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 & 2 豆瓣
Leonard Bernste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CBS Masterworks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作品号:21 创作:1798-1799年间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36 创作:1802年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转自
Symphonies 豆瓣
Sir Georg Solti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Georg Solti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九部交响曲,1972 到 1974 年录音,那时候 Solti 接手 CSO 不久。此为 2007 年 Solti 逝世十周年之际 Decca 发行重制版。
2011年10月29日 听过
后面的对话录音,老爷子的口音很有爱~~非英语母语的口音有时候听得明白些~~
Beethoven Box-set CSO DECCA Solti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豆瓣
Michael Schade / Krassimira Stoyanov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11月16日 出版发行: BR Klassik
01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Choral”Allegro ma non troppo,un poco maestoso 15:54
02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Choral”Molto vivace 12:08
03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Choral”Adagio molto e cantabile-Andante moderato 13:37
04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Choral”Finale Presto-Allegro assai 24:39
Beethoven: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 豆瓣
Quartetto Italiano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所谓的贝多芬晚期四重奏,是指乐圣在1823至1826年之间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这段时期,贝多芬成功地尝试用崭新的型态来创作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与大提琴所组成的四重奏,并摆脱了海登、莫扎特所建立的弦乐四重奏样式的影响。也 因为极富创造性,因此被视为是弦乐四重奏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六首作品,在神秘与制约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但却隐隐跃动着一股激动人心的特质。这股特 质,意大利四重奏团将之成功地引发出来。企鹅评鉴认为这套录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事实上,在这套录音完成后的卅年以来,尽管四重奏团能人辈出,被称为 好录音的也不在少数,但却没有任何团体,任何其它录音能够取代意大利四重奏团的这个版本--这已经足够证明此版在录音史上的经典地位。

2005/6版最新《企鹅唱片指南》评这款“philips50周年系列”录音为三星,并评价这张唱片是“最值得购买的”!
Beethoven: Symphony No.7&8 豆瓣
凯尔贝特(凯尔伯特) Joseph Keilberth /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Orfeo
2011年10月30日 听过
最绚烂的贝八。贝七也不错,不过我总觉得贝七的录音若是现场版更爽,没有掌声总觉得激情不能充分释放
BRSO Beethoven Keilberth Orfeo orchestral
Bruno Walter in London: Beethoven Sym 9 豆瓣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 Isobel Bailli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10日 出版发行: Music & Arts Program
When this performance was first released (on Bruno Walter Society LP No. BWS-742 in 1980) critic Mortimer H. Frank wrote in the USA journal Fanfare: I have always felt that Bruno Walter wa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s during the years 1941-54. Certainly his recordings from that period reveal a more flamboyant, disciplined, and energetic conductor than the Walter who - during his last years (1957-61), when he was in his '80s and recovering from two heart attacks - rerecorded in stereo with an inferior ad hoc orchestra the bulk of his basic repertory. Indeed, the Walter of those years sometimes sounds like a pale, timid imitation of what he once had been. At his best, Walter was a conductor of taste, temperament, and power - a far more dramatic and intense performer than his surviving discs often reveal. Thi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is newly released Beethoven Ninth, recorded in concert on November 13, 1947. Those who never heard Walter in his prime may be shocked by this London performance in which the first movement has a fiery, tough tension at times suggestive of Toscanini. With stabbing, powerful accents, crashing fortes, and uncommon vigor, Walter insistently presses forward in a reading of thrilling drama and power The Scherzo (with neither of its repeats observed) dances with demoniac fervor, although its "trio" would have been more effective at a slightly faster trempo... this Beethoven Ninth reveals a conductor of trenchant kinetic urgency. Those who have doubted Walter's greatness may well change their view after hearing it.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1977)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Anna Tomowa-Sintow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EuroArts
Beethoven, Karajan and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is one of the most perfect combinations ever to have emerged from the classical music world. When the Ninth Symphony is performed at a New Year’s Eve concert, it becomes an even more spectacular event. Karajan’s rousing interpretation of Beethoven's most admired symphony has long acquired legendary status. Now Euroarts is releasing it in a recording made in Berlin’s Philharmonic Hall on New Year’s Eve 1977 in celebration of the conductor’s 100th birthday this year. Born in Salzburg on 5 April 1908, Herbert von Karajan w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spected performing musicians appearing in the past century. He influenced fellow musicians and public taste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his live appearances and recordings, especially in the role of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which he l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moulding the orchestra into an ensemble of peerless power, tonal beauty and stylistic flexibility. The Ninth is an affirmation of optimism and beauty, written when Beethoven was almost completely deaf and the final movement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composer's crowning glory. It had been Beethoven's lifelong dream to set Schiller's “Ode to Joy” to music, for the poem expressed the fulfilment of Beethoven's most passionate desire: peace and brotherhood in the world. Giving eloquent voice to this plea are the world-renowned soloists Anna Tomowa-Sintow, Agnes Baltsa, René Kollo and José van Dam. This concert recording on DVD has all the elements that audiences came to expect from Karajan – strong, elegant conducting and a truly moving musical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