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豆瓣
作者: Perry Anderson Verso 1976 - 9
This synoptic essay 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that developed in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proletarian rebellions in the West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the East in the early 1920s. It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Luk cs, Korsch and Gramsci; Adorno, Marcuse and Benjamin; Sartre and Althusser; and Della Volpe and Colletti, together with other figures within Western Marxism from 1920 to 1975. The theoretical production of each of these thinkers is related simultaneously to the practical fate of working-class struggles and to the cultural mutations of bourgeois thought in their time. The philosophical anteced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 within this tradition--Luk csian, Gramscian, Frankfurt, Sartrean, Althusserian and Della Volpean--are compared, and the specific innov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systems surveyed. The structural unity of 'Western Marxism', beyond the diversity of its individual thinkers, is then assessed, in a balance-sheet that contrasts its heritage with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Marxism that preceded it, and with the commanding problems which will confront an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succeed it.
原霸 豆瓣
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李岩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0 - 5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霸权”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首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霸权”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霸权”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豆瓣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刘北成 / 龚晓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本书是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的续作,是他宏大的四卷本欧洲史的第二卷。绝对主义国家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而趋于消亡。作者关注于这段时期欧洲各绝对君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以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与普鲁士、波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来说明绝对主义国家的不同形态。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正义的前沿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陈文娟 / 谢惠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胡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書從政治體視角出發,嘗試為理解古代華夏提供一條新路徑。無論是商末西土聯盟還是春秋戰國的諸夏,以及與秦漢帝國政治體系綁定的華夏,都是一種由政治關係維繫的人群集團。華夏帝國通過開疆拓土將一些非華夏族群納入統治,也利用文化霸權創造了華夷符號秩序以及關於周邊異族的經史知識體系。魏晉以下帝國分裂,北方五胡政權顛覆了華夷秩序,南方山地諸族在局部地區也獲得了優勢,但隨著兩者的政治體演進,殊途同歸地走上了華夏化的道路。
新天下主义 豆瓣
作者: 许纪霖、刘擎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本书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3辑。
【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在今天要实现的不仅是民族与国家的复兴梦想,还应包括民族精神的世界转向。】
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超克。它抛弃传统天下主义的中心化和等级化倾向,又克服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狭隘立场。
在世俗化时代,以“承认的政治”为原则,新天下主义将建立一种新的天下之普遍性。
------------------------
中华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国特殊的价值与利益为皈依。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是天下主义,到了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天下主义如何转型为与普世文明相结合的世界主义,这应是一个文明大国的目标所在。
——许纪霖
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国的思想资源,正如欧洲的理性主义和民主已经不只是西方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时代,我们处在同一文化地平线上。这部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同质化”的文化,而是意味着我们看得见别样的、同样丰富的风景,我们彼此看见。
——刘 擎
2020年5月26日 已读
“新天下主义”是应对一种现实焦虑而生:民族国家作为制度建构在对内(边陲少数)对外(唯利是图与威胁紧张)的处理应对上未能交出令自由派知识分子满意的答案,急需另一套概念逻辑去作精神内核的补充。这些自由派尝试在帝国的天下观念中找寻能对接如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的话语、史实资源,却未能有力证明当传统天下观念被那些普遍共识价值革新了之后,借用“天下”话语还是否必要,这样的诉求与政治自由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研讨中新儒家那些接近空想的论述同样没有成功应对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崇明等保守的自由主义建制派反而显得更能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问题。无论如何,与论者全部将问题局限于传统建制构想的框架下考虑,多元主义下的新趋势、新可能依旧被他们华丽丽地无视了。
合法性 天下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从“新天下主义”的论述回望许纪霖老师对“新启蒙年代”的总结反思,的确能窥见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焦灼:贵朝是要以何种文明再临世界?80s转入90s那段社会、思潮的变迁经过,真是看一次感叹一次。当时许纪霖老师忧心价值虚无的状态正在抽空古典自由主义建制安排的吻合度,但由此诉诸对更丰富的整全性价值的回溯却缺乏说服力:如果那些一揽子价值本身就历经水土不服导致了“启蒙”的分裂,为什么要想象人们在一种更加价值虚无、更加丛林的状态下会突然接受那些价值?更不论合流的regime论述正在鼓吹完全对立的另一套价值体系。由此来看,正义与公共理性并不如他所言那样“吸引力不足”。而就从这些论述来看,许纪霖老师的关怀基本只聚焦在建制构想之上,对于承认政治、身份政治的潮流,很缺乏合力的想象。
中国 历史 启蒙 国家主义 思想史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豆瓣
作者: Bryan Cap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
2020年5月2日 已读
作者操持一套自恋傲慢诡辩的言辞,一直回避对真问题的回应:历史而言,市场化的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更优质的社会共存景象;经济学家是否依然根据市场理论假设去做政策建议;主观定义了政治经济两种领域中“理性人假设”的不同解释效力以后,怎么克服其内在矛盾,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坚定的相信市场调控)怎么面对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挑战(虽然他声称很尊重该研究)。细读判断,作者只是将主流学院派、所谓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倾向、判断路径和框架缺陷全部继承下来,结合了一些归因、诠释值得深辨的实验,写了一份长篇的argument。但除了明示他们对全面的人类福祉不感兴趣,无视当代demo丰富多元的内涵(不止选举),作者没有为他们的立场提供无可反驳的辩护。少有可以称道的好处,就是对部分研究结论的完整呈现。
主流经济学 原文 政治 政治学 新自由主义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何谓“现代的超克”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子安宣邦 译者: 董炳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6
本书对于日本近现代思想界的重要问题,现代的超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回顾和批评性的回应。子安宣邦认为,起因于日本帝国对世界秩序以同样属于帝国主义的战争方式进行重组的要求的十五年战争,是日本“现代的超克”论成立的背景,作为对重组要求的回应的“东亚新秩序”“东亚协同论”也应运而生,并由此出发将“十五年战争”双重化,使之成为“两场战争”,从而为无法正当化的对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历史的和哲学的理由。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20年3月11日 已读
组合多种理论工具解释许多常见制度现象何以可能,在历史梳理中探讨贵朝官僚制运作的策略组合,强调运动式治理逻辑的历史继承,提出“逆向软性预算约束”等概念很有启发性。好处是对“锦标赛”等重要立论作出理论实证并重的分析回应。但可能限于不可抗力,关于社会行动的论述未能继续细化。整体而论重复表述之处也较多。
中国 周雪光 政治 政治学 社会学
以利为利 豆瓣
9.5 (31 个评分) 作者: 周飞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2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2 (9 个评分) 作者: 孔飛力 译者: 陳兼 / 陳之宏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1
余英時、許倬雲、王賡武、金耀基|共同推薦



哈佛中國史研究大家「數十年研究的圓滿總結」

走進歷史深處,揭示自帝制晚期延續至今的根本性問題



孔飛力關於中國現代國家起源的精彩系列論文,繼承了他老師史華慈的知識關懷,探討並揭示了舊帝國之下的社會和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之間的深層聯繫。

—— 曼素恩( Susan Mann,美國亞洲學會前主席、加州大學榮退教授)

對專家和普通讀者來說,孔飛力的這本書都極為重要,其中不僅提出了促使人們思考的新史論,對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敘述也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構建。

—— 羅威廉(William T. 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但卻精深博廣、充滿睿智。孔飛力是駕馭史料和史論的大師,書中每一頁都透露出了他宏大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智慧。

——《亞洲研究雜誌》書評

本書的旨趣在於彰顯中國現代國家如何在「內部的歷史演變」與外在力量衝擊之中出現。作者討論的「根本性問題」所形成之「建制議程」,將帝制晚期與現代中國歷史連結在一起。本書展現中國現代性中普世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特點,對整體掌握現代中國之面貌有重要啟示。

—— 黃克武(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位有著深刻「中國關切」的著名歷史學家寫的一本滲透著人文關懷、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偉大歷史著作。

——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家」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出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回顧晚清改革家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面對調和國家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了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制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家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家」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仪式、政治与权力 豆瓣 谷歌图书
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大卫·科泽 译者: 王海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本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 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带领读者遍览各种时空中的政治仪式,它们来自于阿兹特克、苏联、法国大革命、非洲殖民地、意大利共产党和其他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深入而趣味盎然的分析……这是一项针对跨学科读者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它向非人类学家显现出,民族志分析与政治理论相比亦大有其用武之地。
——《美国人类学家》
本书是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应成为所有学习政治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读之作。
——《选择》(美国面向图书馆的最有影响力的期刊)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力作,阐明了仪式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政治生活的本质。该书语词洗练、文风优雅,谨推荐给普通读者、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
——查尔斯·席博曼(《某些人:美国的犹太人及其目前的生活》和《刑事暴力、刑事司法》的作者)
宣传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