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侏罗纪公园 (1993)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KevGa-NeoDB
Jurassic Park
8.0 (78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山姆·尼尔 / 劳拉·邓恩
其它标题: Jurassic Park / Jurassic Park 3D
哈蒙德(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饰)立志要建立一个非同寻常的公园:恐龙将是这个公园的主角。他把众多科学家收归旗下,利用琥珀里面困住的远古蚊子体内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培育繁殖恐龙。结果如愿以偿,他把怒布拉岛建立成了一个恐龙公园,坚信可以从中赚取大钱。然而,科学家们则忧心忡忡。
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虽然公园有电脑系统管理,但却因为被员工破坏而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失控:所有的恐龙逃出了控制区,人们纷纷逃窜却逃不过恐龙的魔爪。恐龙自相残杀,人们亦死难无数,最后幸存者寥寥,只得四人逃出生天。怒布拉岛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2021年2月17日 看过
小时候太困了没看完结局被家人一句带过。今天看惊悚效果仍算可以。不过在叙事里能看到很多meme:贪婪的父权商业有多种版本,消费主义那版(胖子)在过度中失控,白手起家版本(无论多体面都性别歧视)要靠家庭价值来拗正,家庭价值是人类的“进化”……
侏罗纪公园 恐龙 经典 美国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作者: NOCHLIN,LINDA 译者: 游惠貞 遠流 2005 - 5
受到七○年代女性運動的影響,身為藝術歷史學者的琳達‧諾克林反思,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而開始一連串環繞著性別、藝術與權力的思考。這本文集,透過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視覺圖像,揭露把特定類別作品中心化的結構與運作方式,以及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提出異於男性權威的觀點,肯定女性藝術家的成就。本書為性別與藝術的開路先鋒,也是女性藝術批評的經典名著。
血与大地 豆瓣 Eggplant.place
Blood and Earth: Modern Slavery, Ecocide, and the Secret to Saving the Worl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贝尔斯 译者: 张祝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为何时至今日,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和餐桌上的鱼虾,可能仍沾染着奴隶的鲜血?
燃烧的亚马孙雨林与奴役活动有怎样的隐秘联系?
我们如何亲手终结奴隶制?
◆《用后即弃的人》作者凯文·贝尔斯全新力作
深入刚果矿场、加纳金矿、孟加拉国渔场、巴西制炭营地……
揭示现代奴隶制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惊人关联,
追溯从奴隶手中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的商品的复杂供应链
···
【内容简介】
凯文·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顶尖专家,考察过无数危险的奴役活动现场。在调查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役发生,哪里就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确证奴役与破坏之间的联系,2007年贝尔斯再次踏上旅途,深入令人窒息的矿山与酷热的雨林,去收集详尽的证据。他为我们带来环境危机和人权问题高发之地的骇人故事,展示了奴役活动显著加剧全球变暖的惊人证据,也带我们见识了产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餐桌上的鱼虾、身上的珠宝的残酷供应链——奴役和破坏支撑着全球市场,我们每天都吃、穿、用这桩罪行的赃物。
贝尔斯认为,如果厘清这个连接了人类苦难和环境毁灭的恶性循环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终结它的方法,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人。《血与大地》就是贝尔斯通过七年旅行和研究给出的答案。
···
融合了采访、历史和统计……请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并着手行动。
——《柯克斯书评》
曝光全球经济在奴隶制和环境灾难之间的“死亡之舞”……贝尔斯用栩栩如生的细节解释了令人恐惧的真相。
——《出版人周刊》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容忍用后即弃的人的思想,同样会容忍用后即弃的地球。
——比尔·麦吉本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凯文·贝尔斯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艰险,深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
◆贝尔斯的《用后即弃的人》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现代奴隶制的著作,已有13种译本,该书中文版于2019年出版,获得《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
◆《血与大地》是贝尔斯关于现代奴隶制的最新力作,是对《用后即弃的人》的重要补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奴隶制的最新状况,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维持奴隶制运作的深层逻辑和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贝尔斯七年旅行和研究的结晶,《血与大地》带来的故事生动而可怖,比如加纳金矿的矿工,虽然他们现在看上去都像是健美运动员,但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具漂亮的尸体,因为他们的肺部充满了令他们窒息的石英粉尘。
◆本书也讲述了我们都会购买的最常见的产品的故事,这些产品的源头可能就是奴役高发的地带,也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切实可行地打断供应链的运转,通过举手之劳,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
◆本书也向我们揭示,为何燃烧的亚马逊雨林、消失的红树林、被水银污染的水源……经常与奴役相伴而生。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人权不屑一顾的奴隶主,显然对环境保护法也视若无睹。他们不仅制造用后即弃的人,也制造用后即弃的地球。
◆在读过《用后即弃的人》之后,许多人可能第一次惊觉奴隶制尚未灭亡,但依然以为奴役只发生在看不见的远方;但在读过《血与大地》之后,他们可能会第一次发现奴隶制通过各种产品与我们紧密相关,并经由加剧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正在毁灭对之视而不见的我们,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RBG states that Nabokov has heavily influenced her writing by educating her to choose the words carefully and precisely.And that's something we can read and feel in all these passages in this book.The words she chooses are always accurate,explicit,and the sentences she builds are always joyful for reading,showing respect for all perspectives.
RBG 历史 原文 女性 女性主义
Notorious RBG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Irin Carmon / Shana Knizhnik Dey Street Books 2015 - 10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I would regard the depiction of RBG's daily life as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book. Something like she performed two clerks's wedding ceremony,using words'by the power vested in me by the US Consitution',doing gym in Classical music or news.我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她的话,不要让愤怒、憎恨消解了自己心中的力量。Choose your fight!
RBG 传记 历史 原文 哲学
誓言 豆瓣
The Oath:The Obama White House and the Supreme Cour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于霄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奥巴马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
《誓言》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畅销书作者杰弗里·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2012年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治法律精英,讲述剧变时代的美国社会将何去何从。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高院纸牌屋续作依然非常好看。在故事化的叙述里全面呈现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阵营在性别平权、堕胎权、企业“人格”、竞选资金规限、个人强制、贸易条款、政教分离、控枪等政治议题上的短兵相接。保守阵营蓄心积累经营多年,终于收获在最高法院的5:4优势,捅破司法专业主义、司法克制主义最后一层薄纸,拿着原旨主义的名堂贯彻保守派版本的能动主义。联合公民案推翻累积多年的选举金钱规限成果、金尼托马斯竟然有脸让安妮塔希尔道歉,很能说明这些保守派的深层底色了。好看且知识内容很丰富,让我更细致地理解灯塔主义版本的民主、联邦法院体系甚至茶党的种种。最后,替代RBG的是ACB。的确想想都能气晕。
保守主义 历史 司法 宪法 思想史
The Unwinding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Pack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3 - 5
American democracy is beset by a sense of crisis. Seismic shifts during a single generation have created a country of winners and loser s, allowing unprecedented freedom while rending the social contract, driv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the verge of breakdown, and setting citizens adrift to find new paths forward. In The Unwinding, George Packer, author of 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 tells the 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an utterly original way, with his characteristically sharp eye for detail and gift for weaving together complex narratives.
The Unwinding journeys through the lives of several Americans, including Dean Price, the son of tobacco farmers, who becomes an evangelist for a new economy in the rural South; Tammy Thomas, a factory worker in the Rust Belt trying to survive the collapse of her city; Jeff Connaughton, a Washington insider oscillating between political idealism and the lure of organized money; and Peter Thiel, a Silicon Valley billionaire who questions the Internet’s significance and arrives at a radical vision of the future. Packer interweaves these intimate stories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era’s leading public figures, from Newt Gingrich to Jay-Z, and collages made from newspaper headlines, advertising slogans, and song lyrics that capture the flow of events and their undercurrents.
The Unwinding portrays a superpower in danger of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its elites no longer elite, its institutions no longer working, its ordinary people left to improvise their own schemes for success and salvation. Packer’s novelistic and kaleidoscopic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is his most ambitious work to date.
众多未来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 译者: 金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 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战后美国诗坛中心性的诗人四十年间代表作首度在中文世界结集出版,实力青年译者金雯倾力翻译并导读。
☆ 被约翰·阿什贝利称赞的后辈,被娜塔莉·波特曼称为“聪明又性感”的文学导师。
☆ 继承艾略特、毕肖普诗学技艺,兼具智性与抒情的诗人。以精密的观察重新挖 掘微小平凡之物,探索人类情感和思维的边界,见证当代美国诗风与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
-----------------
《众多未来》精选了乔丽•格雷厄姆从1976年到2014年创作的诗歌,包括过去十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和最近的新作,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格雷厄姆诗歌的面貌。在这些诗中,能看到她对幼年生活的回忆和深度情感的挖掘,她对亲人的深情,她重新改写神话传统、从中发现人类心灵秘密的努力,以及她对更平和、理智、远离暴力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格雷厄姆是“二战”后美国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与大多数女性诗歌有所不同,她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富于思辨并且更具有雄心的中性气质,足以和伊丽莎白•毕肖普媲美。有人认为,她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诗歌艺术的形式,使之能够呈现比以往更为深刻而广阔的内容。她最擅长的是用连续滚动的句子来捕捉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细微体验,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静止,从完整到分裂再回到完整……
--------------------
格雷厄姆是过去四十年中美国诗坛的中心性人物。
——《纽约时报》
在语言上最为优秀、机敏的作者之一……无论是她诗歌的节奏,还是她强有力地开启、分剖甚至颠覆我们的时空体验的这种做法,都令她的写作独一无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精心编选的诗集……展示了美国最重要、最受赞誉的诗人在诗歌技艺上的发展和伦理考量上的加深……这些思想和感知的体量证明了格雷厄姆的努力和她不断拓宽领域的勇气。
——《出版人周刊》
她的作品比任何当下仍在写作的诗人都更能洞察人生与世界……格雷厄姆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向前拓展,令诗歌能够吸纳和呈现比以前更加深广的内容。
——《纽约时报书评》
格雷厄姆的诗是过去四十年中英语世界最好的诗歌。她诗歌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能够让某些事件发生:她的诗总是关于一些正在展开的过程……如果我们想了解过去四十年的美国诗歌,我们必须阅读乔丽•格雷厄姆,并且细致地读她。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部选集记录了这位最重要的诗歌形式开拓者在艺术上的演变。她向我们证明,她的写作有力地描绘了自然、守卫了神话。
——《奥普拉杂志》
格雷厄姆是一个描绘空间环境的魔术师。
——《纽约客》
格雷厄姆的诗是我们见过的最具有感性力量和想象力的写作。
——《纽约时报》
野兽国 豆瓣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莫里斯·桑达克 译者: 宋珮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4 - 6
《野兽国》以简单诗意的语言讲述了调皮男孩迈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孤身一人的奥德修斯,迈克斯旋即开始了远航:一波波的海浪为迈克斯带来一艘小船,他驾着小船出发,过了晚上,到了白天,过了一周有一周,过了几乎一整年,终于来到野兽国。
在那里,迈克斯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在疯过闹过之后,他开始想念那些最爱他的人,最后他放弃了野兽国国王的王位,回到了最爱他的亲人那里,他的怒气已散,发现晚饭就摆在那儿。
2020年9月30日 已读
童话故事里的两代人能在几乎平行的时空里旅行达成理解,游子归来仍是少年,家里尚有暖食慰藉心灵。这对现实中人们而言是何等的奢望啊。都来读读童书绘本吧,愿我们都来得及珍重彼此。
儿童 教育 绘本 美国 育儿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豆瓣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作者: [美] 谢利·卡根 译者: 贝小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否可能合理和符合道德?
★我们终将死掉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制造同意 豆瓣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布若威 译者: 李荣荣 商务印书馆 2008 - 2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布若威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力图通过对工作现场的呈现来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少数表述细处、有关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宗教内容对照了一下译文。对比过更加觉得:能够直接读懂读透原文真是福气。
人类学 历史 学术史 思想史 政治
Infectious Change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Ma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5
In February 2003, a Chinese physician crossed the border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prea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 novel flu-like virus—to over a dozen international hotel guests. SARS went on to kill about 800 people and sicken 8,000 worldwide. By July 2003 the disease had disappeared, but it left an indelibl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hinese public health system, once famous for its grassroots, low-technology approa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ly-oriented, research-based, scientific endeavor.
In Infectious Change, Katherine A. Mason investigates local Chinese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examining how the outbreak of SARS re-imagined public health as a professionalized, biomedicalized, and technological machine—one that frequently failed to serve the Chinese people. Mason recounts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s young, highly trained biomedical scientists flooded into loc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replacing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inspectors who had dominated the field for decades. Infectious Change grapples with how public health in China was reinvented into a prestigious profession in which global impact and recognition were paramount—and service to vulnerable local communities was secondary.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Rather than the change of the PH system after an epidemic,the author put more effort to depict the daily lives of a PH Pro who deal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从速度城市的建造神话起底,勾勒出公卫专业人士身份建构、事业期望与职业伦理的边界,既展现本地中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又折射出世界性的学术伦理标准在摇摆。爆发叙事对人群的区隔污名歧视依旧,防疫在全球本地都是政治实作,who do you serve问到最后,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作者赞许专业者与真实的人接触理解的超越尝试,但我怀疑对人群制度化的区别对待,能否单靠专业者的努力去改变。
中国 人类学 伦理学 医学人类学 历史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volutions
8.6 (1312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volutions / 22世纪杀人网络3:惊变世纪(港)
第二集中,尼奥(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 饰)没有能从内部摧毁“母体”,他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陷于昏迷,思想却被困在介于“母体”和真实世界的中间地带,这个地方由“火车人”控制。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饰)和崔妮蒂(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饰)等人知道了尼奥的情况,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 找到了“火车人”的控制者梅罗纹奇,经过一番激斗,将尼奥救了出来。
此时,电子乌贼部队对锡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人类组织所有机甲战士展开顽强的抵抗,形势危在旦夕;尼奥和崔妮蒂驾驶了一艘飞船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机器城市,尼奥终于见到了机器世界的统治者“机器大帝”,双方谈判并达成了协议:尼奥除掉不受“母体”控制的史密斯,以换取锡安的和平。
在“母体”中,尼奥和史密斯展开了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斗。
2020年7月8日 看过
将赛博、少数族群、亚文化元素维持建构成一个世界观、情节统一的系列,每一部又拍成不同类型的单品(这部是战争类),也的确开创了一种经典风范了。
哲学 美国 黑客帝国
Who Do You Serve, Who Do You Protect? 豆瓣
作者: Maya Schenwar / Joe Macaré Haymarket Books 2016 - 6
Explores the reality of US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Black, Brown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What is the reality of polic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the police keep anyone safe and secure other than the very wealthy? How do recent police killings of young black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fit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global context of anti-blackness?
This collection of reports and essays (the fir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Truthout and Haymarket Books) explores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black, brown, indigenous and other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and failures of token accountability and reform measures. It also makes a compelling and provocative argument against calling the police.
Contributions cover a broad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killing by police of black men and women,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Latino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law enforcement's treatment of pregnant people and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the impact of racist police violence on parenting, as well as specific stories such as a Detroit police conspiracy to slap murder convictions on young black men using police informant and the failure of Chicago's much-touted Independent Police Review Authority, the body supposedly responsible for investigating police misconduct. The title Who Do You Serve, Who Do You Protect? is no mere provocation: the book also explores alternatives for keeping communities safe.
Contributors include William C. Anderson, Candice Bernd, Aaron Cantú, Thandi Chimurenga, Ejeris Dixon, Adam Hudson, Victoria Law, Mike Ludwig, Sarah Macaraeg, and Roberto Rodriguez.
For further reading, check out Haymarket Books Against Policing & Mass Incarceration
2020年6月21日 已读
Shocking to see how this policing system survives such a long time with totally acting as a oppressing and killing machine. 行动者在呈现当下的遭遇中回溯历史,重新揭开popo外衣下的起源面目:服务于奴隶主、资本家、白人政治精英的秩序打手。stop-and-frisk之中不成比例的人群对比数据不会说谎,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不会说谎,那堆甚至针对怀孕的有色人种妇女的压迫制度也不会说谎。一些论者对oppressed群体合作之间的间隙直言不讳,对制度性替代方案的构想也提供了一部分实践总结。只是世事艰难,这些方案离全面实现还很远。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历史 原文 政治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loaded
8.3 (1341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loaded / 22世纪杀人网络2:决战未来(港)
上一部结尾,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中弹复活后,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他和女友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舰长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回到了人类的基地锡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此时,“母体”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了两万五千只电子乌贼攻击锡安基地;墨菲斯、尼奥和崔妮蒂则再次进入“母体”,寻找“制钥者”,准备从内部破坏;而本该被尼奥消灭的特勤史密斯似乎出了点问题,脱离了“母体”的控制,拥有可怕的复制能力,阻碍尼奥他们的行动。
2020年6月15日 看过
这一部的哲学讨论在一些更具神话底色母题下展开:末日论被接载到类似北欧神话“诸神的黄昏”的循环之中。局中人感知到被彻底掌控的虚幻和无力之后,更加凸显在希望中紧握一刻欢愉的“真实”:锡安人受墨菲斯鼓舞后展现的自信、狂欢,呈现成一种重金属节奏一样的身体相遇与碰撞,精彩、精准地描述这种绝望下“真实”感。
matrix 哲学 美国
黑客帝国 (1999)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neoabhor
The Matrix
9.0 (2224 个评分) 导演: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 22世纪杀人网络(港)
不久的将来,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可是,救赎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到底哪里才是真实的世界?如何才能打败那些超人一样的特勤?尼奥是不是人类的希望?这是黑客的帝国,程序和代码欢迎大家的到来。
2020年6月6日 看过
对技术、AI的警惕,人类被视作星球的癌症需予祛除的叙事,这两种被故事描述成分庭抗礼的思索,被映照到20年后一场疫症之前,它们仍旧战得难分难解。Matrix的想法并非源于外部,而就在人类这个族群之间。觉醒者队伍中叛徒的形象,在现实中可不会那么容易get out of the picture. Carrie-Anne Moss 当年是这种短发皮衣的自由战士力量美,回到未来那个精致建制又游走于各种超凡力量之间的Jerry Hogarth,也很好玩。
哲学 思想 美国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豆瓣
作者: Bryan Cap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
2020年5月2日 已读
作者操持一套自恋傲慢诡辩的言辞,一直回避对真问题的回应:历史而言,市场化的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更优质的社会共存景象;经济学家是否依然根据市场理论假设去做政策建议;主观定义了政治经济两种领域中“理性人假设”的不同解释效力以后,怎么克服其内在矛盾,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坚定的相信市场调控)怎么面对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挑战(虽然他声称很尊重该研究)。细读判断,作者只是将主流学院派、所谓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倾向、判断路径和框架缺陷全部继承下来,结合了一些归因、诠释值得深辨的实验,写了一份长篇的argument。但除了明示他们对全面的人类福祉不感兴趣,无视当代demo丰富多元的内涵(不止选举),作者没有为他们的立场提供无可反驳的辩护。少有可以称道的好处,就是对部分研究结论的完整呈现。
主流经济学 原文 政治 政治学 新自由主义
汤姆斯河 豆瓣
Toms River: A Story of Science and Salvation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费金 译者: 王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5
它曾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农业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
从莱茵河辗转俄亥俄河谷扩张近百年后,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来到汤姆斯河镇,成为当地最大的私人雇主,也使小镇发展成全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了化学污染物。
1967年,对镇上的供水系统做出调查后,当地水务公司和化工厂达成秘密协议,并发布调查结果:“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
1974年,居民再次发现饮用水味道不对,当地报纸开始关注污染和健康的“传闻”,县卫生部调查后不了了之。1975年,公司再次做出回应:“饮用水绝对安全。”
1982年,13岁的兰迪被确诊患上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纽约医院的医生发出感慨:“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当地居民谈癌色变。此后,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介入调查。
1984年,汽巴-嘉基排污管道破裂,天机泄露。
1986年,新泽西州卫生部展开全面调查。
1991年,汽巴-嘉基关闭了汤姆斯河镇的排污管道。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1997年,瑞士总部把化工生产迁移到了中国和印度。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使用国。1996-2010年,中国的苯、乙烯和硫酸的产量翻了两番。巴斯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有7000名员工和40家工厂。陶氏化学,在中国有4000名员工和20家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