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小说机杼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3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横渡大西洋 豆瓣
Trans-Atlantyk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杨德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7
《横渡大西洋》这部半自传体讽刺小说,是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囊括了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想法。贡布罗维奇用荒诞的手法,描绘阿根廷波兰人社区的自我主义和浮夸。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将见证这位作家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写作才能。
——布鲁诺•舒尔茨
一个艺术家最伟大的杰作。
——巴兰恰克
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书单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将见证这位作家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写作才能。
——布鲁诺•舒尔茨
一个艺术家最伟大的杰作。
——巴兰恰克
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书单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多利宁
译者:
翁文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回忆录的作者们引用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引用“事实”;然而,一些个别的“事实”还构不成全部真实。真实是从分析和对比所有的事实中,从考虑所有的矛盾中,从概括全部资料中形成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这样,他的活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他的作品常常引起他那一代人的剧烈冲突和互相抵触的评价。
回忆录就是回忆录;不能要求回忆录写得详尽无遗:回忆录作者只提供面貌的特征。认识一个人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人的看法。一部分现象似乎不大重要,被人忘掉;另外一些现象被人主观地加以解释,好些事实在时间上往往颠倒。回忆录总是需要考订,注释。常有这样的情况: 回忆录作者所回忆的那个人太伟大了,作者难于理解他。尽管如此,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还是他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我们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和性格,有时候还能阐明他的创作。这些回忆录能比较具体地提供他一生活动中的要点——他同祖国的联系,和俄国生活的联系,与同时代人的联系,——不了解这个要点就无从了解作家。
——俄文版序者 留利科夫
回忆录的作者们引用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引用“事实”;然而,一些个别的“事实”还构不成全部真实。真实是从分析和对比所有的事实中,从考虑所有的矛盾中,从概括全部资料中形成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这样,他的活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他的作品常常引起他那一代人的剧烈冲突和互相抵触的评价。
回忆录就是回忆录;不能要求回忆录写得详尽无遗:回忆录作者只提供面貌的特征。认识一个人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人的看法。一部分现象似乎不大重要,被人忘掉;另外一些现象被人主观地加以解释,好些事实在时间上往往颠倒。回忆录总是需要考订,注释。常有这样的情况: 回忆录作者所回忆的那个人太伟大了,作者难于理解他。尽管如此,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还是他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我们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和性格,有时候还能阐明他的创作。这些回忆录能比较具体地提供他一生活动中的要点——他同祖国的联系,和俄国生活的联系,与同时代人的联系,——不了解这个要点就无从了解作家。
——俄文版序者 留利科夫
蒲宁文集(全五册)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蒲宁
译者:
戴骢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5
- 11
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等。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更完整、系统地向我国广大读者介绍蒲宁作品,我社在新世纪之初策划了这套五卷本的《蒲宁文集》,第一卷为诗歌、散文、游记篇,第二、三卷为短篇小说篇,第四卷为中篇小说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卷。这套文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等。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更完整、系统地向我国广大读者介绍蒲宁作品,我社在新世纪之初策划了这套五卷本的《蒲宁文集》,第一卷为诗歌、散文、游记篇,第二、三卷为短篇小说篇,第四卷为中篇小说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卷。这套文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
浪漫派的艺术 豆瓣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波德莱尔说“一切伟大的诗人本来注定了就是批评家”,他本人就是最由说服力的例子。保尔·瓦莱里盛赞他“把批评家的洞察力、怀疑主义、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与诗人的自发的能力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同时表现出了创作的才能和批评的才能,不仅是诗歌创作上的伊阿诺斯,也是文艺批评上的伊阿诺斯。
他的批评活动的范围之广令人惊讶,举凡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他都发表过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他并未写出系统的理论著作,思想和观点散见于大量书评、函札和诗篇之中。《浪漫派的艺术》汇编了他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评论的是作者曾以一个广泛含义的词称作的“他的同时代人”。
波德莱尔的文艺思想在时代思潮的冲突中形成,也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变化,成为后来许多新流派虽遥远却有迹可循的灵感源泉。
他的批评活动的范围之广令人惊讶,举凡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他都发表过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他并未写出系统的理论著作,思想和观点散见于大量书评、函札和诗篇之中。《浪漫派的艺术》汇编了他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评论的是作者曾以一个广泛含义的词称作的“他的同时代人”。
波德莱尔的文艺思想在时代思潮的冲突中形成,也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变化,成为后来许多新流派虽遥远却有迹可循的灵感源泉。
拥抱之书 豆瓣
EL LIBRO DE LOS ABRAZOS
9.1 (7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路燕萍
作家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的191篇文章结构精巧、构思独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了作家自身的流亡生活、揭露了被拉美军事独裁政府的掩埋的真实历史。
加莱亚诺在本书中延续了一贯的为底层代言的立场,发论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话题涉猎广泛、包括对“恐怖文化”的批判、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勇气”的赞扬、对“体制”的诘问等方面。文笔犀利,见解深刻。
作者自由的文风在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打破传统的文学体裁的界定,运用片段式的叙述技巧,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化宏大的历史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为读者打来了一扇扇透视社会本质、还原历史真实的窗户。
书中配有的图画皆是作家亲笔所绘,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1篇文章的排序也是匠心独运,向读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原因、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
加莱亚诺在本书中延续了一贯的为底层代言的立场,发论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话题涉猎广泛、包括对“恐怖文化”的批判、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勇气”的赞扬、对“体制”的诘问等方面。文笔犀利,见解深刻。
作者自由的文风在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打破传统的文学体裁的界定,运用片段式的叙述技巧,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化宏大的历史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为读者打来了一扇扇透视社会本质、还原历史真实的窗户。
书中配有的图画皆是作家亲笔所绘,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1篇文章的排序也是匠心独运,向读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原因、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
伊凡·伊里奇之死 豆瓣 Goodreads
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
9.1 (96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东方出版社
2017
- 10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去他的戒律 豆瓣
Interdit aux Chinois et aux chien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朗索瓦·齐博
译者:
沈志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出气小说”还是“反精神自传”?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引发风波
………………
※编辑推荐※
本小说1997年在圆桌出版社出版后,法国各大报刊反应良好,大力推荐。俄罗斯立即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界一片赞扬声。也许咱们中国读者还不太习惯这类小说,但作为了解当代法国小说动态不妨一读。
——著名旅法翻译家 沈志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
※名人推荐※
作品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它以卢梭《忏悔录》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
语言格调与语言色彩是塞利纳式的,辛辣的、粗野的、反讽的、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
真正使读者耳目一新、引人思索的还是作品中的这个“我”,他骇世惊俗,使人震撼。这是一个“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有蔑视芸芸众生的狂傲,并以世人特别是手下败将的失败为乐。他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善攻能守的角色,全身都是“盔甲”,能做到滴水不漏。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柳鸣九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引发风波
………………
※编辑推荐※
本小说1997年在圆桌出版社出版后,法国各大报刊反应良好,大力推荐。俄罗斯立即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界一片赞扬声。也许咱们中国读者还不太习惯这类小说,但作为了解当代法国小说动态不妨一读。
——著名旅法翻译家 沈志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
※名人推荐※
作品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它以卢梭《忏悔录》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
语言格调与语言色彩是塞利纳式的,辛辣的、粗野的、反讽的、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
真正使读者耳目一新、引人思索的还是作品中的这个“我”,他骇世惊俗,使人震撼。这是一个“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有蔑视芸芸众生的狂傲,并以世人特别是手下败将的失败为乐。他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善攻能守的角色,全身都是“盔甲”,能做到滴水不漏。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柳鸣九
迈向另一个国度 豆瓣
もうひとつの国へ
8.1 (2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森山大道
译者:
苏志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我们终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无法回头,因此当下根本无需介意年龄,只要努力、任性地活着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我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为了应付生活上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活。反正事情无法尽如人愿,即便日常生活诸事繁杂,只要还有行动力,抱着我小小的相机,其他事情,我一概置之不理。
如果真有一段可以称之为“青春”的岁月,我想,那指的并非某段期间的一般状态,而是一段通过青涩内在,在阳光照射下轻飘摇晃、接近透明而无为的时间吧。也是被丢进自我意识泛滥之大海时所遭遇的瞬间陶醉。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光荣的贫瘠、伟大的缺席。
——森山大道
这是不仅席卷日本,也征服了全球的森山大道。
这位一代摄影大师在他“从心所欲”之年,沉淀回顾夏威夷及布宜诺艾利斯等地的摄影旅程、与生命中数位女性的暧昧情愫,演绎平交道、桥梁、花器、动物园等日常风景在他心中的意象,以及随之唤起的深层记忆……这位少年心气的扫街大叔的影像作品充满直接、原始而强烈的情绪,而此本最新文集中书写的是日常与记忆,那些滋养其创作行动力,读来如存在派小说般的经历描写与内心风景,晦暗幽深,却又真切动人。
如果真有一段可以称之为“青春”的岁月,我想,那指的并非某段期间的一般状态,而是一段通过青涩内在,在阳光照射下轻飘摇晃、接近透明而无为的时间吧。也是被丢进自我意识泛滥之大海时所遭遇的瞬间陶醉。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光荣的贫瘠、伟大的缺席。
——森山大道
这是不仅席卷日本,也征服了全球的森山大道。
这位一代摄影大师在他“从心所欲”之年,沉淀回顾夏威夷及布宜诺艾利斯等地的摄影旅程、与生命中数位女性的暧昧情愫,演绎平交道、桥梁、花器、动物园等日常风景在他心中的意象,以及随之唤起的深层记忆……这位少年心气的扫街大叔的影像作品充满直接、原始而强烈的情绪,而此本最新文集中书写的是日常与记忆,那些滋养其创作行动力,读来如存在派小说般的经历描写与内心风景,晦暗幽深,却又真切动人。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豆瓣
О Марине Цветаевой: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дочери
作者:
(俄)阿里阿德娜·艾伏隆
译者:
谷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从童年日记写起,借助于丰富而深刻的印象,逐渐写到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她的文学创作。阿里阿德娜观察敏锐,天生才华毋庸置疑,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再现了她母亲的形象——既是诗人,又是个普通的人,描写了革命时期她的生存状况以及迁居国外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本书当中对茨 维塔耶娃许多诗歌所作的解释,对许多诗行是如何诞生的描述,都是历史的见证,资料格外珍贵。
阿里阿德娜的写作重心虽然放在母亲身上,但她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在严酷时代下与文学相关的抗争。本书还包括了阿里阿德娜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来往书信(增补了2003年《旗》杂志刊登的二十九封)以及其他回忆文字。这批书信延续了此前茨娃和帕氏之间“抒情诗的呼吸”般的精神交流。书中另附有与母女俩相关插图百余幅。
阿里阿德娜的写作重心虽然放在母亲身上,但她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在严酷时代下与文学相关的抗争。本书还包括了阿里阿德娜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来往书信(增补了2003年《旗》杂志刊登的二十九封)以及其他回忆文字。这批书信延续了此前茨娃和帕氏之间“抒情诗的呼吸”般的精神交流。书中另附有与母女俩相关插图百余幅。
青年到此为止 豆瓣
作者:
[日]夏目漱石 等
译者:
林岚 等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青年到此为止》从《世界文学》各个时期的散文佳作中遴选出二十九篇经典名家散文。读罢《青年到此为止》《现代书信》《我与绘画的缘分》,你会惊讶毛姆、伍尔夫和丘吉尔竟能如此坦诚而又不失幽默地与你分享人生智慧;读罢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你会从他们对自然风物的吟咏 中领悟日本文化中“物哀”的精神传统……
本书是灯塔书系之《世界文学》创刊六十五周年珍藏书系(散文卷)
——————————————————
六十余年,近四百期,日积月累,《世界文学》译介过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究竟有多少,实在难以计数,肯定是一片茂密的林子。在那片林子里,有一代代作家、译者和编辑的心血和足迹。即便困难重重,只要文学情怀不变,我们就唯有坚持,唯有前行,唯有把每一天、每一年都当作新的开端,一步,一步,不断走向高处,更高处。
——《世界文学》杂志主编 高兴
《世界文学》一直是众多中国作家所珍视的窗口……在那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深切感受将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脉动,并由此获得认识自己的新视角。这一切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几代中国写作者。
——作家 铁凝
是音乐和文学完成了我的呼吸:字吸,歌呼。……尤其是当我走进《世界文学》时,一句诗歌里的隐喻,一篇小说里的奇异幻想,甚至某位作者文笔之外的一个暗示……..都会使我找到一个新的和弦和节律调性。
——音乐人 作家 钟立风
本书是灯塔书系之《世界文学》创刊六十五周年珍藏书系(散文卷)
——————————————————
六十余年,近四百期,日积月累,《世界文学》译介过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究竟有多少,实在难以计数,肯定是一片茂密的林子。在那片林子里,有一代代作家、译者和编辑的心血和足迹。即便困难重重,只要文学情怀不变,我们就唯有坚持,唯有前行,唯有把每一天、每一年都当作新的开端,一步,一步,不断走向高处,更高处。
——《世界文学》杂志主编 高兴
《世界文学》一直是众多中国作家所珍视的窗口……在那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深切感受将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脉动,并由此获得认识自己的新视角。这一切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几代中国写作者。
——作家 铁凝
是音乐和文学完成了我的呼吸:字吸,歌呼。……尤其是当我走进《世界文学》时,一句诗歌里的隐喻,一篇小说里的奇异幻想,甚至某位作者文笔之外的一个暗示……..都会使我找到一个新的和弦和节律调性。
——音乐人 作家 钟立风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豆瓣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9.0 (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西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