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The Way of the World 豆瓣
作者: Bouvier, Nicolas/ Marsack, Robyn (TRN)/ Vernet, Thierry (ILT) Eland Publishing Limited 2007
In 1953, twenty-four-year old Nicolas Bouvier and his artist friend Thierry Vernet set out to make their way overland from their native Geneva to the Khyber Pass. They had a rattletrap Fiat and a little money, but above all they were equipped with the certainty that by hook or by crook they would reach their destination, and that there would be unanticipated adventures, curious companionship, and sudden illumination along the way. The Way of the World, which Bouvier fashioned over the course of many years from his journals, is an entrancing story of adventure, an extraordinary work of art, and a voyage of self-discovery on the order of Robert M. Pirsig'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s Bouvier writes, "You think you are making a trip, but soon it is making—or unmaking—you."
2015年8月1日 在读
旧精魂推荐之一。从图书馆借来刚读了前两章,大爱!在亚马逊下单买了一本可以收藏了慢慢看。
散文 旅行 英文
书里人生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本丛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本书是鲁迅两位弟弟回忆乃兄的文集。本卷收录的主要是周作人的著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此外还有他的和周建人的散篇文章,如《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鲁迅和周作人》等。这本著作后面还附有《旧日记里的鲁迅》和《学堂生活》两篇很有史料价值的文字。
人间草木 豆瓣
9.0 (79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人间草木》(汪曾祺著)是汪曾祺优秀的散文集。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
幽梦影 豆瓣
作者: (清)张潮 译者: 罗刚 / 张铁弓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 5
《幽梦影》是清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出版家张潮的一部文艺格言随感小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格言、箴言、哲语、清言、韵语、警言、语录计219条。内容极其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其深蕴理趣,令人遐思。张潮是清初的一位进步文学家,他以“幽梦影”为小品集名,取如幽人如梦境,似真亦幻,如影随身身之意趣,并蕴涵破人梦中呓语,发警醒世人之良苦用心。作者从生活入手,以高度凝炼的艺术化笔触,讴歌自然、净化心灵,表现出对大自然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和对生活馈赠的无限珍惜;全书读来,处处漾溢着作者对生活的高尚情趣和美好感受。
金庸散文集 豆瓣
作者: 金庸 作家出版社 2006 - 9
金庸先生撰著的汇集其60多年间散文精华的《金庸散文集》,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书是中国内地惟一一本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
阅微草堂笔记 豆瓣
作者: [清] 纪昀 著 / 汪贤度 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10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笔记小说,内容丰富,文辞清净,此本据清道光本参校各本标点出版。
汪曾祺说戏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林语堂散文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林语堂散文》中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亦如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一样复杂。林语堂自幼耳濡目染于“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他念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宗教观念深铭其心。以后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受到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而又对中国的儒、道、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在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选择人生时,往往带着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书商的旧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昌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8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梓翁说园 豆瓣
作者: 陈从周 北京出版社 2004 - 1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抒高见。陈从周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读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又如听柳麻子说书,时作醒人醒世语,时作发噱语,然皆伤心人,或深心人语也。
三生石上旧精魂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白化文 北京出版社 2005 - 6
本书内容:第一部分五篇,举例说明某一类题材故事与佛教故事之间的关联。重点述中国作者之化洋为土,推陈出新。
第二部分一篇,阐述了八仙的变换及其源流。
第三部分五篇,分述几种器物在儒释道三教和高层与全社会中的使用及其中蕴含着的种种特殊意义。
必须说明,本书稿力求普及,并非高深的论文结集。我们参考了力所能及搜集到的重要资料。好比布置房间,陈设加床、铺盖、桌椅、书画、灯具等等,全是买来的。也有几件是本客自制。可是,室内装饰意匠是笔者的。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我们未见到的材料必然极多。因此,也就不再列参考资料目录啦!
芝麻米粒说 豆瓣
作者: 黄宝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无事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佛的诗样情致。

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 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
无酒精旅行 豆瓣
作者: 赋格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 - 10
《无酒精旅行》作者自承去过的国家不多(介于 30 到50 个),他对那种插红旗式的统计兴趣缺缺,因为“国家”是一种粗略而不合理的筛孔。作者喜欢的旅行方式是“慢游”,他对边界、边缘人、非军事区格外感兴趣,他致力于描绘“触摸不到的城市”、“第四世界”和旅行者的内心版图─ 山谷,海峡,沙漠,雪原,古代废墟和地震带,拜占庭以及所多玛。
看不见的江湖 豆瓣
作者: 野夫 南方家園出版社 2012 - 8
野夫的作品之所以動人,是他的生命中,有一個寬廣的江湖,他讓我們看見,中國不是表面所見的那樣,被政治統治,被權力淹沒。它的內裡,有一大片浩翰的「看不見的江湖」。那是以中國的「人情義理」所構成的人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不是政治的世界。因為這人的義理,所以一無不懼。
這個民間的江湖,才是真正的中國。這個江湖,才是支撐中國走出文革,走出政治壓迫,回歸人性常軌,回歸人情道義的根基。
八九十枝花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沈书枝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4
草木,花朵,食物,
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
一次安静的江南之旅 一段微温的怀乡记忆
豆瓣人气作者 沈书枝 真情之作
风行水上(高军)作序
黎戈 苏枕书 宋乐天 温暖推荐
------------------------------------------------------------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
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
故乡是一种基因, 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 地展 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
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
我很羡慕书枝,她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她鲜活的一手经验。她笔下的小园菜蔬四季风物都那么接地气,她的文章是活水养出的活鱼,悠游荡开,就像她写的植物,带着未干的春水的气息,润泽着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黎戈
沈汪风流,知堂情趣,尽在其中。
——苏枕书
书枝对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详实、精准再现,有时让我联想起田野工作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不同的是,那个怀抱深厚乡情的“我”本身,也以“被观察者”的面貌,连同其所处的场景一同真实呈现出来,达到“有情”与“跳脱”的平衡,这是我私心觉得书枝最令人爱重的地方。
——宋乐天
男女内参 豆瓣
6.2 (25 个评分) 作者: 不加V / 木子美 文汇出版社 2012 - 6
网络红人、专栏作家不加V首部主题随笔集。广东女子,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城市画报》杂志编辑,性格内向、腼腆,却是网络上最受关注和争议的网络红人,大胆另类、特立独行。她是一个被简单符号化的人,但其实没有人是真正有资格或能力去解读她的。
山中的糖果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 豆瓣
作者: 韩松落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6
全书由50余篇散文组成,按时间脉络分为五个部分,描述了一个小城青年的成长历程。从昆仑山下的绿洲,到祁连山下的小城;从青翠的少年,到沧桑的中年;从最初的狂喜,到经历病痛、死亡、离别、内心的磨砺,直到最后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到欣悦……这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生命之轻,他每每轻轻带过,却在人们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和无尽想象。
正如韩松落所说,写得越多,隐藏得也越多。其实是,隐藏得越多,袒露得也越多。本书是一部心灵突围史,在书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和作者同悲同喜,那些困顿、悲伤、欣喜、茫然、突围、拯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必经之途。
夜航船 豆瓣 Goodreads
8.8 (16 个评分) 作者: 张岱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5
《夜航船》不是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浅白的文言讲说的四千多个文化段子,绝大多数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或者往雅处说,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知道的社科知识。极少量虽然可以说有荒诞不经的意味,但作为古人的情趣笑谈也尝不可以看看。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寺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彀、徐夫人之类是也。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睡。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人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这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已矣。故即命期名曰《夜航船》。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植物传奇 豆瓣
作者: 沈苇 作家出版社 2009 - 1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传奇,是风景、图谱和大地之根,是人类的亲戚和乡邻。本书作者对丝绸之路上的二十余种植物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每一种植物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讲述了它们的源流、形态,以及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故事。作者以多角度、跨文体的手法为植物塑像,科学描绘与诗意想象相结合,文字朴实优美,充满了诗与思的灵动色彩。本书配有近百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