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西线1944.6-1945.4 豆瓣
作者: 彭志文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总共组建了19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三次重组。1943年,B集团军群第三次组建完成。到1944年,它成为第三帝国军队在“西线的砥柱”,是撑起整个西线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重兵集团,其鼎盛时期兵力曾达到四十万人。B集团军群参与了西线的几乎每一场大战,其中包括盟军诺曼底登陆、阿纳姆之战、守望莱因、鲁尔战役等,最终在盟军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终至覆灭,西线崩溃。
青岛战时手记 豆瓣
作者: [德]瓦尔德马·福勒屯(Waldemar Vollerthun) 译者: 刘姝 / 秦俊峰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为争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我国山东省进行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本书是作者在青岛日德战争时期所作笔记,内容生动、翔实,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是研究一战中发生在亚洲战场的唯一一场战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从德方视角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青岛战役,因为信息并不完全畅通,加上尚未褪去的民族主义色彩,有所夸大在所难免。这位军官没想到的是,20年后,他的祖国和当年的敌人成了盟友,25年后,他的祖国遭受了更大的苦难,幸好他不会再看到了。
一战 军事 历史 德国 战争
德國空軍轟炸機1935-1945 豆瓣
作者: 野原 茂 译者: 張詠翔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2013
來自空中的死神尖嘯聲,伴隨著德軍地面部隊給予歐洲閃電打擊,二戰初期的勢如破竹,俯衝轟炸機「斯圖卡」可謂首居其功。妄想染指英倫三島的希特勒,派出雙引擎轟炸機以鋪天蓋地之勢大舉入侵,卻在英國空軍奮勇抵抗下遭遇頓挫。
從烏拉山轟炸機、美利堅轟炸機、轟炸機B等計畫,到採用雙胞式發動機的四引擎轟炸機以及噴射轟炸機,德國以其領先世界的航空技術,在轟炸機領域造就出各種獨具特色的成果。本書收錄其中最經典的轟炸機,將各機型依照研發年代、種別分類,藉此清楚解說它們的發展脈絡。
在首章的彩頁中,會介紹現存於世界各國博物館裡的主要德國空軍轟炸機細節,並用插圖呈現幾款主要的塗裝形式。由於雙引擎以上的大型機較多,因此主要機種的基本構造圖會以大尺寸呈現。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各機型的研發、運用以及戰績,針對發動機和武裝等個別部件也有進行補充。
書中後半部為駕駛艙細節照片集錦,呈現德國轟炸機與眾不同的配置方式。最後則有各式炸彈的介紹專文,整理出轟炸機複雜的掛載模式。
血王冠:玫瑰战争 Goodreads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段宇宏 2017 - 1
金雀花王朝主支的末君理查德二世时代,王冠落入旁支兰开斯特家族之手,此后英格兰大多数王位的转移充满了阴谋与杀戮。兰开斯特王朝亨利六世时代,(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与(白玫瑰)约克家族为争夺王座再度展开厮杀,每一顶王冠都沾满鲜血。
玫瑰战争的起源与英法百年战争结局导致的外交与内政矛盾紧密关联,它不仅是争夺王位的英格兰内战,也是一场地缘政治较量,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王公贵族皆卷入其中参与角逐。
残酷无情的军事斗争背后,是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较量,每个家族都尽量追求利益之最大化,决定着军政博弈中的结盟与敌对、忠诚与背叛、热爱与憎恶。战争与金钱,亦无意中成为推动宪政和议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权力与金钱的追逐中,也不乏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英格兰首个平民王后在战争中诞生,白玫瑰国王为平民美人放弃名门闺秀,惹下更多祸事,给自己捍卫王座的征程徒增难度系数。
两大家族你死我活厮杀多年,王冠最后却戴在了意想不到的人头上,红白玫瑰合体,开辟了一个绚烂的新王朝。
2018年9月19日 已读
段王爷尽可能的在通俗和严谨之间达到平衡,总的来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只可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连自己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都理不清,哪有那脑子去理清英国王室的亲属关系。
2017 历史 战争 欧洲 段宇宏
复燃的冰川 豆瓣
作者: 胡烨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这是一场南亚次大陆你死我活的战争。为了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为了彻底拿下“公主”,不惜对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印度也不甘示弱进行还击,演绎出南亚规模*的坦克战,双方将士的勇气和睿智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9月21日 已读
非常难得的印巴战史,作者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叙述难得可贵。美中不足的是配图质量太一般,十分缺少地图。另外微信读书里的读者评论真没法看,一个个都把巴鸡当亲爹。你说认毛子当爹我也就不说了,认巴鸡当爹是什么思想?就是TG也不敢真把巴鸡当老铁啊……
军事 军事史 印巴战争 历史 国际政治
敦刻尔克 豆瓣
作者: [美]沃尔特·劳德 译者: 黄佳瑜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 - 9
1940年5月,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
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三十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编辑推荐◆
《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大导演诺兰集大成之作,全球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敦刻尔克》同名小说中文简体版独家授权,同步上市!40万人生死瞬间,扣人心弦,还原二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场撤退战!
美国亚马逊历史小说类销售排名第一,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畅销三十年不衰,是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泰坦尼克号’学之父”沃尔特•劳德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还原与完美再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归功于他!本书对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一次扭转乾坤的历史大撤退,改变了世界的未来……有时候,败退或逃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华丽转身!本书超越历史与影像,具有文学高度上更为广阔的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一场奇迹。除了“奇迹”二字,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预料、难以解释的命运逆转!
敦刻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名人推荐◆
我从小听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故事长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克里斯托弗•诺兰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
——《纽约时报》
2018年9月26日 已读
和科尼利厄斯·瑞恩风格类似的纪实文学,全景式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前后后。译文比较老,很多翻译还带有港台和旧式翻译的痕迹。Be British精神无处不在。
二战 历史 德国 战争 文学
“轮到我们开火了” 豆瓣
作者: 谭飞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 - 9
1942年2月1日,哈尔西率领以“企业”号和“约克城”号航母为核心的美军第8特混舰队,突袭中太平洋日军基地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在初期的忙乱之后,官兵们很快进入角色,按计划完成了对日军目标的有效打击,之后迅速安全地撤离,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本书生动具体地刻画了美军太平洋舰队此次作战首秀的全过程。主书名“轮到我们开火了”,取自哈尓西为该战役美军作战计划拟定的一个口号。
西班牙内战 豆瓣
The Spanish Civil War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坦利·G.佩恩 译者: 胡萌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彼时欧洲局势风云变幻,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当时这场欧洲最重要的战争的原貌,描述了内战错综复杂的缘起,西班牙共和国的崩溃,以及西欧历史上唯一一场工人革命的爆发过程。斯坦利·佩恩不仅解释了西班牙革命的特点、环环相扣的共和派政策,也深入检视了佛朗哥反革命独裁统治的形成。佩恩着力阐述这场战争的多重意义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探讨了它在当时和之后很长时间里引起强烈反应的原因。本书也从军事史的角度分析了战争本身及其在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解释了民主国家的不干涉政策,以及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干涉行动的作用,总结了内战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并从比较学的视角将其置入20世纪革命内战的画卷之中。
2019年7月5日 已读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班牙内战主要政治军事进程,对双方的评价还是相当客观的。其实佛大帅的军事能力一般,只能说天佑西班牙天佑佛朗哥,遇到了一群菜逼左派,真是幸甚!
世界史 剑桥大学出版社 历史 战争 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战役 豆瓣
作者: 王宇� 哈尔滨出版社 2004 - 5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役行动成百上千,作者按时间顺序从中精心选取了20个经典战役介绍给广大的读者,这20个经典战役包括陆战、海战、空战、两栖登陆战、热带丛林战、沙漠战、要塞保卫战等不同作战样式的战役行动。每一个经典战役独立成篇,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战争的历史背景,重点记述了战役发生、发展和组织实施过程,扼要分析战役双方在战略战术上的优劣得失,并力图反映出各个战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可供部队,军校师生,
Rabaul 1943-44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MARK LARDAS / Mark Postlethwaite Osprey Publishing 2018 - 1
In 1942, the massive Japanese naval base and airfield at Rabaul was a fortress standing in the Allies' path to Tokyo. It was impossible to seize Rabaul, or starve the 100,000-strong garrison out. Instead the US began an innovative, hard-fought two-year air campaign to draw its teeth, and allow them to bypass the island completely.
The struggle decided more than the fate of Rabaul. If successful, the Allies would demonstrate a new form of warfare, where air power, with a judicious use of naval and land forces, would eliminate the need to occupy a ground objective in order to control it. As it turned out, the Siege of Rabaul proved to be more just than a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of air power--it provided the roadmap for the rest of World War II in the Pacific.
2019年8月20日 已读
笑死,自从海军飞机跑路之后皇军完全是在被盟军玩弄//还是英语书籍的老问题,作者对日方资料几乎一窍不通
二战 军事 历史 太平洋战争 战争
Rome at War 豆瓣
Rome at War
作者: Osprey Publishing 2018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真的是非常科普级别的读物了,但是配图和编辑很用心。这本书没有专门的作者,估计是以编委会的形式著述的。大概就是怕单个作者会过度叙述自己擅长的领域导致本书偏离科普的初衷吧。
Osprey 军事 历史 战争 罗马
战地行纪 豆瓣
Journey to a War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 [英]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 译者: 马鸣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奥登是二十世纪改变了整个英语文学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诗歌、戏剧和评论领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现代性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众多作家带来的深远启迪,是难以统计、不可磨灭的。作为国内第一次出版的《奥登文集》的第一部,《战地行纪》是其中体裁最 为独特的作品。
奥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他思想轨迹的几度易辙,也在于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频繁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变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一九三八年的中国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次,和他结伴而行的是他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此书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2019年9月7日 已读
虽然译者是纯文学家,但是对于历史史实的一些注解还是比较严谨的。在现在的翻译界不多见了
军事 历史 外国文学 奥登 战争
Battle of Britain 1940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Douglas C. Dildy / Graham Turner Osprey Publishing 2018 - 1
The Battle of Britain was one of the most iconic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where the "Few" of the Royal Air Force took on the might of the German Luftwaffe. At stake was not just air superiority over the British Isles--a German victory would enable Hitler's plan to invade and conquer the last Allied country left fighting.
While most narratives of the battle focus on the brave pilots of Fighter Command, this book tell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rman strategists as they attempted to clear the skies over Britain. Explaining Hermann Göring's plans, the Luftwaffe's capabilities in 1940, the RAF's defenses, and how the fierce aerial battles over south-east England were fought, this fully illustrated fresh study is based on original documents and new analysis by an expert on the campaign.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豆瓣
作者: 罗伯特·莱基 译者: 王瑞泽 2010 - 6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内容简介:当我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的时候,蘑菇云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腾空而起。自从加入海军陆战队以来,这是我第十次躺在医院里。而自从纳粹的万字旗和日本的太阳旗交织在一起以来,我的战友以及我本人,和这个世界一起经历了一场劫难——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生物体一样经历了六年的磨难,而现在蘑菇云正在地球上升起。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21岁的体育记者莱基应征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自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上的新兵训练开始,莱基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瓜岛之战、新不颠之战、贝里琉之战,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战争之惨烈与残酷深刻地影响了莱基。受伤退役后,莱基决定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遂著《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坂の上の雲〈1〉 豆瓣
作者: 司馬遼太郎 文藝春秋 1999 - 1
同じ松山で生まれ育った正岡子規と、日露戦争で活躍した秋山兄弟。子規は病と闘いながら俳諧の革新に挑み、秋山兄弟はそれぞれ日本の騎兵、海軍の技術向上に尽力した。当時最強とうたわれたロシアのコサック騎兵を打ち破るべく、ひたすら仕事に打ち込む兄好古と、文学の世界に未練を残しながらも海軍に入隊し、海軍戦術を研究し続けた弟真之。2人のまじめな努力の成果は、歴史が証明している。誰もが立身出世を目指した時代に、彼らがどうやって自分の人生の意義を見出したのか。そんな視点から読んでみるのもおもしろい。
司馬遼太郎の大河小説の中でも、本書は特に評価が高く、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をはじめ、多くの人々に読まれている。改革の時代にこそひも解きたい、そんな1冊である。(土井英司)
杀戮与文化 豆瓣
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
作者: [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 傅翀 / 吴昕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九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最致命、最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汉森的思维超越了通行理论,他没有使用地缘、技术等原因来解释西方文明在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转而另辟蹊径,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才是先进武器与优秀士兵的催化剂——对异议的容忍、对创新与改造的推崇、对公民理念的坚守——这些才是催生出最强大军队的源泉。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战争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公允的分析。在《杀戮与文化》中,读者们将会体会到军队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并明白,诞生于自由文化氛围的军队为何会战无不胜。
鲜活生动的描述……雄心勃勃的主旨……本书挑战了读者思维的界限,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历史……(汉森)不仅仅是在进行战例分析而已。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战争是如何反应和影响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发战争的。没有任何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向读者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战争在反映文明沿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样貌,我们的社会亦不例外。
——《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
汉森……正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名扬四海。
——约翰•基根(John Keegan),《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伦敦)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用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又一次引燃了相关领域的论战。他和约翰•基根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战争史学家。
——让•贝泽克•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女人与战争》(Women and War)一书作者
战场决胜者005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台海出版社 2016
“西班牙溃疡”到底如何让拿破仑帝国走向毁灭? 欧洲军队又是如何凭借风帆战舰和棱堡来征服海洋与陆地的? 在“排队枪毙”时代一位元帅要如何派兵布阵? 一切答案尽在本书当中 从让拿破仑帝国失血不止的“溃疡”——西班牙战场入手,通过讲述风帆时代战舰和欧式棱堡攻防的诸多细节,更借助法国奈伊元帅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战术指挥心得与总结,还原欧洲线式战术时代的集大成者——拿破仑战争的战场实景
本书分三个部分解析欧洲线式战术时代,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争战。第一部分——《溃疡的晚期:拿破仑半岛战争中最后的英法大战》,讲诉在1813年欧洲大地一片硝烟的情况下,拿破仑的大军在“帝国的溃疡”西班牙半岛的作战历程,以及背后政治、经济的博弈。第二部分《致命的技艺》由两篇文章构成,《土石的坚守:西洋筑城变革简史》,讲诉欧洲人从中世纪到近代以来的城塞攻防之战的历程;《前进的风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法风帆战舰与海军战术》,讲诉从1792年到1815年的法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海权争夺。第三部分《元帅的权杖:法国奈伊元帅遗作〈军事研究〉》,本篇翻译整理自奈伊在1804年担任蒙特勒伊大营司令时写给自己麾下将领的稿件,从中可以看到彼时普通士兵及指挥官的作战及生活的日常。
血色要塞 豆瓣
The Fortress: The Great Siege of Przemysl
作者: [英]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 范儒天 2022 - 6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新作,《金融时报》2020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
★一战东线战场上关键性战役,改变一战进程, 并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帝国
★现实版《好兵帅克》,东欧战争上的《西线无战事》,揭示奥匈帝国末日前的疯狂和混乱
★再现战争对社会和人性的巨大破坏力
★内含要塞工程设计图、16页彩色插页,精确展现围城之战的真实景象
——————————
【内容简介】
普热梅希尔要塞位于波兰东南边陲,毗邻乌克兰,历来被战争与民族冲突所困。一战前期,俄军包围普热梅希尔要塞,希望快速拿下要塞、进军中欧,然而在奥匈帝国孱弱守军的抵抗之下,围攻意外地坚守六个月之久。
这是一场影响一战进程的重要战役,也是高烈度的围城之战。在恐惧支配下,普热梅希尔城陷入疯狂、猜忌、暴力、放纵之中。本书通过细致描绘要塞的日常细节,以及军队、民众的心理状态,再现了战争对社会与人性的巨大破坏力。腐朽无能的帝国统治、纸上谈兵的主帅和他昏庸的军令、胆小怯弱的军官和未经训练就被拉去送死的可怜士兵,以及挣扎在后方的无辜市民,构成了一幅混乱而残酷的战争图景,最终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古老帝国。
——————————
【媒体推荐】
本书将我们带入战争关键的几个月里前线紧张、幽闭的气氛中……令人印象深刻地讲述了一个几乎完全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在西线以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们还有多少东西要学。
——《金融时报》
精彩的书,将深刻的启发性、尖锐的幽默感、权威的历史写作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它抵制了任何将战争的死亡和暴力纳入救赎叙事的企图。它回顾了一场从未真正结束的战争,这场战争蔓延成一连串的暴力,其负面影响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卫报》
沃森的描述是对经历战争之人的信件、日记和回忆录的出色提炼。围城的声音传达了它的恐怖——那些不得不忍受和压制死亡恐惧之人的恐怖……写作生动,研究深入,理应成为军事史的经典之作。
——《泰晤士报》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有着令人惊叹的可读性,尽管是悲剧性的。本书对哈布斯堡指挥官根深蒂固的虚荣心、花心和狂妄有着深刻的描述,作为傲慢的例外主义、帝国的自负和危险的孤立主义的寓言,有很多现代的共鸣。
——《每日电讯报》
生动、富有想象力、充满人性化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它再现了一战中最可怕的事件之一,正如沃森指出的那样,它预示着未来更多的恐怖。
——[英]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历史学家
沃森以引人入胜的细节重现了俄国人的围攻,还证明了后来纳粹在中东欧制造的浩劫早已在一战中发生过。这场混乱的围城之战,教会了希特勒如何压迫和摧毁犹太人等“不受欢迎”的民族。
——[美]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哈布斯堡的灭亡》作者
这本书是对一战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围攻的描述,这一次围攻阻止了俄国人的前进,使奥匈帝国在1914年免遭失败,并且从微观上揭示了奥匈帝国在其最后阶段的一切疯狂、糟糕和危险……任何想了解20世纪欧洲黑暗面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文学评论》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俄罗斯兽兵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一百年后都是一个鸟样,当年抢钢琴现在抢洗衣机冰箱,只不过中间经过了70多年的地狱发酵,脸皮更厚了。顺便这算近年来非虚构作品译作里翻译水平难得比较良心的书了,除个别术语译名有待商榷外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文笔也很好。
一战 军事 历史 哈布斯堡 奥匈帝国
隳三都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黑鹰坠落 豆瓣
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
作者: 马克·博登 译者: 崔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7
《黑鹰坠落》是美国军事小说的经典畅销之作。是特种部队现场作战最经典的真实场景再现。《黑鹰坠落》记录了美军自越战以来最惨烈的失败。“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军在索马里发动的抓捕当地军阀的行动。由于准备不充分和情报错误,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击落,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苦战15小时,最终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的掩护下撤退。这是美国陆空协同城市作战战术的惨痛失败。作品通过对电文资料、现场影音资料的整理,真实再现了激烈的现代战争场景。这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面对最压抑的恐惧,历经着战争中的恐怖、悬念、悲痛、血腥搏杀,体现着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泣血的友谊、和永不言弃的坚持。根据《黑鹰坠落》拍摄的电影《黑鹰坠落》已经成为战争影片中的经典大作,不但收获了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奥斯卡、美国电影学会的多项电影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