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豆瓣
作者: 李剑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9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由作者的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1946年至1947年,蓝田启明书局和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线装本和平装本;1950、60年代,英译本开始在美国、印度出版。
这是一部编著最早、在海外影响很大、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著作。全书依次介绍了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的初步、维新运动的反动、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等内容。
正义论 豆瓣 谷歌图书
A Theory of Justice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罗尔斯 译者: 何怀宏 / 何包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8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 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 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 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豆瓣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诺奇克 译者: 姚大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当代政治哲学影响最大的外国伦理学名著,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属于极端自由主义。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自然状态理论,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国家;超越最低限度的国家;乌托邦。
民主与本土文化 豆瓣
作者: 尹保云 人民出版社 2010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绪论、本土文化资源、民主形式的奠定、民主与失控等共9章。《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年11月8日 已读
肯定民主制度优势之余,通过韩国转型史实诠释,认定系统民主形式要素保有对民主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混乱则源于本土文化与形式产生冲突,因而充分肯定威权政府的部分举措。这种民主观是建制、理性、保守、精英的。但作者并未正视社会抗命的积极作用,对本土文化的判断未必具有普式效力。论述思辨性很强,同为东方儒教文化体质的韩国经验,很有对照意义。
威权主义 尹保云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民主
合法性与正当性 豆瓣
Legality and Legitimacy:Carl Schmitt,Hans Kelson,and Hermann Heller in Weimar
作者: [ 加 ] 大卫·戴岑豪斯 译者: 刘毅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8
魏玛共和国(1918—1933)的崩溃是当代政治论争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一旦涉及多元主义的问题,就会自然凸显出自由民主制下之法律秩序及其正当性议题的重要性;魏玛共和国堪当研究此问题的理论良田,因其常被视为一种悖论式案例,即自由民主制的敌人居然能够利用法律制度从内部推翻自由民主制本身。
本书通过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的历史来透视上述问题,其主题正是法哲学最古老、最经典的问题之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关系。大卫•戴岑豪斯在书中探讨了魏玛时代最杰出的三位公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卡尔•施米特、汉斯•凯尔森和赫尔曼•海勒——的法律理论。三位法学家都关注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所存在的法律秩序与政治秩序问题,著作也多与当今多元主义时代关于法律秩序的争议密切相关。戴岑豪斯富有挑战性地揭示了施米特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危险性,指出了凯尔森式法律实证主义的严重缺陷;结合对当代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诸多问题的广泛探讨,他认为,海勒的社会民主立场在三者之中是最有希望的。
本书力图从魏玛经验中得出哲学的教训。一部精深博大的著作。
——《现代法律评论》
此项研究总体上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唤醒那些沉醉于并非全然正当的自由主义美梦中的政治思想家们。
——《法兰克福汇报》
合法性与正当性 豆瓣
Legalität und Legitimität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 冯克利 / 李秋零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20世纪宪法学经典,揭示现代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困境
葬送魏玛宪政、为纳粹上台铺平道路的竟是自由主义法学?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Die geistesgeschichtliche Lage des heutigen Parlamentarismus)
《合法性与正当性》(Legalität und Legitimität)
《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Ex Captivitate Salus. Erfahrungen der Zeit 1945—1947)
主题围绕施米特作为宪法学家的思考与命运。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尖锐提出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学和政治学困难,既立足于现实政治问题,又具有思想史视野。
《合法性与正当性》为宪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是施米特在魏玛宪政危机关头书写的法学名作,堪称挽救魏玛民国宪政的“绝望尝试”,明确主张对反魏玛宪法的政党(纳粹)实行党禁。然而战后,施米特却吊诡地被贴上“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标签,1945年被盟军当局拘押近两年。
其间,施米特写作六篇随笔,结集为《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出版,篇幅虽小,但在施米特研究中征引率却很高,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施米特因欧洲法学传统的彻底崩溃而深感无奈。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周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正当性与证成性是探讨国家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作者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详细的分疏,并且讨论了西文政治哲学中这方面的理论,例如洛克、西蒙斯、罗尔斯及哈贝马斯。透过对这些理论的探讨,作者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厘清这两个概念做出了相当好的贡献。他所讲座的论题也可以使人们对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及方向看得更清楚一些。
房地产阶级社会 豆瓣
부동산 계급사회
作者: [韩]孙洛龟 译者: 芦恒 译林出版社 2012
通过本书《房地产阶级社会》,可以借鉴韩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现况,以及危机出现的原因,仔细分析中国社会房地产的发展现况,提出预防危机发生的策略,甚至是制定相应的政策。
《房地产阶级社会》阐述了近代韩国社会房地产投机的发展史及其给韩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用庞大且确切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为现阶段的韩国房地产危机寻找对应之策。
《房地产阶级社会》巧妙地运用了在韩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房地产”这把钥匙,逐一打开了解韩国社会具体现实问题的各扇大门,并积极提出解决之策。
——《联合新闻》
《房地产阶级社会》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抛开房地产因素,我们能完整地把我当今韩国社会吗?作者强调房地产并非简单的居住环境问题,它已经成为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该书被视为彻底揭示房地产行业支配下的韩国社会问题的综合报告书。
——《京乡新闻》
韩国政治转型研究 豆瓣
作者: 郭定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1
《韩国政治转型研究》在对政治转型理论进行必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韩国八九十年代政治转型的背景、动因、进程、问题与前景,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研究韩国政治转型的专著。
香港政治 豆瓣
作者: 馬嶽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0
About the Book
本書回顧了香港政治發展的重要歷程,以及政治變遷的主要課題。政治發展往往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的,下一階段的發展由上階段的歷程模塑而來。瞭解歷史的進程背景,對掌握今天的香港政治現況有莫大幫助。
本書首三章從殖民地早年的政治狀況說起,介紹回歸前的主要政治事件和發展歷程;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政黨和選舉制度的變遷;第六章至第八章則討論了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發展的幾個重要議題:包括高度自治、法治和人權、行政立法關係和議會發展,以及民主發展等。對香港政治有興趣的讀者,希望本書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分析角度。
目錄
總序一 社會科學與通識教育……………馬傑偉
總序二 我的本土方法:社會分析的兼容與厚度……………吳俊雄

第一章 殖民早期政治與六七暴動
第二章 中英談判與香港前途
第三章 回歸前的民主運動與民主發展
第四章 選舉制度的發展
第五章 政黨政治的發展
第六章 回歸後的高度自治、法治與人權
第七章 回歸後的行政立法關係與議會發展
第八章 回歸後的民主發展及其爭議
第九章 結論:香港政制發展的困局
參考書目
通識系列編後語……………馬傑偉、吳俊雄
索引
2016年9月11日 已读
“从殖民时期政制起源到民主运动兴起失落,能抓住政制困境根源,使人感知历史之激越,闻说今日种种叹息不已。”原评论被豆瓣无知会情况下删掉了,活该这里成为大家眼中的资料库。
政治 政治学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政治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豆瓣
作者: 钱乘旦 / 陈晓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内容简介: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最深刻、最惊涛骇浪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第一个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永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被治理者的政治 豆瓣
作者: [印度] 帕萨·查特杰 译者: 田立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大众政治经常被轻蔑地称为“街头骚乱”,但在查特杰看来,它却是今天的政治现代性在其中正在不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群众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导致了治理人口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众主权观念获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安全和福利技术的增生造就了对人口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提供公民以民主磋商舞台的现代政府机构。...
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 豆瓣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作者: [阿根廷] 吉列尔莫·奥唐奈 译者: 王欢 / 申明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南美政治研究》是著名政治学家奥唐奈的代表性著作。这是一本有关威权主义政体民主化的杰出著作,它阐释的“官僚威权主义”模式,是政治发展理论和拉美政治研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探讨了工业化—经济增长与民主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最早突破二者之间简单的因果关系框架的代表性文献之一,在比较政治学中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粵語的政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文潔華 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01
作為身分政治工具和文化角力體現的粵語,近年來隨著香港劇烈演變的社會歷史境況,呈現出愈加複雜的脈絡和態勢。一方面,面對普通話的強勢滲透,粵語文化在多個場域不斷退守;另一方面,本土意識的興起又將語言保育引入公共視野;同一時刻,在香港多元族群文化譜系中,粵語呈現出主流文化符號的強勢權力,同化或排斥異質語言及其維繫的人群。
本書聚焦粵語在香港的歷史發展,從語言的媒介再現、日場操演和政治意涵三個向度,探索邊城香港中語言的政治與變遷,擴展香港研究的文化框架和研究範疇。
香港: 解殖與回歸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1 - 9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了下列文章:
.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
.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
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港式法團主義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馬嶽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3 - 7
香港政治發展的討論多年來離不開普選特區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席,當中立法會組成的重大爭議就是功能界別的廢與存。事實上,早在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之時,有關功能界別的爭論已初見端倪,更為近年社會在政制發展上的分歧埋下伏線。有人指出功能界別選舉有違民主精神,是「小圈子選舉」,應予以廢除;亦有人堅持功能界別有其存在價值,是達至民主的另一路徑,倡議改革保留。
要議論功能界別何去何從,必先要了解其本源和影響。香港的功能界別選舉制度,以產業和專業界定選民資格,在世界各地並不常見,故此亦更具學術上的研究價值。本書先從學術理論—「法團主義」—理解功能界別制度,再就兩屆立法會選舉作實證分析,繼而闡述功能選舉制度對香港政治的宏觀影響,嘗試從學術和實證兩方面,探討香港獨特的政治生態。
近年社會論政風潮越趨熾盛,卻甚少針對功能界別的完整學術著作。香港正走在政制發展的分岔口,本書正好是議政論事不可少的參考讀物,讓關心社會和政制前路的社會人士,對功能界別制度有更透徹的認識。
民主•宪法•人权 豆瓣 Goodread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4
《民主•宪法•人权》是费孝通先生于六十多年前写的一本小册子,潘光旦先生称其称为“未经‘国定’的一册公民读本”。
这本介绍民主的普及之作,以唠家常、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民主思想的内涵,谈论民主政治的基本认识。全书以民国时期社会和政治现象为背景依托,生动地阐述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发展和衍变,对照当时国内的现实和案例,从而使普通民众了解到民主国家的人民对于政治应有的最低限度的常识。在短短五六万字篇幅里,作者谈国家,谈历史,谈政府,谈人民,谈宪法约法,谈民法刑法,可谓面面俱到。民主、宪法和人权本是极为严肃、深奥、艰涩的话题,可是在费孝通先生笔下,却毫不晦涩死板,全篇以与友人的争辩、夫妻间“闺房私语”、保姆悲惨境遇,甚至给孩子讲故事等故事化、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使全书显得生动活泼,读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别有风味,真真令人叫绝。
民国三十五(1946)年8月,该书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不到一年,就连续五次再版,之后六十多年,没有出版。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刊行简体字版。
2013年11月8日 已读
不觉得真如大家说的那么好。通俗是通俗,但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归结到人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有苏亚雷兹,别人有克伦威尔,而我们只有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我不愿意一个建制讨论,被简单的置换成一个统治者是否高尚的问题。
中国政治 政治学 费孝通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豆瓣
作者: 黄亚生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在30年举世瞩目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通过“大政府+宏观调控”是否能够走出一条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在本书中,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印对比,通过中国与拉美经济的腾飞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比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而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法治”等要素。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可操作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寇延丁 / 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