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葛底斯堡的雄狮 豆瓣
作者: 张伯伦 译者: 刘显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 - 6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主要内容包括:战后演讲及私人书信、给妻子弗朗西斯,张伯伦的信、给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信、在葛底斯堡缅因纪念碑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在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仪式上的演讲等。
黑鹰坠落 豆瓣
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
作者: 马克·博登 译者: 崔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7
《黑鹰坠落》是美国军事小说的经典畅销之作。是特种部队现场作战最经典的真实场景再现。《黑鹰坠落》记录了美军自越战以来最惨烈的失败。“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军在索马里发动的抓捕当地军阀的行动。由于准备不充分和情报错误,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击落,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苦战15小时,最终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的掩护下撤退。这是美国陆空协同城市作战战术的惨痛失败。作品通过对电文资料、现场影音资料的整理,真实再现了激烈的现代战争场景。这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面对最压抑的恐惧,历经着战争中的恐怖、悬念、悲痛、血腥搏杀,体现着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泣血的友谊、和永不言弃的坚持。根据《黑鹰坠落》拍摄的电影《黑鹰坠落》已经成为战争影片中的经典大作,不但收获了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奥斯卡、美国电影学会的多项电影大奖。
死灵之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Necronomicon: Complete Stories of H. P. Lovecraft
8.1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 [英] 莱斯·爱德华兹 绘 译者: 竹子 / Setariu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 H.P.洛夫克拉夫特小说全集震撼来袭,国内仅此一版!
※ 独家收录履获国际大奖的恐怖奇幻插画艺术大师赖斯•爱德华兹多达50幅的高清插画,中文世界独*家引进!最早发表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杂志《诡丽幻谭》(Wired Tales)和《惊骇科幻小说》(Astounding Stories)中的经典插画也尽在书中!另外,还特别收入美国布朗大学馆藏珍品: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40幅手稿,近距离领略大师创作真迹!总插图超过100幅!
※ 超级强大的译者阵容!包括国内克苏鲁神话小说知名译者竹子,活跃在国内外各大洛夫克拉夫特论坛十余年的大神Setarium,以及原《科幻世界》编辑敬雁飞等,多位专业、权威的恐怖和科幻译者倾情贡献!
—————————————————————————
当你打开这本《死灵之书》的时候,一个异世界扑面而来,旧日支配者、邪神、自焚、活死人、复活者、杂交人鱼、外星生物、灵魂互换、食尸鬼……近80篇作品包含了洛夫克拉夫特所有的奇思妙想!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洛夫克拉夫特开创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几十篇小说一脉相承,营造出了一个宏大、神秘、诡谲的架空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精神脆弱的人都在做怪梦,梦里高达数英里的巨物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四处游荡;美国考古学会议上出现的一尊奇怪雕像,引起了一位考古学家经历恶魔崇拜的恐怖回忆;勒格拉斯探长在沼泽森林中抓获了一群进行渎神祭祀的巫毒教教徒……这些毫无关联的事件,被一只巨兽般的手牵引着,难以言明的恐怖与怪异伸向黑夜的海边,海底那古老神秘的强大力量蠢蠢欲动,妄想再度觉醒,支配一切。“在拉莱耶的宅邸中,死去的克苏鲁等待入梦”,远古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发出沉睡的怒吼,那模糊不清的碎片进入了每个人的梦境,呼唤着它的追随者……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M4 Sherman at Wa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reen, Michael Motorbooks Intl 2007 - 2
Not the most heavily armored tank, tall, ungainly, with firepower that could not match the German tanks - but by sheer numbers and reliability, the M4 Sherman became the winning workhorse of World War II. An inside view of Sherman tanks is given by military personnel who experienced the Sherman first-hand in and out of combat. With diagrams and cut-away illustrations, descriptions of components, and close-up first-hand accounts of the Sherman's mechanical make-up, this book gives readers an unprecedented insight into the tank that embodies sheer reliability, pluck, and dogged power.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豆瓣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8.7 (6 个评分) 作者: 道格拉斯·C·诺斯 译者: 杭行 格致出版社 2008 - 10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将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过去20年中,我一直专注于研究制度问题;尽管如此,在一些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要比我冼前的研究更加深入。《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大部分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The Navy 豆瓣
作者: W. J. Holland / Naval Historical Foundation Barnes & Noble Books 2004
This inspiring Collector's Edition was compiled by the Naval Historical Foundation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naval history and tradition. Beginning with the sea battles of the Revolution—backdrop to the famous battle cry "I have not yet begun to fight,"—and moving on to expanding maritime commerce of the mid 1860s, the pre WWII cruisers, the two Ocean war that followed, up through the nuclear-powered carriers of the Cold War, and submarines of the "New World order", this tribute to the navy celebrates over two centuries of tremendous service and innovation.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考尼比斯 译者: 刘悦 2011 - 6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作者阿尔弗雷德•艾米利•考尼比斯是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历史教授。他获得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华出版的全部《哨兵报》,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调查,写出了本书。本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性著作,它更多的像随笔。每个章节似有相应的主题,但又不是那种很严格的限定,甚至有点意识流的味道。全书风格活泼,语言生动。译者刘悦担任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曾多次赴欧美国家搜集有关天津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图文并茂,有很多天津的和十五团的老照片。
对于那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进行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阅读,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常驻天津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中美关系史的角度来阅读。第十五步兵团中的一些军官后来都成了中美关系史中的重要人物,如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马格鲁特。在中国的经历帮助他们成为“知华派”,在后来的中美关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这些美国人居然都出自第十五团。也可以从天津历史的角度,美军第十五团也已经成为天津历史的一部分。近代天津的历史与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1年11月1日 想读 想起马歇尔在某次直奉战争时用粮换枪,消除了中国散兵对天津社会治安的威胁
中国 军事 历史 政治 美国
红鹰中队 豆瓣
作者: 史蒂夫•戴维斯 译者: 熊杰 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1 - 10
全书共计三十万字,近百张珍贵照片。是根据“红鹰”中队69名飞行员中的31人的回忆整理而成,作者史蒂夫戴维斯收集整理了65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查阅了与之相关的所有现存官方解密资料。
主要内容
“红鹰中队”是美国空军一支用于模拟苏联空军的对抗训练中队,其属于美军的Constant Peg项目,该项目曾是美国军方的高度机密,而红鹰中队更是其机密核心。1988年,红鹰中队解散,实际上是融入到了美军每年一度的红旗军演。2006年,美国空军公开承认曾在拉斯维加斯西北部的托诺帕试验靶场使用苏制战机进行训练和研究工作。随后,4名曾参与该项目的飞行员也结束了数十年的沉默,向公众媒体透露相关信息。自此,传闻中的Constant Peg项目和美国空军4477红鹰测试评估中队终于得到证实。
该书详细介绍了从1968-1988年,红鹰中队的创立、发展过程、机构设置、重大事件……。全面揭示了美国空军这一曾经的最高机密的神秘面纱。对于全面了解当代美空军训练模式和战术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前美国空军参谋长约翰上将为本书作序
美军最高机密首次在国内批露.
美军最神秘的部队!
一支完全由苏制米格战机组成的美国空军部队!
一群30多年完全被美国政府否认存在的人!
斯特恩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斯特恩 译者: 卜大炜 东方出版社 2003 - 10
《斯特恩回忆录:我的前79年》内容简介:作为一名伟大的、备受人喜爱的演奏艺术家,艾萨克·斯特恩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他将自己的知识才智热情地奉献给了年轻的音乐家们;他对于美好的事业怀有一种有所不辞的精神;他的记录片《从毛到莫扎特》荣获奥斯卡大奖,这一切使他享誉世界。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位音乐家能像他这般受人敬重的了,之所以受人敬重,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伟大的提琴家,还因为他那热情慷慨的个性和在世界艺术领域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
在斯特恩七十九岁时,他的头脑、智力和精神仍然像以往那样强健,他和查伊姆·波托克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一起谈话,交流感受;于是,产生了这部书。这是十年来最富于趣味性和启迪性的一部音乐家自传。
在这部书中斯特恩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包括他的名气是如何日益增长、他对音乐和小提琴的感觉、他那富于激情的生活、他与伦纳德·伯恩斯坦和帕博罗·卡萨尔斯等仁人志们的伟大友谊与合作,还有他对艺术、对生活、对爱情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理想与信仰。
特遣部队档案 豆瓣
作者: 王骅/谭飞程/方懿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
1940年代,美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盟国的支柱。这支飘扬着星条旗的庞大舰队不仅独立完成了在太平洋地区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的任务,收复了许多沦陷岛屿;还在大西洋承担了相当规模的护航任务,避免了英伦三岛被纳粹德国潜艇发动的“饥饿战”绞杀的命运。本书选择了美国海军二战中装备使用的军舰和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经典战役作详细介绍和解析,展现了美国海军在战争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承受的重大损失,反映了美国海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炮舰和海军陆战队 豆瓣
Gunboats and Marines: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China, 1925-1928
作者: 伯纳德·科尔 译者: 高志凯 重庆出版社 1986 - 7
本书将研究两大事件的一个方面,这两大事件就是中国革命和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发展过程。在1925年至1928年期间的中国,这两个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国民党发动的统一中国的运动,同时也是使中国摆脱非同寻常的外国势力的运动,他们要使中国摆脱外国的租界、炮舰、治外法权以及外国对中国关税的控制等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是一个殖民国家,控制着菲律宾和其他一些岛屿属地,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教会和商业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虽然美国并没有把它们全都投入战争。
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的美国侨民以及美国在华的条约特权。而中国则认为这些条约特权是“不平等”的,因此这些特权根本站不住脚,他们认为外国侨民没有权利享受治外法权和武装干涉的保护。这样一来,中美两国的观点就发生了冲突。美国同其他外国一样,愿意通过谈判改变在华美国侨民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利益。最后终于举行了这种谈判。另外,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根据一种十分盛行的信念而制定的:美国许多海军军官、政府官员、传教士以及美国公众都认为中美关系不同于中国同其他外国的关系。他们认为,美国在道义上和在社会意义上都是中国建立民主的一个楷模,美国把庚子赔款归还给中国,并用这笔赔款兴办教育。另外,基督教传教士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美国这个楷模是具有善意的。但是这些认为中美两国之间拥有特殊关系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想要模仿美国这个楷模,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是否认为在华的美国传教士以及其他美国侨民的价值观念必要、可取这个问题。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相信中美之间拥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确实产生了两个有利结果:一是美国在中国单独采取行动,二是美国竭力试图避免对中国内政加以任何干涉。但是,由于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美国侨民,维护条约给予他们的特权,这就必然要调用海军部队。这一合乎法规的政策导致了海军在中国采取积极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在道义上又执行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1925年至1928年期间,驻在中国以及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军官和外交官员都遵守这两项政策。这些官员是如何遵守这些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局势等,都是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