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春之祭 豆瓣
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英国文化研究 豆瓣
作者: 黄卓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二十世纪下半期,在西方学术思想框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德国阐释学、法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英国文化研究。经过中国学界的积极努力,前两种思潮的主要著作已基本引介入国内,也产生了大量的介绍与研究的成果。唯独英国文化研究,虽后来居上,对中国当代学科模式、批评话语、言说视域等的改造最见成效,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对这一思想本源所做的系统与整体的研究,大多数重要人物与思想环节的研究也都处于空白状态,以致使中国学者在借鉴这一领域的话题时往往理不清系脉及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等,同时也难以与国际学界形成知识理解系统上的对话。本书意在对英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思想内容、人物观点、热点事件做细致的梳理与分析,以给国内学界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线索和话题框架。选文中的许多专题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未涉及或未作精深探求的,在国际性对话区域中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陈清侨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文化与社会 豆瓣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作者: [英] 雷蒙·威廉斯 译者: 高晓玲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之作
◆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英国新左翼的奠基名著
···
【内容简介】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本书以“文化”以及围绕 其展开的“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为主题,分析了四十位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从伯克到休姆,从柯勒律治到奥威尔,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威廉斯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
所有对英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政治科学季刊》
《文化与社会》将包裹着现代政治学的各种意识形态层层剥离。这部从独立左翼的立场出发写就的关于英国1780—1950年“文化”概念的批评史,理应是当代价值讨论的核心。
——哈罗德·罗森伯格(美国作家、艺术批评家)
···
【编辑推荐】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其研究架通了美学与社会经济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主流文学思想以及现代与后现代世界。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本书围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种知识考古式的回溯梳理,极为深入细致,从一个整体上寻找到最易被忽视的缝隙和肌理。
◆本书涉及四十多位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伯克、边沁、卡莱尔、柯尔律治、劳伦斯、艾略特、奥威尔……帮助大众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家的理论和作品,一直以来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着研究启发、理论支持和写作范本。
◆中文精装版首次推出,内封采用烙烫工艺,简约精美,排版舒朗清晰,值得收藏。
后/殖民知识状况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文化研究 豆瓣
作者: Chris Barker 译者: 羅世宏 五南出版社
第一部分 文化研究的基礎
第一章 文化研究導論
第二章 文化與意識形態
第三章 文化、意義與知識:文化研究的語言學轉向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的變動脈絡
第四章 新世界失序?
第五章 進入後現代主義
第三部分 文化研究的場域
第六章 主體性與身分/認同
第七章 族群、種族與國族
第八章 性別、主體性與再現
第九章 電視、文本與閱聽人
第十章 文化空間與城市地方
第十一章 青少年、風格與反抗
第十二章 文化政治與文化政策
法兰克福学派 豆瓣
作者: (德) 魏格豪斯 译者: 孟登迎 / 赵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性別、認同與地方 豆瓣
作者: 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ell) 译者: 徐苔玲 / 王志弘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5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浪漫主義地理學 豆瓣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作者: 段義孚 译者: 趙世玲 立緒文化 2018 - 10
一種既大膽想像,卻又基於現實的學問。
探尋無法言說的神祕之物,超越尋常的可能性,這是浪漫主義地理學的主題。
對於生存來說,地理學很有用處,確實是必不可少。每個人都必須知道到哪裡去尋找食物、水、和棲息之地;在現代世界,所有人必須努力,使地球——我們的家——適於居住。但是在今天,很多地理著作中缺少戲劇。地圖、資料、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卻沒有豪俠之舉,沒有孜孜以求的精神。
然而在不久之前,地理學還是浪漫的。英勇的探險家到難以進入之地去冒險——海洋、山嶽、森林、洞穴、沙漠、和極地的冰原——為了無法清晰表達的原因去檢驗自己的忍耐力。為什麼攀登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因為它在那裡」。
由於檢驗地理學的道德性、普遍性、哲學性,以及詩歌般的潛力和含義,段義孚深化了這個領域,因而享譽全球。在本書中,他繼續討論這些廣泛的思想,正是這些思想使他躋身於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之列。
在行文精緻的字裡行間,段義孚思索人類的一個傾向,在有些文明中這種傾向比在其他文明中更強烈,即人們力圖擺脫基於常識的中庸之道,信奉諸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勇於冒險的人們便皈依一些地理環境,這些環境並不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甚或於美滿舒適的生活),卻迎合他們性格中熱烈浪漫的渴望。
《浪漫主義地理學》是對人類精神的讚頌,可以使我們提升到高處,但是也使我們陷入深淵。
本書特色:
.再思人地關係:地理,講的不僅是景觀,更是人性與大地的互動。
.浪漫主義精神:探求,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也是地理學的願景,浪漫主義地理學,傾向講述廣闊的地域,揭示人們所不自知的熱望和恐懼、勇敢和貪婪。
.享譽國際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經典作品:段義孚是西方地理學界代表性學者,本書為其學問精華。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豆瓣
作者: [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 译者: 王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僵尸在电影与流行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经久不衰的怪物类型根源于非欧洲的民俗文化,不像吸血鬼和狼人一样起源于哥特传统之中。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中肖恩·麦金托什和马克·莱弗里特联合多位学者撰文,通过审视僵尸的起源、发展,以及他们如何象征了恐惧,在公众精神方面僵尸意味着什么……读者将获得洞见。
2018年11月5日 已读
前面的组稿做了僵尸文本形象演变的梳理,介绍了一些经典作品系列的叙述、影响。后面的组稿则逐渐走入不同学者的领域诠释语言,词句晦涩又欠缺理据上的说服力。倒是一篇反思僵尸电影评论的话语变迁的文章很有思辨趣味。总体而言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
文化 文化研究 电影
施尼兹勒的世纪 豆瓣
Schnitzler's Century: The Making of Middle-Class Culture 1815-1914
作者: [美国] 彼得·盖伊 译者: 梁永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施尼兹勒,著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伍迪艾伦之前格林威治村“愤青”们的榜样,纳粹焚书的第一批受难者;他的日记,被史学家盖伊当做叙事的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中产阶级形成的百年史。
从盖伊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中产阶级从来不是一个统一和自为的阶级,他们分散在各个阶层里,他们之间发生着无数日常的和委琐的利益冲突,他们通常具有政治上的软弱性。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政治胜利,按照社会学家赫希曼的看法,恰好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群体,从来不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从来只打算通过金钱而不打算通过权力和名声获取满足感。
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 豆瓣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
作者: 罗伯特·戴维·萨克 译者: 黄春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一种地理学的视角》内容简介: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分析和批评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时更以嘲讽的口吻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分析过程中删除了时空概念。他认为,在以往的社会理论中,时空被看作一种自然的常态、一种外生变量,而并非连续性的社会创造。然而,事实上,“时空”不仅是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关键所在。
通过仪式抵抗 豆瓣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作者: [英] 斯图亚特·霍尔 / [英] 托尼·杰斐逊 译者: 孟登迎 / 胡疆锋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3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著作1975年在《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简称WPCS)合刊上初版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最为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该书体现了这个引领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豆瓣
作者: 许宝强 / 袁伟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 1
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论文集,以理论形式出现。本书包括米歇尔·福柯、沃洛希洛夫、贝尔·胡克斯、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刘禾、伽亚特里·斯皮瓦克、谢莉·西蒙、劳伦斯·韦努蒂八位作者的八篇文章。福柯在他的短文中以浓缩的形式提出了他在几部主要著作中所讨论的语言的基本问题。刘禾的论文讨论了中国现代翻译中语词的功能问题。斯皮瓦克是在女性书写的前提下讨论翻译的,这使她比福柯更接近了翻译的政治所具有的复杂内涵,把翻译的问题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域。翻译的政治性存在于它的多重张力与现实政治张力之间的不简单对等关系之中,而并非存在于主流话语的边缘地带。希望对于本书的阅读有可能引出这样的问题,即翻译对于我们,是否有可能意味着新的文化立场的建构。
资本主义不是什么 豆瓣
作者: 许宝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重新建构“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系统解释,而是对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的清理,因此取名“资本主义不是什么”。综合经济人类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希望以一种崭新的视野,讨论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资本主义与流行的意识形态的分别和关系,在日趋简化的“左”和“右”的取向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
本书作者许宝强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工作,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为一部出色的学术著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以及对文化研究、中西文明比较,经济发展、社会现状感兴趣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8年2月2日 已读
用史实、数据拆解“自由市场”“私有财产”等新自由主义论述迷思,结合香港的在地经验,指出“经济人”等论述假设欠缺事实基础,点明其政治、经济、文化建构的实质用意。多种文化研究视角对碰,主流经济学迷思解毒首选。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 新自由主义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2018年1月6日 已读
壹張香港啟蒙論知識分子的精神截圖。組稿次序有深意,人物對“啟蒙”的不同理解,承接漸進而又互有對碰。走溫和理性建制路的張炳良,重提建立“中產”的論述話語權;司徒薇要的研究論述,是為了持續帶動市民形成行動;梁啟智懷疑這類論述的真偽,情願保持距離;鄧小樺、朱凱迪彼此呼應,回憶社運的“直接行動”來反思論述。內容零散,但切入口很多。泛民“獨孤壹味”、香港媒體的浪費自由與不學無術、香港文學創作者的學術素養、梁陳的大中華情懷...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论述 公民社会 文化研究 知识分子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從歷史延續、社運戰役、體制沿革、他山之石四個角度分析闡述香港文化保育與本土身份認同的連結。既有遠景組合,又有近鏡放大。點明霍爾關於“身份認同”的兩種定義,反映作為參與者的葉教授的“後覺”沉思。關於保育建制的變遷梳理,則抽出后殖民制度新自由主義話語背後的既得利益,將文化保育一脈反思支流,匯入“解殖”這幅宏觀圖景之中。
城市文化 文化保育 文化研究 社會運動 葉蔭聰
文化研究与文化教育 豆瓣
作者: 罗永生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2010
有些東西似乎永遠不死,像細胞一變二,二變四,幻變流轉。
文化研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發展得最快速和最受人注目的人文學科。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流傳、演變,這門學問已經擴散到世界上不同的地區,產生性質與程度不同的影響。作為一套跨學科的新學問,文化研究更是一種新的社會思潮,處處突破既有的學科分類和規訓體制,並成為一種具社會影響力的思想運動。
落實為一項教育方案,文化研究的三個重要關懷是:「學習聆聽他者」、「培育感知的能力」、「探討自我和群體改變的可能」。
《文化研究與文化教育》一書,收錄嶺大文化研究系老師及已畢業研究生的一組文章,見證文化研究及文化研究教育十年來在香港的在地踐行。細胞的呼吸、重組與變異,正說明了踐行者的信念:相信教育,「改變」仍是可能。
誰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殖民無間道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作者藉著解讀香港卧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從而進一步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作者指出,臥底形象和 “無間道” 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份。主權交接後的首任特區政府,致力排斥英治時期人物,因為他們被疑為前政府留下的臥底。2004年因所謂 ‘愛國論’ 而激發的表態交心熱潮,又使政治效忠及雙重身份的有關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甚至連中央駐港機構 ‘中聯辦’ 亦被揭發有間諜案發生,當今狩獵臥底的行為,事實上並不只是一項文化隱喻。回歸後當政七年的董建華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在2003年七月一日激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一組將董建華嘲弄為一名臥底的笑話,也在坊間迅速流行起來。原因是他雖然實行保守路線,卻正因為他那種無法想像的無能,成為凝聚公憤的對象,反諷地一時激發起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求民主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