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6年9月30日 已读
上野在社会男女不对称关系中引入主客体分析,详细拆解女性歧视、同性恋憎恶甚至男性身体厌恶的心理来由,透视了性欲的社会文化意味。性别歧视来自男权制的主体概念(控制),甄别这种逻辑或是消解歧视的起点。论证稍显散漫,也没有及时讨论部分新现象。分析不讨喜不温软,对读者不友好,上野招招见血,甚至让人怀疑人类的喜乐欢愉,是如何低劣可怜。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房地产阶级社会 豆瓣
부동산 계급사회
作者: [韩]孙洛龟 译者: 芦恒 译林出版社 2012
通过本书《房地产阶级社会》,可以借鉴韩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现况,以及危机出现的原因,仔细分析中国社会房地产的发展现况,提出预防危机发生的策略,甚至是制定相应的政策。
《房地产阶级社会》阐述了近代韩国社会房地产投机的发展史及其给韩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用庞大且确切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为现阶段的韩国房地产危机寻找对应之策。
《房地产阶级社会》巧妙地运用了在韩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房地产”这把钥匙,逐一打开了解韩国社会具体现实问题的各扇大门,并积极提出解决之策。
——《联合新闻》
《房地产阶级社会》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抛开房地产因素,我们能完整地把我当今韩国社会吗?作者强调房地产并非简单的居住环境问题,它已经成为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该书被视为彻底揭示房地产行业支配下的韩国社会问题的综合报告书。
——《京乡新闻》
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女性主义》作者李银河,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
2016年9月18日 已读
极好的教科书式入门读物。面对制度化的舆论曲解,李银河为读者提供了充全面的女权主义认知空间。从不同流派主张到核心问题论争,清晰的理路让妖魔化中伤无从入手,评述结合的表达为入门阅读挖掘兴趣方向,读者无需闷读《第二性》等分支专著,漫无目的又苦无进境。当今,“女性回家”论潮再起尘嚣,面对偏见、政治、制度的多重夹攻,中国性别平等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李银河 社会学
性别政治 豆瓣
作者: 王逢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1.清白的终结
2.战斗的身体,战斗的文字:强奸防范的一种理论和政治
3.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4.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
5.提倡一种争胜性女性主义:汉娜・阿伦特和身份政治
6.法律“之前”的妇女
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豆瓣
作者: 陳志傑 / 王慧麟 漫遊者文化 2015 - 3
《香港本土論述》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年初主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及交流。
本期主題為:「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並依「本土x本土意識x公民社會」、「本土x中國因素」、「本土x土地、房屋、空間」等子題,分別彙整2013-2014年間的相關文章及講座紀錄。
华南的乡村生活 豆瓣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作者: 【美】 葛学溥/Daniel Kulp 译者: 周大鸣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 1
《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乡村村落,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并对凤凰村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是广东最早的体质人类学的纪录之一。葛学溥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家族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村落所有的其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控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都是围绕家族主义这一核心。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程美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倾听底层 豆瓣
作者: 郭于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限富扶貧 豆瓣
作者: 許寶強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 2010
本書介紹幾種有關貧窮的主要理論視野,並從歐洲和香港的歷史經驗,探討貧窮的生成過程和產生貧困的原因。除了指出貧窮並非僅與金錢經濟有關,同時也是社會和文化的問題,因此扶貧不能單靠經濟增長與投入金錢之外,本書也嘗試確立扶貧必須同時限富的原則,並介紹印度、歐洲和日本等地的另類「扶貧」經驗,以至提出一些或能在當代香港消除貧窮的初步建議,希望能真正解決貧窮的問題。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關注貧窮議題的朋友,尤其適合大學社會科學和中學通識教育科(全球化和今日香港單元)的師生作參考之用。
被治理者的政治 豆瓣
作者: [印度] 帕萨·查特杰 译者: 田立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大众政治经常被轻蔑地称为“街头骚乱”,但在查特杰看来,它却是今天的政治现代性在其中正在不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群众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导致了治理人口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众主权观念获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安全和福利技术的增生造就了对人口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提供公民以民主磋商舞台的现代政府机构。...
香港政改觀察 豆瓣
作者: 田飛龍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2
香港的政制改革,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進程,當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同時也觸發了深層次的矛盾衝突。
本書圍繞政改的特首普選議題,以民主與法治的視角,對香港政改的歷史淵源、主要爭議、佔中運動的來龍去脈、中港關係的憲制基礎與互動規律、白皮書中的國家主義邏輯、基本法法理學的二元衝突、香港法治的核心價值地位、基本法的均衡制約結構、後佔中管治與香港的「繼續民主」命題等跟基本法與一國兩制息息相關的問題,作出了深度分析並提供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建議,實為一部一般讀者作為融合研究與通識雙重需求的普及法政類學術著作。
中国妇女史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 王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豆瓣
7.2 (14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李银河文集004: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的这项研究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其中包括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无知,性学习,初恋,异性感情,初吻,婚前性行为,初次性交,性交频率,性交方式,性快感,性美感,性交反感,性欲,手淫,避孕与人工流产,生育,家庭暴力,虐恋与强奸想象,婚外恋,离婚,同居,同性恋,停经与更年期,色情材料,性侵犯,感情与性的关系,感情与婚姻的关系,性与婚姻的关系,性观念,女性性权利以及女性地位问题。
娘家与婆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1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是一本人类学调查作品,作者以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学术领域。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已婚男性这一立场出发,关注父系方面的亲属组织和已婚男性的亲属关系,他们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属于同一个亲属关系体系。而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已婚妇女的亲属关系往往具有娘家、婆家并行并重的特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所收集是从西方当代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最具代表性、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论述中精选出来的。所选文章有的是女权主义理论的经典,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曾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是从某个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论述妇女相关问题的精华之作。当此妇女理论研究热潮兴起之际,为提高我国妇女研究的总体水平,也为了促进中国妇女研究与世界学界的交流,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女权主义文献中精选出十二篇翻译汇编成书。本书的出版,将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关心当代西方社会状况与女性问题的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大门,了解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的研究正在何种层面上进行,以及我们同她们的差别或差距。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豆瓣 谷歌图书
9.6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译者: 艾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水浒·江湖 豆瓣
作者: 王学泰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7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的独特视角,对中国社会的解读另具一番风景。譬如书中所及,《水浒传》第一个告诉读者游民江湖的存在,第一次全面生动地把江湖生活、江湖人的理想与奋斗、江湖人的成功与失败展示出来,给后世的游民、底层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边缘人士组织化进程提供了范本,更成为他们反抗和奋斗的教科书。其中的“好汉”、“义气”、“替天行道”、“不义之财,取之无碍”、“逼上梁山”等话语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普及到整个社会,直至今天。《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文学作品,更是江湖人与老百姓的生活教科书。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曾因其独特的研究领域而被评为“发现另一个中国”。“水浒”是作者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水浒”研究的拓展、延伸。
2015年12月29日 已读
史学功底扎实的学院派解读。王学泰从梁山好汉出身成色切入,将水浒问题放置在“江湖”场域内解构,并将游民文化、心态作为理解的关键准绳。诚如本书所言,水浒问题不该僵化成“阶级对立”“农民起义”等标签,而应由游民、社会边缘人的生存期盼顺延理清。此外,作者钩沉史料,从《水浒传》成书秘辛中,挖掘出南“水浒”忠义精神对“发迹变泰”精神的掩护、模糊,梳理了这些创作思路、词汇用语对社会思想、精神的影响。全书料足好读,能引领读者从历史视角中审定《水浒传》的深厚魅力。
历史 水浒传 游民文化 王学泰 社会学
空間就是權力 豆瓣
作者: 畢恆達 心靈工坊 2001 - 6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為了保護青少年,就該實施青少年宵禁?我們要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中學習成長?馬路的設計為汽車族而服務,行人理應辛苦的上天橋下地下道?同志的愛情理應隱身於公共舞台之後?家園的意義…許多既久成俗的空間規則,其實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回到個人身體與環境的實踐,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與改造空間,在我們認識空間的同時應該嘗試去改善空間,讓空間更適合我們的行動與想像。從周圍的環境做起,改善家庭中的個人空間、消除都市中黑暗危險的死角、創造社區中鄰居聚集相互學習的空間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俗民建築師。改變每日生活空間的行動本身,就是賦予自己界定自我的機會,形塑我們的空間就是在形塑我們的未來。
社会如何记忆 豆瓣
How Societies Remember
8.2 (8 个评分) 作者: 保罗·康纳顿 / Paul Connerton 译者: 纳日碧力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属于个体官能,不过,有些思想家一致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东西,它叫做集体记亿或者社会记忆,于是,本书涉及的问题是:群体的记亿如何传播和保持? 作者在短短十多万字的篇幅中,为读者论证了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亿性知识,是在 (或多或少是仪式的) 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作者见解独到地关注于这类社会记忆中的体化实践而非刻写实践,这对研究社会、政治和人类学的学者来说,不无理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