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凝聚力量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三聯 (香港) 2010
「福利」,在香港儼如一個沾上毒藥的名詞,每次提起,政府務必耍手擰頭,市民亦很刻意地與之保持距離,深恐給標籤為「懶人」。怎樣想,香港都是一處難以讓人聯想到慈善事業、社會福利的地方。但實際情況,卻是經常可以在緊急關頭,見到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善舉,對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在福利慈善方面,香港人的表現一貫的實在。
結合這種低調的社會公益參與模式,原來是一個龐大的、充滿活力的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系統。社福機構是這個系統的核心部份,帶動市民參與社會服務。其實打從19世紀起,香港華人社團已籌組志願慈善機構,彌補殖民政府社會服務的不足。時光輾轉經過百多年,由殖民地時代步入特區政府管治年代,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仍保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傳統,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夠與市民建立信任,令人們相信參與志願團體的活動,可以真正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机构发展。书中回顾百年来,香港志愿服务发展如何由救济转变为社会服务,并讲述殖民政府的部署如何促使香港志愿机构提供服务的传统能保存百年,及市民如何透过争取社会服务达到充权等,并有不少珍贵历史相片。有别一般社福发展回顾,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发展,为读者提供另类观点。
唔该,埋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吕大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其它标题: 唔該, 埋單
该书是旧书新果,初版发行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节点上,10年后,吕大乐增订该书,添加了一则后记《有落,后数》,作为对“后九七”的补充和回顾,而10年前的主体内容不作变动,以示对照。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8.1 (14 个评分) 作者: Gordon Mathews 译者: Nicole Yang / (楊瑒 Yang Yang) 青森文化 2013 - 2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商旅區市中心——尖沙咀,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南亞、非洲、印度,商人、避難者、臨時工,還有囊中羞澀的各國背包客。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性聚居地,卻是一個會令香港人感到不屑或恐懼的地方。本地人敬而遠之,麥高登教授作為一名旅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卻身體力行深入這少數族裔的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以至在這個物質城市的生存方式。揭露許多外界無從得知的,重慶大廈的秘密。
第二阶段 豆瓣
作者: (美)贝蒂·弗里丹 译者: 小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图书简介】
你们,女儿们,不要等待了。如果在女权运动组织里找不到你的需要,那么开始你自己的行动,或者加入一个组织,然后改变它。妇女运动的下一步并不是让女性反对男性。有很多儿子、丈夫、父亲,确实也想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把男人带到运动中来,使他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人数,因为第二阶段不仅仅是为了女人,也是为了男人。对于这点,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观念。
译者序
序言,1998年
序言
第一部分 开始的结束
第一章 开始的结束
第二章 反抗不完整的生活
第三章 女权新阵地:家庭
第四章 沉默的美国男性运动
第五章 西点军校的现实考验
第二部分 第二阶段
第六章 女性力量的局限和真正潜力
第七章 新模式
第八章 找回白天
第九章 房屋和梦想
第十章 性与政治
跋:如何让女权运动更进一步
女性的奥秘 豆瓣
The Feminine Mystique
作者: [美] 贝蒂·弗里丹 译者: 程锡麟 / 朱徽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 5
《女性的奥秘》讲述了她,引发了第二次女权主意运动的浪潮,《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关于社会关系的见解唤醒了男人和女人。这《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意识。
四代香港人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2015年6月26日 已读
四代人的道路,都佈滿了第二代戰後嬰兒的足跡。作為戰後嬰兒的一員,作者回頭反思第一代任的精神創舉,反襯出戰後一代的自滿與疏忽,可謂通透。
其實歷史總有相似之處,如果將現實政治的大事件及其影響的時間抽離,中國大陸可能就會取代香港,成為本書的主角。至少,人們能體驗到“四代”在中國大陸的“推遲”演現,這種感官并不需要腦洞大開就能在人們腦海中浮現。
只可惜,在2014年華人社會發生驚動全球的大事件后,本書未能及時更新梳理抗命世代的來源組成,及其面臨的時代環境。倒反是cochina雜誌敏銳的捕捉到這條線索,做出一組信息量大的稿件。
世代 呂大樂 社会学 香港
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 豆瓣
作者: 蕭新煌 / 顧忠華 主編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0
《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是一本動員當前台灣十大社會運動,集結近百個社運團體代表,在十場分組論壇、一場南部會議和一次全國大會師後,共同集思廣益所呈現的集體智慧和心聲,對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後的社會分歧和政治不信任,發出了為另一波社會改革而再出發的行動宣言。第一篇總論有四章,剖析社會運動的挑戰、突破和再出發的時代意義,透過公民社會新動力的宣言,揭櫫十大社會運動的未來訴求;第二篇共二十章,評述十大社運的自我診斷和未來策略;附錄則詳載了參與社運團體的重要資料,以及2篇對台灣新民主和第三部門發展趨勢的觀察論述。
台湾历史上的移民与社会研究 豆瓣
作者: 陈小冲 编 九州出版社 2011 - 9
《台湾历史上的移民与社会研究》内容简介:国际学术界对古代的琉球为何地一直争论不息。台湾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张宋元以前的琉球即为台湾,而梁嘉彬却主张古代琉球从来不是台湾!①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古人所说的琉球,实际上包括台湾岛与冲绳群岛。对学术问题众说纷纭是正常的,笔者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台湾古称流求(或作流球、瑠求、流虬),但在明朝建立后,琉球之名被冲绳群岛的中山诸国所占用,台湾反而被称为“小琉球”,后改鸡笼、东番、北港等地名,最后才被称为台湾。本文试图探讨流求之名在台湾失落的原因和过程。
删除 豆瓣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译者: 袁杰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
《删除》从大数据时代信息取舍的目的和方法分别诠释了“被遗忘的权利”。维克托首先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之后提出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对此,他考察了促进遗忘终止4大驱动力——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访问。之后,他提出了当前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信息权力与时间,并给出了应对威胁的6大对策——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极有可能的关键对策——给信息设定存储期限。
《删除》开启了一场 “互联网遗忘运动”,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Google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最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作序倾情推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大卫•克拉克、国际著名信息隐私权专家保罗•施瓦茨、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创办人劳伦斯•莱斯格、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埃文斯 联袂推荐
《删除》一经出版,即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的最高荣誉“马歇尔•麦克卢汉奖”,同时受到《连线》《自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各大权威媒体广泛好评。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人类该如何构建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当公司统治世界 豆瓣
When Corporations Rule the World
作者: 戴维·C.科顿 译者: 王道勇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3
本书一面世就令人震惊,并成为一本畅销书。本书是《当公司统治世界》第二个版本,扩充并完善了作者睿智的分析,向人们展示了跨国公司是如何支配人民及其政府的,展示了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时后果将会如何地悲惨。作者还向人们指明了通向一个更为公正、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社会的可行路径。本书必将冲击你的头脑、振奋你的心灵并激发你的公民精神。
山坳上的中国 豆瓣
作者: 何博传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 6
该书在1988年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但17年过去了,该书作者的许多观点已经得到验证。2005年,《山坳上的中国》被三联书城推荐为对中国近20年影响最大的图书之一。

内容提要:是一曲呼唤忧患意识的醒世歌……有关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种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疑难、困境和危机尽在嗀中。
目录大概:经济大地震;工业的困难与农业的隐患;第三产业难产;新窗口的纷争;速度与区划战略;大桶上的两块短板;最可怕的一个冲击波;生态危机;中国干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的第几位;教育的困境;十大危机的报复……罗素说:“提到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
夏村社会 豆瓣
作者: 萧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夏村社会》一书,沿着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脉络,通过对江南“夏村”精致的民族志描写,提出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村庄社会的特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作者认为,当下的中国东部沿海村庄已经由横向的社会整合,转变为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相结合的格局,由此,作者发展出“差序场”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并以此为核心,在村庄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位一体的层面,以行动和结构互动为特征,以村庄日常生活的意义构建为内容,形成了与汉学人类学传统经典理论的对话,将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学理的积淀比较深厚,语言细腻,哲理性较强,故虽是“故事”,读来也十分耐人寻味,并富于理论启发,是目前国内村庄民族志研究中出现的比较优秀的田野实验民族志文本。文本理论性强,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深度的对话,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较具可读性,而且,作者在故事的铺陈中融叙事与理论分析为一体,将社会学分析融入到人类学的田野经验呈现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出梁庄记 豆瓣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幻影公众 豆瓣
The phantom public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林牧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沦》一书的姊妹篇。作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建立在民众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自1925年出版后,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 “《幻影公众》与《公众舆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私人生活的变革》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身份与暴力 豆瓣
Identity and Violence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是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然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详细内容清查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9161
理性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一部分 一般性导论
第1章 引言:理性与自由
第2章 社会选择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理性:形式与实质
第3章 选择的内在一致性
第4章 最大化与选择行动
第5章 目标、承诺与认同
第6章 理性与不确定性
第7章 非二元选择与编好
第三部分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8章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9章 作为社会选择基础的个人偏好
第10章 社会选择与正义
第11章 规范选择中
第四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2章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3章 最低限度的自由
第14章 权利:表述与结构
第五部分 观点与政策
第15章 位置客观性
第16章 论达尔文的进步观
第17章 市场与自由
第18章 环境评估与社会选择
第19章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阿罗讲座
第20章 机会与自由
第21章 过程、自由与权利
第22章 自由与机会评价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肯尼思•J•阿罗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现代经济学中,阿马蒂亚•森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理论家,在社会选择领域和福利经济学上堪称世界性的权威。他还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位领袖人物,在贫穷国家中投资的效率评价以及饥荒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对经济学持着一种相当宽泛的观念,他的许多成就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
——A•阿特金森
森的思想就像探照灯一样,能够极其清晰地阐明事物的本质;对于别的学者通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他却能天才般找到其中的错漏之处。
——罗伯特•卡森
森的分析锐利而透辟,并且具有辨析微妙而模糊的概念的天才,再加上惊人的广博学识,所以这些,使得他提出的概念与论断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
——伯纳德•威廉斯
在那些通常视为难解的思想领域里,森却具有非常敏锐的智慧……任何一个对自由、平等和正义感兴趣的人都会从阅读他的书中获益。
——理查德•J•阿尔内森
正义的理念 豆瓣
The Idea of Justice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王磊 / 李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正义的理念》是自《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我们为什么需要正义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正义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我们需要超越,而不只是停留在对于不公正的直观感受上;我们必须通过理智的审思来对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不公正进行批判性考察,才能确定我们目睹的悲剧是否可以成为谴责的依据,才能将不可抗阻的灾害与本可预防而未能阻止的人祸区分开来,才能将我们的视野由对于惨状的单纯观察和施救,转向对于其中不公正现象的深刻分析和解剖。 森还明确指出,研究正义问题,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的探讨上;需要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我们的视野可以遍布全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的边界范围以内。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贴上西方世界的标签。
阿马蒂亚•森的正义理念:
● 我们需要寻找的并非是绝对的正义,而是致力于减少明显的非正义。
● 正义需要关注实际的生活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
● 正义需要允许多种不同的正义缘由的同时存在,而不是只允许一种正义缘由的存在。
● 正义应强调公共理性和反思,而不是寻找一成不变的公理性答案。
● 正义需要“开放的中立性”,需要超越地方、国家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评价一国内部的公正。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花千樹 2005 - 10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他记录文明的累积、历史的的增量、秩序的拓展,时刻积极乐观的为社会做加法。熊培云所思所为,正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最起码的正能量。
人文 熊培云 社会学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