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 豆瓣
作者: 洪贤珠 译者: 刘小妮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2
现代高素质父母必备亲子英文书——
想要自己说英文来引导孩子,却常常不知道该怎么讲?
孩子送去双语幼儿园,结果回来连一句英文都没有听孩子说过?
去接孩子时,遇到外籍老师只能尴尬说“Hi”后快闪?
所有孩子、家长、老师们想说的英文,本书通通有!
一本书帮你把美国家庭学习环 境搬回家!
不用硬背单词、死记语法,让孩子在家自然说出英语力!
跟孩子轻松对谈,全家英文能力一起提升。
24小时×365天,学习英文不中断,说出跟美国人一样的好英文!
让说到“英文”就很灰心的家长们,也能轻松在家营造全美语环境!
很多家长很想让孩子自然地说出英文,但是一说起英文,自己就很没信心。这是一本收集了亲子生活各种英文表达的万用会话书,可以帮助父母亲有自信地说出英文的生活用语,进而跟孩子用英文交谈。现在,当孩子无时无刻在问“爸爸妈妈,XXX的英文是什么?”请利用本书自信地回答他们!永远记住,“父母亲主动讲,孩子子就敢开口说英文”!
收集了150万爸妈想知道的8000句生活用语
作者创办的英语教学教研究网站,用十年时间对150万父母进行网络调研,进而筛选出家庭常用、必说的8000句生活英语表达,足以应对日常、教育、家务、旅游、玩耍、表达等46种情境。除了“想尿尿吗?”“不能挑食!”“爸爸来了。”等每天都会用到的表达外,连“不要挖鼻屎!”“谁放屁了?”等孩子子在生活中常用的英文表达也收录在内。
适用各个年龄层,不需要买多套教材,全家用这一本就足够了!
不用为了大宝买小学英文书,再为二宝买幼儿英文教材了!这本书收集了从怀孕、婴儿、幼儿到小学、中学,爸爸妈妈及孩子子会用到的英文表达。让孩子的英语力,从怀孕时期就建立!同时,本书还包含了幼儿园或是英文补习班的作业中所需的英文日记、英文读书报告、英文感谢信等表达。这一本书,就可以解决全家人的英文难题。
10 小时美国家庭会话 MP3!从小熟悉英文声音,孩子自然听懂、会说英文!
“孩子是通过耳朵学习的”,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放给他们听,让英文的“声音”深植在他们的大脑当中,形成深层记忆。本书附带10小时的MP3,全部由英语母语专家朗读、录制,不断地听、读,孩子自然可以在脑中形成“会话数据库”,再经过父母的会话刺激,不用专门去背单词、学语法,练就自然回应、对答如流的英语口语。
倾听 豆瓣
Listen:Five Simple Tools to Meet Your Everyday Parenting Challenges
作者: [美] 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 / [美]塔莎·肖尔(Tosha Schore) 译者: 陈平俊 / 孙富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五种方法都是经验总结,对着那些“小聪明”一一试验,大多非常奏效。就是倾听伙伴的方法现阶段实践起来有难度。找不到这样的小伙伴啊。其实要做好孩子的内心关怀,核心还是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关怀。
心理学 教育 生活 育儿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 豆瓣
作者: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译者: 吴康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9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体中文版《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强烈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兴趣。为了满足我国大陆读者阅读该书的需求,万千教育编辑部约请有名教育社会学者吴康宁教授重新翻译了这部巨著。
野兽国 豆瓣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莫里斯·桑达克 译者: 宋珮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4 - 6
《野兽国》以简单诗意的语言讲述了调皮男孩迈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孤身一人的奥德修斯,迈克斯旋即开始了远航:一波波的海浪为迈克斯带来一艘小船,他驾着小船出发,过了晚上,到了白天,过了一周有一周,过了几乎一整年,终于来到野兽国。
在那里,迈克斯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在疯过闹过之后,他开始想念那些最爱他的人,最后他放弃了野兽国国王的王位,回到了最爱他的亲人那里,他的怒气已散,发现晚饭就摆在那儿。
2020年9月30日 已读
童话故事里的两代人能在几乎平行的时空里旅行达成理解,游子归来仍是少年,家里尚有暖食慰藉心灵。这对现实中人们而言是何等的奢望啊。都来读读童书绘本吧,愿我们都来得及珍重彼此。
儿童 教育 绘本 美国 育儿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是《相遇》的增补本,当然中州版该没的还是没有的。新增的《独一无二的松子》、纪念高锟校长、总结学术思路的文章极好,让我希望记住一些句子。当中读到中大学生的感言批判和社会参与,感知到历史与现实对照,很感动。是的,政治哲学是公共的学问,追问权力的正当性,理论家都应心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努力谨慎地在公共讨论中为论证寻找理性依据。“观念只能由观念来击倒。”
周保松 政治哲学 教育 文化 生命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从南来新儒家钱唐牟看到陈特先生,再到周保松先生一代,又想起钱穆先生当年应邀编写中史课本,凭着一份保国保种的责任自觉建构一个“文化概念上的中国”。想来这种“最高的学问在做人”的宗旨,的确传承、反映于中大三代学人的行止之间。回头再看周先生回溯中大的历史,更感叹学人风骨、大学精神的边缘式微。新移民史那篇很好,很直观地呈现了这座城市多数人在殖民统治、新自由主义宰制下如何幸存、艰难地拼凑出一份身份认同。周先生对诺齐克老师的纪念也让我非常受用。
周保松 哲学 成長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正念养育 豆瓣
Stilzitten Als Een Kikker
作者: (荷)艾琳·斯奈儿(Eline Snel) 译者: 曹慧 / 王淑娟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7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或即便是五年后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为到那时,他们身处的世界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将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需要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倾听、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与他人相处。而这些技能,以及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的方法就是正念的核心。
正念练习适合年龄在5岁到12岁的孩子, 通过选择适当的正念练习,孩子能够更专注,更不容易冲动,从而更胜任学习任务,更加友善。
作者艾琳·斯奈儿是资深的儿童正念训练专家,她为儿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正念训练法,让正念训练有趣而简便易行。除了书中介绍的围绕日常生活设计的练习法,本书还附赠11个经过反复实验验证非常有效有趣的练习法,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每个练习法的音频导引,家长带着孩子跟随导引练习效果会更好。
特别提醒读者家长,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正念练习提升专注力和情绪处理能力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过于热情或者对结果有过于强烈的期待可能会适得其反,把孩子推离正念。毕竟正念练习是非目标导向的。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豆瓣
Future Wise: Educating Our Children for a Changing World
作者: [美] 戴维·珀金斯 译者: 杨彦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例如,二次方程式这类数学知识在未来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的机会,那么,这样的知识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如何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和知识?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种种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本书作者戴维·珀金斯将告诉学习者,如何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如何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辨证地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豆瓣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 译者: 刘婧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4
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
未来学校 豆瓣
作者: 朱永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同时,他系统整理了关于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学习中心,谁来学?
学习中心,谁来教?
学习中心,学什么?
学习中心,怎么学?
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学前教育:从蒙台梭利到瑞吉欧 豆瓣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作者: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 译者: 祝莉丽 / 周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美国最著名的幼儿教育学者,北得克萨斯大学幼儿教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学前儿童课程再设计、混合式学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早期识字和阅读,以及跨文化民族的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等。曾著有《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第十一版)、《儿童早期教育基础》(第五版)和《美国教学》(第五版)等书。曾获得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颁发的杰出学术服务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颁发的优秀教学服务奖等。
莫里森教授的课程和项目主要聚焦于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儿童早期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当代儿童学前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他也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就儿童学前教育的广泛问题进行巡回讲座。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其实是写给教育从业者看的教材。很系统地梳理了经典教育观念、理论的起源、变化与脉络,让读者透视目下影响甚大的派别的底色,方便读者深入理解一套教育方法背后的含义,同时也提供了实践方案介绍。不过好玩的是,那些打着旗号的从业者大多不知道不认同不会做,那么家长要不要在家去摆弄这些方法和材料?另外教材提到Anti-bias教育这个模块分支,眼看贵朝摆明要反其道而行了,正好由此按图索骥自己找些资料。
儿童 心理学 教育 瑞吉欧 育儿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豆瓣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作者: [美] 约翰·梅迪纳 译者: 王佳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6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继《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后的一部家庭教养力作。全书从科学角度阐明了胎儿和婴幼儿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总结出数十条大脑规则,帮助天下父母在儿童5岁前的黄金成长阶段里,养育出聪明、健康、幸福、快乐、有教养的宝宝。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你可以得到很多重要教养问题的答案,比如:
给孩子买益智玩具是白浪费钱吗?
 爸爸多做家务能让孩子更聪明?
 预测学习成绩的因素难道不是智商吗?
 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更好?
两岁以下的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 什么样的父母能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你相信学习音乐的孩子更善解人意吗?
孩子究竟为什么说谎?
约翰•梅迪纳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弥合了家长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之间的裂隙,不但能解决父母育儿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还能告诉你获得家庭幸福的秘密武器。不管你是准备孕育一个宝宝,还是初为父母,本书都能全方位全角度地给你提供育儿资讯,成为你床头必备的指导书籍。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电子书 介绍基础的科学常识扫除了一堆收缴智商税的项目。其后验证了一些已经很有名气的理论学说。从实验研究反过来看,儿童发展研究其实并没有跳出经典理论太远,像维果茨基的社交发展理论,搭建框架的方法论,都获得了很积极的验证结果。更从侧面映照,“教养迷思”搭建那套思路,也不过是传统理论的变形。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教育 科普 育儿
Anti-Bia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Hand in Hand, Step by Step 豆瓣
Anti-Bia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rovides a useful, clearly outlined guide for implementing anti-bias and anti-oppression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ettings. Throughout the book, you'll find: Stories from the field Strategies for keeping teaching practices in touch with growing social justice movements Tasks and questions to spark your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is important area Katie Kissinger uses her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 longtime educator to highlight both the challeng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the anti-bias classroom, and gives other teachers the tools they need to create classrooms that welcome all students and families.
芬兰教育现场 豆瓣
作者: [美] 蒂莫西·D·沃克 译者: 李红燕 / 牛双红 2018 - 9
芬兰因为在21世纪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PISA测评的目的是评估15岁的年轻学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至今日,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就依然让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
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克先生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集结了沃尔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最好方式。
从保证大脑休息到创建平和宁静的课堂环境,这本书拉开了世界上最受称赞的教育体系快乐教学的序幕。他在书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简单而深刻的:这些芬兰式的策略可以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使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童的家长—都不会愿意错过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令人愉悦的能够带来转变的信息。
----------------------------------------------------------------
媒体推荐:
“课堂上多一份愉悦,老师少一些讲述,可以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芬兰人找到了答案,蒂莫西·沃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中让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了如何可以做到像芬兰老师一样。《芬兰教育现场》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讨论的书籍。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和《造就创新者》(Creating Innovators)作者
几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过赫尔辛基及周边城市的一些课堂试图发现芬兰教育的秘密。这次的访问让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发现我所寻找的都可以透过阅读蒂莫西·沃克的这本书而获得。感谢蒂莫西的美国视角,把教育、常规、信念和目标区分开来,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老师有意识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芬兰式教育。我强烈地向所有愿意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人推荐这本书。
——保罗·索拉兹(Paul Solarz),五年级教师,《像海盗一样学习》(Learn like a PIRATE)作者
清晰,详尽,发人深思,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33个令教与学更加愉悦也更有成效的策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反应绝不是“这套东西是哪里来的?”或者“我们可做不到这样!”而是越想越觉得“当然是这样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什么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而走得那么远呢?”
——卡罗尔·安·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教育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小威廉·克莱·帕里什教授,教育领导力、基础和和政策研究协会主席
“蒂莫西·沃克是我遇到的最勤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日常互动、政策、课程、流程、同僚关系以及学生的期待。他在书中引述的芬兰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回答了关于芬兰的教育体系是否可以植入到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质疑。这本书是送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礼物,也是可以分享给我们值得尊重的同行或任何你认识的家长的礼物。”
——瑞克·沃姆利(Rick Wormeli),《公正不总是等于平均》(Fair Isn’t Always Equal)作者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可以清晰看到,别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们希望教育能够让人获得舒坦的幸福,感知到正义与平等的重要,并为此而赋权,强调提升学习者的责任感,讲究学习与现实的联结,达到有实质意义的精通。与讲求击败他人,秩序结果、资源稀缺的应试教育对比,这种方式既是价值观也是思维方式的分野。本书的好处,是作者不只一味推介鼓吹,也会以外来参与者的身份反思这一套理念的特殊条件与可参考性,给一些实在的小tips。
儿童 北欧 平等 成长 政治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豆瓣
作者: 陈之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5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共有四章,其中有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杂志专稿和我的“北国风情”博客里,不过内容都做了些许的调整。而各类课程的描述部分,虽然我家两个孩子是念了以英语教学系统为主的芬兰学校,但这两所学校的课程,都完全依照芬兰教育当局的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制定,至于我所写下的众多学生与老师的例子,则是综合了过去多年,陆续在各地的访谈纪要,以及在芬兰多所教育机构的观察、询问,再对照核心基本课纲的研读心得而写下的。想要书写出来的实例不少,限于篇幅关系,就先择其部分内容来做叙述。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面对一些对他国文明进行本质化、否定他国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意见,本书一再强调芬兰教育也有属于它的黑暗岁月,如今的面相不过是实践、思索、改革、再检讨的成果。学校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预演,如果学校教育不推崇幸福、平等,不珍惜均衡发展的价值,我们如何期待下一代能够掌握快乐的能力,能够彼此扶持、守望相助走向未来?
北欧 台湾 哲学 平等 教育
游戏改变教育 豆瓣
The Game Believes in You: How Digital Play Can Make Our Kids Smarter
作者: 格雷格·托波 译者: 何威 / 褚萌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
*多年来关于游戏和教育最好的一本书
*展现电子游戏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的门径
*其实《瓦尔登湖》的阅读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
*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作序推荐
=======================================================
本书超越了空泛地探讨“玩数字游戏有益还是有害”的层面,转而去思考:
如果孩子们都爱玩数字游戏,那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数字游戏,以及从成功的数字游戏中学到的什么手段,可以用来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使之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和切实的好处?
如何用数字游戏帮助治疗孩子的心理疾病?
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论其玩游戏的习惯?
作者格雷格·托波是一位资深的教育记者。他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是美国教育系统涌现出的诸多问题,例如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在余下的一生中都不会再阅读任何书籍;又如学校教育不够有挑战性,也越来越倾向应试教育,让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感到厌倦。因此,这首先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只不过它尝试着去观察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体验和新机制,是如何被引入教育改革的领域,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扎实的采访调研和丰富的资料引证,本书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教育中令人兴奋的一股潮流。中小学教师、校长、科学家、游戏设计师们共同参与和推动了这一潮流,从设计精巧的“教育类游戏”,到“游戏进校园”;从借鉴游戏机制来设计课程和学科竞赛,到把整所学校都游戏化地重新定义。
不论你是一位家长,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学习者,这都将会是充满希望、值得探索的新领域。激励所有的游戏玩家,让玩家成为学习者。
=====================名家推荐===============================
十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最重要的一本书!
——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游戏改变世界》作者,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学会”游戏研发总监,TED大会新锐演讲者
多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的最佳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拉夫·科斯特(Raph Koster),《游戏设计快乐之道》作者,世界传奇的游戏设计者和思想家,曾任
电子游戏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手段,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电子游戏的教育成果,有些是书本知识生动地加强,而另一些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钟以山,环球互娱总裁,资深游戏媒体出版人,曾任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市场总监
一本教你如何从游戏改变教育,从教育改变人生的读本。
——冯应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中心主任,千人计划学者
本书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案例,证明游戏能做很多事情,很多我们期待学校和教师去做的事情,例如差异化教学、搜集数据、学习表现评估等,而且还做的非常好……《游戏改变教育》一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成见。我希望自己并非唯一这样想的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无后为大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关军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10
2013年9月15日 已读
#补标 大约2013年阅于拇指阅读。作者的观点现在忘光了。只记得自己也曾经很害怕成为父亲。因为伦理上,即便是现在,我都没办法为无法实行新生命意愿咨询的生育决定提供正当的理由。只是新生命来了,就呼唤了一种责任的热诚。
教育 社会
再生产 豆瓣
La Reproduction. Éléments pour une théorie du système d'enseignement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 豆瓣
作者: [美]亨利·A·吉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 6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驳斥新自由主义对教师、学生和公立教育的攻击》的核心是一种信念,即除非正规学校内外的教育被视为任何可靠的政治观点的核心,否则就不可能有变化。要出现真正的改革,就必须使可靠的、批判性的、构成性的文化到位,这种文化支持积极投身公共生活、公民勇气、公共价值观、异议、民主管理模式的观念,同时还要真正相信自由、平等和正义。人和机构很重要,但思想观念更重要,学校内外的知识分子有责任为不同年龄的美国人提供条件,使其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有批判性地思考才能有充满想象力的行动,才能接受美好生活就是公平正义的生活的概念,在这样的生活中,民主的价值、实践和眼光延及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驳斥新自由主义对教师、学生和公立教育的攻击》能为该工程贡献绵薄之力。
名人推荐
本书提出的远见卓识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考察了那些把美国教师从令人钦佩的公民变成遭受羞辱的对象的力量,教师职业名声扫地,成为企业问题和受企业影响的政客问题的替罪羊。
——大卫·柏林格(David Berliner),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亨利·A·吉鲁是投身公共生活的独树一帜的天才,是积极投身社会正义事业的渊博学者。本书收录了他对教育私有化的最犀利批判和对公共需要的强有力辩护。
——埃拉·肖尔(Ira Shor),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在大学教师不再被定义为批判性知识分子而是国家工作人员、公立教育越来越公司化的背景下,吉鲁呼吁有意义的实质性改革。人人都应该呼应他的呼吁。
——加里·奥尔森(Gary A.Olson),爱达荷州立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自由作家 (2007) 豆瓣 TMDB
Freedom Writers
8.4 (80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演员: 希拉里·斯万克 / 帕特里克·德姆西
其它标题: 프리 라이터스 다이어리 / フリーダム・ライターズ
  爱林(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饰)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担任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
  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