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9年2月26日 已读
以民族志方式呈现一所美国私立高中的新精英养成流程。秘密在于:通过各类仪式实现身体规训,明确一个必须服从、融入并自在于其中的等级秩序,在暗示认知中神化群体,强调在经历中养成一种对多层人际关系的自觉,从而学会攀爬等级阶梯获取提升。本书最可贵之处,是能结合理论为这种养成法提供连贯的逻辑分析:既然要维持等级制,阶层、种族、性别平等就不可能,核心养成对象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需舍弃出身、知识、品味占有,而转向一种投机取巧的“思维”培养,拥抱文化平等主义,学成一套归因话语,以个人主义奋斗的口吻将持续、秩序化的不平等归结成个人际遇、选择差异,最终模糊不平等背后的阶层原因。作者的研究执行力极强,如果他不能深入许多受访者的生活细节之中,一些处境差异分析根本无法完成。
人类学 政治 教育 教育社会学 文化研究
国家精英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杨亚平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国家精英》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本书旨在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借助这种构造,社会统治巧妙地伪饰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传承。这一研究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得以完成。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
布尔迪厄对社会的这种批判,既深刻又具体,使我们能更真切地认识社会。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19年2月18日 已读
扎实得让人感动的田野调查搭上定量数据,描绘新一代尝试实现社会流动之际,所遇到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社区资源、公共参与中的全方位阶级差距。工人阶级子弟历经产业转移、新自由主义扩张后越渐遭遇隔离,在贫穷、不公、厄运之中每况愈下,人人平等的美国梦已成遥不可及的幻想。不仅展现了代际间的成长环境差距,甚至阐明了右翼民粹政治崛起的社会基础。读着既感知识充沛,又觉并无新见:产业人群造无情抛弃、收入分配不公倍增、阶层固化人群隔离、社会资源准入限制、公共参与力量不均甚至公正丧失,这些美国issue,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吗?
必须专门提及:本书的翻译多处应用网络口语,用以翻译粗口原话合适不过,但为了下笔爽快在正文里写下“撕逼”这种攻击性的词句,既不恰当也不严肃,希望出版方正视。
平等 政治学 教育 新自由主义 民主
养育的选择 豆瓣
作者: 陈忻 中信出版版 2016 - 6
如今,各种各样流行的教养迷思从各方面冲击着父母。父母焦虑和困惑的根本都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只看到儿童发展的一个点而看不到全部。
《养育的选择》的作者——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新浪育儿大V——陈忻,历时5年,从百万家长的咨询中挑选出13个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安全感、敏感期、创造力、自控力的培养等,用深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很多来自咨询的育儿案列,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追根溯源、科学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让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选择,而是分享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运用。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父母不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将永远不可能在面对棘手的育儿难题时拨开迷雾,直抵问题本质,进而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以儿童发展的全局作为考虑养育问题的基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虽然我对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基础有保留,但书中多数建议都有研究结果支持,而且给予家长实操指引。以此消除不必要的养育焦虑,避让绝大多数的教育智商税,够用了。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毁誉参半。贡献在于实锤揭露教养假设从求证失败到直接“转正”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教养假设错将相关当因果,并引起读者对群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视。但作者尝试理论化的过程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假设社会到家庭的影响而否定相反的通路,无法为她的性别规则理论提供有力的原因解释,导致一系列倒果为因的错误,还落下鼓吹刻板印象、拒绝进步文明的嫌疑。最终也让她的批判立场弱化了很多。
心理学 教育 美国 育儿
婴幼儿睡眠全书 豆瓣
作者: 小土大橙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像一本考试复习笔记。不及细节、个性差异的大原则用到我家孩子身上,并没有起到一丁点的实际作用。Sorry.
教育 育儿
在孩子下次生病前 豆瓣
作者: 裴洪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 8
★孩子感冒,要不要吃感冒药?
★温水浴、退热贴、湿毛巾裹腿、灌肠……究竟如何退热更可靠?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单独用、交替用,哪种方式效果更好?
★孩子咳嗽不止,能不能吃止咳药,有没有更好的止咳方法?
★便秘、腹泻、肚子痛,除了益生菌,家长还能做什么?
★竖抱会不会危害脊柱?
★把便是不是真正的陋习?
★什么食物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存在疑问,那就从这本书里寻找答案吧!
2018年5月8日 已读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智人幼仔养育科普,墙裂推荐。病痛来时心中大概有谱,冷静恰当的应对,就是给幼仔增添幸福。
医学 教育 育儿 裴洪岗
功利教育批判 豆瓣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作者: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肖聿 新华出版社 2017 - 5
本书英文版第一版于2010年(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第二版于2016年,本书为第二版译本。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 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社会和世界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赢利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豆瓣 Goodreads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Daniel T. Willingham 译者: 赵萌 /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女权与教育 豆瓣
作者: 高惠蓉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9
《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内容简介: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从19世纪发端并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历程。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铸就了美国女性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影响、生育率的明显下降以及对青少年开始进行的正规教育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将女性从传统的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和男性相比,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唤醒了女性的反抗意识,因为教育赋予了女性家庭以外的身份。虽然教育女性的做法逐渐被社会接受,但是,人们对女性可能放弃传统角色的担忧并没有消失。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女性个人的努力都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也记录了美国女性对教育的要求以及她们遭遇到的阻力。对女性获得学术培养的公开反对充斥着女性进入高等教育每一步,当然,美国各界对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也没有停止过,支持的很大原因在于事实表明女子受教育对社会有利。教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女性的生活轨迹,妇女受教育也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受过教育的女性无论在教育领域内部,还是在教育领域以外都没有实现和男性享有完全平等地位的权力。《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将试图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寻求这一未完成的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除导言和结语外,共有五章。导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全书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将从宏观层面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整体勾勒和概括。第二章至第五章将从微观层面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与挖掘。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男女同校制教育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主要研究大学自由教育现代化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第四章主要论述黑人和土著妇女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关系。
解讀香港教育 豆瓣
作者: 甘國臻(Kerry J.Kennedy) 著 译者: 屠莉婭、陳靜靜、劉淑芸、王晶瑩 譯 香港中文大學 2011 - 6
學校課程改革一直是為香港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之一。深入探討香港的教育與「課改」問題,則不得不考慮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環境——殖民地歷史及其遺產、後「九七」時代背景與複雜的社會政治議題,以及一個全球化的國際環境——這些都形塑了香港的教育環境,也為學校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些廣泛的社會時代背景因素,也對此背景之下香港學校課程改革的新趨勢作出了解讀。本書是Chang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Time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一書的中文翻譯版。本書的讀者羣十分廣泛,相信不論是學者、政府官員、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會在此書中就自己關心的問題找到答案。
拓荒与呐喊 豆瓣
作者: 刘道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 - 10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的人生历程。作者从自己幼年求学时期写起,一直写到自己青年时期留学苏联和“反修能手”的岁月以及文革期间的各种非人遭遇,特别是详细描述了自己中年时期主政武大八年实行教改以及巅峰时期突遭免职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高教的“中国特色”以及至今求解“钱学森之问”没有下文的症结所在。此外,《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还对自己“生不愿封万户侯”的信条以及耄耋之年安度晚年的人生感悟都做了系统阐述。观点鲜明,文字隽永,很值得当下的我们阅读和思考……
卡尔·威特的教育 豆瓣
作者: 卡尔·威特 译者: 刘恒新 京华出版社 2003 - 1
《卡尔·威特的教育(权威珍藏本)》内容简介: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
叩响命运的门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马小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9
《叩响命运的门》内容简介: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中国社会已患上“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人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公民素养,该从哪里入手?当从阅读开始。《叩响命运的门》精选了古今中外最为著名的人文素养经典文本88篇。这些篇章充满生命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可以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人在精神上得到修养,并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冉云飞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为冉云飞先生十几年来有关教育的文章的不完全结集,思想所及小至自己孩子,大到国家教育制度。因对女儿深切的爱,他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多感性与温度,而这样的深情,必然使他对教育弊端不可容忍而发出严厉批评,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底,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尖锐犀利的同时,爱女之心柔软感人;像随口嘲笑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恣肆无忌,却又如同满腹诗书的秀才字斟句酌,博雅行文。
2013年4月9日 已读
其实这本谈"爱"的不算多,很大篇幅都用于反思糟糕的中国教育的影响.希望能尽快读到<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自然,我更希望这本书再版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冉云飞 家庭 教育
爱和自由 豆瓣
作者: 孙瑞雪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 - 7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经典图书《爱和自由》全新增订第4版。从第一版到今天的第4版,《爱和自由》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应广大父母的要求,此次增订,在保留原有全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孙瑞雪老师最新经典讲座,向读者系统全面地阐述“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新增的《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这一篇中,全面讲述了孙瑞雪教育机构“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一详细讲述了爱、自由、规则、平等的教育,讲解了广大父母关心的如何给孩子爱,讲解了家庭使用的3大规则,幼儿园实践中的7大规则等内容。这些在上一版中是完全没有的。
在新增的《儿童成长中的自由》这一篇中,集中讲述了儿童应当拥有的5大自由,解答了众多父母所困惑的问题:到底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 高远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选文章以北大改革为背景,围绕大学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学术自主与创新、学术评价、大学的本土性与国际化以及大学的理念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争。具体内容既有对北大改革的直面讨论,又有对中国大学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从中读者不但能意识到大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能深刻地洞察到现代大学在市场逻辑与官本位体制双重挤压下的尴尬境地,感受到大学中功用主义的极度膨胀和人文精神的日趋萎缩,从而激发读者进一步探讨大学改革的合理路径,寻回失去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