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豆瓣
作者: Jonathan Haidt Basic Books 2006
In his widely praised book, award-winning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examines the world’s philosophical wisdom through the lens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howing how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nduring maxims-like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 or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can enrich and even transform our lives.
2015年3月26日 想读 via PC。心理学的学识与作者自己的思路轨迹。积极心理学家。
三案始末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温功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本书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最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2015年3月23日 想读 via 周成莞,“明史入门书籍”。
The Very Thing that Happens 豆瓣
作者: Russell Edson New Directions 1964
2015年3月22日 想读 via Lydia Davis 访谈——Russell Edson,一个对她写作形式影响很大的人。
星星·月亮·太阳 豆瓣
作者: 江勇振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由于胡适爱惜自己的羽毛,时刻记挂着历史会对他如何评价,因此从不轻易在书信、日记中留下任何情感上的鸿爪。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梳理胡适情感世界的著作,依靠围绕胡适这颗“太阳”的星星与月亮所留下来的文字,从她们的爱、恋、嗔、痴中揣摩并反观胡适的情感历程。
这本《星星月亮太阳》的传主是胡适,但那些敢于付出、勇于示爱的星星和月亮,才真正是赋予这个故事以血肉、情韵与色彩的主角。她们的爱恨、她们的相思、她们的挣扎,甚至她们对爱欲的礼赞,是胡适情感世界里最扣人心弦的精华。因此,本书也是所有想了解胡适生活和思想的人的一部必读书。
2015年3月20日 想读 via fateface . 情感世界,阴面。有kindle。
知识的边界 豆瓣
Too Big to Know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温伯格 译者: 胡泳 / 高美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2015年3月19日 想读 via 广陵散人。“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networked knowledge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现代人们思维的结构。Kindlable.
塔楼之诗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译者: 先刚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这本书收集了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期间(1807-1843)创作的全部35首诗歌,以及时人对这位“疯狂诗人”的观察和记述,诗歌部分采取汉德对照的方式。
2015年3月17日 想读 “这本书收集了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期间(1807-1843)创作的全部35首诗歌”。via 朱学东微博上的摘抄 + 杜涯在诗生活上评论Dasha 等人译诗的文章。他比较欣赏先刚的这个版本。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豆瓣
作者: [俄]瓦·拉斯普京 译者: 吟馨,慧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次,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而安德烈听到风声就逃走了。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2015年3月16日 想读 俄罗斯当代作家拉斯普金,via 新京报书评周刊。刚刚去世。
滨河街公寓 豆瓣
Дом на Набережной
作者: 尤里·特里丰诺夫 译者: 蓝英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9
文学的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使人变得更美好。——尤里•特里丰诺夫
本书写于1976年,借小人物格列勃夫以求官心走学术路、终于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发家史,生动刻画了斯大林时代的世风时相。当年的滨河街公寓居住着前苏联的高干、学者和各界名人,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也成为主人公格列勃夫野心的象征。当他终于拜入著名学者甘丘克门下并获得教授女儿的芳心,眼见跻身上流社会指日可待之时,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学校当权派对甘丘克的诬陷与排挤,他以十足的“理性”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可耻的抉择,墙头草格列勃夫的发家史自此开始。)在这部高度浓缩的中篇小说里,前苏联社会各时期、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新老权贵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悲喜剧。本书出版后引起读者和文坛热议,被解读为“反市侩小说”、“反特权小说”。小说也因此遭到前苏联当局诟病,被指责为歪曲现实的反苏小说。这部作品中文版曾于1978年出版,封面左角印着‘供内部参考。
2015年3月16日 想读 九久中经典,特里丰诺夫《滨河街公寓》,蓝英年译,不要忘了他的开头——年轻人们划着船,飞快驶入来日的灰尘满满。via 新京报书评周刊俄罗斯当代作家书单。一定要读。
几个好朋友 豆瓣
作者: 马雁 副本制作 2013
诗歌是一种交流,关于诗歌的交流也是一种交流。虽然我们不能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但我们有纸笔,可以将自己的写作历程拿来做一次交流。并且呈现作品。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作品加笔谈的形式是最基本的交流途径。这里没有什么新玩意,但旧玩意已经好久不见,就像几个好朋友,好久不见,但仍然亲切而且有的可说。这里汇集的几个诗人也许甚至没有见过面,但凭着对诗歌的爱好,我们大胆地自称为几个好朋友。(马雁)
2015年3月14日 想读 via Waits。马雁和她的朋友们写的诗。副本制作。
Mysticism for Beginners 豆瓣
作者: Adam Zagajewski 译者: Clare Cavanagh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9 1999 - 4
Powerful New work by a modern master.You must listen, listen, listen.Tired springs breathe under water.At four in the morningthe last, lonely bolt of lightningscribbles something quickly in the sky.It says "No." Or "Never."Or "Take courage, the fire's not dead."-from "The Last Storm""Mysticism for Beginners" is the third and most beautiful of Adam Zagajewski's collections to appear in English. The poems are about nature, history, the life of 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art,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ir remarkable staying power derives from the gentle meditative authority of Zagajewski's voice, here expertly rered into English by Clare Cavanagh. Zagajewski's committed, compassionate poems offer access to the mysteries at the heart of experience.
2015年3月13日 想读 扎加耶夫斯基《神秘主义者入门》,via 黄灿然访谈。
Music, Language, and the Brain 豆瓣
作者: Aniruddh D. Pat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 6
In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iruddh D. Patel challenges the widespread belief that music and language are processed independently. Since Plato's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has attracted interest and debate from a wide range of thinkers. Recently,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as scholars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n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 music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are drawn to the music-language interface as one way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mental abilities are processed by separate brain mechanisms. Accordingly, the relevant data and theories have been spread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his volume provides the first synthesis, arguing that music and language share deep and critical connections, and that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vides a powerful way to study 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uniquely human abilities. Winner of the 2008 ASCAP Deems Taylor Award
2015年3月11日 想读
老牌政敌 豆瓣
Old Enemies
作者: [英国] 迈克尔·道布斯 译者: 吴超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狡诈、激情、暴虐、杀戮……权力喜欢这样疯狂的游戏,并对此嗜血上瘾。
它如同黑洞,诱惑着每一个欲望的暴徒,一旦进入,休想逃脱。
故事的一切纠葛源自南非前领导曼德拉的一本日记,虽然曼德拉早已成为故人,但他的影响力在整个非洲南部却难以想象,偏偏这个人晚年时期写了一本日记,这本日记提到的许多大人物不为人知的勾当,这也吸引着许多人的好奇心,一旦公布,他们如今要么一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要么和他一样离开了人世,那势必将重写历史,还将摧毁一部分未来,许多大人物从此身败名裂,他们的夫人或遗孀也必将因此受到牵连,从此名誉扫地。而代总统琼博也不幸成为其中之一,因为曼德拉发现了一些真相——代总统琼博脸上的伤疤并非是白人折磨的结果,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丛林战,从来没有以身试险,从没蹲过伊恩史密斯的监狱,更没有遭受过对方的毒打,这些话都写在了这本日记当中,倘若一旦在总统大选之前公之于众,琼博的总统梦将破碎,而恰恰报社老板J.J.拿到了曼德拉日记的发行权,于是引发了一场绑架案件,国会议员哈里·琼斯受托营救,然而事情并非仅此而已,一系列后续故事展开了……
2015年3月9日 想读 《纸牌屋》作者另一部经典,情节曲折内涵引人沉思,via 梁小民一月读书。
空巢 豆瓣
作者: 薛忆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作品,以一段真实的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
2015年3月9日 想读 薛忆沩写老人和电信诈骗的故事,via 梁小民一月读书。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豆瓣 Goodreads
女のいない男たち
7.5 (12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竺家荣 / 姜建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1、《驾驶我的车》: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3年12月号)。舞台剧演员家福(60岁左右)明明知道同为演员的妻子和同剧男演员定期幽会,却假装不知,在世人面前扮演着恩爱夫妻。妻子去世后,他雇佣了一位女性司机渡利。相处中,他开始逐渐和渡利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是否去世的妻子非和“那个男人”保持关系不可。
2、《昨天》(披头士的一首歌曲的名字):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1月号)。木樽和我是同年级,他出身于东京都大田区田园调布,却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关西腔,我们俩在打工时相识,从此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交流”。木樽有个小学起就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只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始终无法将这段深沉真挚的感情更进一步。16年后,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孤单,走不到一起,又彼此无法忘怀。
3、《独立器官》: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3月号)。我的朋友美容整形医生渡会信奉独身主义,他在失去生命时还在叩问自己到底算什么。他一世风流不羁,却也在52岁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热恋,爱上一个已婚女子,结果这个女人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抛弃了他,最终和第三个男人不知所踪,渡会得知后万念俱灰,郁郁而终。也许,男女在交往恋爱时,使用的都是不同于自己本人的独立的器官,用的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另一张面孔。
4、《山鲁佐德》:最早发表于《MONKEY》(2014年春季刊vo1.2)。羽原被关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house”上,在和女联络员产生恋情之后,每次发生关系,女联络员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王妃一样,会为他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妖娆魅惑的故事,羽原为此神魂颠倒,时刻处于害怕失去她和她讲述的故事的不安中。
5、《木野》:最早发表于《文艺春秋》(2014年2月号)。木野(40岁左右)遭遇妻子背叛,亲眼目睹妻子与一位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事睡在自家床上,静静地离家出走,辞掉工作,开始经营一家酒吧当了调酒师。从那时起,店里总是被一种奇怪的氛围所包围。
6、《恋爱的萨姆沙》:收录在村上春树编译的《恋しくて - TEN SELECTED LOVE STORIES》(2013年9月)中,曾用英文发表在《纽约客》上。海外授权时特地将这篇加入本书。睁眼醒来,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格里高尔•萨姆沙。这里是哪里?往下该做什么?萨姆沙全然摸不着头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人们去哪里?一无所知。门铃不经意间响起,一个个子小小的佝偻女孩出现在门外……
7、《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专为本书所写,属于即兴之作。村上在前言中提到,写作这篇有一些个人性的写作契机。某天半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人的丈夫打来的,告知她自杀去世了。
2015年3月9日 想读 村上最新短篇小说集。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豆瓣
作者: David Bello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 10
Funny and surprising on every page,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offers readers new insight into the mystery of how we come to know what someone else means—whether we wish to understand Astérix cartoons or a foreign head of state. Using translation as his lens, David Bellos shows how much we can learn about ourselves by exploring the ways we use transl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written language to the stylistic choices of Ingmar Bergman,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to the significance of James Cameron’s Avatar.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ranges across human experience to describe why translation sits deep within us all, and why we need it in so many situations, from the spread of religion to our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indeed, Bellos claims that all writers are by definition translators. Written with joie de vivre, reveling both in mis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littered with wonderful asides, it promises any reader new eyes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In the words of Bellos: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rests on two presuppositions. The first is that we are all different: we speak different tongues, and see the world in ways that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he tongue that we speak. The second is that we are all the same—that we can share the same broad and narrow kinds of feelings, 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s, and so forth. Without both of these suppositions, translation could not exist. Nor could anything we would like to call social life. Translation is another name for the human condition.”
2015年3月9日 想读 又一本通过translation讲述how do we know what someone else means的书。语言学,文化社会学。
改变就是进步? 豆瓣
作者: (英) G.K.切斯特顿 译者: 刘志刚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 7
《改变就是进步:切斯特顿随笔》主要内容简介: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何许人也?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熟悉他。对,此人正是英国著名系列侦探小说《布朗神父》的作者。切斯特顿笔下的这位牧师侦探,深谙人性,以心理推导破案。虽然与福尔摩斯的物证推理大异其趣,不过,其神奇与魅力也一样延续至今。
2015年3月9日 想读 看文题有点像中国人写的“当代杂文”, via 王敖。
Blur 豆瓣
作者: Bill Kovach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1 - 8
Amid the hand-wringing over the death of "true journalism" in the Internet Age-the din of bloggers, the echo chamber of Twitter, the predominance of Wikipedia-veteran journalists and media critics Bill Kovach and Tom Rosenstiel have written a pragmatic guide to navigat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dia terrain.
Yes, old authorities are being dismantled, new ones created, and the very nature of knowledge has changed. But seeking the truth remains the purpose of journalism. How do we discern what is reliable? Blur provides a road map, or more specifically, reveals the craft that has been used in newsrooms by the very best journalists for getting at the truth.
In an age when the line between citizen and journalis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nclear, Blur is a crucial guide for those who want to know what's true.
2015年3月5日 想读 Wisconsin Madison传播学课程的教材,via 方可成博客。
概念界定 豆瓣
Social Science Concepts: A User's Guide
作者: 加里·戈茨 译者: 尹继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2015年3月4日 想读 mark for Deetz.
死亡百科全书 豆瓣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DEAD
8.4 (9 个评分) 作者: [南斯拉夫] 丹尼洛·契斯 译者: 周淑丽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我需要一些证明,在我绝望的时候,证明父亲的生命并非徒劳与虚空,证明终究还有人在记录每一个生命、每一场痛苦、每一种生活,并赋予它们价值。
——《死亡百科全书》
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本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
《死亡百科全书》,讲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记录1789年以来所有普通人的传记的百科全书,它与众不同地“描述人物关系、遭际和风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繁复细节”,这时“我”才获知了去世的父亲的全部真相……
如果说《达维多维奇之墓》是为“大清洗”隐秘的受害者们而建的纪念碑,本书就是对该主题的延续和扩展——将历史的受害者、无名者与消逝的过去记录在案。
2015年3月4日 想读 南斯拉夫作家,“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 在神话与现实间探讨生死。via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