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1949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傅国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下) 豆瓣
作者:
罗志田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 1
全书内容共六个部分,开篇的“引论”之后是分为四编的专题研究,最后以“20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编年”为结束。近代史学的几次重要变过其实皆与当时某种社会政治言说有密切关联,“引论”即首先致意于晚清的政一治概念与史学论述的关系。第二编接着“引论”考察民国史学中的新派及其批评者,从治学取向、研究风格、史料观、历史解释、史学与时代的关系等层面剖析新旧史学的异同。这一编的时间下限和内容大体止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故第三编即分阶段系统论述20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并兼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新思考。第四编转换视角。从历史教育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探讨20世纪前30年史学学科的确立及分科专门化的走向。带综述性的第五编全面考察了整个世纪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特别侧重于专科化与跨学科的倾向。最后的“史学编年”尽量网罗 20世纪主要的史家及其史学论著,读者同时也可从重要学术机构和刊物的始末及历次学术论争中大致看到整个世纪史学发展演化的趋势和轨迹。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汎森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分为“传统思想与学术内部的危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业与命运”三部分内容。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而是一个无中心的“断裂社会”,其一是国家与社会的断裂,其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断裂。在这样一个乱局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不仅去了内在的体制关联,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大批知识精英离开家乡,离开乡村,进入都市,又意味着他们脱离传统的民间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血缘、地缘和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枢,现代知识分子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