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小城畸人 豆瓣
Winesburg, Ohio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舍伍德·安德森 译者: 吴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国著名作家。《小城畸人》是其代表作。
这部作品由二十五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短篇小说组成,年轻记者乔治·威拉德贯穿全书。作品塑造了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里的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单纯的牧师、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的旅馆老板琅、神秘的医生、丑陋的电报员、三十岁的未婚女教师等。作者简洁、别致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品性、本能、欲望、对于人生的企求和观感,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历程,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对人物灵魂的探究。作为首先把潜意识写进小说里的美国作家之一,安德森在本书中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意识流这两种手法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奠定了其“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的地位。
在无聊乏味的小城中,日复一日的生活乍看平凡无奇,然而畸人隐身其中,每个人都抓住一个真理。真理成千上万,而且统统是美丽的。於是畸人逐一登场了。年轻的记者乔治·威拉德行将离乡前往大都市寻求灿烂人生的前夕,众多的魅影幽灵如轮舞曲般出现,单纯的牧师、芳华虚度的女店员、抑郁的旅馆老板娘、神秘的医生、丑陋的电报员、未婚女教师、遭人误解以致被驱逐出境的男教师、开荒创业而又虔信上帝的地主……小城温士堡形形色色的畸人,各自述说著不同的奇异人生,既像一首诗,又像一场梦。
慢慢学 豆瓣
Slow Learner: Early Stories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但汉松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慢慢学》收录了托马斯·品钦青年时代于1959年至1964年发表的五部短篇小说:《小雨》《低地》《熵》《玫瑰之下》和《秘密融合》。每一篇都包含着品钦小说 创作标志性的主题与技法,更透露了许多有关他成长轨迹的线索:他的海军生涯、对勒卡雷的致敬、痴迷“熵”的起源…
品钦与塞林格,美国文坛两位以躲避公众而著名的小说大师。然而,品钦说自己与塞林格不同,他不是“隐士”。多年来,品钦公开的照片止步于大学时代的档案,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时,出版方安排了演员替他领奖。他虽然不曾露面,也在动画《辛普森一家》和YOUTUBE网站上现身(声)多次。他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拒绝与外界交流。
《慢慢学》中收录了他在1984年为首版所写的自序,作为中年成功作家,他分析了当时作品的缺点,袒露了年轻时写作的青涩。对于一向不愿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品钦,这篇坦率的自序意外地成为了解他思想世界的重要线索。短篇集中的5篇作品写于1959年至1964年,是他22岁到27岁的青年时代。在自序中,他认为保留这些有瑕疵的练手作品是有必要的,告诉写作者会犯的那些典型错误。此外,对于那些迷失在《万有引力之虹》之中的读者来说,这5篇风格气质各异的作品,向读者提供了了解品钦小说的独特通道。
2018年4月10日 已读 “最终每人都会返家,洗个热水澡,用干浴巾擦身,睡前看一会电视,和家人晚安吻别,然后回到永远不可能再彻底安稳的梦里。”
kindle 美国文学
Consider The Lobster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Abacus 2005
Do lobsters feel pain? Did Franz Kafka have a funny bone? What is John Updike's deal, anyway? And what happens when adult video starlets meet their fans in person? David Foster Wallace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in essays that are also enthralling narrative adventures. Whether covering the three-ring circus of a vicious presidential race, plunging into the wars between dictionary writers, or confronting the World's Largest Lobster Cooker at the annual Maine Lobster Festival, Wallace projects a quality of thought that is uniquely his and a voice as powerful and distinct as any in American letters.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思考切入的角度,每一篇都受益匪浅。对我的影响之深又要用多长时间来消化。感谢您,爱您。
DavidFosterWallace kindle nonfiction 美国文学
A Little Life 豆瓣
7.1 (16 个评分) 作者: Hanya Yanagihara / 柳原汉雅 Doubleday 2015 - 3
When four classmates from a small Massachusetts college move to New York to make their way, they're broke, adrift, and buoyed only by their friendship and ambition. There is kind, handsome Willem, an aspiring actor; JB, a quick-witted, sometimes cruel Brooklyn-born painter seeking entry to the art world; Malcolm, a frustrated architect at a prominent firm; and withdrawn, brilliant, enigmatic Jude, who serves as their center of gravity. Over the decades, their relationships deepen and darken, tinged by addiction, success, and pride. Yet their greatest challenge, each comes to realize, is Jude himself, by midlife a terrifyingly talented litigator yet an increasingly broken man, his mind and body scarred by an unspeakable childhood, and haunted by what he fears is a degree of trauma that he’ll not only be unable to overcome—but that will define his life forever.
2018年2月7日 已读
惨到生理不适,情节上过于啰嗦,难以relate,类似的故事看过更锋利的写法,对这本并不很触动,只觉得是为虐而虐,无法令人信服。既然作者说献给友谊,那就说一个我认为最好的对友谊的表述:好演员是不应该有personality的,那么演员在离开舞台之后要如何确认自己的存在?没有观众的时候他们到底是谁?对W来说他从来不需有这种怀疑,回到朋友身边的他就是最真实的他。
美国文学
流动的盛宴 豆瓣
A Moveable Feast
7.7 (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喧哗与骚动 豆瓣
9.3 (4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福克纳书信 豆瓣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福克纳书信》包括福克纳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以及图书护封上的推荐语、报端广告与启示。福克纳的智慧、知识、想像力、才能和幽默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本非小说性的文集中,都可以窥见福克纳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某个方面。这些文章,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后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五号屠场 豆瓣
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
9.2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五号屠场》是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通过这个傻乎乎的主人公的独特感受,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另一方面又抨击了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的野蛮行为,嘲笑人类发动战争是多么愚蠢。
2017年12月3日 已读
正好同时在读喧哗与骚动,班吉随时随地的记忆重现就好像这本里毕利的时间漂流,总是眼前的现实触发了意识的流动,时间不是线性的,我们都在那些时刻永远活着。
KurtVonnegut kindle 美国文学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8.9 (2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 移民到外 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 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2017年10月31日 已读
“什么都是真的,任何人想象过的任何事情都是真的。”和82版电影一样,似乎无意展开世界观,依然在讨论仿生人和人类的区别问题。唉人类也真的是太自恋了,人为划分界限互相歧视还不够,还要自己造出来东西继续歧视。
kindle 美国文学
波士顿人 豆瓣
The Bostonians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代显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波士顿人》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1848-1916)于18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波士顿人》故事以1870年代的美国城市波士顿和纽约为背景,描写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为了占有一位有演说才能的女孩子藉此拥有一笔丰厚的社会资源而展开的一系列名利争夺战。詹姆斯以这本小说考察了美国内战后的商业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侵蚀,表达了自己以审美求自由精神与健康交往的社会交往伦理思想。
2017年10月7日 想读 “波士顿式婚姻”用于指称两个单身女人之间长期存在的单配偶关系。这两个女人通常经济独立,……兴趣相投。这样的关系在当时屡见不鲜。至于她们当中有多少人存在着性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那就是她们彼此感情深厚,把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到了对方,和其他女性朋友身上。
美国文学
David Foster Wallace 豆瓣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Melville House 2012
In intimate and eloquent interviews, including the last he gave before his suicide, the writer hailed by A.O. Scott of The New York Times as “the best mind of his generation” considers the state of modern America, entertainment and discipline, adulthood, literature, and his own inimitable writing style. The volume includes among others interviews with Laura Miller, Dave Eggers, and the student magazine of Wallace's own alma mater, Amherst.
婚变 豆瓣
The Marriage Plot
作者: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译者: 吴其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婚变》讲述以专出作家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布朗大学三位文科生毕业前后所经历的波折与迷惘。“婚姻情节线”是英语专业的马德琳的论文主题,她在论文中阐述婚姻情节对传统小说的重要意义,现实中她也陷入婚恋困境。马德琳与才智过人的伦纳德尽管出身与个性截然不同,但依然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校园情侣,不料伦纳德由于家族遗传及破损的童年而患上躁狂抑郁症,二人感情蒙上阴影。爱上患有精神疾病的伦纳德令她既痛苦又割舍不下,甚至一度为此放弃对未来的思考和努力。马德琳在父母羽翼下长大,不可能像叛逆的姐姐那样事事出格,但耳濡目染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氛围,其内心渴望独立。她原想摆脱父母管束毕业后与恋人生活,可伦纳德的疾病使她无法拒绝父母帮助。另一方面,马德琳的学术之路同样迷雾重重。在八十年代初流行解构与符号的美国大学校园,她不合时宜地酷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她曾试图赶潮流选修一门符号学课,却总是被言必称罗兰•巴特、德里达的同学驳得哑口无言,也没能从教授那里学到这门“显学”的精要。身处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之中、以男友为主导的恋情之中、以流行理论为主导的学术圈之中,马德琳的自我又在何方?★此书犹如一幅感人至深的油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一个美国家庭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婚姻。——《纽约时报》评论家角谷美智子
★一次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功!此书无疑证明了尤金尼德斯是最伟大的美国作家。
——《洛杉矶时报》评论家杰夫•特伦廷
★是一出有关新奇、有关想象力、有关爱的美国式的绝妙好戏。
——《纽约时报书评》劳拉•米勒
★一部史诗!《婚变》是一次想象的盛宴,其细腻温和的笔触令人印象深刻。
——《人物》
★底特律终于有代表自己的伟大小说了。都柏林因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闻名……底特律也因在此土生土长的尤金尼德斯的《中性》而闻名。。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玛塔•萨里基
2017年9月23日 已读
结尾真好。“这是一个文学问题”,真是一个聪明又温柔的放手方式。
美国文学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豆瓣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
8.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林晓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是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非虚构经典作品,入选《时代》周刊“100部最佳非虚构英语作品”。
在这本备受赞誉的书中,收录了华莱士的7篇经典文章。从电视到网球,从伊利诺伊州的博览会到著名导演大卫·林奇的电影,从后现代文学理论到搭乘豪华游轮的七天七夜加勒比游,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以天才的文学禀赋、惊人的语言游戏和深沉的哲学思考,为世人描绘了光怪陆离的生活,以及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孤独。
2017年9月9日 已读
刻薄,精准,幽默。感受力太强看事物太清晰,太容易抑郁绝望了。看得最津津有味的当然是林奇那篇,其他都读得非常艰难,最后一篇完全放弃了……(80%归咎于垃圾翻译)
DavidFosterWallace nonfiction 美国文学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3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碧云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0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塞林格 / J.D.Salinger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2010 - 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而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猫的摇篮 豆瓣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译者: 刘珠还 译林出版社 2006
一位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命运漠不关心的物理学家,在参与制造了原子弹之后,又研制出一种叫做冰-9的水同位素,能够在常温下让水分瞬间凝固。在他死后,他的三个子女分了冰-9,他们同样孤僻而冷漠,其中一人把它献给一位加勒比海岛国的统治者,换得高位。该国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却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使社会处于巨大的恐怖之中。一次决心意外的飞行表演失事导致宫殿被毁坠海,散落的冰-9造成了世界的毁灭……
《猫的摇篮》是冯尼古特最受赞誉的小说,有着众多古怪而又令人难忘的角色,在幽默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对现代人及其疯狂的辛辣批判。冯尼古特让我们看到,当人类的愚蠢与冷漠同他们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时,会造成何等可怕的危险。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1 (17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17年5月25日 已读
叙述非常美。但,【盖茨比始终是美国白手起家人士的浪漫化偶像。这本书体现了白手起家话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若没有白手起家人士的话语,这部著名的小说就无从产生,盖茨比这个人物就是个“一文不值的骗子”――一名罪犯――这正是盖茨比不敢让人知道的一面。】任何作品都无法脱离历史和文化的局限。
kindle 美国文学
天使,望故乡 豆瓣
Look Homeward, Angel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乔志高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小说以南方小城石匠甘德家的小儿子尤金从出生到十九岁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甘德一家几代人动荡而矛盾重重的生活,铺陈细腻,笔力澎湃,仿佛波浪层层漫涌般以时序推进,众多复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纷然杂呈。年岁与学识渐长的尤金感到小城天地的偏狭与庸俗。与他相契的哥哥阿宾去世后,他离开令他爱憎交织的故乡与亲人,去哈佛求学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部自传性小说里,二十九岁的文学天才·沃尔夫以无比的真诚进行着自我曝露与探索,以超越年龄的成熟讲述人世悲欢,讲述青春的困顿与迷惘,如歌如泣,喷薄着生命的激情,影响和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许多人引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