学书写与大时代的互动。从这些绵延的书写中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社会中女性生活的种种形态,她们对婚姻生活的苦闷、对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觉醒,以及对改革的诉求。
2022年1月7日 想读
金瓶梅的艺术 豆瓣
8.7 (26 个评分) 作者: 孙述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8
金庸、傅聪、梁羽生盛赞的《金瓶梅》研究者
李欧梵、商伟、田晓菲、杨早共同推荐
广受赞誉的《金瓶梅》研究经典之作
寥寥数万字,妙解《金瓶梅》的欲望与罪恶、悲悯与救赎
☆编辑推荐
◎文字简练、内容详略得当
文字优美,篇篇珠玑,阅读门槛低,尤其适合对《金瓶梅》感兴趣、有误解的读者。
◎真正抓住《金瓶梅》内核的赏析
作者与《金瓶梅》心肠相通,他以悲悯宽和的态度,引领读者从《金瓶梅》关于欲望、罪恶表象中,发现故事背后“人生的本来面目”。
◎旧版高分,影响深远
本书的很多洞见在当代《金瓶梅》研究上具有首倡意义,比如发现《金瓶梅》对死亡的关注、用释家思想理解《金瓶梅》等,自1978年初版以来已逾40年,还在不断影响一代代的研究者。
◎双重维度了解《金瓶梅》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两个维度,对比分析《金瓶梅》的写作艺术,充分认知《金瓶梅》真正的文学高度和文学价值
☆学者推荐
古今中外对《金瓶梅》的评论众多,可谓仁智互见。孙述宇先生《金瓶梅的艺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分析,以其犀利的眼光、爱惜的情怀,更因为深深了解西洋小说历史而能够对中国文学传统中这部横空出世的杰作产生格外深刻和独到的反观,特别于我心有戚戚焉。虽然最初写于四十多年前,今天重读,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希望哪怕没有读过小说原作的人,也来读一读这部论著,也许可以对小说形式的艺术,对《金瓶梅》,对我们的人间世,都能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孙述宇关于《金瓶梅》的讨论,点出了这部衍生自《水浒传》的“同人文”最有趣的双重性:一方面,《金瓶梅》表现出惊人的写实能力,对市井社会的再现远超母本《水浒传》;另一方面,意图劝人向善的冲动又制约着作者的妙笔。《金瓶梅》就在纠结中走完了全程,也成就了它相对寂寞的声名。读读孙述宇教授这本书,能让你从头开始认知《金瓶梅》这本无法入选“古典名著”的奇书。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于《金瓶梅》的赏析文集,作者使用比较文学的手法,将《金瓶梅》置于中国传统文学和世界名著两个广阔的文学维度中,从金(潘金莲)、瓶(李瓶儿)、梅(庞春梅)、西门庆等代表性人物入手,重点分析了《金瓶梅》的写实艺术、讽刺手法、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对死亡的独特关心等,既说明《金瓶梅》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传统文学经典所开启的诸多先河,又旁征博引众多世界一流作家如契诃夫、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著作,深入浅出地阐述《金瓶梅》杰出的文学高度。同时,作者以与《金梅瓶》作者相通的心肠,体察人性的深不可测,尤其是对宋惠莲、应伯爵、李桂姐等非主要人物进行解说,透彻地洞悉《金瓶梅》所包含的同情、慈悲和救赎。
2022年1月7日 想读 via even
战争留下了什么 豆瓣
戦争が遺したもの
9.2 (13 个评分) 作者: 鹤见俊辅 /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邱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6
该书是日本战后一代著名思想家鹤见俊辅和日本思想史重要学者上野千鹤子及小熊英二的对谈集。内容涉及鹤见俊辅乃至战后日本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问题,深受日本思想界欢迎。
2022年1月6日 想读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豆瓣 Goodreads
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7.3 (29 个评分) 作者: [日] 鹤见俊辅 译者: 邱振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9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2022年1月6日 想读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2022年1月6日 想读
如何让读者手不释卷 豆瓣
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の作り方
作者: [日] 贵志祐介 译者: 董纾含 2021
◎ 编辑推荐
☆ 百万销量作家贵志祐介真诚分享小说创作心得技巧。贵志祐介横跨恐怖、推理、科幻小说领域,曾获日本恐怖小说大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日本科幻小说大奖、山田风太郎奖。本书是他多年写作经验的总结记录。
☆ 小说的销量密码是什么?贵志祐介从6个创作维度,梳理出72个写作要点,展现小说写作的秘诀。
☆ 案例丰富,作者以自身作品为例,如《来自新世界》《青之炎》《黑屋吊影》,多角度分析解读,带你探索小说中的世界。
◎ 内容简介
创作没有灵感怎么办?小说题材是否有禁忌?反面角色有哪些特权?让人手不释卷的秘诀是什么?怎样让读者代入情感?如何从电影和漫画作品中偷师?
贵志祐介认为,小说写作不能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是要想方设法取悦读者、服务读者。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小说呢?
横扫恐怖、推理、科幻领域小说大奖的多栖作家贵志祐介,从灵感、大纲、角色、写法、推敲、技巧六个维度,列出七十二个要点,结合自身作品案例,真诚解说小说创作理念和技法,手把手带你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 名人推荐
作为娱乐小说的教授者,贵志祐介也是大神级的专业人士!——法月纶太郎(推理作家)
创作的喜悦、生产的痛苦、诞生的秘闻,尽在此书!——萩尾望都(漫画家)
娱乐小说乃人类的精华!我们为何欢笑,为何哭泣?读了这本书,去好好生活吧!去抓住梦想,收获幸福吧!——三池崇史(电影导演)
2022年1月5日 想读
聪明的照护者 豆瓣
作者: 洪立 / 王华丽 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 2011 - 10
一本有爱心的痴呆照护书,一本实用的教练书
2022年1月4日 想读 via 姜楠 from 跳岛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自我疗愈 豆瓣
作者: [美] 伊莎贝拉 • 温兹(Izabella Wentz) 著 / [美] 玛尔塔 • 诺娃沃萨兹卡(Marta Nowosadzka)著 译者: 李盼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
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权威指南,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美国亚马逊2000余人五星推荐,顺势疗法医学类、内分泌学类图书排名NO.1。
防弹饮食发明人戴夫 • 阿斯普雷、功能心理医生凯利 • 布罗根医学博士、名人营养与健身专家维珍、整体健康诊所创始人艾伦 • 克里斯蒂安森、“甲减妈妈”网站创始人丹 • 特伦蒂尼等联合推荐
……………………
◎ 编辑推荐
★ 本书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权威指南,是可以帮助读者识别并消除引起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触发因素的开创性自我疗愈手册。
★ 运用温兹博士提出的DIG-AT-IT系统方法探寻桥本氏病的根源并进行治疗。介绍三种改善桥本氏病的方法:消除诱因、修复营养损伤、恢复肠功能;四个治疗桥本氏病的方向:饮食、生活方式改变、补充剂、必要时的药物。本书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旨在逐步消除恶性循环,从最简单的修改开始,通过移除诱因并修复其他破损系统以恢复平衡,让身体实现自愈。
★ 药剂师伊莎贝拉 • 温兹医生于27 岁被诊断出患有桥本氏病后,遭受过疲劳、脱发、健忘、体重控制、皮肤干燥、抑郁、肌肉酸痛以及无数其他症状困扰的患者,在采纳她发现的这项研究后,生活能够得到改善。这一研究可以做到大多数医生和临床医生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使得患者的桥本氏病得到缓解。
…………………………
◎ 内容简介
桥本氏甲状腺炎(又称桥本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影响甲状腺并导致人体攻击自己的细胞。为了缓解这种使人衰弱的症状,医生经常给患者开具合成激素,这些激素具有许多改变生命机能的副作用。
药剂师伊莎贝拉 • 温兹医生于27 岁被诊断出患有桥本氏病后,对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的价值和局限性拥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她认为,改善健康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干预。凭借自身的经验以及与数千名患者进行咨询的工作,本书总结了她的研究成果,为从疾病根源上自体免疫损伤的治愈和逆转提供了一条实用的途径。长寿饮食就是实现更长、更健康、更充实生活的关键。
2021年12月29日 想读
生活即变化 豆瓣
This too shall pass
作者: [英] 朱莉娅·塞缪尔 译者: 吕田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生活充满变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让人不安、恐惧。在自己的诊室,朱莉娅·塞缪尔接待了很多来访者,帮助他们做出调整,接受改变的痛苦,逐渐获得心理资源。塞缪尔从家庭、爱情、工作、健康、身份认同五个角度(涵盖人生每一阶段会遭遇的典型危机和丧失),以不同案例讲述人们面对危机变化时的 真切故事,以及帮助来访者处理困惑、洞察自身经历、解决关系问题、获得勇气、寻找充满希望的新开始的过程。在最后一个章节,作者提供了可使用的心理工具和技巧。
-
★书中的案例研究描述得如此之好,就像在读一本精彩的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无尽的耐心……从这本充满智慧、态度亲切的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各种教训……朱莉娅·塞缪尔相信基本的人类道德,她所书写的每一句话都闪耀着乐观积极的光芒。
—— 凯特·桑德斯(Kate Saunders)《泰晤士报》
-
★这本出色的书做了其他书所没有做到的——它以富有同情心和真正有洞察力的方式谈论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成年的子女、复杂的家庭、工作的压力……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至少能在其中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研究中认识自己。能够聆听一位出色的心理治疗师讲述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荣幸。
——罗西·波尔卡特(Rosie Boycott)英国记者,欧盟委员会媒体顾问
2021年12月24日 想读 via b 站新民说编辑年度推荐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9.3 (39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极富创作野心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体现这位当代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进行政治思考的绝佳范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圣地亚哥•萨瓦拉的道德观的坍塌,以及在独裁政府腐化权力的掌控下,怀揣文学梦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小说全方位描写了利马城当时的情况,展现了秘鲁社会的全貌。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富野心之作,核心作品之一,被视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涉及范围广,涉及问题深,容量巨大,塑造了从部长、将军富豪到流氓、打手、交际花等约七十个人物。
◆结构大胆、备获奖誉的反独裁小说,立体呈现奥德里亚政府执政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现实。
◆“对话波”“通管法”等标志性手法应接不暇,引进戏剧、电影和电视等高度复合的艺术表现技巧。
◆深度印证颁奖词:“…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略萨
这本书比我其他所有的小说都更具生命力,它一点点地征服了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如果要对我写的所有小说做一个评价,我认为《酒吧长谈》应该是我的主要作品之一。——略萨
媒体评论/名家推荐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了《酒吧长谈》。——大江健三郎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 作者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件和奥德里亚的多次讲话, 并采访了当时各种事件的目击者。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基本格局是“对话波”结构, 而且比较集中地运用了现代新小说的各种技巧。一般认为,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孙家孟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最好的决定 豆瓣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7.9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根·多姆(编) 译者: 于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