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图画书的讲读艺术 豆瓣
作者: 陈晖 明天出版社 2016 - 4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与同龄研究者相比,陈晖老师的分析视角丰富得多。她的书对每一种讲读理论层面、每一本图画书的分析都力求齐全,但加法做得过多导致同义表述堆叠,文字反而显得枯燥。不过,对比某些研究者容易出现价值误判、穿凿附会,她的单本分析更加准确(《快活的狮子》是典型例子)。她的整体思路也不难总结:明确快乐是讲读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尊重儿童的认识判断,不将成人的分析成果、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强加于讲读过程,对艺术元素的鉴赏作适当引导,不强求儿童一次发现所有艺术细节,注意针对不同故事的气氛、体裁采取不同的讲读语调等等。
儿童文学 图画书 图画书理论 图画书研究 图画理论
说说图画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佩里·诺德曼 译者: 陈中美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内容简介
图画书的图画和文字既互相限定,又互相补充,是这两种不同艺术传达形式的奇妙组合。本书的核心是探讨图画书的艺术本质,即图画和文字是如何协同运作的,论及三十多部经典图画书的数百幅插图:
《野兽国》《午夜厨房》《在那遥远的地方》《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
《雪人》《小房子》《旅之绘本》《诺亚方舟》《霍顿孵蛋》《比得兔的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魔法师的奇幻花园》……
许多关于图画书的讨论都集中在内容和教育功能上,而诺德曼的研究则把焦点放在图文特质上。全书共十章,*章用符号学理论概述图画传达信息的方法。第二章到第六章集中探讨视觉信息,从整体到细节。第六章里还探讨了系列图画之间的意义关联。第七到第九章探讨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第十章谈到优秀图画书的隐含意义——让我们更具人性化,了解和热爱这个世界。
图画书宝典 豆瓣
A Picture Book Primer
作者: [美]丹尼丝·I.马图卡 译者: 王志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
《图画书宝典》是一本从美国引进的图画书理论专著,作者为丹尼丝•I. 马图卡,译者为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老师。这部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图画书的概要及发展简史、图画书的结构、图画书的设计、图画书的类型和体裁、图画书文与图之间的关系、图画书与儿童、图画书的社会关系、图画书的应用等,内容完整且简明扼要。
2022年1月13日 已读
一本真正能让普通读者直观地理解图画书全方位知识的普及读物,从图画书的类型、历史、结构、设计谈到图画书的社会影响和争议,把图画书放在一个动态、互动的社会环境里作深入探讨。丹尼斯的态度非常开放,她不停提醒读者在了解图画书的基础层面以后,一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和审美标准,不必盲从权威、经典、大奖的方向。确实,经典不一定适合当下,但有问题的经典不必需回避了之。争议与影响的章节对于某地的读者而言更显宝贵(国内的理论研究就根本没有这个视角):非常遗憾,某地的教育总是倾向将故事文本与现实社会隔绝开来,儿童少年无法从文本阅读中反思社会,从而形成多元、非偏见的价值观。最后吐个槽:封底第一条推荐语不就在批评别的推荐语吗嘿嘿
图画书 图画书理论 教育 理论 童书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豆瓣
作者: 彭懿 接力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是一部教读者如何阅读和欣赏图画书的阅读指南。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对图画书这一图书门类的介绍,下篇选择已经在国内引进出版的60余部世界经典图画书进行了精彩解读,附录不仅包含图画书重要奖项的介绍和权威推荐书目,还为读者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主题索引。
从外在形态、艺术表现到故事内容,本书对一百多年间世界经典图画书进行了专业系统的记录和独到有趣的解读,并通过精美别致的书籍形态,表达了对于图画书的爱与知,可谓一部读懂图画书的百科全书。
掌握了本书所讲的图画书阅读技巧,你会知道一本薄薄的图画书为什么值得细细品味,如何品味,还会从那些已经阅读过的图画书中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情节、细节与妙趣,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阅读和理解图画书。
无论你是孩子,还是初为父母,或者人生过半,《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都能带你透过图画书的图文和艺术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对图画书的技法总结还是有一套经典理论的。只是彭老的年纪的确是大了,对于新世代的思想知识敏感度太低,因此许多分析视角就难免显得陈旧,不少篇目的详解分析简直可谓辣眼睛。再用这些观念去教育下一代显然是不行了。最后还是尊重一下老前辈的开拓贡献吧。
图画书 图画书理论 图画书研究 彭懿 教育
幸福的种子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居直 译者: 刘涤昭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 - 9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的一部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童年成长、育儿经验、以及从事童书出版行业的深刻体认,系统介绍了图画书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了当今许多育儿迷思,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教家长和教师如何为孩子挑选优秀的图画书、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使“亲子共读”的幸福画面,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永难忘怀的温馨回忆。
说来听听 豆瓣
作者: [英]艾登·钱伯斯 译者: 蔡宜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
“说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能够将读过的书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本书正是一本专为广大老师、家长、图书馆员以及儿童阅读推广者所写的实用工具书,它引导读者思索,如何让“阅读”产生意义,怎么“读书”、怎么“与他人讨论”所读的书,以帮助儿童恰如其分地谈论自己阅读过的书以及听明白别人的发言。
本书*精彩的地方是收录了班级读书会的讨论实例,藉由第一手的实务记录,说明阅读讨论进行的概念、流程与基本架构,是一本很好的阅读分享指南,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快速进入状态,自主而愉快地阅读。
儿童绘本创作指南:讲故事的视觉艺术 豆瓣
Children’s Picturebook
作者: [英] 马丁·塞利斯伯里 / [英] 莫拉格·斯特尔斯 译者: 李文娟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8
儿童绘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那么如何做出一本成功的儿童绘本?在本书的七个章节中,详细阐述了创作儿童绘本的各个关键性阶段,包括构思故事、视觉语言表达、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图书的设计。其中还有对行业中接触的儿童插画书作者的访谈,以及对他们作品的介绍。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世界各国儿童绘本的发展现状,描述了童书产业的土壤与背景,并对未来儿童绘本的创作开发提出了指出了方向。
儿童绘本是我们接触到的最早的书籍,它们构成了出版业一个重要的、不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部门。但是,为孩子们制作一本成功的图画书需要什么呢?在七章中,这本书涵盖了构思叙事、创造视觉语言、发展故事板和设计绘本的关键阶段。这本书包括对主要儿童插画家的采访,以及他们工作的案例研究。这些绘本和艺术家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古巴、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新加坡、韩国、西班牙、台湾、英国和美国。在这本书中,Martin Salisbury和Morag Styles向我们介绍了儿童绘本的世界,为这个行业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同时探索了成功绘本创作的关键概念和实践。
画里话外01 豆瓣
作者: 陈晖 / [法]苏菲·范德林登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5
《画里话外》为国内具有开创性的图画书研究MOOK,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图画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陈晖,欧洲备受赞誉的童书评论家苏菲·范德林登,美国童书界“活百科全书”伦纳德·S.马库斯三国学者主编,每期聚焦一个主题展开研讨与分享,旨在为海外与国内图画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架起桥梁,为图画书研究者、评论者、创作者提供表达平台,提升图画书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爱好者的鉴赏能力。本书为01期。
“想象”是故事的根基,也是儿童精神、思想艺术精髓和生命力之所在。这本书以“儿童的想象”为主题,邀请三位主编以及朱自强、唐亚明、熊亮、凯蒂·克劳泽等研究学者、资深编辑、图画书创作者分享研究及创编经验,以多部大师经典作品为例,在图画书中“儿童想象”的内容表达、“儿童想象”的隐喻性元素的运用、图画书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等多个方面解析图画书的创作、编辑与赏读。
构图的艺术 豆瓣
Mastering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to Dramatically Improve Your Painting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罗伯茨 译者: 孙惠卿 刘宏波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 1
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是静物还是风景,所有伟大的画作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成功的构图。如果缺少这个特点,就算是最吸引人的物象,在画面上也只能呈现出平淡无奇的效果。
《构图的艺术》提供一系列经过证实的方法,将绘画过程中这个关键步骤的秘诀传授给你,让你无论何时都能在绘画时设计出相当出色的构图。艺术家伊恩·罗伯茨用他超过40年的绘画以及教学经验,向你展示怎样进行构图。
在起稿之前,仔细的画面规划可以大大改善你的作品。跟着示范一步一步做,你将会掌握许多相当实用的构图技巧:怎样选择合适的参照来创建一定范围内的缩略构图;怎样将画作中的构图归类为八种常见的构图方式;怎样用一个取景框来做测定,裁剪和架构出大量物体问色调关系最为和谐的画面;怎样通过画面中明暗关系、色调之间的变化来分析画面;怎样将注意力集中于画面上。
当你学会使用这些技巧来构思你的绘画作品后.你的画作将有明显的改善。你所选择的架构将驱使你更加大胆地进行绘画。《构图的艺术》将带领你一起探索作为艺术家的真正潜能,并且享受绘画创作所带来的愉悦。
视觉游戏 豆瓣
Picture Thi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莉·邦 译者: 卫俊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2
多位凯迪克金奖得主倾力推荐,生动讲解视觉叙事原理;25周年全新修订纪念版,提高视觉素养的实用宝典!
◎ 编辑推荐
☆ 畅销欧美25年,全新修订珍藏纪念版。
这是一本可以供任何对图像和设计有兴趣的人阅读的书,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识别图像中的视觉要素,提高视觉素养。
☆ 结合日常生活讲设计,设计原理不再枯燥乏味。
在本书中,你不仅可以在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的故事里深入地了解形状、线条、空间甚至色彩的力量和微妙之处,还可以从作者创作的得过童书大奖的绘本中学习到将核心图像原理运用到创作中的技巧。
☆自由阅读、轻松理解,全面掌握图像叙事方法。
本书适宜各个年龄段及各种绘画水平的读者。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欣赏这本书优雅的文字与图像组合的同时,还能从其简洁的实例和对视觉传达形式的深刻分析中受益良多。
◎ 内容简介
这斜线为什么引人注目?曲线为什么让人平静?红色为什么让人觉得热,而蓝色让人觉得冷?如果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才华横溢、见解深刻的作者莫莉·邦来为你深入浅出地解读吧。
在本书中,作者借助自己创作《小红帽》插图的实际例子,生动地讲解了图像视觉构成的基本原理、图像影响情感的机制以及图像中的元素是如何赋予作品讲述故事的能力等丰富的内容。在书的最后,作者还以自己的绘本作品为例,从插画角度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前文所讲的内容。
◎ 名人推荐
“想象力丰富,让人印象深刻。”
—— 诺姆·乔姆斯基,现代语言学之父,麻省理工学院荣休教授
“这是一本提高视觉素养的宝典,任何对阅读和理解图片有兴趣的人都必须读一读这本书。”
—— 布莱恩·瑟兹尼克,凯迪克金奖作品《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的作者
“当莫莉·邦探索和诠释形状、线条、空间甚至色彩的力量和微妙之处时,能够近距离观看这一过程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这不是枯燥乏味的设计理论课,而是对整个探索过程的一瞥,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因为它是随着时间慢慢展开的。对于那些希望提高自己视觉素养的人来说,我想不出比阅读这本书更好的开始方式了。”
—— 大卫·麦考利,凯迪克金奖作品《黑与白》和《万物运转的秘密》《大教堂》的作者
“这个重新修订和重新设计后的新版本对任何希望制作图画书或理解视觉叙事工作原理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无与伦比的手册和指南。”
—— 伦纳德·马库斯,儿童图书领域的历史学家和批评家
“莫莉·邦的这本书仍然是穿越视觉素养领域各类美妙风景的一次愉快之旅。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欣赏这本书优雅的文字与图像组合的同时,还能从其简洁的实例和对视觉传达形式的深刻分析中受益良多。”
—— 罗伯特·布林克霍夫,罗得岛设计学院插画系主任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有幸与广大读者一同欣赏了这本书,这本书的读者包括从中学美术课的学生到研究图画书的儿童文学研究生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这一版将使新一代人从邦的探索中受益,最终让他们获得邦关于图像工作原理的清晰见解。”
—— 罗莉·鲁滨孙,《号角之书》的创意总监
欢欣岁月 豆瓣
The Unreluctant Years
作者: [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 译者: 梅思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并不旨在成为一本为儿童选书时可供参照的面面俱到的指南。它应该是这样一本书:能够引领人们看到在大众已经熟悉,或者还未出版的书籍中,具备优秀素质的作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质。
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我们难以对优秀作品进行一一解读。本书将要分析的作品,是从众多不朽之作中挑选出来的。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选择,它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作品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于某些作品的特殊共鸣是非常个人的,尤其是当从文学的眼光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是将其当作商品或者工具时。儿童文学理论不是对渊博学识的炫耀,也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片令人欢欣雀跃、硕果累累,又不断回馈于人的田野。
哲学与幼童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陈国容 译 / 蒋永宜 校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事实上,就我所能够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儿童哲学家 加雷斯·B·马修斯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大家小书”,收集了3—12 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 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只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烂漫。"
Loose Parts 2: Inspiring Play with Infants and Toddlers 豆瓣
作者: Miriam Beloglovsky / Lisa Daly Redleaf Press; Illustrated edition 2016 - 6
Loose parts capture children's curiosity, give free reign to their imagination, and encourage creativity. This form of play allows infants to be in control and recognize the power of their bodies and actions. A variety of new and innovative loose parts ideas are paired with beautiful photography to inspire safe loose parts play in your infant and toddler environments. Captivating classroom stories and proven science provide the context for how this style of play supports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his book is perect for Montessori and Reggio-inspired programs and educators.
Previous page.
游戏力 豆瓣
Playful Parenting
作者: Ph·D·Lawrence J·Cohen 译者: 李岩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6 - 1
2021年11月25日 已读
核心基本原则:联结、增强自信心、以笑声排解无力感和孤独感。科恩老师的方法是进步的,有意识地针对社会文化的弊病设定游戏养育的侧重点,如让女孩增强力量感和自信,让男孩获得更多关爱。为了中和歧视、消费主义对教育、玩乐的渗透,主张在游戏里加入原创剧本,提供不同的价值观体验。这些做法非常有启发性。就是养育的确是一场艰辛的修炼,最难的并不是探讨方法的获取和方法效用,而是如何在具体的困难(疲惫、自己也需要关怀、压力、烦恼)中坚持这种信念和态度。记录本条的当晚,陪伴孩子睡前玩了4次模仿好友拜访一同出游的游戏。到了最后一天告别各自“回家”之际,孩子说我走那边罗那一刻,我突然很心酸,原本想着快点结束游戏的我觉得非常不舍。啊其实还能陪孩子玩多久,ta终究会有一天长大成人,回忆着这些时光,走向自己的人生。
儿童教育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How Emotions Are Mad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Lisa Feldman Barrett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 3
2021年10月7日 已读
You‘re your experience,you’re your emotions. 这是一份情绪建构论颠覆传统情绪观的代表综述,先是通过实验例证表明传统情绪观主张的内在于大脑的情绪本质并不存在,批驳“刺激-反应”理解pattern,再基于大脑神经的多样组合运作事实,引入内感系统,预测与检验、建构意义等猜想概念,尝试将大脑实际运作产生情绪实例的过程还原出来。建构论强调不存在某种情绪下统一的身体感受反应,人类借助过往的记忆、经历、社会环境中的概念、文化对一种经验进行判断预测,从而满足一些具体情境中的目标需要,形成意义,产生了一个具体的情绪实例。因此不同文化社群地域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知、价值,不存在世界大同的情绪。人类可以练习使用多种多样的词汇来描述情绪,提升情绪粒度。睡好吃好运动是前提
原文 建构论 心理学 心理建构论 情绪
情绪 豆瓣
How Emotions Are Made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译者: 周芳芳 / 黄扬名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2
每一天,我们都会带着情绪醒来,也会带着情绪入睡。我们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甚至被情绪牢牢控制,做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那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吗?
传统情绪观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无法用理性思维控制情绪,我们就会做出傻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
但是,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这种传统情绪观有可能是错误的。
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士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绪构建理论,这个理论将彻底改变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知。作者认为,情绪并非与生俱来,它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灵活的大脑以及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绪、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学会接纳自己,体谅他人,从而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
2021年10月7日 已读 书是极好,但译文有明显的错误,一些地方甚至将原文的含义颠倒了:作者表示基因不必然使人经历某种情绪,译者译成了“是不可避免的”,认真的读者会在上下文处感受到不协调感;有一些细处为了呈现成文精炼略去了一些定语前提,却导致句子的表述范围扩大,既未承接好上下文又曲解了作者的原意;另有一些词语的译法非常值得商榷:variation,本意是多样性、多元状态,作者也一直强调不存在任何一种不变的、可检测的情绪本质,情绪实例呈现出多元多样才是常态。译者却把它对应为“变异”,这种不精确的用词又暗含了一种“正常”,违背了作者的学术主张。
心理学 情绪 成长 育儿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4e
作者: 劳拉·E·伯克 Laura E. Berk 译者: 陈会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是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科书,是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最权威的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著作。作者劳拉•E•伯克既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也是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第4版)》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后半部分的内容。它以真人真事为例,把生理与心理发展知识和理论融为一体,对个体的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以及死亡临终加以详细介绍。特别是对老年期、衰老、临终、死亡、丧亲的阐述,则会使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沉思。 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的图文资料、简练流畅的表达风格,使本书将理论性、科学性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它既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种培训教材。而对于绝大多数不太懂专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尤其是处于人生拐点的青年朋友以及关注生命健康的中老年朋友,它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