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赫索格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索尔·贝娄 译者: 宋兆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读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普遍的好评,为此获得了196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还被英国读者选为战后十二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2021年4月24日 已读
一个文艺中年软弱又自恋的现代病
美国文学
名字 豆瓣
The Names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李公昭 译林出版社 2013 - 7
【哈罗德•布鲁姆】
我所知的仍在写作的美国作家中,有四位配得我们的赞颂,他们写出了我们时代的风格,每个人都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作品。他们是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还有唐•德里罗。
先知德里罗以小说探寻古老文明的过去、预言现代心灵的未来
★ 《名字》—— 德里罗叙事风格的定型之作、后现代品格的悬疑推理
★ 关于古老神秘的语言、美国的全球霸权、旅游泛滥与恐怖主义的崛起
★ 译林2013德里罗作品集独家引进英国知名设计师Noma Bar设计的封面,本版设计获得2012年英国设计界“奥斯卡”——黄铅笔奖,精装奢华打造文学经典收藏。
【乔纳森•弗兰岑】
德里罗以人难以想象的力度,深入解剖了我们的人性之谜,无人能及。
【约翰•伯恩赛德】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让人信任、最有活力的作家。
《纽约时报》
德里罗用文字仔细地检验了每种意识的状态:从情色过剩到旅游,从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看法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看法,从神秘主义到狂热主义。
《村声文学副刊》:
德里罗同时以科学和诗歌、分析与洞见为网,筛滤了各种经验,行文如钢丝般严酷而充满感官色彩。
《纽约时报书评》:
《名字》是一部震撼而萦绕人心的小说,智慧而灵动。
詹姆斯•埃克斯顿,一名在希腊从事风险分析的美国人,被一个狂热教团所吸引。他们在各处杀人,并在凶器上刻上遇害人的姓名首字母。
詹姆斯与他的朋友们被一条条线索带领,穿行于暗藏敌意的陌生国度,寻找那些用生命祭奠字母的凶手与信仰者。
《名字》是德里罗旅居希腊期间的创作,开启了他1980年代小说的辉煌篇章。他在旅行中亲身探寻希腊、中东、印度的文明遗迹,搜寻变幻的名字和语言,也将希腊的阳光与风景融入了这部关于语言与现实、古老文明与美国力量的小说之中。
2020年10月26日 已读
读到第五本德里罗才发现,享受他的小说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去跟随那些流动的细节与情绪,甚至不必去以线性的方式去理解他的世界观,生活就是一块块的碎片。
美国文学
坠落的人 豆瓣
Falling Man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严忠志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简介:
2001年9月11日,纽约曼哈顿,39岁的律师基思历尽艰辛,从位于世贸中心大楼的办公室里逃出。在遮天蔽日的尘土中,他重新走向已经分居的妻子丽昂和年幼的儿子贾斯廷的世界。在其后的日子里,丽昂摸索着基思的思绪,试图将他与以前那个形象重叠起来。而灾难之后的基思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转而让自己沉溺于扑克。和许多纽约人一样,他们的生活从此满是失落与悲伤,情感世界因巨大的历史力量而面目全非。
在《坠落的人》中,唐·德里罗以其复杂而睿智的语句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个人层面上展现出来,无比精准地刻画了“9·11”之后的岁月中纽约人所深刻感受到的那种情感上的空虚与隐约的绝望。
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力作
“9·11”小说定义之作
2007年《纽约时报》年度瞩目好书
2007年《新闻周刊》等十余家美国主流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她准备独自生活下去,以可靠的镇定态度独自生活下去;她和孩子将会以撞楼飞机——划过蓝天的银色——出现前一天的方式生活下去。
——《坠落的人》
德里罗写下了“9·11”小说定义之作……他在《坠落的人》中达到了一种罕见的细腻程度,找到了他对荒谬的感知和再现真正悲痛的能力之间的平衡……这标志着一位美国卓越小说家的归来。
——《哈佛书评》
《坠落的人》是为“9·11”中的纽约和那些坠落者而作的一曲圣歌。这歌用平静而节制的声音唱出来,毫不故作姿态……德里罗将所有的细枝末叶削去,以简短、利落、直接、明快、俭约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重大的时刻,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述抓住了其可怖的冲击力……出色。
——《泰晤士报》
《坠落的人》是一部攫人心魂的合唱作品……它更多是关于通过单个家庭的生活展现的公共历史事件的心理辐射作用,而较少关于事件本身。德里罗在其内心深处发问:“现在我们如何生活?”
——《洛杉矶时报书评》
2020年9月27日 已读
现代人的痛苦也是破碎的
美国文学
大都会 豆瓣
Cosmopolis
7.7 (7 个评分)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韩忠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像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一样,德里罗的《大都会》也是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他造访了一家电影院;他还设法发生了三次性行为……
人体艺术家 豆瓣
The Body Artist
作者: 唐·德里罗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
唐·德里罗编著的《人体艺术家》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唐·德里罗写的。这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师从不按常理出牌,他像在用文字雕刻小说,而雕出的图案常常直逼我们想象力的极限。第二,这是一个鬼故事。它甚至被称为继《螺丝在拧紧》之后最诡异的鬼故事。突然的自杀,寡居的妇人,海边的小屋,神秘的男子……而最终——就像这个有无数可能性的世界本身——所有的可能性都汇聚向一点:那就是爱,和心碎。一起来翻阅《人体艺术家》吧!
幻影书 豆瓣
The Book of Illusions
8.2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5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六十年前的一桩神秘失踪案,却因一本有关电影的小书峰回路转。而两个艺术家似乎遥相呼应的悲剧人生,也在环环相扣的悬念里一点一点地展开:他,默片电影明星兼导演海克特,一夜之间突然人间蒸发;他,大学教授齐默,在撰写了一部关于海克特电影作品的著作后,竟突然收到了海克特的邀请信。更离奇的是,不久之后,一位带枪的神秘女郎突然出现在齐默教授在山间的隐居小屋。一个谜接着另一个迷:海克特还活着吗?当年他为什么会毫无缘由地消失?齐默与那位带枪女郎之间会发生什么?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
创造与毁灭,存在与消失,,命运是偶然,一部扣人心弦的爱与死亡之书。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怎么还没有导演拿来拍电影
美国文学
鬼作家 豆瓣
The Ghost Writer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这是一位中年作家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当时二十三岁的主人公内森•祖克曼已经出版了一批短篇小说,并且收到了自己最崇拜的作家E.I. 洛诺夫的邀请,前往对方位于伯克希尔山的家中做客。在那里,内森见到了洛诺夫夫妇与他们收养的一个女学生艾米•贝莱特,他当即被艾米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但让内森意想不到的是,在与自己的偶像相处的过程中,对方的妻子霍普突然失控。而在之后的留宿中,内森发现了洛诺夫与艾米的不伦恋情,更震惊于艾米作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原作者的离奇经历。
与此同时,关于内森的过去亦由他自己的回忆缓缓展开,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因写作犹太家族亲人的小说而与家人闹不和的经过等等故事。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交织并用,是犹太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讲述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所经历的重重困难——该如何去讲述它?用何种语调?讲给什么人听?该如何结尾?是否该事无巨细地全盘托出?——最终成为了创作《鬼作家》的主旋律。
——罗斯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一次温和的胜利……极好地控制……无情的契约”
——《纽约客》
这进一步证明了罗斯在小说上几乎无事不可为。他的叙述能力——能让读者欣然游走于真实与虚构间的能力——是一流的。
——《华盛顿邮报》
罗斯最为克制而优雅的作品……严肃,机智,极其生动鲜明而富有戏剧性,狡诈而带有恶趣味……其简洁的表述效果中蕴含了无可比拟的魅力。”
——《村声》
事实 豆瓣
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毛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 从生活的真实剧情里调制出半想象的生命,这就是我的人生。
∽ ∽ ∽
《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以“我”罗斯与祖克曼(作者创造的第二个我)一去一回两封信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分五个部分:序幕、安全的家园、乔学院、我梦想中的女孩、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开始,追溯“我”从犹太小镇男孩变成功成名就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小说在严格的非虚构叙事下,呈现出一个“未经修饰”的“罗斯”——一个初露头角的艺术家、学生、儿子、情人、丈夫、美国人、犹太人,开诚布公地探讨了小说和自传的关系:有多接近就有多遥远。"
∽ ∽ ∽
* 感人至深。——《伦敦书评》
* 一部令人目眩的作品。——《纽约时报》
* 一次对小说家生活严肃而生动的改写。——《纽约书评》
* 活力充沛,引人入胜。——《独立报》
* 他好像是那种群居僧:献身工作,严格自律,鲜有爱好,但又时不时地像土拔鼠钻出地洞那样讲个笑话、吹吹牛皮。——石匠好友鲁斯•默多克
* 尽管独特性本无高下强弱之分,罗斯的独特却近乎离谱,他恶趣味般只做自己、自己、自己。——马丁•艾米斯
* 他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索尔•贝娄
*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情色史学家。——米兰•昆德拉
* 他是一个美国性多于犹太性的吟游诗人,归属感与爱国精神是他吟咏的主题。——伊丽莎白•裴科达
* 他是一位拥有非凡写作技巧、胆识过人的作家,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敌对势力的宣战。——弗兰克•克默德
* 纯粹的活力——这是罗斯最重要的天赋和才能,是他和美国所共有的,也是他留给文学的遗产。——扎迪•史密斯
* 菲利普•罗斯应该位于索尔•贝娄和约翰•厄普代克之间。这样说不是基于某种商业的或者学院批评的顺序,而是他们比肩而立。——孙甘露
2020年4月6日 已读
结尾那封信完全体现了罗斯高超的小说技艺。再次确认,在虚构中就已有小说家们最毫无保留的真实了。
美国文学
冷血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In Cold Blood
8.7 (7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夏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杜鲁门•卡波特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生存的习惯 豆瓣
The Habit of Being: Letters of Flannery O'Connor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马永波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生存的习惯》内容简介:是奥康纳的书信简集,其中收有她在病榻上写的最后一封充满关爱和勇气的信。编辑书信集的也是弗兰纳里的终生朋友萨利•菲茨杰拉德。他认为弗兰纳里除了小说家的艺术习惯外,还具有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是“生存习惯”。他说:弗兰纳里“不仅行为,而且内心气质和优秀的活力都逐渐在看得见的事物、生存的活物上反映出来,并赋予特性,而其本身反映在她的言行上。
时震 豆瓣
Timequake
8.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1 - 1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这本1997年出版的封笔之作里,以他惯有的科幻小说模式和幽默、讽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2001年2月13日下午2点27分,宇宙经受了一次自信危机,暂时厌倦了无穷无尽的扩展,决定寻寻乐子调剂一下,于是时空统一体出现了故障,宇宙一下子缩回到10年前的1991年2月17日。就在时间再次向2001年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人或物,都得将十年的经历一一重新体历一遍。于是,作者及其家人,以及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他的另一个自我),不得不再次精力种种真实或想象、愉快或尴尬的趣闻轶事。
2019年2月12日 已读
冯内古特,小说界的stand up comedian。用戏谑口吻讲沉重悲哀的故事,因为“如果不笑的话就会哭出来了。”这个世界上密密层层到处都是感到惊怕而又未敢表露的人。到处布满天然生就的和人为制造的陷阱。
KurtVonnegut kindle 美国文学
乞力马扎罗的雪 豆瓣
8.5 (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伟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精选海明威最经典的作品
·代表海明威最高艺术成就
·权威译本,完美呈现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一书收录十一篇海明威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全面展示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国际文坛领军人物的艺术风范,尤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被誉为“最好的故事之一”。
《乞力马扎罗的雪》译者汤伟,笔名小二,资深文学译者,其推荐并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掀起了一股阅读卡佛的风潮。
人鼠之间 豆瓣 Goodreads
Of Mice and Men
9.1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John Steinbeck /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李天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一部必读不朽经典,一堂关于友谊、希望和梦想的伟大人生课
•谋杀故事外衣下,天真与伤害的矛盾;残酷情节中,现实与梦想的乖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代表作
•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他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大多数美国人都读过的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爱尔兰众多高中必修课程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馆员票选“100部最好看的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3000万册畅销奇迹铸就不朽经典
•5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三次被改编成舞台剧,最新一版为詹姆斯•弗兰科主演
•《马利与我》《迷失》等百余部影视剧致敬本书
•斯蒂芬•金在其6部作品中致敬本书
•全球共有两百多种语言版本
•英国《卫报》人生100部必读书之一
•李家同最爱的40本书之一
•丹•布朗、马拉拉等盛赞推荐。丹•布朗:《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托福考试推荐文学读物
——————
名家推荐:
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一直在读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这是学校的课程。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充实。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
《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充满悬疑,描写精准犀利,飘散着淡淡的哀伤,每一章的开头都是小说书写的典范,感染力无与伦比。
──丹‧布朗
今晚很享受观看《人鼠之间》。
——Lady Gaga对詹姆斯•弗兰克主演《人鼠之间》舞台剧的评价
《人鼠之间》是我毕生最爱的一本书。
──维卡斯‧斯瓦鲁普(电影《贫民百万富翁》原著作者)
如此完美的一本书。
──尼克‧霍恩比(《失恋排行榜》《自杀俱乐部》作者)
我最喜欢的小长篇有《人鼠之间》《邮差总按两次铃》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
——斯蒂芬•金
——————
媒体推荐:
一部惊悚小说,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不读到最后根本无法放下书。斯坦贝克让读者心如刀割。
——《纽约时报》
残忍和柔情完美地融合在这本异常感人的小说里……读者深陷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悲剧中。
——《芝加哥论坛报》
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短故事。斯坦贝克先生为美国文学贡献了一部柔情与粗粝并蓄的现代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白噪音 豆瓣
White Noise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唐·德里罗 译者: 朱叶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继《一九八四》之后,一部现代文明的警世预言】
它所描绘的那个噩梦般的世界,连奥威尔都会不禁战栗——而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
【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后现代文学的巅峰代表 必须要读的德里罗小说】
★《时代》“1923—2005英语小说TOP100”、《西方正典》名 著清单作品
★ 现当代文学阅读与研究的必读书目
★ 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期的流行文化,音乐人、编剧、小说家都从中吸取灵感
★ 它预言了化学毒品造成的环境灾难、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威胁与恐惧
★ 德里罗写后工业文明,就如马尔克斯写魔幻拉美、卡尔维诺写宇宙奇趣,他写尽了其美妙与残酷
杰克•格拉迪尼的大家庭过着平凡典型的现代生活,固定的超市购物之旅和周五的电视晚餐是他们“幸福”的基石。然而,一场化学品泄漏事故将致命毒雾送上天空,向他宣告“死亡已经到来,它就在你的体内”。恐惧已入侵心灵每个角落,它就像白噪音,始终如一,无处不在。
《白噪音》为德里罗赢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出版以来始终被誉为文学经典,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巅峰代表。它精确地描述了现代文明对人类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呈现了人在死亡、信仰、灾难和暴力面前的惊恐,对现代人的困境作了先知般的预言。
◆哈罗德•布鲁姆:
“我所知的仍在写作的美国作家中,有四位配得我们的赞颂,他们写出了我们时代的风格,每个人都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作品。他们是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还有唐•德里罗。”
◆乔纳森•弗兰岑:
德里罗以人难以想象的力度,深入解剖了我们的人性之谜,无人能及。
◆《星期天泰晤士报》:
《白噪音》写就于1984年,虽然那时我们已经让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做的预言得以安歇,但是唐•德里罗这部精彩的小说却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告诉我们并未摆脱危险。事实上,德里罗所描述的那个噩梦般的世界,可能连奥威尔都会不禁战栗。
◆《出版人周刊》: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世界带有凄凉、讽刺的意味,对历史的态度不仅仅是悲剧的,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纽约时报》
尽管书里尽是末日的噪音,但德里罗对现实的态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喜剧的,这更让它显得可怕。他从没忘记提醒我们,骷髅头的脸上可是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
黑水 豆瓣
Black Water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刘玉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黑水》是欧茨的中篇名作,创作于1992年,当年进入国家书评人奖决选名单,次年被提名普利策奖,被《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誉为欧茨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故事以凯莉•凯莱赫发生车祸,陷入肮脏、泥泞的“黑水”开篇,以闪回的方式回顾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凯莉一生的重要时刻。一次聚会中,26岁的凯莉与参议员一见倾心,遂答应与之同往他下榻的酒店。醉酒的参议员不慎将车开入沼泽,车从凯莉所坐的副驾一端开始下沉。参议员踩着凯莉的身体爬出车外,却为了避免丑闻而未向路人或警方求救,反而向凯莉的朋友通报了她的死讯。欧茨本人说这部中篇写的是“年轻姑娘被年长异性欺骗”的故事,但文中对美国当代政治和流行文化也有诸多影射和讽喻。
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中篇代表作
参议员。女孩。一场事故。这部小说从“查帕奎迪克岛事件”汲取灵感,以丰富的想象力补足真相的拼图,在“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间架起桥梁,勾勒出一个破碎的美国梦。
《黑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文辞优美。用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这本书,但就像一本真正的好书那样,它的影响会经久不散。
——《纽约时报》
扣人心弦……《黑水》标志着一位文学大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前沿。
——《芝加哥论坛报》
饱满有力、不留情面……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陷“黑水”的美国之魅影,这潭黑水即性、权力和犬儒主义。
——《今日美国》
2018年9月25日 已读
何尝不是从出生到死亡都在经受暴力
美国文学
拉格泰姆时代 豆瓣
Ragtime
作者: [美] E·L·多克托罗 译者: 刘奚 / 常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文学大师E.L.多克托罗畅销不衰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入选《时代周刊》“100部不朽的英文小说”
1906 年一个慵懒的星期天下午,纽约州新罗谢尔市。著名的逃脱术魔术师哈里胡迪尼驾驶的汽车一头撞在一个富足人家门口的电线杆上。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新事物带着变幻无常的面貌层出不穷的年代:移民蜂拥而至寻找机会和梦想;J.P. 摩根高高在上控制着美国金融世界;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沸腾的美国社会潜伏着种种的危机:劳资纠纷、种族争端、男女平等……战争的阴影也在逼近。
E.L. 多克托罗用极富创新精神的结构、神奇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的生活: 中产阶级白人“父亲”和他的妻子,犹太移民“爸爸” 和他的女儿,黑人钢琴家科尔豪斯和他的情侣萨拉。在他们命运的演变中,多克托罗穿插了美国历史上这一时代的真实事件和名人生活。于是我们看到,真实的人和事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糅合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交织,互相影响。
最终,三条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的线索汇集到一个惊心动魄、悲怆低沉的复仇故事。这一切就像那个时代风靡的“拉格泰姆”这种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的美国黑人音乐的风格:沉稳的低音伴奏是美国这列蒸汽火车在时代的车轨上行进的声音,那变幻无常的切分旋律则来自被历史的漩涡冲卷着消失了的人们。
《拉格泰姆时代》是E.L. 多克托罗用心弹奏的一支令人吃惊的曲子,又是一幅由许多明晰的画面和照片拼贴、连缀而成的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社会的巨型风尘画。
人性的污秽 豆瓣
The Human Stain
8.6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刘珠还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的作者,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福克纳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书评》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年逾七十的大学教授科尔曼被冠上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背着黑锅的科尔曼又爆出与年轻的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桃色新闻。这种种事件让科尔曼受到了各方,包括福妮雅丈夫,一个越战伤残老兵的憎恨,最终科尔曼被传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与宿命,小说中弥漫着各种元素的冲突与碰撞。在科尔曼的不断“堕落”中,与主线交织着的穿插片段透露,科尔曼并非他一直声称的犹太人,而是一个浅肤色的黑人;福尼娅也并非文盲……这些让《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中的冲突和碰撞更加立体化,情节因此更加扑朔迷离。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豆瓣
I Married a Communist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魏立红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1998年问世。小说通过两位老人的交叉回忆展开,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下主人公艾拉·林戈尔德从发迹到挫败,又一个美国梦破灭的故事。
艾拉做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在二战中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成为广播明星,直到后来与演员伊夫结婚。因为在伊夫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对待问题上二人产生分歧,后导致婚姻破裂。伊夫在一份捏造的文件上签字,污蔑艾拉为苏联间谍,并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终结了艾拉的演员生涯,甚至整个社会生涯。
这个故事关乎选择,关乎背叛,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把握,罗斯描述了二战后美国那个黑暗的年代,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政治,对普通人最最私密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生活带来的创伤。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把没看懂归咎于烂翻译()有机会再重读原文吧
kindle 美国文学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豆瓣
Everything That Rises Must Converge
8.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仲召明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美国著名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身后一年后始得发表。本书收录了奥康纳十几部代表性短篇小说,涉及种族、宗教、救赎等多个主题,延续了此前怪诞、诡异、阴暗的写作风格,在平静的对话和叙事中展开黑暗的布景,结局往往出其不意,且富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引人思索。
2018年5月13日 已读
冷静中带着嘲讽,人间如此不堪。
美国文学
八月之光 豆瓣
Light in August
8.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 蓝仁哲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八月之光》是理解和评价福克纳整个创作生涯的关键】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故事主要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性故事。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莉娜•格罗夫的喜剧性故事。小说通过描写杰弗生镇十天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实情感、爱情、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旅途并不漫长,我一边不停地抽烟,一边重新阅读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福克纳是我最忠实的保护神。——加西亚•马尔克斯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以多重叙事角度和情节结构闻名。
★著名翻译家、福克纳研究专家蓝仁哲译本,译笔平实、简洁、雅致,很好地传达了原著神彩。
★文后附有《<八月之光>的光谱》,对《八月之光》的写作背景、艺术手法、隐喻意义等做了高屋建瓴的介绍。
2018年5月5日 已读
“文中惊雷、文中仙乐”。比起叙事结构、内容深度,更令我惊叹的是他的语言之美,若无其事地诗意地一针见血。个人的历史,群体的历史,人真是被太多太多的东西束缚了。书的最后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解脱,看到了福克纳的慈悲。
福克纳 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