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豆瓣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 / [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 译者: 瞿铁鹏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作者梳理五四时期“娜拉”戏剧、小说的话语呼应,并合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剖析“娜拉”符号背后含义的迁移变动,呈现五四启蒙话语框架下女性解放的意旨与内在冲突。作者站在了很多“巨人”的肩膀上,让读者看到五四男性知识分子对清末最早呼吁“女权”的男性理论者的思想继承:诉诸一种面向未来的女性形象想象,想象又以功利式的社会目标为终点,对象的现实和行动后的处境却不予关注。女性解放在男性启蒙话语框架下接合,女性成了丧失自主性的“他者”。对《伤逝》的文本分析、“娜拉们”的自述写作呈现的彷徨痛苦,都让人看得心有戚戚焉。
五四 历史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现代宏观经济学 豆瓣
Modern macroeconomics: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作者: [英] 布莱恩·斯诺登 / [英] 霍华德·R. 文 译者: 佘江涛 / 魏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本书按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与现状的时间脉络,梳理该学科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主张的形成、演进过程,并对各学派的理论主张、经济学模型等进行了精当的评述。
从凯恩斯到皮凯蒂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德·哈恩(Peter de Haan) 译者: 朱杰 / 安子旺 新华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总结了20世纪的经济思想发展历程。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大作《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开始,到托马斯·皮凯蒂的国际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2014)结束,作者解释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给经济学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观念。
本书包含了凯恩斯、熊彼特、加尔布雷思、哈耶克、弗里德曼、赫希曼、诺斯、皮凯蒂等人的生平小传,重点讲述了他们的非凡人生、趣闻轶事、卓越著作,展现了他们经常针锋相对的思想见解。本书对《和平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丰裕社会》《自由宪章》《资本主义与自由》《21世纪资本论》等经济学名著做了精彩的缩编概述,精确再现这些著作的革命性观点和论证。
本书语言简练,可读性、趣味性强,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想要了解20世纪经济学发展及其原因的普通读者,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豆瓣
作者: [日] 须藤瑞代 译者: [日] 须藤瑞代 / 姚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 - 2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以东瀛汉学的“局外”视角优势,敏锐地将国际互动影响分析融入社会性别理论,从而在更立体的结构中梳理出清末民初中国女权概念起源变迁的连续历史过程。须藤瑞代自然很重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不过也因此准确地述证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进入中国后产生的代入“普遍化”影响。这种“普遍化”让中日两国进步女性有了情谊的连结点,证明他的国际化社会性别工具做了有效的分析。当然,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显得简明扼要,缺点就是对形成概念变化的历史环境的陈述显得空疏。
2019年7月31日 评论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按照不少中日学者考据,中国的“女权”概念很可能起源于19世纪末,尤其是士人变法办报引介西方理论之际。期间,或又以梁启超等于《清议报》中引述“女权”“男女平权”的字眼为最初肇始。日本汉学者须藤瑞代考证,清末民初是新词汇海量涌入中国的时期,有关“女权”的概念,很可能源自于日本的学术引介; 士人的迫切任务是谋求变法使中国建立如西方民族国家一样的政治体制,以应对他们观念中的新世纪国族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他们相信,民争权利,实为作为民族国家国民整体而拥有的“权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弱者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清末民初的“女权”概念演变也是在这样时代、观念背景下起源,其发展的起始带有浓厚的国族主义迫切感; 所以,梁启超在清末述及的“女权”,是将女性作为争取一国一族“权力”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一面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应该马上自强、生利的理想形象,另一面又强调健康、强健的女性能成为一国一族优质后代的保障的意义。这两方面的论述,都诉诸于一种对未来女性理想形象的构想,而并不在乎女性在结构性的社会现实中的遭遇与难题。所以梁启超并不介意他所设想的生利的职业女性形象与履行母职的女性形象之间的矛盾。自然,那时的梁启超并没有论述女性的应然权利; 20世纪初民间女学渐兴,倡议“女权”、女学的报刊纷纷崭露头角。这时引领“女权”论述的读物代表,不能不提《女子世界》。创办人金一等男性论者,承接了为建构强大的民族政体贡献这个最终目标,将女性的优越性总结为“国民之母”这个意象,力主女学而为国族出力。这种强调“母性”的意象,同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形象建构。主张它的论者同样不关心具体女性个体在实际社会中的遭遇、思想与情感。1903年大阪博览会上中国缠足女性被展示引发的争论,清晰地反映了这层事实。在这段时期,缠足被总结为中国女性乃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代表形象; 辛亥革命前,陆续有进步女性进入讨论“女权”概念的舆论场,突破男性论者的话语框架,做了一些新的建构尝试。林宗素、陈撷芬提出男性论者忽略的现实社会中两性的冲突,提出女性应摆脱男性的束缚争取自立。秋瑾也从“争女子的义务”的角度切入,承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的目标。及后又发展为“争取与男子一样的义务”的意识,以一种否定女性形象的方式阐述“女权”概念。须藤瑞代认为,虽然这种概念有不同的女性目标指向,但其理论基础实质与“国民之母”论述一致,都假定了一种本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只是秋瑾强调了男性形象,而在争取权利之时否定了本质化的女性形象; 张竹君、何震的论述探索则追求突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假设。作为一名医者,张竹君设想每一个女性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一种基于个人特点的新社会角色。未来的女性从这些彼此不同的新角色出发贡献国家。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何震则完全否定为建构民族国家贡献这个普遍认受的终极目标,强调民族国家秩序以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女权兴起,因此应当放弃民族国家建构,而在别样的社会建构中追求“女权”的实现; 辛亥革命以后,进步女性立即争取争取女性参政权。1911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以后,临时省会采取议员人数分到各界,议员不限性别的方法,女性以“女界”形式分到10个席位。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开历史未有之局面。可惜,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最终在国民政府统一建制后被取消了。1912年审议临时约法时,唐群英等20余人为了抗争约法中不含“无性别”差异的表述,武力阻止约法的表决; 民国建制以后,舆论整体转趋保守。日本贤妻良母论十分风靡,这种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的回流,证实了须藤瑞代的观点:以“天赋人权”概念出发的人权争取,与按性别分工为实践方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强烈的矛盾。 直至五四左右,由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带起的人格讨论,延伸出自由恋爱等话题,才让整体保守的舆论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到了那时,保守论述中又有一种强调“母权”的分支,这种论述思路将“母性”从“女性”之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女性对“人权”的觉醒实现,但这种意义只是女性觉醒的初级,女性觉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性。使用“母权”字眼,无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母权”追求,与主张实现平权的西方女权主义的张力与对抗。这个阶段的论述思路变化,由于西方不同的女性论述传入中国有关。 在此,须藤瑞代强调,女性史研究、女权研究必须注意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输入的影响。因为在连续的演变过程,除了反映中国自身的史实与议题,也内涵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在中国的代入,西方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化”的过程; 《妇女杂志》的论述转变,突出地反映了“女权”概念从过往与国家前途捆绑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其时,热衷于日本女性权利运动的竹中繁游历中国,访问中国各界女性,并在《妇女杂志》以中文介绍日本女性权利现状,与中国进步女性惺惺相惜。这种友谊,甚至没有受到30年代初中日战争冲突的影响,两国进步女性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结构框架,在“面对一样的问题”的女性身份上达成理解而结成友谊。 但是,须藤瑞代提醒必须认真考究“面对一样的问题”这层共通点。因为如果如两国女性所论述,两国女性都在儒教秩序社会下遭受压迫而面临共同的问题,那么那时候同样有类似文化社会背景的朝鲜社会女性生存状态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随着战争的展开,这种从国家结构中分离的“女权”概念讨论结束,再次回到国族生存的讨论框架之中; 本书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具体以概念演变历史梳理展开论述。其中,又引入“社会性别”概念,对所有史实进行参照。好处自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将演变的脉络描述得简明清晰,缺点就是概念演变之间的背景历史描述不足,让读者无法把握概念变化背后的影响变量。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史 女性研究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 豆瓣
作者: 彭小妍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4
2019年正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對五四遺產的重新評價與禮讚
探索長期被主流論述遮蔽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企圖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情感與理性是否不相為謀,甚至水火不容?我們做決定之時,是否應該頭腦冷靜,亦即,不受情感干擾?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也是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一書中所探討的五四啟蒙時代的重要議題。歐洲啟蒙時期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與盧梭的情感主義。中國五四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一書裡探討五四轟動一時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旨在說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並未在全球情感與理性的永恆辯論中缺席;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研究五四的精神遺產,不要忘記當年唯情論及情感啟蒙運動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批判。
五四的啟蒙理性論述向來為研究主流,《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以五四反啟蒙論述為主軸,探討五四唯情論與啟蒙理性主義的辯證,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本書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追溯人生觀論述的歐亞連結脈絡,展現人生觀派發動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上承歐洲啟蒙時期的情感論述,下接1960年代以來德勒茲發展的情動力概念以及李澤厚的「情本體」論。全書研究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重新定義五四的知識論體系(episteme)。歷來主流論述以「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描述五四一代,本書爬梳一般忽略的文獻資料,顯示五四知識分子在知識論上的跨文化串連,連通古今中西,打破了傳統/現代、中國/西方的二元論。重新認識五四知識界的唯情與理性辯證,目的是使現有的五四啟蒙理性論述複雜化,開展五四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的知識論可能,更彰顯人生觀派知識分子與二戰前後新儒家興起的關聯。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顯示,唯情論與啟蒙理性的辯證共同構成了五四精神的真髓。本書所謂情感啟蒙,不僅牽涉到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的情感,更是五四唯情論所主張的唯情,牽涉到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與西方的情動力是相通的;唯情論認為「情」是道德觀、人倫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宇宙觀的關鍵。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共分六章,第一章〈「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強調「人生觀」一詞作為跨文化語彙的重要性,掀起了五四時期的唯情與理性的辯證。第二章〈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討論《創化論》的翻譯,使得「創造」、「直覺」、「綿延」等跨文化語彙,成為現代中國的日常用語,「創造社」的成立是最佳例子。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相互印證,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本章結尾以徐復觀為例,探討戰後新儒家與人生觀論述的連結。第三章是〈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是〈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第五章〈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也論及杜威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說明杜威的經驗主義目的在主張「可驗證」的形上學。第六章〈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除討論五四期間有關方東美的中西方哲學、文學、藝術的嫻熟修養,也探討人生哲學在五四時代及其後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無名氏六卷本的史詩式小說《無名書》(寫作於1945-1960)。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文笔洗练优美,遣词造句必使其言之有物。夏晓虹老师的学术疏证皆取个案切入,避免滑入宏大叙事的之空洞,又在接近故事化的考辨笔调下描绘专属晚清女界的风情图景。为女学堂兴办请教西洋姐妹的闺秀名媛、公开信拒绝屈疆的杜成淑、在女报发起女权先声之香山刘氏、殉身以兴女学之惠兴、侠义葬秋之吴芝瑛、徐自华、神秘的大悲庵慧珠禅尼,一一如眼前鲜活人物,让我见以往未知之近代世相,使我明瞭平权呼吁的历史起步何等复杂与不易。
中国 历史学 夏晓虹 女性 女性主义
叙事的虚构性 豆瓣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9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中层理论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五四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将五四历史研究的视域做前后延伸,上溯晚清改制,下及20c40s的政治运动,重描五四一代立论行动的时代图景,为驳斥本质化诠释理论提供有力的可能理据。此外,作者又将思想变革与社会履践两种路径的发展脉络结合研判,挖掘“社会”概念在持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之间意味几何,从而更准确定位他们论述中“个人解放”“自由主义”等主张的实质内涵,也梳理了这些理念的兴起掩匿。
五四 儒学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郑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其它标题: 中国的公与私·公私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公与私·公私》([日]沟口雄三)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和来自全球的书友一起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折.随时售后保证.作者:沟口雄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装订方式:精装版次:第1版开本:32开出版时间:2019-05-01用纸:胶版纸页数:302语种:丛书名:类目: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中国意识的危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穆善培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 1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五四的经典文本,本书能为读者展示完整的立论主张及论述逻辑。核心立论:五四知识分子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革命立场,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转化,也是及后几十年运动灾祸的精神源头。其实质是五四一代无法摆脱儒家“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文化传统的长远影响。林批评五四一代深陷一元论和唯智论的同时,自己也以类似的立场,设定了一个倾向于整体维护传统价值的论述目标,进而在例证论述中切换其批评层面证明五四一代的错误。自然,此论述方式会招致不同层面的批评。确实存在连续的儒家精神传统影响了五四一代?如何确定五四的复杂内涵成为随后几十年运动灾难的精神内核?林毓生博士均未给出证据。相反,他借“卡里斯玛”概念提倡“未可名言的知”,反对唯实证、逻辑论证。吊诡的是,这种主张本身也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尝试。
中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历史 反传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2019年5月22日 已读
孙伏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年比一年更趋明显;但运动的具体印象,却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就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没有“具体印象”的“五四”,只剩下口号和旗帜,也就很难让一代代年轻人真正记忆。—— 对于多数读者而言,本书考证细微得繁琐,但没有这种为未来保存现场细节的浪漫,读者怎么记得(知悉)宏大叙事、象征口号背后的曲折是非?注释里作者还卖萌,自曝因不懂拍卖操作错失孔网放出的珍贵史料。也是将这种活脱的情怀呈现为书写内容的一部分。
中国 五四 历史 学术史 思想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本书的内容包括小引、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晚清的经今文学、重评《新 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等内容。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7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的專題是「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全民基本所得」是一個古老的烏托邦理想,乍見之下有些聳動,但它不僅沒有像其他的烏托邦一樣歸於破滅消散,近年來反而益發顯露生機。在當代,思考、鼓吹全民基本所得最力的代表性人物當推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教授。他應雷震民主人權基金的邀請,在2017年年底來台擔任雷震紀念講座,將發表數次演講;他的新著《基本所得》,也同時由衛城出版社推出中譯本。
在雷震基金的諮詢委員黃文雄先生的鼎力相助之下,《思想》邀集四位學者撰稿,加上范‧帕雷斯的一篇綜論,組成本期的專輯。「全民基本所得」涉及的爭議很多;它需要滿足道德上的正當性質疑,需要在實際上證明踏實可行,也需要獲得社會公意的認可。專輯裡的幾篇文章,對這幾個問題展開了初步的探討,值得我們的讀者參酌、思考。
本期還有白永瑞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UBI的主题组稿很好,从帕雷斯的经典论述出发,切入在地现状、伦理论证、实践检视、反方意见陈述等多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考察UBI理论实践可能性的多维度空间。伯林纪念主题里陈纯老师的文章既有纵向梳理,又有横向思辨。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