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拔萝卜 豆瓣
作者: [俄]阿•托尔斯泰 编写 / [日]内田莉莎子 译写 译者: 朱自强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6
《拔萝卜》是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于1956年创办的绘本月刊。当时日本的绘本出版几乎是一片空白,《儿童之友》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制作最优秀的绘本。50多年中,《儿童之友》共出版了800多种绘本,对日本绘本的勃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赤羽末吉、林明子、长新太、安野光雅、加古里子等许多世界级的绘本作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舞台。
这套“儿童之友”绘本精选了50多年来《儿童之友》最优秀的作品。希望这些曾给全世界无数孩子带去快乐的故事,也能让中国孩子的童年充满更多绚丽的色彩!
点击链接进入:
《雪姑娘》
《儿童之友•小真的长头发》
《小象散步》
《小猫》
《小达摩和小天狗》
《儿童之友•消防车吉普达》
《儿童之友•我没生病》
《儿童之友:神奇的竹笋》
《神奇的水彩》
《儿童之友•色拉和魔法店》
《三只小猪》
《木匠和鬼六》
《儿童之友:米奇拉•摩奇拉•咚咚!》
《儿童之友:老奶奶的汤匙》
《骄骄的王冠》
《轰隆轰隆 喵》
《儿童之友:好忙的一夜》
《古利和古拉》
《儿童之友•洞》
《大河马》
《儿童之友:不可思议的小刀》
《拔萝卜》
2020年12月5日 想读
走马灯 豆瓣
作者: 范雪 2017 - 10
本作者系享有盛誉的八零后女诗人,200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时便崭露头角,那时的诗歌作品已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后来去海外游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读博士,到美国探亲,所到之处,所感所悟均内在化为她的诗歌题材。其抒情和写实的功底,使得她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
本诗集所选的均为作者原创诗歌。作品的时间段从2006年到2015年。主题较为多样和丰富,主要有:旅行见闻,系作者数年游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化批评,系作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讨论;家庭问题,主要是对80后独生子女一代感觉结构的分析;当代都市情感,这部分主要是情诗;女性话题,讨论女性对经验世界的重构、设计和控制力;历史话题,这部分是与中国古代和现当代历史人物与场景的交谈。
2020年12月4日 想读 via 翼女性出版
人山 豆瓣
L’homme Montagne
作者: [法] 塞弗琳•戈捷 著 / [法] 艾米丽•弗莱谢 绘 译者: 刘夏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7 - 1
爷爷再也不能去旅行了。许许多多的山在他的背上生长,在漫长的一生中,这些山变得越来越沉重。男孩于是让爷爷许诺,别马上离开,一定要等他回来。男孩要出发去寻找世界上最厉害的风,这样就能帮爷爷吹走那些山了。小男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世界上最厉害的风,但是爷爷还是没有等小男孩回来走了,爷爷给男孩留下了什么吗?这是一个极富哲理的故事,讲述着人生的离合聚散和前人留给后代无限财富。
全书渗透着浓浓的祖孙情感,所有的别离和相遇都在让孩子成长
透过书中的各个角色,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热情好客、令人感动而又平和的大自然
贯穿全书的人生智慧和哲理,让孩子对人生展开不一样的思考
用鲜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水彩和水粉的交替晕染,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用漫画和大幅画面结合的艺术呈现方式,让孩子感受书中的韵律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萨德侯爵夫人 豆瓣 Goodreads
サド侯爵夫人
8.4 (7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萨德侯爵夫人》是三岛由纪夫的戏剧代表作,首次出版中文版。《萨德侯爵夫人》描述了萨德入狱之后,萨德侯爵夫人一生坚守贞节,为营救丈夫出狱奔波,到了老年,萨德获得自由之时,却突然与他分手。这一谜团中隐藏着人性中真实存在而又不可理解的东西。以萨德夫人为中心,剧中的六位女性角色分别代表贞淑、道德、神、肉欲、天真、民众,她们像行星一样交错运转,理念的冲突形成戏剧高潮。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两个意达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谷美代子 译者: 高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
关于一只会说话的椅子以及1945年8月6日的广岛。奇幻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女中学生之死 豆瓣
作者: 陈丹燕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陈丹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之《女中学生之死》是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中的一部。主要讲述了女中学生宁歌因不堪学校、家庭、社会等种种压力,最终跳楼而亡的故事。1998年,《女中学生之死》出版,当年获得上海电视台的中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金奖。此后这部作品被多次再版,始终不断,因为残酷的青春的故事能够穿越时代与国界,是永恒的话题。同时,这部作品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当然也是因为作者强有力的描写功利,以及感同身受般的写作情感......
陈丹燕中篇小说代表作
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文学先河
曾获上海青少年推荐读物金奖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
1999年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为百年百部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全书四色水彩插图,完美呈现陈丹燕文字优美、细腻的质感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210216 via 帽子米饭
地海传奇:地海巫师 豆瓣
A Wizard of Earthsea
8.8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蔡美玲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牧童雀鹰天生拥有法力,他渴求更强大的力量和更深奥的知识,于是选择离开故乡,前往传奇的巫师学院学习,以求出人头地。为了证明实力,他当众施展禁忌法术,召唤亡灵,却铸成大错。他召唤出的恶灵追捕着他,太古的邪恶诱惑着他。为了弥补过错,他步上了一段从未有人完成的追寻之旅,直到海洋的尽头、世界终结之处……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Via Wema的书评。
子恺漫画全集 豆瓣
作者: 丰子恺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5
此画集乃丰子恺先生于抗战期间绘制于黔中。时战火频仍,神州板荡,子恺先生蛰居山林,以画笔为椽,描摹刻写当时衆生情状,而成六集,曰《古诗新画》《儿童相》《学生相》《民间相》《都市相》《战时相》,共收录漫画四百二十四幅。寥寥数笔,却传神生动。昔杜甫以诗为史,子恺先生此篇,亦可谓一时之画史!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护生画集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丰子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9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先生漫画风格的代表作品。遵弘一法师嘱,从1929年弘一法师50岁起,每十年作一集,各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与弘一法师年龄同长。这部画集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46年。 画集共450幅作品。由丰子恺先生作画,第一、二集的文字为弘一法师书写,第三集为叶恭绰书写,朱幼兰书写第四和第六集、虞愚书写第五集。画集除了采用古文、古诗词中的句子、弘一大师所撰的诗文之外,其余为子恺先生所作。画集中特别收入马一浮亲笔书写、夏丏尊撰写的推荐序言。 所谓“护生”,实际是在“护心”,要“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种爱生敬养的思想对现世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护生画集》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堪称艺术文化之精品,其意义早已超出佛学,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本次出版该书意在回归丰子恺先生在世时该书的原貌,除了主要创制者是丰子恺先生和弘一法师外,题字之人均为《护生画集》创作初期的名人、老书法家:朱幼兰、虞愚、叶恭绰,不再沿用现代人重新题字的版本,封面也使用了原汁原味的“莲池沸腾状”,与30多年前《护生画集》初版时一致。本版还特别收入国学大家马一浮的书法题辞,并且将丰一吟女士最新撰写的关于《护生画集》的介绍附于后,极具史料价值。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2 (5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通过 冈洁“数学与艺术”,“朋友中有人说阅读这两本书犹如‘遇到不见底的深渊’,没人能猜到书中故事的走向。”
防风林的外边 豆瓣
7.0 (22 个评分) 作者: 黄启泰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黄锦树、言叔夏、林燿德鼎力推崇的台湾文学经典
沉寂三十年重新面世
分裂又混合的意识,繁殖又消失的自我
心灵黑洞的探索者黄启泰
以破碎的书写呈现人类的心灵图像
.
.
编辑推荐
☆ 黄启泰被作家杨丽玲称为“心灵黑洞的探索者”,作品聚焦人类内在的感受与意识;精密的结构、分析性的语言,他的小说如同处在密林间隙中的冷静凝视,痕迹隐秘地划下心灵的横切面。
☆ 林燿德曾推荐有潜力的“新世代”作者,黄启泰即为其一,并因此在1990年出版《防风林的外边》。本次再版,增收未发表篇章,也邀请黄锦树、言叔夏导读,从“内向世代、后设小说”各种角度分析,全面呈现黄启泰的创作。
☆ 随书制作一款精美明信片,图像设计结合文字摘录,四种独家样式随机赠送,供读者使用、收藏。
.
.
内容简介:
站在防风林里,黄启泰凝视外边的风景,将内心的感受写成11篇小说,折射出性别倒错、欲望冲突、精神分裂等片段;并借由运用后设形式,以及将故事建立在主观臆想与客观现实的边境,让这些作品蕴含独特氛围。这部特殊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份处于濒危边缘的文本。虚构与真实互相渗透,角色与创作者彼此侵犯,一切仿佛处于危地自持的状态;但最终文本接近崩解的极限时,小说家在不可能抵达的心灵尽头,召唤出“书写”最原始的面貌。
.
.
名人推荐
☆ 黄启泰以量少质精的心理小说建立他的书写特质,性别与角色认同问题在他充满魔幻和梦呓色彩的笔调下,出现了精微的观察与描写。
——林燿德(台湾作家)
☆ 在黄启泰的早期书写里,书写的可能、表达的可能比同时代人更为激烈地扣紧了存在的可能,并且有一股向不可能逼近的强大驱力。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黄启泰的小说在在僭越了那些以意义作为链结的防风林边界,越渡到文本的外边,展现了一种对写作本身的自我凝视。
——言叔夏(台湾散文家)
☆ 日愈冷锐谨静的文字语言、随意识纷乱流动的形式设计,黄启泰的小说特质,每篇痕迹辗转,均企图碰触人类心灵幽闭的一隅。
——杨丽玲(台湾作家)
2020年11月28日 想读
大脑之美 豆瓣
The Beautiful Brain: The Drawings of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作者: [西]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译者: 严青 / 傅贺(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11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还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他绘制了近三千幅绘图,这是现代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传奇。他终生致力于研究人体最为复杂和神秘的器官——大脑的显微解剖结构。他有着超人的能力,能将所观察到的图像和自己的理念可视化,这要归功于他在显微镜前投入的大量时间。在这种能力的帮助下,他建立起了许多基础的概念。直到今天,这些概念依然在为我们理解大脑提供引导。卡哈尔做出了许多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便是他认为大脑是由单个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所组成的。过了半个世纪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这一观点才得到了确切的证明。
卡哈尔的绘图来自他大量的观察。这些绘图不仅因其空前的准确性而成了科学的里程碑,对于描绘及探索人类本质的艺术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大脑之美》这本书重印了八十二幅卡哈尔绘图,按照大脑中的细胞、感觉系统、神经通路、发育及病理的顺序安排成了四个部分。每幅图旁还有埃里克·A·纽曼所作的描述性注释。这些绘图既包括卡哈尔为大脑皮质中的锥体神经元绘制的著名“肖像”,也包括了阐释视网膜神经回路里信息流向的出色示意图。
拉里·W·斯旺森的传记性文章对卡哈尔进行了介绍,并描述了他的科学成就。文中还配有一系列卡哈尔探索性的细致自拍像。林德尔·金和埃里克·希默尔则探讨了卡哈尔的绘图艺术之谜。珍妮特·杜宾斯基则介绍了现代大脑成像的例子,卡哈尔的发现正是这些现代技术的基础。
2020年11月24日 想读
惡女書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陳雪 印刻 2005 - 6
《惡女書》為十年前陳雪的第一本小說創作,不但變成了陳雪的「代名詞」,也是許多研究她的學生、學者、評論者必然會提到的重點書單。本書共收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異色之屋〉、〈夜的迷宮〉、〈貓死了之後〉四篇中篇,以第一人稱告白體,書寫女同性戀充滿罪惡感卻又耽溺其中的情慾,在看似淫蕩敗德的字裡行間,流露的是被社會主流價值所壓抑的痛苦與悲哀。作者述說的是關於「人內在」的故事,不只是女性的,不只是同性戀的,更不只是情慾的,而是企圖用文字與肉身極力抵抗所謂「唯一的真實」。
2020年11月23日 想读 via Pontianak_四个中篇queer小说
其后 それから 豆瓣
8.4 (30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破碎之后的重整,劫后余生的跋涉
台湾文学金典奖作品,赖香吟长篇小说
一部思辨情感与伦理的文学典范
● 编辑推荐
☆ 逝者远去,被留下的人如何继续前行?赖香吟以幸存者的角度展开细腻的思考,谈论创伤与治愈、生命与死亡。面对沉重的人生叩问,或许《其后 それから》是一声真挚的应答。
☆ 《其后 それから》是个人之作,也是时代之作。赖香吟从一名自我对话的叙事者,向外扩及同代人的生命处境,诉说台湾“五年级世代”(六零后)对种种信念的追寻与断裂。通过小说,我们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 创作本书,赖香吟秉持克制的书写伦理,谨慎选择内容的呈现,以“小说”这门文类避免消费现实的可能,保持必要的距离。阅读《其后 それから》,我们满怀敬意,并充分反省与思辨。
● 内容简介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 名人推荐
☆ 《其后 それから》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细致耐烦的态度,开启了反省伦理与情感的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是读者也可以参与思辨的空间。这种平台在现有的台湾文学中罕见,尤其珍贵。
——纪大伟(台湾小说家)
☆ 在功能上,《其后 それから》显然有它不得不被视为小说的理由。它单纯地需要读者对小说之为虚构的期待。它需要被视为虚构、在阅读里被虚构化,以制造主体与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太浪漫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一定得死过一次。那样的死过之后,再回头,看见的都会不一样了……为你终须拿回属于你书写权利的毅然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你如何活下来,而不是关于某人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强生(台湾作家)
☆ 这是用时间慢慢堆积起来的一本书,有些地方写得惊人地好,她文笔的成熟以及这个作品能去解答很多问题,包括五年级世代的早逝与断裂;它能去回答一个女性作家怎么样走过情感、创伤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经历一个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后从否定书写回到书写的过程。
——周芬伶(台湾散文家)
☆ 小说《其后 それから》,不是秘辛,不是自传,不是内幕,也不是告解或忏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说的文字共和国里才能有嘉年华与众声喧哗成立的意义。我们卸下偏执、成见、既定印象的武装,循小说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唤不语的死者,一起完成内在的逆旅。我要说,赖香吟写完《其后 それから》,走出来,是生者仗义承担的勇气,是“季札挂剑”的用心如日月。
——林俊颖(台湾小说家)
● 获奖记录
☆《其后 それから》荣获 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2020年11月20日 想读
被雨淋湿的河 豆瓣
作者: 鬼子 2017 - 3
【内容简介】
《被淋湿的河》是鬼子新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大年夜》《被淋湿的河》《贫民张大嘴的性生活》《卖女孩的小火柴》《两个戴墨镜的男人》《瓦城上空的麦田》等代表作。小市民因为一次意外权力在手却被扁担砸死;残酷现实中软弱无能的乡村教师,儿女的叛逆,使得一个原本残缺的家庭分崩离析;两个戴着墨镜的男人在房间里互换墨镜,凭空创作;无法获得儿女的身份认同的父亲在悲愤中撞车而死,在外游荡的孩子失去了瓦城的麦田••••••直击人心的平民百姓生存的悲哀!
【编辑推荐】
《被淋湿的河》
倘若把生活比作河流,随波逐流的现代人,大部分生活在河流的表层。日子过得不错,看上去很美,其实似是而非,没有寻找生活深度的时间和耐心,不能从生活中为自己找到良性刺激。所以并不快乐,内心反倒空虚。
【作品看点】
★通过社会底层众生相的描绘,探索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性:残酷现实中乡村教师的灰暗处境,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血肉之情••••••唤起人们对良知、道义和尊严的呵护,对宿命的体恤。
★把笔触放到了现实中的最痛处,表现崇高的悲剧力量。
【名家荐语】
“鬼子的小说有一种难得的愤怒。”——陈思和
“鬼子的才华和智慧表现在多方面。这里想说的,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他的三部中篇在叙事里所表现出来‘鬼’劲儿,以及这种‘鬼劲儿’与我们时代的深刻关联。”——程文超
“鬼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这种忧患不是来自那些公众社会喧嚣已久的现实矛盾,也不是来自所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分配上的心理失衡,而是纯粹地来自民间,来自作家与生俱有的平民化生存记忆。”——洪治纲
2020年11月19日 想读 via Pontianak_
梵高手稿 豆瓣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1875-1890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 译者: 57°N艺术小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via 苏方。
逆旅 豆瓣
作者: 陈卫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本关于当下中国的精神困惑、羞耻感和美的小说。
.
现在不再有“人”,只剩下了职业。(荷尔德林)
这是两百年前荷尔德林对德国的警示。今天,网络的全面普及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它与商业紧密融合,借助“方便人类生活”的神力,使得它的扩张润物无声,然而甘之如饴接受这一全新生活工具影响的中国人,是一个在美和文化的传承上都有所断裂的族群,同时又是一个被商业刺激得无止境地追求生存欲念、以及延续深化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世故”禀性的族群,几相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呈现出全新而广泛的困惑。
《逆旅》即是作家陈卫面对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全书开启了三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有着与它的本质——孤独——截然相反的热闹表象。组成这三段旅程的三篇小说,像一个长篇中三个音强递增的乐章。
在新的时代困惑下,作者暂时卸下思绪的远方,而以自身的腿足走进实地的远方,抛弃概念化的“底层”和“区域”意识,走进当代生活的涓涓细流。以非凡的细腻,刻画商业和人情社会的众生群像,关注着当今中国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困惑,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中国“对美的缺失”和商业驱使下的麻木平庸的警醒,激起读者反思:人是否连慰藉孤独的机会都被喧嚣的时代剥夺了?人是否还能感受到孤独中那份高贵的甘美?
《逆旅》深入这个时代中令人习焉不察的角落,但它不是一部批判社会的小说,而是一本关于人和生活之“美”的小说,作者在书中已然揭示出“美”的起源,它来自于人的羞耻感。美,唤起人们从当下的卑琐中解脱出来的渴望,同时使人思考,什么才是与人的高贵性相匹配的生活和文化。
.
★陈卫早年有一句格言:“现实大于想象。”当新的时代特征大量涌进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现实不仅大于想象,现实还影响着想象,因此,我们与思维、幻想、审美、情感有关的部分,无一不与新的现实息息相关。《逆旅》刻画的就是我们此时此刻身处的世界。
★陈卫抛弃概念化的“底层”和“区域”意识,也不以“人类学”“社会性”去套用我们的文化,他走进当代生活的涓涓细流,深入这个时代中安静而陌异的角落,仿佛一道目光,探进了包裹着我们的晦暗,而在此之前,我们习焉不察。《逆旅》唤起人对生活的美的质感的渴望。
★《逆旅》所体现出来的现实、具体、平缓、温润,进一步让人去品位写作所体现出来的耐心,这份耐心自有其魅力,既值得回味,又促生新的期待。
★从陈卫以往那些最暴戾的小说,可以看出陈卫实际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小说家,在某些也许需要喘息休整的时刻,他会时不时地偏离自己的目标和本心,心甘情愿地流连民间。就像他的本质是尼采式的人物,但他时不时地要抵达温润。这其中的合理性除非尼采本身就是温润。
★既不滑入熟悉的已知的文本形象,也不滑入过分乖张的个人心性。即便描摹着最为具体的现实,也因温润的神圣使它们散发多义的光晕。这种神圣的本质是打开读者思维空间的魅力,是尽可能地把思考的能力交给读者。
★被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列为文学研究课题。
2020年11月15日 想读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理想国编辑推荐。理查德·埃文斯
蓝花 豆瓣
The Blue Flower
7.8 (15 个评分) 作者: [英]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译者: 熊亭玉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时间来到1794年,22岁的弗里茨一直在写一首关于蓝花的诗,他常把开头读给别人听:
“我并不渴望富有,但是我渴望看到蓝花。蓝花不断地出现在我心里,我无法想象,也无法思考其他事情了。因为在我曾经生活的世界里,谁会为花朵而烦恼呢?”
一次偶然的拜访,他爱上了年仅12岁的 少女索菲。她并不美丽,甚至算不上漂亮,不虔诚,喜欢大笑。早慧又热忱的诗人、熟读费希特哲学的他,怎么会陷入这种脱胎换骨的迷恋?
仅仅十五分钟,她像一种神秘而超越的力量降临,成为他的智慧,他的精神向导,他的蓝花。因为爱情,一个普通女孩可能成为一个男人心中永恒的星星,开启他绝对浪漫主义的一生。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小说,以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的早年经历为蓝本,想象了从弗里茨到“蓝花诗人”的传奇一生。他与索菲的相遇,成为他人生及创作的转折点。在他短暂的29年生命中,他始终追寻着那朵不朽而瞬逝的蓝花。
悲喜剧圣手 写作生涯至高杰作
19次当选媒体年度图书 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蓝花》是历史小说的最佳范例。它不仅承认了历史的基本差异性,还使之成为故事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菲茨杰拉德最好的一本小说,优雅、别出心裁、引人发笑、慷慨大度。我崇拜这本书。——乔纳森·弗兰岑
无与伦比的杰作,一部完美的小说。——詹姆斯·伍德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Penelope F 最后一部。通过 跳岛。
老虎与不夜城 豆瓣
作者: 陈志炜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一本跨越文体的短篇小说集!
“语句像鸟翅一样旋紧,牵引读者直抵陌异之境,
眼前泛起隐现悖论的工业热雾”
深蕴迟疑与思索,写作十年作品首度出版
★ 编辑推荐
◎陈志炜是一位认真、纯粹,有时偏执的青年作者。其作品呈现一幅幅新鲜、奇异的图景,语言诗化,在国内青年作者的创作中并不多见。
◎本书从炼油厂的少年往事起跳,轻跃在夏日与梦境之间。部分作品初读觉得接近科幻、寓言、悖论,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又会推翻自己的判断。
◎打开这本书之前,很难预想到这是怎样的作品。
◎采用特殊的装帧形式,并非印装错误。
★内容简介
《老虎与不夜城》是陈志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作者 2009 年到 2017 年创作的 81 篇作品。
作者擅长在较短篇幅里制造奇妙的张力,有的作品两三千字,有的仅两三行,带给读者的冲击却比普通的短篇小说更强。书中只有两篇作品超过一万字,分别是现实色彩较重的《蒸馏水少年》与极其纷繁的《老虎与不夜城》。
作者的眼睛悬停在炼油厂的边缘,观察一个混合了卡夫卡的“城堡”与乔伊斯的“都柏林”的独特空间。在炼油厂的工业码头上,看到生活的瘫痪正不断蔓延,海风中能闻到刺鼻的硫黄气息……这样的时刻让人感到“一阵欣喜”。
2020年11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