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赢者通吃的政治——华盛顿如何使富人更富,对中产阶级却置之不理 豆瓣
作者: 陈方仁,格致出版社,雅各布?S.哈克 保罗?皮尔森 译者: 陈方仁 格致出版社,F_格致出版社 2015 - 5
《赢者通吃的政治:华盛顿如何使富人更富,对中产阶级却置之不理》揭示了本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的真正元凶——日益扩大的美国大众与富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本生动而令人兴奋的书里,两位著名的政治学家Jacob S. Hacker和Paul Pierson令人信服地证明:通常被认为应该对经济危机负责的因素,如外国贸易和金融全球化、工作场所的技术变迁等大部分因素,其实与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真正元凶是美国政治。他们指出: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目前的经济危机,说明政府为富人做得太多,而在维护中产阶级利益方面做得太少。赢者经济,其实是赢者政治的直接后果。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豆瓣
作者: Freedom Writers / Zlata Filipovic Main Street Books 1999 - 10
Straight from the front line of urban America, the inspiring story of one fiercely determined teacher and her remarkable students.
As an idealistic twenty-three-year-old English teacher at Wilson High School in Long beach, California, Erin Gruwell confronted a room of “unteachable, at-risk” students. One day she intercepted a note with an ugly racial caricature, and angrily declared that this was precisely the sort of thing that led to the Holocaust—only to be met by uncomprehending looks. So she and her students, using the treasured books 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and Zlata’s Diary: A Child’s Life in Sarajevo as their guides, undertook a life-changing, eye-opening, spirit-raising odyssey against intolera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They learned to see the parallels in these books to their own lives, record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diaries and dubbing themselves the “Freedom Writers” in homage to the civil rights activists “The Freedom Riders.”
With funds raised by a “Read-a-thon for Tolerance,” they arranged for Miep Gies, the courageous Dutch woman who sheltered the Frank family, to visit them in California, where she declared that Erin Gruwell’s students were “the real heroes.” Their efforts have paid off spectacularly, both in terms of recognition—appearances on “Prime Time Live” and “All Things Considered,” coverage in People magazine, a meeting with U.S. Secretary of Education Richard Riley—and educationally. All 150 Freedom Writers have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and are now attending college.
With powerful entries from the students’ own diaries and a narrative text by Erin Gruwell,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is an uplifting, unforgettable example of how hard work, courage, and the spirit of determination changed the lives of a teacher and her students.
The authors’ proceeds from this book will be donated to The Tolerance Education Foundation, an organization set up to pay for the Freedom Writers’ college tuition. Erin Gruwell is now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where some of her students are Freedom Writers.</p>
自由作家 (2007) 豆瓣 TMDB
Freedom Writers
8.4 (80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演员: 希拉里·斯万克 / 帕特里克·德姆西
其它标题: 프리 라이터스 다이어리 / フリーダム・ライターズ
  爱林(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饰)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担任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
  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
夜行者 (2014) 豆瓣 Min reol TMDB
Nightcrawler
8.1 (612 个评分) 导演: 丹·吉尔罗伊 演员: 杰克·吉伦哈尔 / 里兹·阿迈德
其它标题: Nightcrawler / 头条杀机(港)
路易斯(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是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整日干的尽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一次偶然中,他目睹了摄影记者工作的场面,从中觅得商机的他决定自己干上一票。
路易斯购置了摄像装备,通过窃听警方无线电的方式抢先一步到达犯罪现场进行拍摄,再将摄像资料卖给晨间新闻制片人妮娜(蕾妮·罗素 Rene Russo 饰)换取酬劳。在尝到了几次甜头之后,路易斯招募了里克(里兹·阿迈德 Riz Ahmed 饰)作为搭档,准备“扩张”自己的事业。渐渐的,普通的车祸或火灾现场已经无法满足路易斯和妮娜的胃口,他们需要的是更血腥、更劲爆、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场面,为了得到珍贵的一手资料,路易斯甚至不惜“亲自动手”。
2019年3月6日 看过
低学历自学成才的欧美民粹土老板。有人说这是变态版美国梦。其实这只是美国梦无情原子化个人主义的一体两面。来996工作吗?要命的那种。
惊悚 美国
活死人黎明 (2004) 豆瓣 TMDB
Dawn of the Dead
7.2 (273 个评分) 导演: 扎克·施奈德 演员: 萨拉·波莉 / 文·瑞姆斯
其它标题: Dawn of the Dead / 活死人凶间(港)
看似平凡的一天,护士安娜(莎拉·波利 Sarah Polley 饰)正准备和丈夫路易斯(Justin Louis 饰)共享快乐的周末,却不知一场恐怖、致命的瘟疫正在大肆蔓延。被瘟疫感染的丧失人性,转而变成嗜血如命、残暴无情的活死人。安娜的丈夫和女儿薇薇安(Hannah Lochner 饰)无一幸免,她侥幸从家中逃生,却发现整个城市都已变成活死人的天下,幸存者所剩无几,眼前的世界宛如人间地狱。是时瘟疫蔓延全球,各国都已陷入瘫痪状态之中。
安娜驾车一路逃亡,最终与警察肯尼斯(文·雷姆斯 Ving Rhames 饰)以及其他几名幸存者躲在一家购物中心内。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长久的避难场所,活死人闻风而至,时刻都有冲进来的危险。安娜他们必须团结一心,逃出生天……
2019年3月4日 看过
补番文本级别的僵尸电影经典,现在看来像是一段游戏剧情速攻流程。僵尸文化的跨介质传播,反过来看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丧尸 恐怖 惊悚 美国
权力精英 豆瓣
作者: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许荣 / 王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 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做出贡献。
本书是米尔斯的又一部代表作。 这一次,米尔斯将研究对象锁定在美国的上层社会或曰 统治阶级的身上,只不过,米尔斯认为用“权力精英”一词可以更好地对美国社会的权力状况做出恰当的分析。
白领 豆瓣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周晓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一部论述20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1951年出版后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启迪之作”。它在首次出版之后的这些年里,成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读者。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一,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兴起与该阶层变化的历史;其二,它能校正国人对中产阶级种种不正确的估量,起码打消人们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7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
右派国家 豆瓣
The Right Nation: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 /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译者: 王传兴 中信出版社 2014 - 3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美国“另类”在哪,这种“另类”所来何处,又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右派国家》对此做出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答。
——刘瑜,著名学者
《右派国家》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 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最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的政治运动。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豆瓣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译者: 王水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9年2月26日 已读
以民族志方式呈现一所美国私立高中的新精英养成流程。秘密在于:通过各类仪式实现身体规训,明确一个必须服从、融入并自在于其中的等级秩序,在暗示认知中神化群体,强调在经历中养成一种对多层人际关系的自觉,从而学会攀爬等级阶梯获取提升。本书最可贵之处,是能结合理论为这种养成法提供连贯的逻辑分析:既然要维持等级制,阶层、种族、性别平等就不可能,核心养成对象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需舍弃出身、知识、品味占有,而转向一种投机取巧的“思维”培养,拥抱文化平等主义,学成一套归因话语,以个人主义奋斗的口吻将持续、秩序化的不平等归结成个人际遇、选择差异,最终模糊不平等背后的阶层原因。作者的研究执行力极强,如果他不能深入许多受访者的生活细节之中,一些处境差异分析根本无法完成。
人类学 政治 教育 教育社会学 文化研究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19年2月18日 已读
扎实得让人感动的田野调查搭上定量数据,描绘新一代尝试实现社会流动之际,所遇到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社区资源、公共参与中的全方位阶级差距。工人阶级子弟历经产业转移、新自由主义扩张后越渐遭遇隔离,在贫穷、不公、厄运之中每况愈下,人人平等的美国梦已成遥不可及的幻想。不仅展现了代际间的成长环境差距,甚至阐明了右翼民粹政治崛起的社会基础。读着既感知识充沛,又觉并无新见:产业人群造无情抛弃、收入分配不公倍增、阶层固化人群隔离、社会资源准入限制、公共参与力量不均甚至公正丧失,这些美国issue,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吗?
必须专门提及:本书的翻译多处应用网络口语,用以翻译粗口原话合适不过,但为了下笔爽快在正文里写下“撕逼”这种攻击性的词句,既不恰当也不严肃,希望出版方正视。
平等 政治学 教育 新自由主义 民主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毁誉参半。贡献在于实锤揭露教养假设从求证失败到直接“转正”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教养假设错将相关当因果,并引起读者对群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视。但作者尝试理论化的过程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假设社会到家庭的影响而否定相反的通路,无法为她的性别规则理论提供有力的原因解释,导致一系列倒果为因的错误,还落下鼓吹刻板印象、拒绝进步文明的嫌疑。最终也让她的批判立场弱化了很多。
心理学 教育 美国 育儿
海王 (2018) IMDb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Min reol Bangumi
Aquaman
7.1 (1610 个评分) 导演: 温子仁 演员: 杰森·莫玛 / 艾梅柏·希尔德
其它标题: Aquaman / 水行侠(港/台)
许多年前,亚特兰蒂斯女王(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和人类相知相恋,共同孕育了爱情的结晶——后来被陆地人称为海王的亚瑟·库瑞(杰森·莫玛 Jason Momoa 饰)。在成长的过程中,亚瑟接受海底导师维科(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的严苛训练,时刻渴望去看望母亲,然而作为混血的私生子这却是奢望。与此同时,亚瑟的同母异父兄弟奥姆(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饰)成为亚特兰蒂斯的国王,他不满陆地人类对大海的荼毒与污染,遂谋划联合其他海底王国发动对陆地的全面战争。为了阻止他的野心,维科和奥姆的未婚妻湄拉(艾梅柏·希尔德 Amber Heard 饰)将亚瑟带到海底世界。
宿命推动着亚瑟,去寻找失落已久的三叉戟,建立一个更加开明的海底王国……
2018年12月28日 看过
音乐出乎想象的好,场景、画面的视觉效果很好。故事架构很简单,却有力地抓住对“英雄”两个字的诠释。
DC 美国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帝国之河 豆瓣
Rivers of Empire: Water, Arid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
作者: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译者: 侯深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一部讲述水与对水的征服的历史。作者力图通过两个途径来破解既有的美国西部神话:一是发现、分析自然,特别是自然中的水,在西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二是超越西部,在一个远为宏阔、久远的时空中理解西部的水与人类的关系,考察水与水控制的历史。这两个途径在流淌的水中“合入其流域的独圈”,映现出横亘于西部大大小小的水坝、沟渠上方的主题:通过技术与资本成就的对自然的主宰,与掌握技术与资本的人对其他人的控制相始终。
本书自出版以来,即引起极大争议。赞誉者将之视为环境史与新西部史学的绝妙之作,批评者则往往认为其论点过激。然而无法否认,此书无论文字还是论述均属上乘,迄今为止仍是环境史、西部史以及其他美国史学者的必读书。
怪诞行为学 豆瓣 Goodreads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7.9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艾瑞里 译者: 赵德亮 / 夏蓓洁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是什么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经济看走了眼?是什么让人们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借贷?非理性是如何驱使我们作出决策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和*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远非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美。
本书是《怪诞行为学》的升级版。书中,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将心理学引经济学的研究中,用实验的方法彻底颠覆了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观,告诉我们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非理性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在增订部分中,针对非理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并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作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可预测的非理性”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制定出摆脱当前经济危机的*政策。学会驾驭非理性,才是理性的始!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按理说,主流经济学指出行为经济学实验范围局限,结论能否推广至全社会的批评是恰当的。只是,在打脸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市场调节”等迷思假设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成果已然足够。全书某些章节的个别案例有单因素诠释之嫌,但如兴奋状态下决策、预期改变认知、财务安全界线不明确导致目标置换等论述,很能引人深思。末尾剖释次贷危机的文章清晰全面,很有质量。
丹·艾瑞里 心理学 经济学 美国 行为经济学
至上的美德 豆瓣
Sovereign Virtue
作者: [美] 罗纳德·德沃金 译者: 冯克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罗纳德•德沃金。《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收录德沃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思考政治哲学理论问题与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十四篇,关于道德价值的多元与共同体生活的相容性的论述,是《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亮点。
最高法院的阵形 豆瓣
The Supreme Court Phalanx
作者: [美国] 罗纳德·德沃金 译者: 刘叶深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 3
2005年,布什提名约翰·罗伯茨和萨缪尔·阿里托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们普遍预测这将导致最高法院急剧右转。但是,没有人想到,这一过程如此迅疾,如此具有革命性。在本书中,德沃金考察了罗伯茨、阿里托的提名听证会,认为听证程序现如今已经形同虚设;他并考察了罗伯茨上任以来最高法院作出的“5比4”判决,指出,两位新任的大法官与安东宁·斯卡利亚、克拉伦斯·托马斯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集团,志在重新改写美国宪法。他们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保守主义司法原则的指引,而是受党派的、文化的或许是宗教的忠诚所驱使,蔑视传统,蔑视先例,甚至蔑视法律推理,以偷偷摸摸的方式开始推翻几代大法官建构起来的宪法核心原则。
德沃金警告说,美国宪法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可能正在到来。
权力之路 豆瓣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The Path to Power
作者: [美] 罗伯特·A.卡洛 译者: 何雨珈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5
《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
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第一部《权力之路》,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三十二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