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豆瓣
PORNOGRAFIA
7.9 (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杨德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1
《色》是由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因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的故事。
商品描述
《色》的情节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遇到一对少年男女,看似某种强烈的性吸引力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但实际上这对少年男女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情感。这令两位先生失望,因为他们渴望这美好的情感成为现实,迸发青春的诗意,所以尝试唤醒少年男女,让他们彼此相爱。这两位先生着魔于青春之美,不惜一切代价深入窥探,与少年接近,并计划以共同完成的罪孽使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于是他们谋划了一场谋杀行动。
名人推荐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
——约翰·厄普代克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媒体推荐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谋算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 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贡布罗维奇是二十世纪最具独创性和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位置处于山峰的最顶端,在他的旁边,是与他志趣相投的卡夫卡和塞利纳。
——《华盛顿邮报》
2017年4月16日 已读
好神的写法……“他们接近罪恶,因为这是消除罪恶的方法,在完成罪恶的时候消灭了罪恶。”不恰当的匪夷所思。
文学
烛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gyertyák csonkig égnek
8.3 (100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2017年3月21日 已读
仿佛音乐的终极本质是一道将要使他脱轨、让他崩溃的致命指令。
他喜爱的音乐,并不是为了让人忘却烦恼,而是触发人的内心激情与负罪感,是想让人的生活在自己内心、在意识层面变得更加真实。
kindle 文学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2017年3月9日 已读
罪与罚之后,得到救赎的必然条件,我以为是勇气,还是太天真了,竟然是爱情啊。“爱情使他们获得了再生,对那一颗心来说,这一颗心蕴藏着无穷尽的生命源泉。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真是太奢侈了。
kindle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 豆瓣
青年のための読書クラブ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櫻庭一樹 译者: 劉姿君 麥田 2010 - 4
我們是學校裡最不起眼的一群,是異端。我們是讀書俱樂部。而這本社團紀錄簿裡記載的,是聖瑪莉安娜學園裡100年來不見容於正史的珍奇事件與不可說的祕密……聖瑪莉安娜學園是東京都心歷史悠久的名門女校,以培養勤學、信仰堅貞、嫻淑、擁有哲學思辯精神的學生為目標。校園社團活動的兩大勢力分別是「西邊的官邸‧學生會」──學園支配者、「東邊的宮殿‧戲劇社」──聚集了校內的各類型美女,再加上「北邊的文化流氓‧新聞社」與之抗衝。至於南邊……則是一群樸素、沉默的「南邊那群陰沉的傢伙」──讀書俱樂部。
讀書俱樂部的社員們與世無爭,窩在校內宛如廢墟的磚樓,只想靜靜喝著紅茶,閱讀喜愛的書籍。他們是校內最不起眼的一群,是異端。其他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有個由來已久的神祕傳承──一本記錄了 聖瑪莉安娜學園不見容於正史的珍奇事件的社團紀錄簿……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4 (6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0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2017年1月28日 已读
好得一口气读完了。里尔克真诚慷慨得惊人,醍醐灌顶的感觉竟然可以如此舒爽。可以在每一个迷惘寂寞的时刻拿出来读。译得真好。
kindle nonfiction 文学
星辰时刻 豆瓣
A hora da Estrela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不要去证明至为真实之事的存在,要去相信。哭泣着相信。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 -
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探问“身份”的一部重要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从贫穷地区移居到里约热内卢的女孩玛卡贝娅的艰辛生活。她在镜中看到了叙述者的形象,而这个神奇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言说他们的孤独。她与男友分手后揽镜自照,用口红涂满了嘴唇,仿佛找到了她所希望的身份:成为璀璨的超级巨星。在格洛丽亚的劝告下,她寄望于塔罗牌的神力。当她满怀希望地走出塔罗牌师的家门,讽刺而又悲戚的一幕出现了:她被一个金发男子驾驶的豪华奔驰撞倒。濒死的那一刻,幻觉中的“星辰时刻”终于出现,所有的卑微升华成了璀璨。
---------------------------------------------------------------------------------------------------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在那里,在最受苛求的作品呼吸之地,她前行。再向前,在哲学家无法呼吸之所,她继续前行,走向更远,比所有知识更远。她越过了理解,一步一步颤抖着隙进这个世界浓重的不理解之中,她的耳力极尽锐利,甚至可以接听到星辰的声息,甚至原子最细微的摩擦,甚至心跳之间的静寂。她是世界的明灯。她什么都不知道。她从不阅读哲学家。然而她却留给人一种印象:她在听着他们在自我的森林中低语。她发现了一切。
——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 Cixous)
2017年1月18日 已读
如动物般活着的她,觉得自己只能养跳蚤,连狗的爱都配不上的她。死的那一天,是生命的第一天。“当我死时,我会很想我自己的。”
文学
抛锚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 郭金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3
迪伦马特善于采用悬疑、荒诞的手法讽刺、批判社会现实。《抛锚》从迪伦马特富有艺术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七篇,既包括享誉世界的《隧道》《狗》《抛锚》等名作,也有首度翻译成中文的杰作《坠亡》《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女预言家之死》等。
革命者认为可以通 过政治改变社会,并且相信自己掌握了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法则。反抗者却认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胎,只有通过对这种怪胎的认识才能对此加以补救。而我的艺术就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达方式。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2017年1月16日 已读
最喜欢标题作抛锚。读得太艰难了时刻对自己智商产生怀疑……译后记说《女预言家之死》写的是人类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邪恶……我现在怎么什么都能看出悲剧与荒谬感来了
文学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2016年12月21日 已读
值得再读(主要是因为没有很into it……)
kindle 文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韩耀成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1 - 8
2016年12月13日 已读
太好看了…………感谢茨威格为我重新找回阅读乐趣!!!最著名的两篇就不说了,下棋那篇真的震撼。你不会想要证实是否有人真能达到那种如入无人之境的棋技,因为代价实在太惨痛。
kindle 文学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豆瓣
9.5 (21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 none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3
几十年前,茨威格是在对他不利但又极具他们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这些回忆的。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他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象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茨威格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他自己脑子里的记忆。不过,他们那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他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茨威格看来,人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
2016年11月29日 已读
重温布达佩斯大饭店前来读完本书。被茨威格的人脉圈惊到……他的一生他自己概括的就很完美了:“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一本出于绝望写成的书,却字里行间全是对欧洲的深情。
kindle nonfiction 文学 茨威格
诗人的迟缓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范晔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7
《百年孤独》译者的私房书单,
二点五次元西语文学读书札记。
自从二零一一年新版《百年孤独》问世并于畅销书榜稳居不下,以及此后《2666》强力推出,西语文学大有成为新文化热点的势头。不少出版社都推出西班牙与拉美各国经典或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只是文本的迻译,缺少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源流同时兼具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而这方面可能正是当前国内读者希望读到的。《诗人的迟缓》即满足了相关读者(日益增长的西语学习者、拉美文学爱好者以及对西语文学有兴趣了解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外国文学读者等)这方面的需要。
全书涉及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智利的聂鲁达和波拉尼奥,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文坛大家其人其作,尝试以平易节制的风格引领读者走进不同的世界,分享西语文学独特的魅力。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恕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队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1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2016年9月5日 已读
阅读体验好像是being led into a trap
加缪 文学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2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译林出版社 2004 -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遗产中,《双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记》,与《群魔》一样,是最有争议的作品。《双重人格》(1846)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继他的成名作《穷人》(1845)之后发表的第二部作品。关于《双重人格》,先是好评如潮,曾受到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的赞扬(陀氏曾在别林斯基召集的晚会上朗诵了这篇小说的头三章),继而,全文发表后,却引起了一片批评和指责,认为这篇小说“枯燥乏味,不堪卒读”。别林斯基特别不满这
你睡不著我受不了 豆瓣
7.3 (17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平安文化 1995 - 8
写给读这本书的人



睡不着的感觉,还有受不了的感觉,常常使我能够、继续愉快的生活下去。

最让人入迷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某个睡不着、或者受不了的时刻——
制造无数星球的宇宙爆炸。负载无数梦想的人间革命。
终于被找出来的一种疫苗。终于没忍住的一次射精。
一个说不出为了什么的吻。一本说不出为了什么的书。
一抹让你相信一切的笑。一滴让你放弃一切的泪。

说起来,都是烦恼的事情,但也都是我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原因吧。
虽然这样说,毕竟也还有很多人,是永远睡得着、也永远受得了的。
这种睡得着、也受得了的人生,是不是也有让人入迷的可能呢?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只能说:“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
以睡得着受得了,作为人生目标的人,不会是读者本书的人。

我们。
知道鼻孔永远挖不完,洗澡永远洗不玩得我们。
知道做爱有多狼狈、生小孩又有多狼狈的我们。
我们知道:每经过一次睡不着,每经过一次受不了,我们就偷偷的、更靠近了那个幸福一点点。

因为我们公然的分享着一个人生的秘密,我们就都窃喜着自己能睡不着的特权、能受不了的天赋。

我们起劲的互相挥舞着召唤幸福的旗语,以割双眼皮的方式、以飙车的方式、以疯狂乱买衣服的方式、以用破两层保险套的方式,以只吃蔬菜不吃肉的方式、以只抽大麻不抽烟的方式、以生第四个小孩的方式、以写一本书的方式。

都是召唤幸福的旗语呢。
睡不着的诸君哪。
The Reader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Bernhard Schlink 译者: Carol Brown Janeway Vintage 1999 - 3
《朗读者》演绎被禁忌的罪责之爱,采用关乎人性的严肃题材,贯穿全书的却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朗读者》被列为年度好书口碑之选。同名影片荣膺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五项核心大奖提名。
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伯格说:因为她感到羞愧。伯格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
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程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本书封面采用了艺术纸印银和烫银以体现书的情调和品位;装饰性腰带则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据悉,本书特地选在岁末年终推出,是想在承前启后的时刻,以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启动新年的感动与思考。(随书附送朗读版光盘)
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Editorial Reviews
Amazon.com
What is the nature of guilt--and how can the human spirit survive when confronted with deep and horrifying truths?The Reader, a hushed and haunting meditation on these knotty questions, is sorrowful and shocking, yet leavened by a deep love story that is its heart. In postwar Germany, young schoolboy Michael (German actor David Cross) meets and begins a tender romance with the older, mysterious Hanna (Kate Winslet, whose performance is a revelation). The two make love hungrily in Hanna's shabby apartment, yet their true intimacy comes as Michael reads aloud to Hanna in bed, from his school assignments, textbooks, even comic books. Hanna delights in the readings, and Michael delights in Hanna.
Years later, the two cross paths again, and Michael (played as an adult by Ralph Fiennes) learns, slowly, horrifyingly, of acts that Hanna may have been involved in during the war. There is a war crimes trial, and the accused at one point asks the panel of prosecutors: "Well,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t is that question--as one German professor says later: "How ca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ermans come to terms with the Holocaust?"--that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unanswerable. Winslet plays every shade of gray in her portrayal of Hanna, and Fiennes is riveting as the man who must rewrite history--his own and his country's--as he learns daily, hourly, of deeds that defy categorization, and morality. "No matter how much washing and scrubbing," one character says matter of factly, "some sins don't wash away."The Reader(with nods to similar films likeSophie's ChoiceandThe English Patientdares to present that unnerving premise, without offering an easy solution. --A.T. Hurley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