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掉伞天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蒋晓云 译者: 乔志高 新星出版社 2015 - 4
★ 那些从未携手的人,何必挂念。
★ 蒋晓云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
——夏志清
★ 人生一世,有许多缘分,有些缘分是一辈子,有些却只是短短一程,即使仅仅同行一段、赏过同一处风景,亦是缘分。缘来珍惜,缘尽离去。是为随缘。
★ 《掉伞天》、《乐山行》和《姻缘路》荣获“联合报小说奖”
《掉伞天》是蒋晓云早年成名短篇小说集,收入了三度荣获“联合报文学奖”的作品。
人生一世,有许多缘分,有些缘分是一辈子,有些却只是短短一程。蒋晓云笔下的现代青年男女,谈恋爱往往现实而自私,最终只能嗟叹缘浅。不如那些平淡相守一生的老人,他们拙于谈情,却更懂感情。有人绝症不愿拖累家人选择自尽,有人黄昏相恋感情真挚,也有人一生孤独乐于助人,而这些人的情感更令人感动,整本书正是展示了一幕人世百态。
2015年8月11日 想读 旅美台湾作家蒋晓云早年短篇集。
社区规划简明手册 豆瓣
作者: 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 2003 - 1
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发展商、政府官员、工程师、政府规划师--如果您正在参与社区规则,这是一本你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本书对于整修规划过程的综合回顾将使您能够获得所有的信息和选择,以及您需要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是由郊区蔓延和因此而产生的交通拥护带来的,它们正在摧毁着我们的社区。
这本书从对组成社区规划过程的各个层面的实际讨论开始,包括谁创造了什么内容的技术文献、为什么需要它、如何利用它等等均有涉及。它提供了为我们的居住、购物、工作和休闲所需要的所有解决方法,包括:
简单的商业技巧能够让您才思如泉涌;
对一所有现实的社区规划事务的实际解决方法;
对于所有的居住形式和与它们相关的问题的完整回顾;
对于购物中心的分析,包括特定的场地设计建议;
将我们工作、居住和购物以及其他所有活动的地方整合起来的、典型的、具有可选择性的系列说明。
最后一章将它们都集中起来用实践的方式把本书中所有讨论的因素都整合在一起。
2015年7月3日 想读
当代美国诗选 豆瓣
作者: [美] 凯·赖安 等 译者: 杜红 2011 - 9
书中收录的40位诗人遍布美国各地——三分之一来自东北部,三分之一来自西部,其他的来自中部和南部。其中的6位出生在海外, 两位日前依然在国外生活。男诗人一半,女诗人一半。
2015年6月17日 想读 @野草。
On Writing 豆瓣
作者: STEPHEN KING Simon Schuster 2002 - 4
Book Description
"If you don't have the time to read, you don't have the time or the tools to write."
In 1999, Stephen King began to write about his craft -- and his life. By midyear, a widely reported accident jeopardized the survival of both. And in his months of recovery, the link between writing and living became more crucial than ever.
Rarely has a book on writing been so clear, so useful, and so revealing. On Writing begins with a mesmerizing account of King's childhood and his uncannily early focus on writing to tell a story. A series of vivid memories from adolescence, college, and the struggling years that led up to his first novel, Carrie, will afford readers a fresh and often very funny perspective on the formation of a writer. King next turns to the basic tools of his trade -- how to sharpen and multiply them through use, and how the writer must always have them close at hand. He takes the reader through crucial aspects of the writer's art and life, offering practical and inspiring advice on everything from plot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to work habits and rejection.
Serialized in the New Yorker to vivid acclaim, On Writing culminates with a profoundly moving account of how King's overwhelming need to write spurred him toward recovery, and brought him back to his life.
Brilliantly structured, friendly and inspiring, On Writing will empower -- and entertain -- everyone who reads it.
Amazon.com
Short and snappy as it is, Stephen King's On Writing really contains two books: a fondly sardonic autobiography and a tough-love lesson for aspiring novelists. The memoir is terrific stuff, a vivid description of how a writer grew out of a misbehaving kid. You're right there with the young author as he's tormented by poison ivy, gas-passing babysitters, uptight schoolmarms, and a laundry job nastier than Jack London's. It's a ripping yarn that casts a sharp light on his fiction. This was a child who dug Yvette Vickers from Attack of the Giant Leeches, not Sandra Dee. "I wanted monsters that ate whole cities, radioactive corpses that came out of the ocean and ate surfers, and girls in black bras who looked like trailer trash." But massive reading on all literary levels was a craving just as crucial, and soon King was the published author of "I Was a Teen-Age Graverobber." As a young adult raising a family in a trailer, King started a story inspired by his stint as a janitor cleaning a high-school girls locker room. He crumpled it up, but his writer wife retrieved it from the trash, and using her advice about the girl milieu and his own memories of two reviled teenage classmates who died young, he came up with Carrie. King gives us lots of revelations about his life and work. The kidnapper character in Misery, the mind-possessing monsters in The Tommyknockers, and the haunting of the blocked writer in The Shining symbolized his cocaine and booze addiction (overcome thanks to his wife's intervention, which he describes). "There's one novel, Cujo, that I barely remember writing."
King also evokes his college days and his recovery from the van crash that nearly killed him, but the focus is always on what it all means to the craft. He gives you a whole writer's "tool kit": a reading list, writing assignments, a corrected story, and nuts-and-bolts advice on dollars and cents, plot and character,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of the paragraph, and literary models. He shows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H.P. Lovecraft's arcane vocabulary, Hemingway's leanness, Grisham's authenticity, Richard Dooling's artful obscenity, Jonathan Kellerman's sentence fragments. He explains why Hart's War is a great story marred by a tin ear for dialogue, and how Elmore Leonard's Be Cool could be the antidote.
King isn't just a writer, he's a true teacher.
--Tim Appelo
2015年6月17日 想读 @博雅堂。工具箱、单词量、用词精准,等。
写给无神论者 豆瓣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梅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2015年6月17日 想读 中英对照。de Botton,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博雅堂。
白雪乌鸦 豆瓣 Goodreads
白雪乌鸦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8
这部小说是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在东北哈尔滨爆发鼠疫的史实创作的。小说描写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特别着力于王春申、翟芳桂、翟役生、于晴秀、喜岁等普通民众的描写,官员于驷兴、医生伍连德等人物也都很有特色。小说内容密集、丰富,不张不扬、徐徐道来,如一幅晕染的风情图,充满小人物的悲欢哀乐。
2015年6月17日 想读 via 若水。写哈尔滨1910年的鼠疫。
一点墨 豆瓣
作者: 柏桦 2013 - 9
《一点墨》的横空出世旨在让读者对世界来一次彻底的审美,不是完全的诗歌,不是完全的散文,不是完全的随笔,不是完全的小说,可以说是一本“四不像”。无逻辑,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文体上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更是一种颠覆。版式也突破常规固有的老一套,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独特的设计,提升读者的阅读境界,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2015年6月11日 想读 柏桦文集。“不是完全的诗歌,不是完全的散文,不是完全的随笔,不是完全的小说,”via 鳄鱼飞行。
二十一个故事 豆瓣
Twenty-one Stories
8.2 (8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李晨 张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二十一个故事》收录了格林自1929至1954年的短篇小说。《地下室》中的男孩在小时候目睹了一场偷情与意外,导致他悔恨、疑虑一生,这篇故事是通向本书其他故事的钥匙——恐惧、遗憾、暴力、对恋情的追求和背叛是全书的基调。少数故事有着喜剧的讽刺乖张——《可怜的马林》中,马林先生的腹鸣能模拟任何声音;其他则带有冷漠怪异的悲剧感:《情色电影》里一对夫妇撞见了丈夫年轻时的失检行为;《毁灭者》中少年帮伙无目的的毁灭行为让人震惊;《散场》中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心灵感应在捉迷藏游戏到达到了恐怖的高潮。每篇小说均带有格林标志性的道德拷问意味,也是了解战时和战后英国心灵图景的杰作。
在短篇小说中,格雷厄姆·格林依然地探询困扰他一生的主题:恐惧、遗憾、暴力、背叛,以及人类对拯救根深蒂固的渴望。他又尖利的语言揭开人性的轻率和隐秘的原罪,冷静又残酷地勾画了梦魇和沉沦的模样。
————————————————————
我所写的都是普通的状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类的普遍状况,我的主人公们都深陷其中,只有信仰能让他们获得救赎,尽管真正的救赎过程并不会那么迅速显露出来。他们犯下原罪,但上帝的宽恕是无限的,这一点很重要。也正因此,那些事实上没有告解的人,与做了告解但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些自大的、敬神的人,是有区别的。
——格雷厄姆·格林
没有哪位二十世纪的作家像他那样微妙地对人类进行比照。越来越少的小说家会着力于区分好人和坏人,而格林则大师般地进行了多重区分:那些将邪恶与残酷、无情和恶毒的愚蠢区分开来的纤微界线。他的主人公们置身于一个被一丝不苟地校准的道德系统。他们不同程度上都失败了。在格林那里,通往善的道路并不真实存在,通往或多或少的邪恶的道路倒有千百万条。
——扎迪·史密斯
一位出神入化的小说家……在描绘他一手掌握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故事时,功力非凡;他身上涌动着对戏剧性的强烈渴望;颇具眼光的对话,精湛的叙事。
——《纽约时报》
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每日电讯报》
2015年6月6日 想读 想读原文。网上有50或30几的便宜本。
大海停止之处 豆瓣
作者: 杨炼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杨炼作品(1982-1997)(诗歌卷):大海停止之处》是最具冲击力的诗作之一。杨炼是多年来我所读到的最令人震惊的诗人之一、他使西方现代的与古老中国的。几乎是巫师式的感知相融合同时激动你和惊吓你像麦克迪尔米德遇见了里尔克。还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
2015年6月2日 想读 via 刚才标的那本书。
水绘仙侣 豆瓣
作者: 柏桦 东方出版社 2008 - 5
《水绘仙侣》是柏桦新近创作的一本书稿,这是一本很难定义的稿子,单从文本结构上来看,全书就是一首诗和对诗的注释,但这些注释所占篇幅和地位明显重于诗本身,每一则注释可以单独看作一篇文化随笔,而这近百篇随笔又完整地统一和围绕于此前的诗歌文本,诗歌是在说故事,随笔也就围绕着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故事展开。随笔洋洋洒洒,引文贯穿古今中外,既有理趣,又含着文人的性情和散笔。
所以在定位上,我倾向于将它定位为一部形式独特的文化随笔集。也正因其形式的独特、体散而神不散的脉络,我对它的出版意义和出版前景都较为乐观。
书稿目前由三部分组成:长诗《水绘仙侣》、对长诗的99个注释、以及一篇近3万字的评论式附录。就长诗来说,柏桦自己也承认,他这首诗“不难”,在解读难度上作者做了刻意的降低。退一步说,即使这首现代诗仍有解读上的困难,后文详尽的注释也可解答读者所有的疑问,换句话说,诗歌不是本书的重点,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或者开篇,进入作者文化语境的一把钥匙。附录深具学术研究价值,对专业人事来说是很重要资料。
在和柏桦的交流中,他提到,这本书稿从动笔开始就有着一个较为清晰的市场思路,努力在不降低其品格的前提下照顾到更广泛的读者。我在审读稿件的时候也注意到,阅读此稿门槛低,但内容深挖下去却又极深,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名堂,真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以下引用附录中的一段文字:
在度过了近15年的息笔生活之后(1993—2007),柏桦的新作《水绘仙侣——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于2007年的6月4日正式写作完成。同之前所有的诗作一样,这首诗也历经重重删改,方才以今天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首在实验性上颇受好评的佳作,尽管柏桦本人仅仅将其视为对友人不断敦促和期待的一个回应,但它却真实地展示了诗人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的思考和探索之所得。它是对诗人自己所说的“古典的东方如何转换成现代语境,如何与当下发生关系”[7]的一次小小尝试。而此次尝试无论对于柏桦本人,还是整个21世纪的诗歌写作都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翟永明在给柏桦的私人邮件中,这样写到:
《冒辟疆与董小宛》我非常喜欢,觉得是你个人写作史上的一次蝶变,一个新的成功。也是当代诗中的一个重要作品……
而这个重要作品的写作动机,正是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冒辟疆式的对光阴的挽留和追忆,所以在呈现形式上,它有着突出的文白交错的特征。杨子在谈到对这首诗的意见时提到了文艺复兴和它的关键词“再生”,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从根本上区别了当下时髦的“怀旧”(nostalgia)。这是一个带有商品消费性质的词汇,它暗示了一种现代的想象风貌,是对时间进行的文化编码,但柏桦的诗歌不是编码,而只是呈现。所以,它是同李孝悌的历史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显示了古典再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可以看出,除了长诗的线索之外,本书的内容实际上也因循着柏桦个人十几年来的文化关注和视野,是一部带有精神自传性质的作品。
《水绘仙侣》一诗获2007年柔刚诗歌奖。
2015年6月2日 想读 柏桦新书,via 张文显。
孔雀 豆瓣
作者: 李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5
李樯作品集首次公开出版,《孔雀》、《立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时上市,将陆续推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金时代》、《放浪记》等作品。这次的文字结集出版,恢复了作者未删节的版本,呈现的是最完整的故事。他的文字、故事,总是能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在他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在逼仄的宿命中尽情修持他们有如天赋的含有个人光芒的革命浪漫主义,他们坚决不愿意与自己内心最深的那个意念或理想相忘于江湖,因而大多与生活争个鱼死网破,但这还不尽是全部的华彩。在李樯文字的到达里,你还能看到凡夫的一个个他们,终极一生,不问结果,在尘劳中始终孜孜以持,自己做了自己的解脱舟或轮回锚……看李樯的文本,每一个人或许都能找到自己的体位,和那些阅历、往事、人性等等,暗度陈仓一把,风霜满面但心潮激荡。
2015年6月2日 想读 via 小红。
生死场·呼兰河传 豆瓣
作者: 萧红 2013 - 4
《生死场 呼兰河传》选取了萧红最著名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细腻地描绘了上个世纪初东北农村低层人民生活的状况,各色人物形象鲜活,对悲而不争的百姓表现出深刻的同情。
2015年6月2日 想读 via 小红。
城市的改变 豆瓣
作者: (瑞士)约克·米勒 2014 - 4
本书由8张大开图片组成,绘者从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为一段间隔时间,忠实记录了一个城市的某条街道20年的景观变化,书中没有文字解说,除了画面上的广告牌上的文字或店铺名字等。8幅画面让读者成为目睹城市变化的最佳证人。穿越时光河流中的一幅幅画面,透过历史的剪影,阅读到一个城市从表面到深层的变化,就在这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图画书作品之中。
2015年5月30日 想读 via 蔚蔚。8张大图的城市变迁。
The Great Enigma 豆瓣
作者: Tomas Transtromer 译者: Robin Fulton New Directions 2006 - 10
The "Collected Poems"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living writers, Tomas Transtromer, now available in this comprehensive edition. "In day's first hours consciousness can grasp the worldas the hand grips a sun-warmed stone."Translated into fifty languages, the poetry of Tomas Transtromer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around the world, an influence that has steadily grown and has now attained a prominence comparable to that of Pablo Neruda's during his lifetime. But if Neruda is blazing fire, Transtromer is expanding ice. "The Great Enigma: New Collected Poems" gathers all the poems Tomas Transtromer has published, from his distinctive first collection in 1954, "17 Poems," through his epic poem "Baltics" ("my most consistent attempt to write music"), and "The Sad Gondola," published six years after he suffered a debilitating stroke in 1990 ("I am carried in my shadow / like a violin / in its black case."), to his most recent slim book, "The Great Enigma," published in Sweden in 2004. Also included is his prose-memoir "Memories Look at Me," containing keys into his intensely spiritual, metaphysical poetry (like the brief passage of insect collecting on Runmaro Island when he was a teenager). Firmly rooted in the natural world, his work falls between dream and dream; it probes "the great unsolved love" with the opening up, through subtle modulations, of "concrete words."
2015年5月30日 想读 via Adieu. 特朗斯特罗姆,“他的诗中能听到各种音乐”。
成為黃種人 豆瓣
Becoming Yellow :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作者: 奇邁可(Michael Keevak) 译者: 吳緯疆 八旗文化 2015 - 4
★橫跨科學、醫學與人類學領域,解構種族思維史的來龍去脈
★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為什麼中國人接受成為「黃種人」,日本人卻始終抗拒?
而更大的問題是:東亞人真的是「黃色」的嗎?
種族思維領域的不凡貢獻!
原來,我們的「黃皮膚」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始於西方科學的建構,又被自身文化所認同的結果。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一曲《龍的傳人》唱遍華人地區,而我們也被教育認知自身的「黃種人」屬性,並認同自身的「黃皮膚」,這似乎已是一種常識。
不過,你有所不知的是,我們從來就不是「黃色」巨龍的傳人。至少,中國古代文獻並沒有「黃種人」的記載,也沒有種族學上的膚色概念,反而,中國人區分自己和外國人(胡人)的標準是毛髮和眼睛。甚至,在前近代的西方文獻與遊記中,中國人與日本人還被西方人形容是「白皮膚」,用以描述中國與日本國家富足、文化昌盛、願意與西方貿易且接受西方基督教義並成為教徒。
然而,至十八世紀時,「白種人」卻已是屬於西方人的專有名詞,而東亞人也逐漸染黃。對此,學者奇邁可深入探究了,在西方人的描繪之中,東亞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變「黃」?又是經由哪些科學理論,東亞人成為了「黃種人」?
原來,十八世紀的自然學家卡爾.林奈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和人類學家,藉由種種科學探測,逐步建立起將不同人種以顏色區分的標準,當東亞人被西方人歸類於「蒙古人種」時,同時也成為了「黃種人」。這一種族思維,也日漸成為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的一種身分認同。更在二十世紀初,出現「黃禍」一詞,暗示東亞人即將對西方產生威脅。
一切都是近代西方科學的把戲!時至今日,儘管種族思維已不再是主流,在西方的學術著作與公眾媒體上,也已很難再找到「蒙古人種」、「黃種人」等人種區分,但這樣的種族意識,在當代東亞地區卻還仍未消逝!
《成為黃種人》實是解構種族思維的一部極為有趣、卻又無比沉重的歷史。原來,東亞人從來就不是「黃種人」!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歷史系楊瑞松副教授專文推薦
所有種族類別都是人為建構的,但沒有任何一個類別的建構過程像東亞人所屬的「黃種人」那般,如此大費周章。這本博學又啟迪人心的著作梳理了橫跨六個世紀的相關文獻,訴說了東亞人由「白」變「黃」(以及許多介於中間的顏色)和他們被歸類為「蒙古人種」的故事。奇邁可利用旅行見聞、醫學文獻以及地理學、人類學與自然史著作,揭露出關於亞洲與亞洲人形象發展,一段複雜且令人驚奇的歷史。《成為黃種人》一書為種族思想領域做出了一番不凡貢獻。 ——大衛.豪威爾(David L. Howell),哈佛大學日本史教授
《成為黃種人》是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了科學如何受到人為操作,以將一個不適當的顏色套在亞洲民族身上。奇邁可考察了數世紀的歐洲文獻,證明學者的偏見根本左右搖擺,種族理論的科學論據受到偶發事件影響的程度也大於事實的呈現。——邁可.拉方(Michael Laffan),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成為黃種人》一書將在後殖民、種族與文化研究等領域中立下難以抹滅且深具啟發性的模範,也將吸引極為多樣化的龐大讀者。在廣大的當代後殖民研究中,本書在文學與歷史學術領域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唐.懷亞特(Don J. Wyatt),米德爾伯里學院歷史系教授
組織架構清晰且引人入勝,這本有趣且獨特的著作對於許多領域做出了無法忽視的貢獻,其研究焦點與方法均屬創新。我想不到有哪一本書曾經探討過同樣主題。——韓依薇(Larissa Heinric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教授
本書針對東亞人民被稱為「黃種人」之概念,進行考古學式的檔案整理,順時性地爬梳此一概念從埃及時代到二十世紀的演化過程與形成歷史,從埃及古墓壁畫、十八世紀以前的旅行書寫、十八世紀自然科學分類法、十九世紀的考古學與科學理論、以及「黃禍」觀念的冒現等等角度,分析其中的種族主義論述,為亞洲研究之專論,其中也涉及科學史的跨領域研究。作者具有文藝復興研究的背景,熟悉各種歐陸語言,因此在檔案資料的整理閱讀上游刃有餘,而且論點清晰,對於專業讀者與一般讀者都具有極大的可讀性。——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15年5月19日 想读 via 喷女编辑女翻译的豆友。
設計的邏輯 豆瓣
作者: 木村博之 译者: 杨宗训 旗标 2012 - 4
你知道如何做到一图解千文吗? 为什麽有些设计,不用解释也可以一看就懂? 好的设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麽样的逻辑与规则?
好的资讯图表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精心设计而成。
这一切都是有逻辑可循。
本书深度剖析 76 个视觉化图表的关键技巧,
让你的设计彻底深入人心!
●Diagram 示意图
考虑视觉动线的编排∕比较∕连续动作的表现方法∕回应单纯的疑问∕找出最佳视点∕加入诱导的内容∕勾起过往经历∕将行为化为有形∕发挥同理心∕考虑第一印象∕使用隐喻∕把概念画出来∕让空间格局易于辨识的表现∕颜色的用法∕顾及视觉动线的故事性∕将形象具体化∕使用模型模拟测试∕箭头的表现∕地形示意图.地形剖面图
●Chart&Table 图表.表格
图表与统计图表的组合∕用单一线段来表现流程∕基本的循环图表∕箭头以外的流程图∕时间经过的表现方式∕年表的表现方式∕年表的颜色使用实例∕年表与地图的组合∕关连图.组织图∕系统图∕表格的表现方法∕分类表
●Graph 统计图表
直条图∕刻度感∕具跃动感的图表∕造成误解的表现∕面积图.体积图∕雷达图∕应用实例
●Map 地图
导览图的表现∕地图的颜色表现∕城市地图∕配色∕颜色的深浅∕黑白地图∕建筑物的插画表现∕插画地图的表现∕电车路线图的表现∕公车路线图的表现∕道路图∕地图的应用表现∕鸟瞰图的表现∕鸟瞰图的制作步骤∕鸟瞰图的应用表现
●Pictogram 象形图
制作象形图的重点∕简单的象形图制作法∕象形图的应用表现
INFOGRAPHICS 视觉化资讯图表,广泛应用于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广告等,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举凡商品手册、教科书、报纸、电视、网页、杂志、传单、灾害逃生图、股票走势图、手机或游戏中的图示、捷运或公车等的路线图、卫星导航、楼层介绍或引导标志、街道图或观光导览、提案时使用的报表…等,资讯图表无所不在。
2015年5月19日 想读 via 中传媒新思课群。
Flaubert and Turgenev 豆瓣
作者: Barbara Beaumont / Gustave Flaubert W W Norton & Co Inc 1985 - 10
2015年5月17日 想读 via Adieudusk。“纪德说这本书信集五年之久取代圣经是他的床头读物”。福楼拜与屠格涅夫书信集。
悉达多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4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校注 丁君君 译者: 杨玉功 译 / 丁君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2015年5月12日 想读 这宗教兮兮的简介……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厌弃人生后准备自杀。via yunzhi。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0 (2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2015年5月12日 想读 via Yunzhi。
大人故事集 豆瓣
作者: 饭饭 作家出版社 2015 - 1
“大人”是一个与“童年”相对的概念,大人的世界通常充满了种种诡诈与算计,深陷大人世界的人们,也总会回想“童年”,回望其中的梦幻、清新。
饭饭的《大人故事集》反其意而行之,她笔下的大人们,虽在成人世界,整日应对的也不外乎古老的“食与色”“梦与实”这样的问题,但他们更像生活在童话中。他们小心翼翼生怕碰坏周遭世界,他们大睁双眼,在阳光下梦游。这些生活在不起眼角落里的普通人,他们怀着热情,怀着对爱情的向往,怀着对另一半世界的想象,过着似乎普通、实则丰饶的日子。
《大人故事集》的作者视角独出,想象奇崛、童真,笔下细节丰沛、语言清朗,因此,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很“吸睛”的题目,读起来却如行走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也都显得自有光芒在身上。
2015年5月11日 想读 via 维舟。大人们参与的儿童故事。饭饭,没听过这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