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洗个不停的妈妈 豆瓣
せんたくかあちゃん
作者: (日)佐藤和贵子 文/图 译者: 李幸纹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3 - 6
有一个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洗东西的妈妈,只要天气好,她就会把家里可以洗的东西都找出来洗一遍,裤子啊、背心啊、袜子啊等等,就连小猫、小狗和小孩都不放过……有一天,雷神小子误打误撞让妈妈给洗了一遍,不仅变得干净,也更加帅气。隔天早晨,无数个雷神小子都来要洗一洗……
这是一个能不断给你带来阅读惊喜的故事。
妈妈这个角色,也像现世生活中所有的母亲一样,与孩子们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雷神小子画脸的孩子们,不也同样经历了从被挂上晾衣绳,到参与他人成长的蜕变?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洗礼中,每个“人”都到达了自己的远方,这个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格外亮灿。
日本幼儿园和中小学指定的课外阅读绘本
入选日本图书馆最受欢迎20本绘本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曹乃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1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开始关注他。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由29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1973年、1974年的塞北农村温家窑,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光棍儿,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做那个啥”。书中对食欲和性欲饥渴的描写达到了极至,而曹乃谦这个37岁才开始写小说、现年58岁的大同警察说,书里写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书中多次出现的“要饭调”使全书有一股浓浓的莜面味。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温家窑是曹乃谦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1974年曹乃谦曾被派到这里给插队青年带队,在温家窑一年的生活,深深震撼了曹乃谦。而那首在当地叫“要饭调”、“烂席片”的信天游,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主旋律”。
当年因为和朋友打赌,曹乃谦开始写小说。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分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好评。汪曾祺还向曹乃谦建议,书名可以改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而这个题目则取自书中唱到的“要饭调”:“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不过,当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完成后,却在国内经历了10年无出版社问津的尴尬。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乃谦遇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在他的推荐下该书才由台湾地区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后来又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出版。而在沉寂多年后,这本被誉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今年4月底终于在内地面市。
2021年2月22日 想读 有mobi
滚钩 豆瓣
作者: 陈应松 2018 - 2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收录当代著名作家陈应松中篇小说代表作。
《滚钩》以湖北荆州大学生溺水、打捞公司漫天要价的新闻事件为原型。这个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通过作家极具艺术性的提炼加工处理后,我们所读出的不仅有作家对于人性良知颇具力度的真切拷问,还有他对于现实社会力透纸背的批判与反思。
《无鼠之家》是一个有关毒药的隐喻的故事。小说在乱伦与弑父的故事中探究悲剧的根源,既触目惊心,又意味深长。曾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
《松鸦为什么鸣叫》在真实地书写苦难的同时,更写出了一种巨大的温暖和感动。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21年2月20日 想读 via pontianak
卡尔维诺文集(第五卷) 豆瓣
9.4 (2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此卷收录卡尔维诺两部小说名篇《寒冬夜行人》和《帕洛马尔》,以及小说演讲稿《美国讲稿》(又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帕洛马尔》发表于一九八三年,是卡尔维诺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美国讲稿》系卡尔维诺准备用于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的讲稿,撰写于一九八五年,因作家的猝然逝世而未完成。
卡尔维诺写于1979年的《寒冬夜行人》(又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被看成“小说中的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在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卡氏处处埋雷:情节的雷、思辩的雷、探究的雷。它以一男一女两位读者为调换装订错误的《寒冬夜行人》而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同时杂糅10部不同作家所写的小说片段,有意制造阅读体验的迷宫效果。甚至作者本人也在小说中以一个角色出现,上窜下跳……它使得小说的阅读更像参与一个语文智力游戏。与电脑游戏之类不一样的是,它完全要在彻头彻尾的想象中完成。
在小说《帕洛马尔》中,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而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在《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对自己近四十年来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阐发。作者广征博引,结合自古至今,从意大利到欧美各国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对小说的构思,对艺术形象的作用及其与想像、幻想的关系,对文艺理论批评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周密的论述,切中肯綮,富于见地,是研究小说诗学的一部力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人的认识和当今的文学,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他努力地探究,流传千百年的文学模式、范畴,在未来的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在未来的世纪,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来替代旧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
2021年2月15日 想读 via 暖暖。寒冬夜行人小说,帕罗玛尔思考死亡,美国讲稿讲创作。
The Souls of China 豆瓣
作者: Ian Johnson Penguin 2018 - 1
China is in the midst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spiritual awakenings: some 300 million Chinese currently practice a faith, while tens of millions more follow personal gurus, populist masters and New Age sages. This astonishing revival began in 1982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pledged to allow what it thought would be a small-scale practice of religion under government supervision. But the faithful have expanded far beyond the Party’s expectations: Today, China’s cities and villages are filled with new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as well as cults, sects and politicians trying to harness religion for their own ends. Fueling this resurgence is a popular desire to rediscover a moral compass in a society driven by naked capitalism.
For six years, Pulitzer Prize–winning writer Ian Johnson lived for extended periods with three religious communities: the underground Early Rain Protestant congregation in Chengdu, the Ni family’s Buddhist pilgrimage association in Beijing, and yinyang Daoist priests in rural Shanxi. Johnson distills these experiences into a cycle of festivals, births, deaths, detentions, and struggle that reveals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a great awakening of faith that is shaping the soul of the world’s newest superpower.
2021年2月9日 想读 via Ying. 深度报道上乘之作,后毛时代的宗教复兴。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1年2月9日 想读 via 李子,体验与反思非常丰富,“一位医学人类学的工作狂在妻子得了阿兹海默之后,终于开始体会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意义,深刻地反思了制度医学的冷漠,并且体会到照护二字的珍贵与人性的光辉。”
自足的世俗社会 豆瓣
Society without God: What the Least Religious Nations Can Tell Us about Contentment
作者: [美国]菲尔·朱克曼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世俗研究前沿之作。揭示信仰迷思,为世俗幸福正名★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同样有可能带来混乱、紧张和暴力。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过去二十年的黄金时期,在世俗研究这个新兴的领域,朱克曼一直身处前沿。从《自足的世俗社会》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个中原因:行文精致,引人入胜,既依靠深厚的学养,又不乏睿智的思想。这是典型的朱克曼式作品。
—— 斯蒂芬·布利万特,英国圣玛丽大学学院神学与宗教社会学教授
大多数美国人坚信,对上帝的信仰是文明社会的基石。《自足的世俗社会》表明,这无非是一种听了让人受用的美国式奇想。如果发现当今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竟如此不受宗教之累,就连身处美国的无神论者也会感到惊讶吧。对另一种世俗现实的这一瞥,既令人谦卑,又鼓舞人心——来得太是时候了。朱克曼的研究确实不可或缺。
——萨姆·哈里斯,《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说到北欧,你可能会想到安徒生的童话,想到美人鱼的故乡,想到在各种发达程度、幸福指数和廉洁程度排行榜上,丹麦和瑞典总是位居前列,那里似乎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乐土。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那里总体上是一个世俗社会,宗教信仰淡薄。那里的多数国民虽不愿自称“无神论者”,却也并不相信存在着一位人格神。他们可能会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但仅仅是仪式性的,是在遵循一种文化传统。
的确,宗教有许多积极作用,比如提振人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教人宽厚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极端的宗教势力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制造着动乱、纷争甚至杀伐。这本书并不是想说,没有宗教信仰必然会使社会和谐、繁荣,而只是说,宗教的缺失并不构成障碍,由此否定了一种极端的说法:“没有宗教信仰,社会必将灭亡。”
2021年1月28日 想读 回响
我没生病 豆瓣
作者: (日)角野荣子 文 / (日)垂石真子 图 译者: 赵峻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8
渴望已久的冰上钓鱼,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发烧,眼看就有化为泡影的危险,小健的第一反应就是假装“我没生病”。可是妈妈坚持让他休息养病。正当他一筹莫展,躺在床上呼呼生气的时候,熊大夫来了。面对这位有点迷糊但是可亲的动物医生,小健自然而然地卸下了防御的心理,开口请求治病。这位三次迷路而摸错门、有求必应的熊医生,使出三招奇特又有效地“大熊的治病法”:“熊的漱口法”、“熊舌退烧法”和“熊窝睡大觉”。三管齐下,小健的病居然在一夜之间就好了……本书贴切地表现了孩子生病时的心理活动和用亲切的方式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快些好;对于生病中的孩子(或者害怕生病的孩子)来说不失是一剂效力不错的“定心丸”。
带我一起去 豆瓣
Ayako and her big brother
作者: [日] 筒井赖子 著 / [日] 林明子 绘 译者: 凌文桦 2018 - 6
一个夏日的午后,哥哥想偷偷溜出去捉虫,但每次都被机智的妹妹的逮到,央求哥哥带自己一起去。如此三次,哥哥拗不过妹妹,终于答应带妹妹一起去。那一刻,妹妹欢呼雀跃着,为了不给哥哥惹麻烦,连忙上厕所,甚至都来不及穿鞋子,拖拉着鞋就跟着哥哥出去了。看着这小小跟屁虫,哥哥的眼神也从最初满是“嫌弃”变得柔和起来,充满爱意。浓浓的手足情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2021年1月19日 想读 林明子
绘本
第一次野营 豆瓣
はじめてのキャンプ
作者: (日)林明子 著/绘 译者: 唐橙橙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作者用细致的笔触和文字描写了小南第一次野营的经历。她的期待、兴奋、小小的不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仿佛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想起那个第一次去尝试,去学习的自己。作者用底色的变化来表现天色的明暗、周边环境的变动,细节设计别具匠心。
The Paradox of Being 豆瓣
作者: Poul Anderse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 - 11
The question of truth has never been more urgent than today, when the distortion of facts and the imposition of pseudo-realities in the service of the powerful have become the order of the day. In The Paradox of Being Poul Andersen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truth in Chinese Daoist philosophy and ritual. His approach is unapologetically universalist, and the book may be read as a call for a new way of studying Chinese culture, one that does not shy away from approaching “the other” in terms of an engagement with “our own” philosophical heritage.
The basic Chinese word for truth is zhen, which means both true and real, and it bypasses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ideas insisted on in much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rough wide-ranging research into Daoist ritual, both in history and as it survives in the present day, Andersen shows that the concept of true reality that informs this tradition posits being as a paradox anchored in the inexistent Way (Dao). The preferred way of life suggested by this insight consists in seeking to be an exception to ordinary norms and rules of behavior which nonetheless engages what is common to us all.
2021年1月19日 想读 via 倪湛舸。道教研究
美顺与长生 豆瓣
北京人
作者: 毛建军 2019
一个少女的特殊命运,一个北京家庭的特殊婚姻和别样亲情。
美顺和长生一家的故事,像是不起眼的泉眼里细细汩汩流出的泉水,澄澈、晶亮、满身力气,一切的不如意都不能摧毁他们的自重。这是一篇有生命汁液的小说,你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这篇小说始终在活着,活在大地上,活在质朴生活的人群里,活在我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沉静、柔软、丰富的诉求之中。它与生活无缝对接的姿态使自己从当下作品中突显出来,即使在我们体味主人公的疼痛和卑微之时,我们仍然从灵魂深处感觉到一种雨后阳光的美妙。
小说清淡到通篇找不到几个形容词,你却又在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尤其是细节,犹如珠贝一样遍布全篇,你随处可见叙述的光彩。在我们长久沉湎于小说技巧和各种尝试和探索之后,面对这样一部剔除了一切雕痕的作品,我们不由自主会释然一笑。
2021年1月13日 想读 via 理想国冷门书推荐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2021年1月6日 想读 界面不知是董还是谁写Steinar的那篇讲到非虚构的文章不错的
聊斋汊子 豆瓣
作者: 董均伦 / 江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聊斋汊子(全两册)》是董均伦和江源历时数十年从搜集整理的无数故事中选出的。
《聊斋汊子(全两册)》近百万言,长长短短百余故事,所有这些,都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口头文学,有的优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诞……语言质朴,故事富有活力,悉数展现历史风貌和人情世态,是民间文化真正的活化石。新版《聊斋汊子(全两册)》从1984年版《聊斋汊子》中删去了十几则篇幅较短的故事,从1987年版《聊斋汊子(续集)》中补入了十几则,最后一共选录101篇故事,并邀请优秀的年轻插画师为所有故事制作百余幅版画题花,打造经典纯粹的民间故事版本。
2021年1月6日 想读 via tarsan
孟买:欲望丛林 豆瓣
Maximum City: Bombay Lost and Found
9.7 (7 个评分) 作者: [印] 苏科图·梅塔 译者: 金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 入围普利策奖决赛作品
★ 由当代印度最著名作家苏科图•梅塔历时两年半采访创作
★ 特邀职业插画师量身定制,展开护封即得地图!
★ 手绘明信片随机倾情赠送!
“新闻叙事佳作,堪称近年来描绘印度且出自印度的最优秀纪实文学。梅塔精准把握住了‘城市丛林’——时局动荡的孟买之鲜活脉搏。”——《纽约时报》
“笔歌墨舞、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惊才绝艳。”——《洛杉矶时报》
“苏科图•梅塔之于孟买,有如查尔斯•狄更斯之于伦敦、约瑟夫•米切尔之于纽约。梅塔直抒胸臆,他笔下的孟买仿如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恢宏壮阔又妙趣横生。”——《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梅塔绘声绘色、一波三折的记述将孟买之内情表露无遗,《孟买》一书也因此达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无限广大、丰富之孟买浓缩于有限的书页之间。”——《西雅图时报》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莱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渴盼的面孔,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乡村来到孟买,却未能被孟买温柔以待。坦诚、激昂、幽默与哀恸,无不交织书中。翻开它,便能走进那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世界。
2021年1月6日 想读 via tarsan
蘇聯流亡記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4 (7 个评分) 作者: 雷光漢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這是一部史料價值極高的回憶錄。作者是一位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運動」的鎮壓,於1970年從新疆外逃到蘇聯的中國知識份子。內容涉及其被KGB(克格勃)長期監控,試圖逃往伊朗,被抓回後流放到南西伯利亞的國際囚犯農場,經歷中蘇關係解凍的1980年代和蘇聯解體的1990年代初等傳奇經歷,展現了一位外國流亡者眼中的中亞社會。
2021年1月4日 想读 via Fengs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2021年1月4日 想读
培养好孩子 豆瓣
The Good Child
作者: 许晶 译者: 祝宇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5
《好孩子》对上海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中国社会化的信念和方法是如何对道德世界建设形成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该书稿把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创新相融合,揭示了对话和辩论的相互作用,阐明了幼儿的道德倾向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对广大家长和教师都有重要的帮助。
2021年1月2日 想读
趣味图解英语单词 豆瓣
英単語の語源図鑑
作者: [日] 清水建二 铃木裕 著 / [日] 本间邵文 绘 译者: 张君 2020
日本创记录语言学习书
单月热销超50万册
巧妙图解英语单词
挣脱记忆枷锁
高效记忆
★ 编辑推荐
◎ 日本创纪录语言学习书,单月热销超50万册
本书原版一经出版便以其生动的画风和新颖的讲解方式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并在短期内便创造了日本语言类学习书的销售记录。
◎ 适读年龄范围广泛,阅读感受惊艳
从小学生至青少年,甚至一些大学生以及一些自学英语的社会人士,均能通过本书找到学习英语的入门之法或提升改进之道。处于学习初期的小学生或自学人士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或大学生来说,本书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角度,整理已有的知识基础,甚至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启发,获得提升。
本书可使用年限长,可在读者的学习初期购入,随着读者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增长,读者也能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的启发。
◎ 系统介绍常见词根、词缀,助力读者单词记忆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常见的12组前缀和103个词根,词源拆解,说文解字,联想记忆。本书大致框架先以前缀(组)为分章参考,后根据该前缀(组)可接词根(组)加以延伸讲解;在就某一词根(组)进行讲解时,先会给出一个既含有该词根(组),又以该章所讲前缀(组)为开头的单词加以拆解分析,后面则会给出四个含有该词根(组)的单词加以解释。本书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均会大致遵循“拆解——配图——释义——例句”的步骤,一词一图,生动有趣,不仅能激发读者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更能让读者在本质上理解各英语单词的由来及构成,以助读者对单词形成长期记忆,降低遗忘频率。
◎ 插图生动有趣,解锁单词记忆新篇章
本书插画者本间昭文先生多年从事书籍和杂志的插画设计工作,经验丰富,画工娴熟。本书有近1000个单词,同时也便有近1000张插图,每张插图均利用简单的线条生动形象的表示出了每个单词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单词的含义,简单易懂又趣味十足。这种图文结合的记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常见的纯文字记忆方式,活跃了学习者的学习思维,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同时提高了学习者的记忆效率、延长了学习者的记忆时限。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单词学习书。本书从词根、词缀切入,列举几个含有这些词根词缀的英文单词,对所列单词加以分解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配以通俗而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对单词有一个更加生动详细的理解,也让单词记忆的效率更高。
首先,本书的市场价值颇高,目前市场上有关英语单词学习的书不可谓不多,但是单词学习至今仍是广大英语学习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本书作者在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基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历经十年之久终成此作,本书一经出版便大受好评且再版不断;其次,由于其引入了生动有趣的图解式单词记忆法,所以本书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而言均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最后,本书内容的知识性与系统性均很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百变折纸:装点梦想小屋 豆瓣
Origami Playhouse
作者: [美] 荷-沃恩•李 译者: 刘允凝 2020 - 11
让孩子爱不释手的奇趣折纸游戏,
家具模型创意折纸,打造逼真立体小屋!
动手动脑,发挥创意,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审美能力,
在游戏中体验折纸艺术的无穷魅力!
★ 编辑推荐
◎1个可折叠立体纸屋、2个独立房间,60张精美的彩色折纸、20多种精巧逼真的家具模型,随心打造你的专属梦想小屋!
床、沙发、书柜、餐桌、冰箱、灶台、镜子……所有这些你都可以按照折纸教程亲手折叠出来,60张精美的彩色折纸任你选择。放飞想象力,化身小小设计师,孩子可以将折好的精巧家具模型随心摆放在客厅、餐厅、厨房、卧室或浴室,创造属于自己的梦想小屋。
◎清晰易懂的折纸教程,让孩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尽情体验折纸的无穷魅力。
详细的折纸教程,不仅有入门介绍,还有折叠符号、折叠方法和纸张剪裁方法的介绍,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清晰明了的步骤图解,从简单到复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循序渐进,轻松折叠出各种精巧的家具模型。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越折越聪明、越折越开心!
精巧逼真的家具模型,非常考验孩子的小手和大脑,动动手折一折、动动脑摆一摆,不仅能让孩子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房间设计的技巧,也能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边玩边学。
◎亲子互动,折出更多惊喜和欢乐,共享甜蜜的亲子时光,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漂亮温馨的立体纸屋、精巧逼真的折纸模型,对父母来说同样具有吸引,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折纸比赛、房间设计比赛。通过亲子互动,不仅能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在玩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立体创意折纸书,内含一个立体纸屋、一本折纸教程和60张印刷精美的彩色折纸。立体纸屋可以随意变身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和浴室。根据折纸教程,可以折叠出20多种常见家具和装饰品,包括抽屉、抽屉柜、梳妆台、扶手椅、床、沙发、咖啡桌、书柜、餐桌、冰箱、浴缸等。折纸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也能提高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享受甜蜜的亲子时光。
★ 媒体推荐
我将这本可爱的折纸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喜欢折纸的9岁女儿,打开之后她兴奋得都跳起来了,里面不仅有各种花色的漂亮折纸,还有一个设计精美的立体纸屋,真是太酷了!卧室、客厅、餐厅、厨房、浴室……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折好的家具随意布置在各个房间,打造属于她自己的梦想小屋!
——美国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和我10岁的女儿一起玩得不亦乐乎。里面的折纸教程展示了具体的折叠步骤,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加上简洁清晰的精美图示,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我女儿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她不厌其烦地把折好的家具来回调换位置,还声称自己现在是室内设计师呢!
——美国亚马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