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南渡北归(第一部) 豆瓣 Goodreads
7.0 (23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通过 若水的银杏发芽直播。
小妖精集市 豆瓣
Goblin Market
作者: [英]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译者: 殷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小妖精集市(附英文版)》像一幅画,像一则搀着妖媚香气的童话。它以数百行的大容量,有条不紊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包容大量令人惊喜的细节,也呈现了丰富的情绪。一对纯洁姐妹劳拉和莉齐,日日听到小妖精们叫卖水果。水果鲜艳饱满芳香,诱人无比。劳拉心动了,不顾莉齐劝阻,以一缕金发为代价,换来一顿妖精的水果盛宴。水果是妖精的圈套,吃了一次便日夜惦记,不得解脱,再吃一次方可化解。可是吃过妖精果子的人再看不到妖精,也无缘再买到它们的水果,只有日渐消瘦,耗尽生命。莉齐看到劳拉奄奄一息,心急如焚,决定不顾自己的安危,设法挽救。她来到妖精集市,提出用一枚硬币买些水果。狡猾的妖精逼她当场吃掉。莉齐坚决拒绝。妖精恼羞成怒,对她又打又骂,将水果硬塞到她嘴边。莉齐紧闭双唇,任妖精欺侮,最终带着被妖精涂了满脸的水果甜汁赶回家中,让劳拉再度舔到妖精水果的甜蜜滋味。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一生: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和她的诗
思想家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布莱恩・麦基 編 译者: 周穗明 / 翁寒松 等 三联书店 2004 - 7
7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电视系列节目《思想家》请五位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如以赛亚伯林、马尔库塞、奎 因、 乔姆斯基、 德沃金等)到节目中与麦基对谈,直接面对非专业的、很少哲学知识背景的观众。这种在电视中进行哲学对话的形式,十分新颖,很受欢迎。
本书即为这些哲学对话的汇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历来颇受大学生和哲学门外汉的青睬。读者于此可以看到这些当今思想界的“各路英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通过 和阿尔都塞的对话。
Caviar and Ashes 豆瓣
作者: Marci Sho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1
'In the elegant capital city of Warsaw, the editor Mieczyslaw Grydzewski would come with his two dachshunds to a cafe called Ziemianska.' Thus begins the history of a generation of Polish literati born at the fin-de-siecle. They sat in Cafe Ziemianska and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moved on what they said there. "Caviar and Ashe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young avant-gardists of the early 1920s who became the radical Marxists of the late 1920s. They made the choice for Marxism before Stalinism, before socialist realism, before Marxism meant the imposition of Soviet communism in Poland. It ended tragically.Marci Shore begins with this generation's coming of age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narrates a half-century-long journey through futurist manifestoes and proletarian poetry, Stalinist terror and Nazi genocide, a journey from the literary cafes to the cells of prisons and the corridors of power. Using newly available archival materials from Poland and Russia, as well as from Ukraine and Israel, Shore explores what it meant to live Marxism as a European, an East European, and a Jewish intellectua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年轻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进化,白俄罗斯的知识分子。Marci Shore begins with this generation's coming of age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narrates a half-century-long journey through futurist manifestoes and proletarian poetry...
Moscow, the Fourth Rome 豆瓣
作者: Katerina Cla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11
In the early sixteenth century, the monk Filofei proclaimed Moscow the "Third Rome." By the 1930s,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thought of Moscow as a mecca of secular enlightenment. In Moscow, the Fourth Rome, Katerina Clark shows how Soviet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in seeking to capture the imagination of leftist and anti-fascist intellectuals throughout the world, sought to establish their capital as the cosmopolitan center of a post-Christian confederation and to rebuild it to become a beacon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Clark provides an interpretativ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ity during the crucial 1930s, the decade of the Great Purge. She draws on the work of intellectuals such as Sergei Eisenstein, Sergei Tretiakov, Mikhail Koltsov, and Ilya Ehrenburg to shed light on the singular Zeitgeist of that most Stalinist of periods. In her account, the decade emerges as an important moment in the prehistory of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oday--transnationalism, cosmopolitanism, and world literature. By bringing to light neglected antecedents, she provides a new polem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canonical works of writers such as Brecht, Benjamin, Lukacs, and Bakhtin. Moscow, the Fourth Rome breaches the intellectual iron curtain that has circumscribed cultural histories of Stalinist Russia, by broadening the framework to include considerable interaction with Western intellectuals and trends. Its integration of the understudie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viet culture remedies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Moscow under Stalin.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Moscow,共产主义信仰的圣城。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豆瓣
作者: Yuri Slezki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 8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epic story of an enormous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Communist true believers lived before their destruction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is unlike any other book abou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Soviet experiment. Written in the tradition of Tolstoy's War and Peace, Grossman's Life and Fate, and Solzhenitsyn's The Gulag Archipelago, Yuri Slezkine's gripping narrative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the residents of an enormous Moscow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top Communist officials and their families lived before they were destroyed in Stalin's purges. A vivid account of the personal and public lives of Bolshevik true believers, the book begins with their conversion to Communism and ends with their children's loss of faith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Completed in 1931,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later known as 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 was located across the Moscow River from the Kremlin. The largest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Europe, it combined 550 furnished apartments with public spaces that included everything from a movie theater and a library to a tennis court and a shooting range. Slezkine tells the chilling story of how the building's residents lived in their apartments and ruled the Soviet state until some eight hundred of them were evicted from the House and led, one by one, to prison or their deaths.
Drawing on letters, diaries, and interviews, and featuring hundreds of rare photographs,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weaves together biography, literary criticism,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fascinating new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millennial prophecies, and reigns of terror. The result is an unforgettable human saga of a building that, like the Soviet Union itself, became a haunted house, forever disturbed by the ghosts of the disappeared.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一个俄罗斯革命里大房子的故事。 the true story of the residents of an enormous Moscow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top Communist officials and their families lived before they were destroyed in Stalin's purges.
灯塔 豆瓣
Tout Seul
9.1 (19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吕俊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若未知的世界让人心生恐惧,
我们是自我封闭,还是勇敢走出去?
欧洲著名漫画诗人夏布特
最敏感忧伤的“慢镜头图像小说”
讲述人类心底无法承受的孤独和渴望拥有的自由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探索现代人内在情感的图像小说,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的种种精神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个被父母之爱所“禁闭”、只能靠想象力生活的畸形怪人,渐渐在词典的语言碎片和无名水手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品以独特的“慢镜头”叙事方法勾勒出人性中的美丑、孤独、胆怯、恐惧……具有极深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希望《灯塔》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照亮那被遗忘的自信、善心和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航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 《灯塔》是2009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入选作品,目前已有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多国语言版本。它在2015年4月还被法国话剧导演搬上戏剧舞台。
★ 《灯塔》呈现了图像小说中独有的慢镜头叙事手法,用丰富的景别转换和对剪影、轮廓的细致描绘推进故事情节。同时,作品还巧妙捕捉了事物在各个角度呈现的情感意象,充满了神秘的哲学气质。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是曾两次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作家,画风干净有力又不失细腻。他曾改编过阿蒂尔·兰波、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杰克·伦敦等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被业界誉为“漫画家中的诗人”。其中,他根据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改编的同名漫画,也即将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敬请关注。
...................
※内容简介※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个孤独的夜晚,点亮他想象中的世界。当他闭上眼睛、用手随意指向一个单词时,那些荒诞离奇的画面便接踵而来……
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
※推荐语※
《灯塔》堪称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漫画,作者创造了一个异化、空虚的独特空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作品的结尾正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它在结束的同时又开启了比孤独更为深远的课题——无私与宽容。
——漫画家Joël Heirman
376页至纯至深的情感,温情和幽默,忧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如梦如幻,它让我思考,又让我心碎。感谢夏布特,带给我一段如此凄美的孤独旅程。
——日本读者
夏布特从来都不惧挑战,这一回他选择了大海作为故事背景,仅仅开头几页就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气。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9月刊
一部极简主义的黑白作品,却绽放出如此强烈的人性光辉。
——法国漫画书评网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核市奇谭。法国漫画,在灯塔上怎样渡过自己的一生,看字典,想象,结尾的巧。
阿兰的战争 豆瓣
La Guerre d'Alan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译者: 孟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8
一名普通士兵的“二战心灵史”
一部最纪实最诗意的水墨图卷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作品
荣获七项欧美漫画、图像小说大奖
【编辑推荐】
《阿兰的战争》是法国著名漫画家倾14年心血“用水作的漫画”。不同于我们见惯的“二战”题材的故事,也不同于我们 既定印象中的普通“漫画”:没有浪漫,也没有英雄;高度写实,却诗意盎然。
【内容简介】
年轻的法国漫画家与美国退伍老兵阿兰在街头偶遇,二人一见如故。漫画家耗时十四年,用水和中国墨画出了这位老人的“二战”回忆三部曲。
第一册:美国青年阿兰·科普在十八岁那年应征入伍,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他在美国接受训练,先后做过坦克通信兵、无线电教员、巡逻步兵和侦察车炮手,两年后被派往欧洲战场……
第二册:在“二战”的最后两年里,阿兰先后随军到达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他仍然没有成为英雄,在整个战争期间只发射过一次大炮,炸掉了一间空屋;但他一如既往地怀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带我们去见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第三册:阿兰退役了。不再适应美国生活的他重返欧洲。机缘巧合下,他与战时认识的友人或重逢,或重建联系,于是前两部中的人物故事都有了结局,他自己的生活也趋近尾声。阿兰对生命、艺术、友谊的思考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推荐】
“怎样画出一个人的记忆?吉贝尔给出了巧妙而又适度的回答。读者就在阿兰的身边,认识他、懂得他、欣赏他……像当年的作者一样,听到了他。”
——法国漫画批评家Alexis Laballery
“《阿兰的战争》中的人物生动传神……对风景的表现有种东方味道,尤其能使人联想到中国五代时期的水墨画。”
——比利时漫画研究家、漫画史教师Erwin Dejasse
“引人入胜……一部独一无二的、趣味盎然的‘二战’文学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令人心碎的、诚恳的图像回忆:一个年轻人应征去服务祖国,他的一生永远地被改写了。”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
“故事讲的是战争改变了一个人……他往好的方向改变了:宽容、世界主义者、善于观察、仁慈……超凡脱俗。”
——BoingBoing网站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核市奇谭。法国人画的美国老兵的故事,一个平凡人怎样接受自己的命运。“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平凡人,这样度过了生命。”
一朵桔梗花 豆瓣
戻り川心中 夕萩心中
8.5 (79 个评分) 作者: [日] 连城三纪彦 译者: 钟肇政 / 林新生 新星出版社 2010 - 10
女人如花,
拥有最动人的美丽,
却无法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
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
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
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
2019年10月10日 想读 Gadio 推理 散文小说 译者:钟肇政| 101031
占星术杀人魔法 豆瓣 谷歌图书
占星術殺人事件
8.4 (193 个评分) 作者: [日] 岛田庄司 译者: 王鹏帆 新星出版社 2008 - 9 其它标题: 占星术杀人魔法
四十年前,一桩占星术连续杀人案件轰动全日本!先是画家梅泽平吉在密室被人重击致死,接着是他早已出嫁的长女在家中被奸杀,最后甚至连与他同住的六个女儿也全部失踪。尸体陆续被发现埋在日本各地,而每个人身上都被切掉一部分!
梅泽平吉遗留的手记上写明他要依据“占星术”肢解重组六个女儿!难道他死而复活来完成幻异的艺术创作?当又没有证据与动机指向其他与本案相关的人——这可说是一桩找不到凶手的命案……
四十年后,眼见这桩诡谲至极的凶案变成邪灵的诅咒,本职占星师兼职侦探的御手洗洁却意外的得到一封告白遗书!悬宕四十年无解的奇案终于现出一线曙光,御手洗洁决定在一星期内破解这件史上最不可思议、超大规模的占星术杀人魔法!
2019年10月9日 想读 Gadio
基里尼亚加 豆瓣
Kirinyaga
8.5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雷斯尼克 译者: 汪梅子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8
二十二世纪,非洲肯尼亚的基里尼亚加圣山下,一座座现代文明城市污染严重,成群的野生动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广阔的热带草原上住满了来自欧洲的移民。
基库尤人后裔柯里巴决意在一个类地星球上建立属于本民族的“乌托邦”——基里尼亚加。他是基里尼亚加的巫医,是整个族群中天神恩迦的唯一代言人。柯里巴通过电脑与该星球的维护部联系,有呼风唤雨的通天神力。他讲了一个又一个让孩子们为之着迷的寓言故事,启迪了他们的智慧,但也给自己的权威带来了麻烦。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柯里巴能否坚守古老的民族传统呢?
2019年10月7日 想读 十个寓言故事,一个真正的乌托邦。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豆瓣
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索鲁 译者: 陈朵思 / 胡洲贤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从北美到南美,22种不同风情的火车
一季之间,寒暑和天地在铁路上隆隆转过
我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不属于我的地方,我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
──保罗‧索鲁
这趟旅程由一班通勤地铁开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车的接力,有横跨美国六州的“孤星”号,像橱窗般透着墨西哥的衰颓与肉欲的“阿兹特克之鹰”,横越崇山峻岭驶往秘鲁的山脉列车,还有穿行国界、长达一千英里以上的“泛美”号……最后,为旅程画下句点的,则是有百年历史、速度也如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保罗•索鲁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紧邻波士顿大城的梅德福,辗转来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埃斯克尔小镇。平稳前行的列车上,别人的终点站是他的起点,与空间的对话之旅由此展开。
写得棒极了……一位天生的作家秉持敏锐而细察万象的笔,娓娓道出这趟生动的旅行。
——《周日快讯》
当代迷人的旅行书。
——《金融时报》
旅游书写的极致表现……就连琐碎烦闷也充满了趣味与人情味;对于无家可归孩童的描述,更是令人满心悲凄,难以忘怀。
——《周日电讯报》
2019年9月26日 想读 火车的集合。22种不同风情的火车,旅行文学。
洋槐树下的大连 豆瓣
アカシヤの大連
作者: 清冈卓行 译者: 高燃 回声书店 2019 - 4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大连,“大连作为贸易自由港的国际性氛围,以及明亮而清爽的环境,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这种对大连的爱着和乡愁奠定了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心中的文学风土。
1969年清冈卓行满怀悲痛和思念之情写下了小说处女作《清晨的悲哀》。这部小说不单纯是倾诉“失去妻子”的悲哀,更传递了清冈卓行丧失故乡的苦闷。充满怀恋的大连不属于自己,而在大连相识、相恋,最后结合在一起的妻子也离自己而去,至此,对清冈卓行来说,一切与大连的关联全部丧失。
后来在《洋槐树下的大连》小说后续中,他写道,“我连续做着与大连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大概会成为我今后回避不掉的命运。”
——柴红梅《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
2019年9月25日 想读 通过 若水
進擊的社會學家 豆瓣
The Engaged Sociologist: Connecting the Classroom to the Community
作者: 凱薩琳.科根(Kathleen Odell Korgen) / 喬納森.懷特(Jonathan M. White) 译者: 趙倩 群學 2014
運用社會學之眼,發揮社會學的想像,
成為民主社會中有效能且積極參與的公民!
「社會學之眼」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觀看社會,察覺常遭忽略的現象,辨識出日常事件中各種運作模式的關聯。而當我們把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連結起來,讓個人生活銜接上周遭社會發生之事,便是在使用「社會學的想像」。
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承諾貫穿了全書的寫作: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運用這知識使社會變得更好。本書特別著重實作訓練,即將課堂上習得的社會學知識(族群、階級、性別、文化、制度等),與實際的公民參與行動接合起來,以期真正發揮「公共社會學」的理念與精神。
本書特色
★有趣的實作練習題:如調查系服與血汗工廠的關聯、分析中學歷史教科書裡隱藏的價值觀、探討公平貿易產品是否值得較高的價格、觀察玩具店針對不同性別孩童的行銷手法等。
★行動中的社會學家:如致力教導女性受刑人社會學和女性研究的Johanna Foster、帶領修課同學投身解決貧窮問題的Scott Myers-Lipton、運用社會學專業向勞動政策發聲的Mary Gatta、推動「房客也是人」住屋運動的社會系學生Anthony Moran和Mike Richter等。
★腦力激盪問題討論:「假設餘生都從事低薪的時薪工作,生活將是何種樣貌?」、「若告訴父母自己將與異族結婚,他們會說些什麼?」、「男性總統或女性總統讓你感到比較安心?為什麼?」、「如果沒有家庭這種基本制度,社會將有何不同?」等。
★嘗試特定行動建議:訪談校內五位國際學生,瞭解他們入學的經歷步驟是否有差異;尋找自己關注的社會議題,加入為此議題努力的學生組織或社會團體;寫信給地方民代及國會議員,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的看法;研究正在倡議某項公共主張的宗教組織,分析他們行動的動機與方法等。
2019年6月27日 想读 for prompts.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2019年6月14日 想读 goodreads也标了~
这不是一本数学书 豆瓣
This Is Not a Maths Book
作者: [美] 安娜·韦尔特曼 译者: 马昕 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9 - 5
美国资深数学教师精心打造的“数学实验室”,荣获英国教育类作家奖,美国《出版人周刊》推荐,画出各种数学图案和图形,创作你自己的数学杰作。
远离死记硬背,理解数学原理,轻松学习数学!
◎ 编辑推荐
☆ 这不是一本用来完成数学作业的数学书,这是一本可以美化心灵,提升艺术修养的数学探索指南!
☆ 这本书没有枯燥的数学题和稀松平常的知识介绍,而是将数学和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出了30多个趣味数学游戏。让你通过动手操作,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和图案,并发挥创意,打开脑洞,创作出不可思议的数学杰作!
☆ 按照步骤操作,你可以画出奇妙的数学图案和几何图形,看到金字塔形或螺旋形从数列中显现出来,设计好看又有趣的镶嵌图案,画出完美的圆、不可思议的三角形……不用死记硬背,就能理解数学原理!
☆ 这些充满奇趣和创意的作品可以美化生活,还能让你体会到:数学的世界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美感和惊喜!
☆ 每个创意和说明后面都留有空白,书后还附有彩色方格纸、三角格纸,更加便于练习和创作。特别设计20厘米宽的封面大折口,有厚度的卡纸刚刚好适合垫在内页纸下方画图!
◎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满公式和习题的数学书,这是一本新颖有趣、充满艺术感的数学探索指南!
包含30多个趣味数学游戏,按照步骤操作,你可以画出奇妙的数学图案和几何图形,看到金字塔形或螺旋形从数列中显现出来,设计好看又有趣的镶嵌图案,画出完美的圆、不可思议的三角形……
书中留有大量空间,可以创作你自己的数学杰作并涂色。书后还有更多空白页面,你可以运用从书里学到的数学原理和操作方法,发挥创意,创作出更多超乎想象的数学杰作!
◎ 媒体推荐
我在美国纽约的数学博物馆里发现了这本书。我读完后就把里面介绍的内容讲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动手操作,他们都很喜欢。这些数学游戏很有趣,可以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这本书有点像一个“数学实验室”,就像我给孩子们建立了科学实验室一样。
——“美国豆瓣网”读者五星评论
这本书对我们认识和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它将数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对数学的认知。
——美国亚马逊读者五星评论
我得承认,我在读书时不是数学迷。但如果我小时候读过这本书,我应该会成为数学迷。这是一本巧妙地弥合数学和艺术之间的鸿沟的数学书,它教孩子们如何使用数学原理来制作漂亮的图案和形状。我们可以学习到抛物线、帕斯卡三角形、镶嵌图案和立体图形等等。这些内容更强调互动和动手,而孩子们通常在学习数学公式和规则,所以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乐趣。尽管如此,也没有理由说数学不应该是有趣的!
——英国“书包网”评论
◎ 名人推荐
安娜·韦尔特曼的作品足以证明数学是多么充满乐趣和创意。
——《出版人周刊》
◎ 获奖记录
★ 英国图书设计制作奖(British Book Design & Production Awards)──教育类大奖
★ 2016年英国教育类作家奖(Educational Writers' Award)
2019年6月3日 想读
kid
命运的长线 豆瓣
めぐり糸
作者: [日] 青山七惠 译者: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4
《命运的长线》是日本年轻一代小说家的代表青山七惠的长篇小说新作。
故事由主线的贯穿大半生的情缘与辅线的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组成。情节张弛有度,心理描写细腻。集合了青山七惠惯有的细腻笔触与她在长篇中不断尝试的设伏线技法,悬念不断、看点充足。
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余年,透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一窥“二战”后日本社会半个世纪的发展,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我”出生于二战结束那年,在东京九段的花街长大。母亲是一家叫做“八重”的料亭的老板娘。母亲与来店里做客的父亲相识后,生下“我”。父亲与母亲分居,住在祖父家。小学二年级时,“我”结识了住在一家艺伎旅馆里的哲治。从此,“我”与他的命运以难以置信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我”与哲治分享所有悲喜,他用一个小瓶子为“我”装眼泪。我经历了两次婚姻,却都在婚后不可遏制地要去追随哲治,甚至抛开了挚爱“我”的丈夫和女儿。第二次追随哲治的时候,我们已年过半百。为了与哲治住在一起,“我”忍受生活的拮据与被人尾随的恐惧。*次抛弃“我”独自离开的哲治,又一次在一个晚上决绝地离开了“我”。根据他留下的地址,“我”找到一位老妇人的家,发现是哲治的亲姐姐。不久后,我们接到电话,说哲治人事不省。在奔向哲治所在的医院的长途电车的单间里,与邻座说起上面长长的故事,也就是“我”的大半生。
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故事的过程与结局暗含着许多不为“我”所知的隐情,却又在行文中透露出少许可能的原因,让人开卷后欲罢不能。
★ 青山七惠倾力写就: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人也永远无法理解的关系。
-
我想将来坐电车去很远的地方,只有我和你两个人。
你这家伙就是个胆小鬼、大骗子!我要杀了你,把你埋在这里。
-

“是爱的成功还是爱的破灭?不,是两者皆有。这是一部让人胆战的作者倾注浑身力气写出的杰 作!”
——翻译家 鸿巢友季子

“真正的绝对的爱之物语。”
——东京大学教授 野崎欢
2019年5月31日 想读
Popular Sovereignty in Early Modern Constitutional Thought 豆瓣
作者: Daniel Le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4
Popular sovereignty - the doctrine that the public powers of state originate in a concessive grant of power from 'the people' - is perhaps the cardinal doctrine of modern constitutional theory, placing full constitutional authority in the people at large, rather than in the hands of judges, kings, or a political elite. Although its classic formulation is to be found in the major theoretical treatments of the modern state, such as in the treatises of Hobbes, Locke, and Rousseau,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is doctrine and investigates its chief source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thought.
Long regarded the principal source for modern legal reasoning, Roman law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major architects of popular sovereignty such as Francois Hotman, Jean Bodin, and Hugo Grotius. Adopting the juridical language of obligations, property, and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 model of the Roman constitution, these jurists crafted a uniform theory that located the right of sovereignty in the people at large as the legal owners of state authority. In recovering the origins of popular sovereignty, the book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man law as a chief source of modern constitutional thought.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通过 skeeter
魔法外套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意] 迪诺·布扎蒂 译者: 倪安宇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意大利卡夫卡”布扎蒂的现代寓言
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
幽默、荒诞、奇想扑面而来
◎ 编辑推荐
☆ 意大利著名作家迪诺·布扎蒂的42则现代寓言小说。
☆ 被不存在的鲨所追踪,与一栋房子坠入爱河,去地铁通道深处寻访地狱……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幽默、荒诞、 奇想扑面而来!
☆ 布扎蒂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构筑了一个个幻想世界。任何被生活的烦闷所困的人,都可以读一下这本书,轻松进入他构想的世界,以此短暂逃离生活的重压。
☆ 我们为何到了这个地步?迷失在爱、恨、欲望、失落之间,布扎蒂的小说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出现代人真实而微妙的形象:我们认清自己扭曲的内心,发出沉重、略带恐怖的呼吸声,但同时,焦虑似乎也有了些许的缓解……
◎ 内容简介
《魔法外套》是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现代寓言小说42则。这些小说的内容包括:被不存在的鲨所追踪、与一栋房子坠入爱河、去地铁通道深处寻访地狱……阅读布扎蒂的小说,如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幽默、荒诞、奇想扑面而来。
迪诺·布扎蒂被誉为“意大利的卡夫卡”,博尔赫斯曾将他的长篇小说《鞑靼人沙漠》列入“私人藏书”。
◎ 名人推荐
当代作家数量太大,时间又未及筛选出他们的文集,但有些名字无论如何不会被后世所遗忘。迪诺·布扎蒂绝对是这些名字之一。
—— 博尔赫斯
刻意避开矫饰的语言,布扎蒂展现了他多样的表达能力。在短篇之间,在剧情铺陈和给予解答的游戏之间,即便最平淡无奇的话,甚至陈腔滥调,都有它的模棱两可、玄秘、虚幻和令人害怕的力量。布扎蒂证明了不需要玩弄繁复的风格,一样可以塑造超现实情境。
—— 克劳迪欧·托斯卡尼,意大利评论家
迪诺·布扎蒂,他是一个创造名字的伟大发明者,也是一个被低估的想象动物的分类学家……《鲨》似乎是梅尔维尔“无休止”小说《白鲸》的一个神奇而简单的总结;然而,一些细节又暗示了它将通往不同的路径。事实上,布扎蒂故事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个离奇、有一点纠缠不休的词汇。这个词指向一个不存在的现实,但我们无法摆脱这种现实。
—— 斯特法诺·拉扎林博士《诺亚方舟》(《意大利志》第十期)
2019年5月13日 想读 42则现代寓言小说。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 豆瓣 Goodread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梦茹 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黑塞的童话并非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
并不全然以人或动物作为主角
年迈的高山、固执的藤椅、骄傲的少年、丑陋的矮人
所有的生命,全都在一场杂沓着无法摆脱的困难中活着
寻找各自的结局
本书收录了黑塞的20篇童话作品,从十岁时写下的第一篇童话《两兄弟》,到献给爱妻的《鸢尾花》,再到源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黑塞在他的故事中注入了对人生目的的思考,对战争的批判,以及永恒不变的对自我的探寻。
2019年5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