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时时刻刻 (2002) 豆瓣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The Hours
8.8 (778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朱丽安·摩尔
其它标题: The Hours / 此时·此刻(港)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现在终结萧条! 豆瓣 Goodreads
End This Depression Now
作者: [美国]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罗康琳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最新力作
▶世界顶级经济学专家最犀利并有趣的经济学观点
▶作品人人都可以读懂,号称真正的“平民经济学奖”得主
▶ 欧美畅销书榜经典经济读物
▶ 中国顶级经济学家巴曙松鼎力推荐并作序
★★★★★
克鲁格曼是美国最受憎恨、也最受敬佩的 专栏作家。
他是少有的文笔出色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有人戏称,克鲁格曼也应该获得一块诺贝尔文学奖。擅长讲经济学故事,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摆弄复杂的经济学术语,所以,“平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头衔非他莫属。
克鲁格曼在中国时不时就会掀起轩然大波——他的观点常常激起中国经济学家的群起而攻之,但另一方面,他毫不留情的大胆言论也赢得众多的读者和粉丝。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系列”共四本,分别是《现在终结萧条!》、《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兜售繁荣》。
《现在终结萧条!》克鲁格曼的最新作品,美国和欧洲畅销书榜上有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盛赞道:克鲁格曼的这本书,为终结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了凯恩斯主义色彩的政策建议,为我们把握全球经济走势、并相应采取对策提供了一个参照,同时也为中国应对危机中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参照,我认为是很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
★★★★★
谁说2007年开始的经济大衰退已经成为历史了?
看一看美国——2400万美国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经济增长异常乏力;再观察一下欧洲——欧债危机如毒瘤一般四处蔓延,欧洲央行政策错误百出,从国家对民众信心备受打击……
克鲁格曼把当前的经济环境比作希特勒执政时期!这一切无疑都是悲剧,但是难道我们就只能接受这种状况?
“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振臂高喊出他对这些困境的回答。我们曾经见证过这种场景,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我们缺乏的是采取切实行动的意愿。
克鲁格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详细阐述了应对这场危机迄今为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我们该如何看待通货膨胀?我们的经济结构出现问题了吗?我们需要放松金融机构的管制吗?房地产问题如何解决?需求问题如何应对?
作者信心百倍地指出,我们前面的道路非常明确——必须优先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来。我们每滞后于正常生产力水平一天,就会为这场经济衰退增加天文数字的损失。现在,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了。
★★★★★
克鲁格曼的这本书,为终结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了凯恩斯主义色彩的政策建议,为我们把握全球经济走势、并相应采取对策提供了一个参照,同时也为中国应对危机中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参照,我认为是很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

克鲁格曼可能是他所在的年代最有创造力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人》

“口号和辩论”、“数据和模型”的大师。
——《金融时报》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2013)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Dallas Buyers Club
8.6 (1246 个评分) 导演: 让-马克·瓦雷 演员: 马修·麦康纳 / 詹妮弗·加纳
其它标题: Dallas Buyers Club / 续命枭雄(港)
1986年美国达拉斯市,恐同的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发现自己患上“同志病”——艾滋,生命只剩30天。他使用的AZT(叠氮胸苷)是当时美国药管局唯一批准面市的抗艾药物,但毒性极大。为了活下去,罗恩开始研究各种抗艾 处方和替代疗法,甚至走私来自世界各地未经批准的药物。在医生萨克斯(詹妮弗·加纳 Jennifer Garner 饰)和异装癖同性恋雷蒙(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的帮助下,罗恩开始成立了一个叫做“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地下组织,为艾滋病人提供更多“非常规疗法”,很多患病的男同性恋亦求助于他。他的举动自然受到了药管局和药商的阻挠和施压。罗恩最终在1992年9月去世,离他被告知只剩30天可活已经过去了2557天。在这近7年时间里,他坚持不懈的与病魔、与药管局及制药商进行艰苦的斗争,享受真正活过的人生......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绝症病人如何努力求生并拯救成千上万面临同样境遇的人的故事,提名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男配以及获得大小29个奖项。
2018年7月24日 看过
议题更丰富的参考蓝本。
美国
兜售繁荣 豆瓣
作者: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每逢经济危机,寻找“复苏”和“繁荣”的良方,便成为那些“事后诸葛亮”的预言家欺世盗名的立身之本,而一些政府也经常病急乱投医,总是听信那些政策企业家兜售的“繁荣”政策,试图借此走出经济低谷。
然而,当“政策企业家”取代了真正的经济学教授,当庸俗的经济学偏方击败了严肃的经济学思想,当坏的经济学理论驱逐了好的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又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对真正的经济学家来说,是该坚守还是放弃严密的政策思考和谨慎的理沦研究?在这个被失望情绪笼罩的年代,谁才拥有真正的繁荣点金之手?在这本言辞犀利、视角敏锐的佳作中,经济学大师克鲁格曼以七十年代后的美国为样本,精辟分析了经济观点影响政策决策的过程,深刻揭露了其间所发生的种种怪象。对于当前一心追求繁荣的各国政府、致力于提供政策建议的学者乃至众多迷惑不解的公众而言,《兜售繁荣》的观点无异于醍醐灌顶。诚如书中所言,严肃的经济学家的思想不仅更能引导我们发现真相,而且会更有趣味。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豆瓣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
作者: [美国]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克鲁格曼在这本书中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从镀金年代的政治经济,直到布什时代的经济停滞。他认为,这是保守主义运动掌控美国政府的必然结果。
克鲁格曼指出,这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都是由组织化的政治运动所引导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
他在书中深入地探讨了美国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呼吁重新展开社会政策的公共辩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的作用,同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济不平等议题,以致错失改革良机。
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电影原声 豆瓣
5.7 (6 个评分) Brian Tyler / Danny Elfma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5年4月28日 出版发行: Hollywood Records
The album features the film’s original music composed by Brian Tyler (Iron Man 3, Thor: The Dark World, Furious 7, Now You See Me) and Danny Elfman (Spider-Man, Batman, Alice in Wonderland, Men in Black). The soundtrack will be released digitally on April 28, 2015 by Hollywood Records. A CD version will be coming out on May 19 and is now available for pre-order on Amazon.
影片故事承接上一集,钢铁侠研发的一个维和项目意外成为危机导火索,本来用于保护世界的奥创机器人却拥有了自我意识,扭曲的信念导致它掀起了一场意图灭绝人类的邪恶攻势。超级英雄们——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黑寡妇和鹰眼等面临着又一次艰巨考验,他们更因为各自理念发生争执,内部矛盾使得复仇者联盟几近分崩离析。随着奥创崛起,复仇者联盟必须重新站在一起面对前所未有的强大劲敌;一场遍布全球、独一无二的史诗冒险就此展开!
2018年6月5日 听过
叫你换人,连个连续的主题节奏都搞得乱七八糟。
美国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电影原声豪华版 豆瓣
7.7 (7 个评分) 亚伦·史维斯查 Alan Silvestr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8年4月27日 出版发行: Hollywood Records
Alan Silvestri,纽约着名电影音乐作曲家,早年以为低成本B级电影和电视剧配乐出名,1985年为暑期大片《回到未来》配乐,一战成名。他处理动作电影的音乐方式也创造了好莱坞的“重低音打击乐”派别,他常常光用电脑合成音效就完成整部电影配乐,而根本不用任何乐器,在乐界他甚至有“重击老大”的外号,堪称九零年代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作曲家。在九零年代后期Silvestri也开始重视乐曲情感深度。他为《阿甘正传》所作的配乐令人耳目一新,并获当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格莱美提名。
2018年6月5日 听过
End Credits写得与以往那类壮阔、欢腾的英雄气质主题都不相同。以不少重音描述悲剧情感,转折之间又凸显上扬的音调,意蕴上有困局中重新振作,再作争持之意象。你猜对了,这样的音乐就应该用在真正的《美国队长:内战》的故事蓝本上,这不仅是队长的战斗,这也是一场关乎所有人的战斗。
AlanSilvestri Marvel OST 美国
招魂 (2013) 豆瓣 TMDB
The Conjuring
7.3 (819 个评分) 导演: 温子仁 演员: 维拉·法米加 / 帕特里克·威尔森
其它标题: The Conjuring / 诡屋惊凶实录(港)
20世纪七十年代,罗杰(朗·里维斯顿 Ron Livingston 饰)与卡罗琳(莉莉·泰勒 Lili Taylor 饰)两夫妇带着他们五个可爱美丽的女儿,搬到了位于罗德岛哈瑞斯维尔的一幢旧宅居住。房屋虽然古旧沧桑,历史悠久,但是却让佩隆一家体会到回归田园的快乐与喜悦。谁知好景不长,接二连三的怪异事件相继出现,令女孩们惊声尖叫,也让佩隆夫妇的神经绷到极点。为此,他们辗转找到当时最负盛名的沃伦夫妇。
丈夫埃德(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饰)是天主教会唯一认可的驱魔师,妻子洛琳(维拉·法米加 Vera Farmiga 饰)则拥有窥见灵体的能力。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确定这座阴气十足的大房子的症结所在,而为了征得教会除灵的许可,他们必须深入期间搜集恶灵存在的证据……
2018年5月31日 看过
反正我不知道你们在吹温子仁什么。倒反让我看到《驱魔人》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让我对美国的杀巫梗产生了兴趣。
美国
泰利的街角 豆瓣
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作者: 艾略特·列堡 译者: 李文茂 / 邹小艳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内容简介: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图书,销量超出一百万册的屈指可数,此书即为其中一种。自1987年间世以来,《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一直广为众多关注城市贫民遭遇的学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所阅读,并对几代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咖啡馆哲学家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藉此书,很多人了解到美国都市中经济上被边缘化的黑人的困窘境地。有的人甚至在他们还从未听说过(或听说过但已忘记)作者名或书名时,已听说过此书中讲述的故事。
正是因为《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的经典性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我们也将此书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经典范例展示给大家。
伟大的街道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B.雅各布斯 译者: 王又佳 / 金秋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1
《伟大的街道》一书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百条街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街道有幸跻身“伟大的街道”之列,而在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与设计相关,哪些与设计无关。
《伟大的街道》正文中包含大量的街道平面图、剖面网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此外,作者还甄选了世界上50个不同的城市,分别将每个城市中方圆1英里范围内的街道平面绘制在图纸上,以方便读者比较。
寂静之地 (2018) 豆瓣 IMDb TMDB
A Quiet Place
6.2 (861 个评分) 导演: 约翰·卡拉辛斯基 演员: 艾米莉·布朗特 / 约翰·卡拉辛斯基
其它标题: 콰이어트 플레이스 / クワイエット・プレイス
人类遭遇神秘生物的威胁,这些生物会根据猎物的声音行动,所以人们必须在生活中噤声,否则就会被神秘生物追捕。伊芙琳一家人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在路上铺满细沙,小心翼翼地光脚走路,游戏时也保持绝对的安静,就连祷告和交流都只能依靠手语。尽管如此,神秘生物还是如影随形,无声的世界处处充满着令人窒息、难以预料的杀机。
2018年5月18日 看过
无声的设定独具匠心,构筑了一种比“未知”更具压迫感的恐怖。
恐怖 惊悚 美国
清算 豆瓣
Liquidated: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柔宛 译者: 翟宇航 / 宋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
金融崩溃——无论是垃圾债券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无所不能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
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第一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为文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重塑了美国企业的形象。他们的使命是创造股东价值,然而他们的做法和假设却会产生危机。通过将投资银行家的价值行动与市场建设和美国公司重组联系起来,《清算》一书揭示了华尔街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解读所遮蔽。
-------------------------------------------------------------------------------------------------------
媒体推荐:
就实地考察而言,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家通常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社会工作……然而,Karen Ho博士以经典人类学的方式开始了她的研究:融入背景,专心倾听,客观中立非评判的方式,然后试图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关于华尔街文化如何运作的“整体”图景。这种耐心的民族志分析呈现出一个迷人的景象,这甚至对大多数银行家来说都是新奇的。
——吉莉安·泰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Karen Ho是我的英雄。她的20世纪末投资银行家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虚张声势、冷酷无情和矛盾等特征。
——米切尔·阿沃拉菲亚,《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人类学家Karen Ho对华尔街投行的民族志书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打破华尔街的优越光环,揭示其脆弱、矛盾的一面,以及其企业文化和集体行动常常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和金融工作者和金融市场有关,也波及美国其他企业。虽然这本书名列人类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之内,但它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并将引起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以及任何试图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文化、实践与金融变革之间关系的人的兴趣。
——赖凯伦,《经济地理》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清算》一书对大型投资银行的运营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证实了读者的某些猜测:这些机构正在成为傲慢及坚不可摧的“宇宙主宰”,从业人员获得了难以理解的巨额收入和“做上帝的工作”的想法。然而,这也表明了金融社会学研究力量的逆转。本书有助于解释投行从业者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詹姆斯·G·卡里,《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全球各大银行工作的人来说,《清算》一书是必读的。事实上,即使是精英学校的教员,也开始质疑为何有这么多毕业生最终会投身金融行业。这本书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必读的书。”
——本·洛里卡,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权威排行Quant Net
《清算》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仔细观察了人们在华尔街成功或失败的方式,戳穿了很多关于市场运作的假设。”
——基尔·马丁,时代文学增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清算》提供了一个丰富详细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民族志…我在本科经济社会学课程中使用了节选,并向一位投资银行家推荐了该课程。
——Aaron Z. Pitluck,《工作、就业与社会》(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三块广告牌 (2017) 豆瓣 IMDb TMDB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8.7 (2169 个评分) 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演员: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其它标题: 쓰리 빌보드 / スリー・ビルボード
在女儿谋杀案过去几个月仍未找到肇事者之后,女主人公Mildred Hayes决定走出一招险棋:制作了三块广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镇道路上,牌上标语径直向当地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发问“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而当局长的二把手Dixon——一位有恋母情结、不成熟且有暴力倾向的警官参与调查这桩案件后,女主角同Ebbing小镇执法部门之间的战斗则愈演愈烈。
2018年2月26日 看过
一份不错的美国保守南部生活体验指南,可能是一段失败的教化叙述。
2018年2月26日 评论 一段没有说服力的教化讲述 - 首先,米尔莱德有缺点。失去女儿的伤痛、懊悔让他变得强硬、偏执。但不要忘记,是警局长期的“无能为力”、宗教人群的保守劝阻、家庭成员狭隘不解,加强了她所处的“与所有人为敌”的状态,于是有怀疑中先下手伤害牙医又拒绝承认的举动,另一面又看不惯那些挟持偏见欺负她的人,对这些敢做不敢认的孬种直接出手狠揍。当然,后来又跑去火烧警局,又伤害了对他好的矮个子。只是,她不是一个仅有仇恨的人,比尔发病时她语气变软,马上喊人,知道烧到了自己讨厌的杰克,她也非常后悔。她有缺点,但没到小镇人都有资格教育她的地步。 杰克的转变,是故事用于转折、点出叙述用意的要素。但这个手法显得有些无聊。也许,故事希望用杰克的转变,尝试说明米尔莱德对小镇其他人的偏激、仇恨没有道理,因为杰克这么坏的人,都有光明的另一面。然而,观众应该尝试思考清楚:杰克有很好的一面,看了头留给他的遗书,他转变了。但他能够代表小镇上其他的人吗?他的转变,能够为其他不少人的偏见狭隘、对罪恶隐忍甚至可能视而不见的态度开脱吗?如果米德莱尔不这么激烈的行动,有人真的记得去帮助她吗? 到了最后,故事铺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追查线索,也紧接上述叙述方向,再搭上米尔莱德对杰克的懊悔,最终消弭三个广告牌的做法,让那些“我同情你啊但你太极端啦”的声音更显得更加谨慎、正面。仇恨带来伤害的确不是好事,但是否只能将仇恨与追问事实两者捆绑在一起进行判断?没有三个广告牌,还有人记得这件事吗?杰克会有最后的转变吗?如果这个故事尝试鼓吹博爱消弭仇恨,那么米尔莱德也不应是观众教化目光聚焦的仅有所在。 一句话,一份不错的美国保守南方生活体验指南,但不是一段有说服力的教化讲述,如果它的确用力尝试这么做的话。
2017 女性 美国
独自打保龄 豆瓣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著 / 燕继荣 审校 译者: 刘波 / 祝乃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作者认为,民主质量的好坏或民主制度的绩效,可以从公民社会的状况得到解释;如果某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那一定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公民组织、公民行为等,总之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社区生活走向了衰落。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当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Bowling Alone"这个词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并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理论解释。在他看来,"独自打保龄"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豆瓣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Federal Reserve: A History
作者: [美]罗伯特· L. 黑泽尔(Robert L. Hetzel) 译者: 曾刚 / 陈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详细纪录了从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之时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书中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像是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20世纪周期性的货币动荡如何引起经 济动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央行的兴起与本质。
本书论述内容丰富,分析到位深刻,并且能够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意义。同时,本书紧扣时代主题,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系统性。
“观察货币政策与经济的互动,美联储无疑提供了最佳的样本。《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不仅覆盖时期长,经济史料也非常丰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扬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从金本位向信用本位过渡,是影响过去一百年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变迁最重要的事件。美联储的经历,恰好反映了人们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于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体系的演进过程及其背后的逻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黄益平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许多人有一错觉,就是认定人类社会历来就有央行主导货币发行和宏观调控。他们没想到央行只是现代现象,人类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时期既没有央行也没有宏观调控。美联储围绕货币政策的讨论历史可以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一点,并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央行,把握住看得见的手。"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美国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托马斯·帕特森 译者: 顾肃 东方出版社 2007 - 11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托马斯·帕特森教授的这部《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大学供政治学、法学和其他专业的师生广泛使用的教科书。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其基础理论和体制特点,包括宪政民主、联邦主义、公民权利,到大众政治的特色,包括公众意见的表达和政党政治、新闻媒体,再到其治理机构和公共政策,包括政府行政制度、司法体制和内政外交政策,都一一作了深入浅出的、生动的阐述,为我们研究美国政治法律体制及其文化基础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丰富材料。
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 豆瓣
作者: 卢卡斯·A·鲍威著 译者: 欧树军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前 言
人们通常把司法机关描述为一个与其他政府分支“相互平等”的分支,但就大部分美国历史而言,这种“平等”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中,恰切地把司法机关称为“最不危险的部门”,因为它既没有武力强制执行其判决,也没有钱换取服从。但是,1969年,当担任首席大法官16年之久的厄尔•沃伦退体时,“沃伦法院”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同时,也没有人再怀疑最高法院是一个与其他政府分支相互平等的分支。
在其简短的《沃伦法院与正义追求》1998年版首页上,哈佛大学教授莫顿.J•豪维茨写道:联邦最高法院“常规发布的判决改变了美国的宪法原则,并随之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这将“日益被视为美国宪法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革命性篇章”。大卫•奥布莱恩广受传颂的《风暴中心》开篇有个大标题,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最高法院现在的实际情况:“不再是‘最不危险的部门’。”
《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有两个目标:其一是促进在美国政治背景下讨论最高法院这一宝贵传统的复兴;其二是综合大量有关沃伦任职期间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及其裁决的书文信息,以取代以往的陈词滥调。虽然这两个目标基本上可以自圆其说,但每个目标的合理性也许需要在一开篇就有个简略的交待。
在像普林斯顿大学麦考密克法理学教席拥有者这样的重要人物领导下,联邦最高法院与政治相得益彰的最高法院学术流派一度蓬勃发展。执这一教席的人依次为:爱德华•s•考文、艾尔菲厄斯•托马斯•梅森和怀特•F•墨菲,哈佛大学的罗伯特•G•麦克洛斯基也位列其中。当时,政治科学家和法学家一样都对联邦最高法院产生了兴趣,各重要政治科学期刊也定期发表该流派的文章。但是,这一流派却在25年前消失了,我们也随之失去了对联邦最高法院的重要洞察。
律师和法学教授在本性上和专业训练上皆以联邦最高法院为中心,他们倾向于认为法律相对于大社会或多或少是自治的。政治科学家则更多地对此表示怀疑,他们通常认为联邦最高法院受制于大社会内部的各种趋势和压力。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变化席卷了整个学科。首先到来的是定量研究及其精确度的诱惑,但对那些不大迷恋统计学的人而言,接踵而至的是理论的变化。各政治科学院系似乎不时出现惊人的分裂:一些教员嘎吱嘎吱地咀嚼数字;另一些教员嘎吱嘎吱地咀嚼理论,没有一个关注政治本身。尽管这只是一个讽喻,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至少还有公法这一领域,其中心就在于把最高法院作为行使司法审查权的宪法法院—— 它离今天如此之近,以致显得不那么真实。
政治科学的转向将已经有点边缘化的公法进一步边缘化,并导致选择依据定量资料,或更可能是依据理论来分析法院的公法学者不断减少。在下述事实中.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政治学脱离最高法院分析的转向和公法的衰落:在麦克洛斯基于1969年去世后,尽管哈佛大学用他最杰出的弟子马丁•夏皮罗来代替他,但是,当夏皮罗于1974年重返加利福尼亚时,他并未做进一步的努力来保持现存的传统。同样,在墨菲退休后,普林斯顿大学也听任麦考密克教席空缺。今天,发表在政治科学期刊上的一篇关于最高法院和政治的非定量文章,就像法学期刊上的物理学文章一样显得突兀不堪。
1969年,政治科学家乔尔•格罗斯曼和约瑟•坦嫩华斯把他们编辑的那卷《司法研究前沿》的主打论文命名为“迈向公法复兴”。很不幸,他们的乐观不合时宜。事实上,公法正在滑向深渊:考文和麦克洛斯基去世了,梅森退休了,墨菲众多的学术天分也正将其引向别处。
近来,夏皮罗在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政治科学:学科状况II》(资深教授回顾各自领域的文集,Ada Finifster,ed.,1993)修订本中,多次提到公法“非常成问题的状况”。夏皮罗总结和分析了公法不幸的状况:“令人震惊的是,包
括哈佛、耶鲁、芝加哥、密西根和斯坦福在内的许多顶尖政治学系里都没有主要从事公法教学的资深人士。”就在不久前,墨菲的退休使普林斯顿也名列其中。尽管如此,由于美国政治学者停止与其公法同行讨论,这使人真实地感觉到公法的内部毁灭已无关紧要。“公法因此缩成了一个边缘化了的宪法——最高法院隔离区,其他政治科学家几乎不感兴趣。”为他的想法完整起见,夏皮罗也许还应该加上:“并且法学教授对它也没有兴趣”(法学教授早就不再看他们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同行写的东西了)。
正如夏皮罗所言,尽管政治科学内部的转变很大,但沃伦法院本身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同样重要的原因之一,用夏皮罗的话来说,这个困境即“好几代博士被消耗了”。沃伦法院激励了年轻一代律师,吸引了更多学生学习法律。同时,当“不再相信任何超过30岁的人”成为一代人的口号时,70多岁的厄尔•沃伦和威廉姆斯.O•道格拉斯却成了大学校园的偶像。对公法感兴趣、本来可能进政治科学院系的学生大都转投法学院。原因很简单,沃伦法院是最刺激的地方,宪法在法学院也处于一枝独秀、无可挑战的金字塔尖(联邦最高法院对使宪法史边缘化的现在和将来的潜在承诺)。结果,政治科学院系公法的招生受到严重限制,公法学术水平也持续下降。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最高法院在很大程度上落到了法学教授的手里。就法学院的训练和社会化程度而言,这意味着政治事件在解释判决行为和结果时被赋予了一个微乎其微的角色。
本书试图复兴这一最高法院学术流派,该流派关注最高法院裁决与全国政治之间的关系。通过寻求对联邦最高法院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进行解释,我完成了一个学术性(并定期从业的)宪法律师的任务,这(极大地)受益于我为威廉姆斯•O•道格拉斯作助手的经历(在本书书末所述事件后的那一年)。作为一名律师,我审视了案件的独特事实,审视了律师现成的和已经提出的论据.审视了大法官用以回应的法律手段,这些手段受以前判决以及九人团之内制度和个人安排的影响。我用政治科学和历史的眼光补充律师的看法。制度安排至关重要,判决不会在真空里产生。法律不仅仅是政治,但法官们清楚其判决的政治背景,与其他每个人一样,他们也受到了美国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辅以法律和律师的眼光,司法决策的政治科学会更好;辅以政治科学的眼光,宪法律师职业也会更好。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理解这种协作。因此,在重要性上,我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新颖、也不惊人,但是,我们还理解这种协作吗?这一点不再清晰。因此,在另一种意义上来看,既然我所采用的方式在超过1/4个世纪以来都很罕见,就肯定会有些与众不同之处。
法学院和政治科学系都有一些年轻学者致力于法学和政治科学的结合,我乐于加入他们的行列。曾经有过宪法律师和他们政治科学领域的学术同行阅读、理解并受益于彼此作品的时光,我期待它的重现。
事实上,关于沃伦法院的很多信息,尽管公众不知晓,但最高法院的学者已经知悉。然而。没有人试图把这些信息综合成一部全面的历史,我这样做是希望即便是专家。也要以新的视角看待联邦最高法院,处处留心新的动态。
为什么还没有一部综合的沃伦法院历史?这有很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似乎一提到沃伦法院,每个人就都变成了党派分子。结果,沃伦法院的支持者和诽谤者同时非常有代表性地把它定型化了,以至于它实际上是什么和做过什么都成为快速概念化的牺牲品。关于沃伦法院的文献资料的最主要特征是一味地欢呼雀跃、歌功颂德,作者们通常对联邦最高法院大加赞扬,尽管有些人开始以蔑视的态度埋葬它。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沃伦法院都是今天的一个窗口、一块确定正误的试金石,这种方式对律师和政治科学家是有用的。人们必须意识到,与塔夫脱法院或者富勒法院一样,沃伦法院已经成为历史。过去在沃伦成为首席大法官时就在教书、现在仍在教书的那些人,早就有资格退休了;所有不超过50岁的教师,都是在沃伦退休后进入研究生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沃伦法院也应该像其前任们一样,值得从更远的距离进行历史观察,而非工具性地服从于当代的政治目的。
我坦承自己曾是个盲目拥护者,我赞美自由主义的胜利,并对其退缩感到沮丧。但是,多年的学术生涯给了我不同的看法。我的工作既非欢呼也非嘲笑,而是理解与解释。1964年的选区重划案(Reapportionment Cases)或者1966年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Miranda v.Arizona)判得对不对,对我而言不再紧要;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Board ofEducation)则不同,它的正确判决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对所有案件而言,都应该理解联邦最高法院为什么这样决定以及它试图如何决定。我们是否赞成判决与它们的重要性无关,也与作用于联邦最高法院产生这些判决的力量无关。
沃伦法院行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存在巨大的解释性争议,但也有重要的一致性观点。学者们似乎同意,沃伦法院由一群强有力的、有天赋的人组成,他们比其前辈们更加追求平等主义,也更同情个人权利主张;他们更愿意介入有争议的论战,更倾向于不受以往传统的羁绊,更相信国家解决方案优于地方解决方案。我关心的不是这些变化的好坏,而是它们从何而来、走了多远以及它们最终如何遭遇限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希望避开法学教授们以联邦最高法院为中心的研究传统,把联邦最高法院作为三个相互平等的政府分支之一,因为这三个分支都对美国政治及其文化思想潮流产生影响,并受之影响。
本书的写作离不开桑迪•莱文森的友谊与鼓励,他是麦克洛斯基的另一位杰出弟子,20年的光阴证明,他实乃理想之同事。得克萨斯大学政府系延长了对我的一项联合聘任,否则我也不可能写作本书。系主任吉姆•菲斯肯最先促使我教授一门关于最高法院的课程,其后他又不断鼓动我把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书。
在写作如此庞大的一本书和讨论范围如此广泛的判例(大多数是宪法性判例,尽管联邦最高法院的非宪法性裁决在数目上远远超出更为重要的宪法性裁决)的过程中,我得益于很多朋友无偿的帮助和建议。桑迪•莱文森、迪克•马克维茨和H•w•佩里不止一次地阅读了本书的每一页。汤姆•克拉特马克阅读了本书大部分章节。本书写到一半时,我遇到了怀特•墨菲,他给了我很多评论;更为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一个接触其知识宝库的机会。沃尔特•迪安•伯纳姆、乔治’迪克斯、辛迪•埃斯特伦德、马克•格根、杰克•格特曼、马克•格雷伯、萨姆•伊萨克罗夫、道格•莱科克、大卫•拉班、乔丹•斯泰克和查尔新.艾伦.怀特在其各自的专业领域对本书的各个部分做出了评论。我很想说所有可能遗留的错误都是他们的,但恐怕还是我的。
塔尔顿法律图书馆的一贯兢兢业业的优秀职员罗伊•莫斯凯为我的写作作出7惊人的贡献。我特别感谢政府文件管理员芭芭拉•布里奇斯、参考部的马林•鲁滨逊和负责汤姆•克拉克文件的档案管理员迈克.维德纳。我同样受惠于大卫.冈恩,他后来离开了塔尔顿,前往私人部门就职。我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塔尔顿法律图书馆职员的谢意,他们真是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我的长期秘书康斯薇洛-埃金记录了对我很有意义的草稿,并把它整理成了出版者希望看到的样子。她也发现和纠正了很多我在多次检查中都没有发现的错误。
除了我的朋友们之外,我必须提到两位年轻学者,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的宪法历史学家迈克尔-克拉曼和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科学家杰拉尔德’罗森堡,他们写出了关于联邦最高法院与社会变革的重要作品。他们的著述时而与我的重合,并一直帮助我澄清和阐明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在我与他们中的一位或者另一位(或者两位都) 意见不合的时候。他们的影响遍布全书,即便在随后的注释中未予注明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麦克洛斯基和墨菲的作品给我的启示,我还可以回想起30年前我读他们的书时那种“这就是学问”的感觉。
最后,用一句话说说尾注。经过挑选,本书的注释很少,一般用于直接引用,几乎很少用于其他情形。最后的参考书目是对那些提供了很大指导的资料来源的答谢。引用最高法院判决之处没有注释,判例索引提供了相应的引证。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豆瓣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作者: [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 译者: 赵晓力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他们恨大选被有钱人主宰;他们更恨虚假的政治辩论,越来越远离选民的实际关切。
19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困,长期陷入对立的意识形态论战,无暇推动国家前行,“解决问题的政治”衰落了,民众对政府日益失望。
美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美国人面临一次抉择:要么重打旧仗,要么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E.J.迪昂摒弃了权威的党派意见,切入了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核心,发现双方都挥霍了他们最宝贵的驱动力。不过作者拒绝失望,因为他还指出,通过了解我们最近的过往,美国人如何得以广泛地恢复对共和党的忠诚感、对民主党的信任感。《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不仅有着选区领袖的现实态度,对于公共辩论中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评语(National Book Awards)
精彩,富有见地……迪昂经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受够了,因为政客们对他们撒手不管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视野开阔,内容缜密……一部尖锐的作品……在没有罗纳德·里根、冷战和新政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是如何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本书堪称指南。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书必定成为美国政治史的经典。
——《纽约日报》(Newsday)
为什么当代的政治辩论与分歧会曲解美国的议题,本书作出了机敏而有趣的分析。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关于我们最近在智识上的纷纷扰扰,很难想象还有比《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更出色的记录了。此书博学多识、对各派观点又都抱有同情……迪昂先生下笔生动有神,堪称一流报人;学识深厚,颇具博士风范。他的确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部评论令人激动,它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政客、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以不相干的意识形态论据互殴。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他们没能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做出回应。
——《外交》(Foreign Affairs)
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烦恼不堪?本书的分析丝丝入扣,不容错过。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大本营)
迪昂富有魅力,他这本睿智的好书应当一读……他有着犀利的洞见,每个热心公益的人留意此书,都会从中获益。
——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保守主义大师)
迪昂精彩的现代政治观念史……对各派都有公正的批评,并为九十年代的新政治上了简明的一课:严肃起来。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
历史学家应该会嫉妒这本书。它以全面、详细的论证,阐明了我们政治史的一个重大主题。
——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这部国家图书奖的入围之作,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迪昂探讨美国制度哪里出了问题,并为美国政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回应那些“不耐烦的大多数”的怒气。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美国的城市政治 豆瓣
City Politics
作者: [美]丹尼斯·R.贾德 / 托德·斯旺斯特罗姆 译者: 于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 - 7
城市,上承国家的政治理念,下启地方的治理系统;城市,既要完成经济繁荣的目标,又要调和集团竞争的纠纷。
在联邦制下的美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特殊性更是将城市变为了明争暗斗的政治竞技场。本书以“城市政治的起源”“城市危机”和“分裂的大都市”三部分为主线,用十五个章节追溯了城市在政治变革下的沉浮,分析了城市所历经的政治分化,并且探讨了工业化、移民、种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
政治本就是一场包罗万象的大戏,更因城市的桎梏而险象环生。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7年7月9日 已读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