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 2008
戰後香港,中西與國共勢力匯聚,港英尊重法治及自由之餘,因事制宜,因勢利導,一度使香港成為多種族群、思想與制度混雜並存而開花結果之地。可惜除了零星研究項目之外,梳理史實、汲取教訓的功夫做得不足,以致本地學者常有建立香港研究之呼籲(洪清田謂之「香港學」)。文化政策方面,過去港英政府在戰後由於享受世界長期經濟增長的成果,兼且是來自境外而又有管治年限的殖民專政,故此只需行政技術穩當,能夠應付短期的市民需求即可,無必要整理出一套總體文化政策,留存後世參考,其道理就正如港英政府毋須整理出一套具備學理的工業政策、旅遊政策、教育政策、青年政策或房屋政策。政治學理遺產之空白,令香港在回歸之後,政府面臨空前考驗。行文之際,觀乎回歸十年以來政府的種種失策與失措,空白的政治學理遺產,正是特區政府的致命傷,整個政府猶如一套不能自我陳述道理的自動化機器。筆者有幸涉政十年,撰寫本書,亦在於補前人空白,資後人參考。
香港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陈国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文学艺术如何表现城市、城市的变迁以及城市中的人?文学艺术中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及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怎样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都风韵;同时关注文人雅士文字中的都市风情,以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的用意所在。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 1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水浒论衡 豆瓣
作者: 马幼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水浒名家马幼垣的研究论文结集。以其精湛的考据功夫、深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见识,通过遍访存世的《水浒》罕本,在做足了版本的精细比勘之后,为我们厘清了水浒研究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如:《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它成书于何时?与水浒杂剧及话本有着怎样的相互承接或影响?数种不同的版本(繁、简本系统)之间又是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考据之外,作者亦对《水浒传》的谋篇布局、情节、场面和人物有着精彩的分析和点评。
鲁迅与左联 豆瓣
作者: 王宏志 新星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急流时代的中国命运——鲁迅与左联》的修订版,收录了著名学者王宏志先生有关鲁迅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论文共13篇。作者运用了大量史料,以平实、客观及缜密的态度进行考证及分析,对这个20世纪3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以及政治史上最重要的课题作了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在一些深具争议性的问题上,包括鲁迅在“左联”所扮演的角色、鲁迅与“左联”瓴导人的关系和矛盾等,提供了独到见急解,讲述了一个不同的鲁迅与“左联”的故事。 附录的两篇文章处理了过去被视为敏感的课题:鲁迅死后的评价问题以及鲁迅翻译的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