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被遗忘的士兵 豆瓣
Le Soldat Oubli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盖伊·萨杰 译者: 杨华钢 新华出版社 2009 - 1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米字旗的奋战 豆瓣
作者: 朱墨青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
英国海上力量在19世纪达到了巅峰,米字旗飘扬在全球海洋,无人可以撼动其霸主地位。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崛起,英国皇家海军的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舰队仍然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时至今日,英国海军依旧位居世界海军前列。本书精心挑选了英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装备使用的部分经典战舰和二战期间在北大西洋地区进行的极具特色的海上护航作战战例,表现了英国数百年来的海军传统和不屈的战斗精神,揭示了一个海上帝国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邓尼茨元帅战争回忆录 豆瓣
作者: 邓尼茨 译者: 王星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 3
本书原名《十年与二十天》,作者卡尔·邓尼茨(1981.9.16-1980.12.24)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军事家,纳粹德国潜艇部队奠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
1935年任纳粹德国新建第一支潜艇支队的司令。1936年任潜艇部队指挥官(1939年9月19日起改称潜艇部队司令)。1943年任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1945年4月,受命德国北部地区总司令。同年5月1日,按希特勒遗嘱任帝国国家元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5月23日,被英军逮捕。1946年9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本书于1958年出版,邓尼茨书中回顾和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德国的海军战略,详述了纳粹德国潜艇部队在世界各大洋运用“狼群战术”实施潜艇战的各阶段战况,分析了德国潜艇部队在同英、自己地希特勒死后,以蒂国国爱元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的身份组织政府,指挥东线德军抵御苏军,策是西线德军向英、美当局实行局部投降等方面的详情细节。
邓尼茨的这部回忆录,对研究纳粹德国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书中,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军队以及作者自身的战争罪和地,做了不少开脱、吹嘘甚至美化,反映了作者顽固的纳粹主义立场。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分析鉴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褪去了。但战争留下的惊悚与阴影却力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回顾这场战争,除了战役与屠戮,还有一些重要人物,邓尼茨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书中回顾了法西斯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发展建立和采用"海狼"战术,袭击同盟国运输船队的作战历史。翻看着一幕幕拂去历史尘迹的场景,5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陷入对历史、人性的反思之中。
日军大本营 豆瓣
作者: 森松俊夫 译者: 黄金鹏 / 高培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 10
《日军大木管》一书,介绍了日本明治时
期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建军、军事战
略和农大本营及其对战争指导等方面的一些情
况,对于研究日本军事史以及研究中日战争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社出
版此书主是均研究上述何题提供参考性著述。
地中海海战 豆瓣
La Marina Italiana Nella Seconda Guerra Mondiale
作者: (意)布拉加丁 译者: 蔡鸿幹 海洋出版社 1982
本书主要介绍了意大利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历史。意大利海军舰艇部队训练有方,技术比较熟练,在地中海作战中经常能战胜英国的舰艇部队,但由于缺乏海军航空兵的侦察和支援,又没有先进的雷达技术设备,而且燃料严重不足,战略指导受德意法西斯头目的错误影响,终于为英美联军所败。作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海军总部的军官,熟悉当时战况,战后又参照了各方资料编写成书。
地中海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海军
La Marina Italiana Nella Seconda Guerra Mondiale
意大利海军中校(退休)
Marc'A·布拉加丁 Marc'antonio Bragadin 著
蔡鸿干 译
海洋出版社出版
1982年5月第1版 1982年5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 5193·0126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豆瓣
War in European History
作者: (英)迈克尔・霍华德 译者: 褚律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里讲的是欧洲战争的历史,也说明历史可以解释战争,战争更可以解释历史。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中断过。穿盔甲的骑士之战在当时是一种贵族生活方式,骑士对神职人员的模仿使之具有神秘性;待有了王权的诸侯之后,独立的最高权威们有了雇佣军,便有了雇佣军之战;欧洲的宗教之争导致财富之争这使欧洲人氏要冒险向海外扩张,抵达目的地后便要以武力征服之,一时间,战争,探险、贸易几成互换的字眼,这便有了商业战争。……
毕生的事业(上下) 豆瓣
Дело всей жизни
作者: [苏]亚.米.华西列夫斯基 译者: 柯雄 三联书店 1977 - 7
作者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解放顿巴斯、克里米亚、白俄罗斯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战役中负责主持军事部署,在东普鲁士历次战役和在远东粉碎日军的各次战役中亲自指挥作战。书中叙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卫国战争时期为主,对以上历次重要战役的组织、准备和实施、指挥以及战时苏军大本营的战略考虑等活动均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因此本书对苏陆军的发展和作者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指挥和参与的一些战役,提供了不少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特遣部队档案 豆瓣
作者: 王骅/谭飞程/方懿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
1940年代,美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盟国的支柱。这支飘扬着星条旗的庞大舰队不仅独立完成了在太平洋地区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的任务,收复了许多沦陷岛屿;还在大西洋承担了相当规模的护航任务,避免了英伦三岛被纳粹德国潜艇发动的“饥饿战”绞杀的命运。本书选择了美国海军二战中装备使用的军舰和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经典战役作详细介绍和解析,展现了美国海军在战争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承受的重大损失,反映了美国海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炮舰和海军陆战队 豆瓣
Gunboats and Marines: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China, 1925-1928
作者: 伯纳德·科尔 译者: 高志凯 重庆出版社 1986 - 7
本书将研究两大事件的一个方面,这两大事件就是中国革命和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发展过程。在1925年至1928年期间的中国,这两个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国民党发动的统一中国的运动,同时也是使中国摆脱非同寻常的外国势力的运动,他们要使中国摆脱外国的租界、炮舰、治外法权以及外国对中国关税的控制等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是一个殖民国家,控制着菲律宾和其他一些岛屿属地,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教会和商业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虽然美国并没有把它们全都投入战争。
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的美国侨民以及美国在华的条约特权。而中国则认为这些条约特权是“不平等”的,因此这些特权根本站不住脚,他们认为外国侨民没有权利享受治外法权和武装干涉的保护。这样一来,中美两国的观点就发生了冲突。美国同其他外国一样,愿意通过谈判改变在华美国侨民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利益。最后终于举行了这种谈判。另外,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根据一种十分盛行的信念而制定的:美国许多海军军官、政府官员、传教士以及美国公众都认为中美关系不同于中国同其他外国的关系。他们认为,美国在道义上和在社会意义上都是中国建立民主的一个楷模,美国把庚子赔款归还给中国,并用这笔赔款兴办教育。另外,基督教传教士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美国这个楷模是具有善意的。但是这些认为中美两国之间拥有特殊关系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想要模仿美国这个楷模,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是否认为在华的美国传教士以及其他美国侨民的价值观念必要、可取这个问题。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相信中美之间拥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确实产生了两个有利结果:一是美国在中国单独采取行动,二是美国竭力试图避免对中国内政加以任何干涉。但是,由于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美国侨民,维护条约给予他们的特权,这就必然要调用海军部队。这一合乎法规的政策导致了海军在中国采取积极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在道义上又执行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1925年至1928年期间,驻在中国以及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军官和外交官员都遵守这两项政策。这些官员是如何遵守这些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局势等,都是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
拿破仑 豆瓣
NAPOLEON as Military Commander
作者: [英]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 译者: 赵汉生 / 彭光谦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 3
本书为拿破仑·波拿巴传记。系根据英国著名军事将领和军事作家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所著《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一书译出。
碧空铁血 豆瓣
Познать себя в бою
作者: [苏]A·N·波克雷什金 译者: 朱启平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89
作者以严肃的写作态度、巧妙的艺术构思、洒脱洗练的文笔,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几次重大战役的惊天动地的场面、当年的战地飞行生活、鲜为人知的部队内部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宏伟壮观的空战画面、乡土气息浓郁的风俗人情。作者笔下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一言一行,无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变化万千的战地景象,无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每一篇文字,都能使你跟着它踏上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战场,跟着它一起升空作战,跟着它苦思冥想克敌制胜的计策,跟着它担忧,跟着它欢笑。篇篇扣人心弦,处处引人入胜。没有亲身体验、文学造诣浅薄的人,是写不出如此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的巨著来的。
莫斯科会战 豆瓣
作者: 朱可夫 等 译者: 余力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6 - 7
本书由莫斯科会战的参加者——党政军负责人、各军兵种将领和民间各方面代表回忆写成。它生动地再现了苏军统帅部和各方面军在莫斯科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中的活动,部队艰苦战斗的情景,以及莫斯科全民皆兵和苏联各地支援会战的情况。同时也描写了希特勒疯狂进攻莫斯科和最后败退的情形。这一会战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供研究,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较多,篇幅较长,翻译时作了必要的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全二册) 豆瓣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8
李德·哈特是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既是他的遗著,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战史。全书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作者同时也对此段历史作了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