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各种各样的家 豆瓣
作者: (英)霍夫曼 文 / (英)阿斯奎思 图 译者: 黄筱茵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各种各样的家:家庭超级大书》内容简介:你的家里有哪些人?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呢?有些人有很多兄弟和姐妹,有些人有很多的亲戚,有大家庭和小家庭,有单亲、继亲或弱势家庭,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家庭中的成员角色也越来越不一样。从住所、假期、学校、宠物,到家人的感觉和家庭树,大家如此的不同,社会更是多元化。这是一本讲述“家与家庭”的超级大书,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精彩地描绘了家庭的方方面面。社会在变迁,家的形式也在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成为一家人全都因为“爱”。每个家庭是平等的,家庭中每个成员更是平等的!学会正确地面对家庭中的每次境遇或者心情,无论是快乐、悲伤、富有还是贫穷!
正念养育 豆瓣
Stilzitten Als Een Kikker
作者: (荷)艾琳·斯奈儿(Eline Snel) 译者: 曹慧 / 王淑娟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7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或即便是五年后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为到那时,他们身处的世界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将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需要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倾听、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与他人相处。而这些技能,以及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的方法就是正念的核心。
正念练习适合年龄在5岁到12岁的孩子, 通过选择适当的正念练习,孩子能够更专注,更不容易冲动,从而更胜任学习任务,更加友善。
作者艾琳·斯奈儿是资深的儿童正念训练专家,她为儿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正念训练法,让正念训练有趣而简便易行。除了书中介绍的围绕日常生活设计的练习法,本书还附赠11个经过反复实验验证非常有效有趣的练习法,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每个练习法的音频导引,家长带着孩子跟随导引练习效果会更好。
特别提醒读者家长,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正念练习提升专注力和情绪处理能力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过于热情或者对结果有过于强烈的期待可能会适得其反,把孩子推离正念。毕竟正念练习是非目标导向的。
一粒种子的旅行 豆瓣
Uber Land Und Durch Die Luft
作者: [德]安妮·默勒 绘 译者: 王乾坤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1
《一粒种子的旅行》内容简介:当我们人类想作长途旅行时,可以乘坐火车、汽车甚至飞机;想作短途旅行时,可以骑自行车或者直接步行。而这一切办法,植物都没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在一些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它们,比如石头缝里、广场的角落里,或是高高的房顶上……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难道植物也会旅行,也可以翻山越岭?其实,植物本身并不会旅行,但是,它们会把自己的种子送上旅途。一些种子乘着风飞向四方,一些则随着吃掉它们的动物长途跋涉。种子在哪里停下来,就会在哪里长出新的植物。在这《一粒种子的旅行》里,就让我们跟着种子们一起去冒险吧……
点击链接进入:
《一粒种子的旅行》
《世界上最最温馨的家》
植物 豆瓣
作者: 查尔斯.科瓦奇 台湾旺旺出版社
在古典浪漫的人文中,重新认识植物的优美
在孩子开始有逻辑和想象的时刻,就是觉醒的开始,而不是 结束。如果在这阶段,你仅给予孩子像是科学或地理这样单调的知识,这对孩子内在正在发生的成长与发展毫无帮助。他们需要知识,也想得到知识,但给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能满足他们的情感、想象力及孩子懂得的诗意。只提供他们单调的知识,会使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枯萎死亡。
本书用优美的语言及富有哲思的写作方式,重新诠释植物的优美,并以人类生长发展历程相呼应的方式介绍植物。不仅是对孩子,你又可以在优美的氛围中(太阳大地昆虫),重新认识植物。这是多美妙的事情啊!
世间万物 豆瓣
Things That Are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米·里奇(Amy·Leach)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献给孩子和恋人的睡前小书,愚蠢、疯狂、精妙
☆ 充满好奇心的科普童话集,26个关于动植物、星系天体的故事
☆ 科学家思维与诗人烂漫交织,唤起我们与所爱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
☆ BBC广播四台《一本好书》、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卫报》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26篇关于动植物、宇宙天体的科普童话集。
它是一本关于宇宙与日常生活的书,始于畅游的鲑鱼 ,终 于璀璨的星空。
书的主题,不局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现象,从最渺小的地球居民:水母、晕厥的山羊和泰然自若的毛毛虫等地上生物,到辽远广布的天体:恒星、卫星……
它探索神灵与驴子的相似性,爱与藤蔓的无情,以及爆炸的恒星与爆炸的海参……
▼媒体推荐
在她的文字里,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同眠……
与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类似,
同样是对自然世界诗意、无法归类的冥想。
——《卫报》
她以一种狡黠顽皮的方式走近自然史,极好地调和了科学与想象……
对失血之花、太阳星系、斯宾诺莎等万物展开了渊博华丽的思索。
——《书单》
里奇对物种与天体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式的描写,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妙语。
她从所描写对象的视角出发,转而赋予它们人性与高度。
——《纽约时报》
刘易斯·卡罗尔和艾米丽·狄金森的结合……
美国当代颇具创造力、令人惊喜的作家之一。
——华裔美国作家李翊云
学前教育:从蒙台梭利到瑞吉欧 豆瓣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作者: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 译者: 祝莉丽 / 周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美国最著名的幼儿教育学者,北得克萨斯大学幼儿教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学前儿童课程再设计、混合式学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早期识字和阅读,以及跨文化民族的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等。曾著有《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第十一版)、《儿童早期教育基础》(第五版)和《美国教学》(第五版)等书。曾获得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颁发的杰出学术服务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颁发的优秀教学服务奖等。
莫里森教授的课程和项目主要聚焦于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儿童早期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当代儿童学前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他也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就儿童学前教育的广泛问题进行巡回讲座。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其实是写给教育从业者看的教材。很系统地梳理了经典教育观念、理论的起源、变化与脉络,让读者透视目下影响甚大的派别的底色,方便读者深入理解一套教育方法背后的含义,同时也提供了实践方案介绍。不过好玩的是,那些打着旗号的从业者大多不知道不认同不会做,那么家长要不要在家去摆弄这些方法和材料?另外教材提到Anti-bias教育这个模块分支,眼看贵朝摆明要反其道而行了,正好由此按图索骥自己找些资料。
儿童 心理学 教育 瑞吉欧 育儿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豆瓣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作者: [美] 约翰·梅迪纳 译者: 王佳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6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继《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后的一部家庭教养力作。全书从科学角度阐明了胎儿和婴幼儿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总结出数十条大脑规则,帮助天下父母在儿童5岁前的黄金成长阶段里,养育出聪明、健康、幸福、快乐、有教养的宝宝。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你可以得到很多重要教养问题的答案,比如:
给孩子买益智玩具是白浪费钱吗?
 爸爸多做家务能让孩子更聪明?
 预测学习成绩的因素难道不是智商吗?
 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更好?
两岁以下的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 什么样的父母能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你相信学习音乐的孩子更善解人意吗?
孩子究竟为什么说谎?
约翰•梅迪纳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弥合了家长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之间的裂隙,不但能解决父母育儿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还能告诉你获得家庭幸福的秘密武器。不管你是准备孕育一个宝宝,还是初为父母,本书都能全方位全角度地给你提供育儿资讯,成为你床头必备的指导书籍。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电子书 介绍基础的科学常识扫除了一堆收缴智商税的项目。其后验证了一些已经很有名气的理论学说。从实验研究反过来看,儿童发展研究其实并没有跳出经典理论太远,像维果茨基的社交发展理论,搭建框架的方法论,都获得了很积极的验证结果。更从侧面映照,“教养迷思”搭建那套思路,也不过是传统理论的变形。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教育 科普 育儿
Anti-Bia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Hand in Hand, Step by Step 豆瓣
Anti-Bia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rovides a useful, clearly outlined guide for implementing anti-bias and anti-oppression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ettings. Throughout the book, you'll find: Stories from the field Strategies for keeping teaching practices in touch with growing social justice movements Tasks and questions to spark your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is important area Katie Kissinger uses her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 longtime educator to highlight both the challeng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the anti-bias classroom, and gives other teachers the tools they need to create classrooms that welcome all students and families.
芬兰教育现场 豆瓣
作者: [美] 蒂莫西·D·沃克 译者: 李红燕 / 牛双红 2018 - 9
芬兰因为在21世纪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PISA测评的目的是评估15岁的年轻学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至今日,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就依然让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
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克先生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集结了沃尔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最好方式。
从保证大脑休息到创建平和宁静的课堂环境,这本书拉开了世界上最受称赞的教育体系快乐教学的序幕。他在书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简单而深刻的:这些芬兰式的策略可以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使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童的家长—都不会愿意错过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令人愉悦的能够带来转变的信息。
----------------------------------------------------------------
媒体推荐:
“课堂上多一份愉悦,老师少一些讲述,可以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芬兰人找到了答案,蒂莫西·沃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中让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了如何可以做到像芬兰老师一样。《芬兰教育现场》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讨论的书籍。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和《造就创新者》(Creating Innovators)作者
几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过赫尔辛基及周边城市的一些课堂试图发现芬兰教育的秘密。这次的访问让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发现我所寻找的都可以透过阅读蒂莫西·沃克的这本书而获得。感谢蒂莫西的美国视角,把教育、常规、信念和目标区分开来,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老师有意识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芬兰式教育。我强烈地向所有愿意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人推荐这本书。
——保罗·索拉兹(Paul Solarz),五年级教师,《像海盗一样学习》(Learn like a PIRATE)作者
清晰,详尽,发人深思,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33个令教与学更加愉悦也更有成效的策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反应绝不是“这套东西是哪里来的?”或者“我们可做不到这样!”而是越想越觉得“当然是这样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什么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而走得那么远呢?”
——卡罗尔·安·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教育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小威廉·克莱·帕里什教授,教育领导力、基础和和政策研究协会主席
“蒂莫西·沃克是我遇到的最勤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日常互动、政策、课程、流程、同僚关系以及学生的期待。他在书中引述的芬兰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回答了关于芬兰的教育体系是否可以植入到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质疑。这本书是送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礼物,也是可以分享给我们值得尊重的同行或任何你认识的家长的礼物。”
——瑞克·沃姆利(Rick Wormeli),《公正不总是等于平均》(Fair Isn’t Always Equal)作者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可以清晰看到,别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们希望教育能够让人获得舒坦的幸福,感知到正义与平等的重要,并为此而赋权,强调提升学习者的责任感,讲究学习与现实的联结,达到有实质意义的精通。与讲求击败他人,秩序结果、资源稀缺的应试教育对比,这种方式既是价值观也是思维方式的分野。本书的好处,是作者不只一味推介鼓吹,也会以外来参与者的身份反思这一套理念的特殊条件与可参考性,给一些实在的小tips。
儿童 北欧 平等 成长 政治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豆瓣
作者: 陈之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5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共有四章,其中有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杂志专稿和我的“北国风情”博客里,不过内容都做了些许的调整。而各类课程的描述部分,虽然我家两个孩子是念了以英语教学系统为主的芬兰学校,但这两所学校的课程,都完全依照芬兰教育当局的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制定,至于我所写下的众多学生与老师的例子,则是综合了过去多年,陆续在各地的访谈纪要,以及在芬兰多所教育机构的观察、询问,再对照核心基本课纲的研读心得而写下的。想要书写出来的实例不少,限于篇幅关系,就先择其部分内容来做叙述。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面对一些对他国文明进行本质化、否定他国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意见,本书一再强调芬兰教育也有属于它的黑暗岁月,如今的面相不过是实践、思索、改革、再检讨的成果。学校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预演,如果学校教育不推崇幸福、平等,不珍惜均衡发展的价值,我们如何期待下一代能够掌握快乐的能力,能够彼此扶持、守望相助走向未来?
北欧 台湾 哲学 平等 教育
理解孩子的语言 豆瓣
作者: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 译者: 黄君艳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3 - 9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大家点亮一盏灯,以便大家能更好地勾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解开一些症结,帮助大家越过一些障碍。作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一位年轻的父亲,他们需要一些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对自己建立信心,也对孩子满怀信心。
本书的主导思想为两个基本公理: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并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他们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机械地自动服从教育条例,不对盲从专家的评判偏听盲从,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面对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自己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书中分析了恐惧、愤怒、喜悦和悲伤几种情绪,通过这些分析来帮助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坚定父母的信心,提高孩子的情商。
2019年11月3日 已读
#电子书 对愤怒、消沉、暴力之间的联系、区别的分析很好。其他部分的分析带着浓厚传统精神分析的色彩。
心理学 育儿
游戏改变教育 豆瓣
The Game Believes in You: How Digital Play Can Make Our Kids Smarter
作者: 格雷格·托波 译者: 何威 / 褚萌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
*多年来关于游戏和教育最好的一本书
*展现电子游戏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的门径
*其实《瓦尔登湖》的阅读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
*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作序推荐
=======================================================
本书超越了空泛地探讨“玩数字游戏有益还是有害”的层面,转而去思考:
如果孩子们都爱玩数字游戏,那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数字游戏,以及从成功的数字游戏中学到的什么手段,可以用来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使之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和切实的好处?
如何用数字游戏帮助治疗孩子的心理疾病?
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论其玩游戏的习惯?
作者格雷格·托波是一位资深的教育记者。他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是美国教育系统涌现出的诸多问题,例如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在余下的一生中都不会再阅读任何书籍;又如学校教育不够有挑战性,也越来越倾向应试教育,让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感到厌倦。因此,这首先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只不过它尝试着去观察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体验和新机制,是如何被引入教育改革的领域,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扎实的采访调研和丰富的资料引证,本书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教育中令人兴奋的一股潮流。中小学教师、校长、科学家、游戏设计师们共同参与和推动了这一潮流,从设计精巧的“教育类游戏”,到“游戏进校园”;从借鉴游戏机制来设计课程和学科竞赛,到把整所学校都游戏化地重新定义。
不论你是一位家长,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学习者,这都将会是充满希望、值得探索的新领域。激励所有的游戏玩家,让玩家成为学习者。
=====================名家推荐===============================
十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最重要的一本书!
——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游戏改变世界》作者,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学会”游戏研发总监,TED大会新锐演讲者
多年以来关于游戏与教育的最佳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拉夫·科斯特(Raph Koster),《游戏设计快乐之道》作者,世界传奇的游戏设计者和思想家,曾任
电子游戏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手段,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电子游戏的教育成果,有些是书本知识生动地加强,而另一些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钟以山,环球互娱总裁,资深游戏媒体出版人,曾任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市场总监
一本教你如何从游戏改变教育,从教育改变人生的读本。
——冯应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中心主任,千人计划学者
本书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案例,证明游戏能做很多事情,很多我们期待学校和教师去做的事情,例如差异化教学、搜集数据、学习表现评估等,而且还做的非常好……《游戏改变教育》一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成见。我希望自己并非唯一这样想的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养育的选择 豆瓣
作者: 陈忻 中信出版版 2016 - 6
如今,各种各样流行的教养迷思从各方面冲击着父母。父母焦虑和困惑的根本都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只看到儿童发展的一个点而看不到全部。
《养育的选择》的作者——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新浪育儿大V——陈忻,历时5年,从百万家长的咨询中挑选出13个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安全感、敏感期、创造力、自控力的培养等,用深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很多来自咨询的育儿案列,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追根溯源、科学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让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选择,而是分享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运用。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父母不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将永远不可能在面对棘手的育儿难题时拨开迷雾,直抵问题本质,进而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以儿童发展的全局作为考虑养育问题的基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虽然我对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基础有保留,但书中多数建议都有研究结果支持,而且给予家长实操指引。以此消除不必要的养育焦虑,避让绝大多数的教育智商税,够用了。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毁誉参半。贡献在于实锤揭露教养假设从求证失败到直接“转正”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教养假设错将相关当因果,并引起读者对群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视。但作者尝试理论化的过程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假设社会到家庭的影响而否定相反的通路,无法为她的性别规则理论提供有力的原因解释,导致一系列倒果为因的错误,还落下鼓吹刻板印象、拒绝进步文明的嫌疑。最终也让她的批判立场弱化了很多。
心理学 教育 美国 育儿
梅奥育儿全书 豆瓣
Mayo Clinic Guide to Your Baby's First Year
作者: (美)罗伯特•约翰逊 / (美)艾丝特•克里奇 译者: 崔玉涛主审 / 吴岑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5
★《梅奥育儿全书》是一本使用简便又内容丰富的入门手册,为新手父母答疑解惑。同时也是新手父母护理新生儿的“一站式”资源。
★本书是梅奥医学中心儿科专家团队的作品,他们认为照料孩子是医学里最激动人心、引人入胜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
★这本操作指南为新生儿父母们的疑问和顾虑提供了回答与解释。从婴儿护理的基本常识到月度发育变化,从常见疾病到健康与安全,包含了所有相关的必要知识。本书也为新生儿父母们如何适应家有小儿的生活变化提供建议。
你能从中获得:
•如何喂养宝宝以保证良好营养的建议
•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的小窍门
•应对宝宝烦躁和哭闹的策略
•宝宝生长发育情况的逐月对照
•和宝宝建立有意义的联结的方法
•体检、疫苗和儿童安全的信息
•常见病以及如何护理生病孩子的指导
•亲子关系常见问题的答案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一岁前每月必翻的工具书。对着每一项月度成长技能打钩挺好玩。
育儿
婴幼儿睡眠全书 豆瓣
作者: 小土大橙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像一本考试复习笔记。不及细节、个性差异的大原则用到我家孩子身上,并没有起到一丁点的实际作用。Sorry.
教育 育儿
婴儿奶粉,你应该知道得更多 豆瓣
作者: 朱鹏 / 马鲲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
在中国,婴儿奶粉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话题。消费群体特殊而庞大:0~6个月的婴儿,如果无法母乳喂养,配方奶粉是其唯一的营养来源,对其生长发育和一生的健康都有决定性影响。数据显示,我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只有28%,以每年1600万新生儿计算,需要婴儿奶粉的家庭在1100万以上。而且6个月之后的婴儿虽然添加了其他食物,但对配方奶粉的需求一般会持续到3岁。巨大的商业利益使这一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部分海淘代购不仅销售不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婴儿奶粉,使消费者承担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而且对政府加强监管的努力和行业升级改造的事实歪曲误读,严重影响国人对政府公信力和国产品牌信任的重建。相对成千上万代购者不遗余力地鼓吹,科学严谨的奶粉知识普及却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一本以奶粉知识为主题的科普图书。
本书的两位主要作者一位是食品科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一位是乳品行业资深观察员、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多年来专注乳制品、特别是婴儿配方奶粉的知识普及。本书从高品质配方粉的黄金指标、配方奶粉的选择、海淘代购的风险、政府的监管、奶粉喂养的正确方法等九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完善,科学地解答了奶粉配方、奶粉安全、各种营养素添加要求、标准及国际乳业的最新进展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对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奶粉伪科普进行了剖析和纠正。
作为一本科普书,本书在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注意了语言的通俗易懂和图文的紧密结合。问题解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一本以奶粉知识为主题的科普好书,希望藉由此书帮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确立科学的态度、掌握正确的知识,重建对政府监管和国产品牌的信任。
南庆贤
2017.06
2018年5月8日 已读
开始怀疑他的行业背景隐含利益输送,但认真阅读书籍后消除了顾虑。从奶源、配方到工艺,家长都可以更了解所选奶粉的优劣。如果不用以改善生活境况(当然包括精神层面),再多知识又有何意义?感激豆师傅给机会让我重新学习有机化学。
科普 育儿
在孩子下次生病前 豆瓣
作者: 裴洪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 8
★孩子感冒,要不要吃感冒药?
★温水浴、退热贴、湿毛巾裹腿、灌肠……究竟如何退热更可靠?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单独用、交替用,哪种方式效果更好?
★孩子咳嗽不止,能不能吃止咳药,有没有更好的止咳方法?
★便秘、腹泻、肚子痛,除了益生菌,家长还能做什么?
★竖抱会不会危害脊柱?
★把便是不是真正的陋习?
★什么食物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存在疑问,那就从这本书里寻找答案吧!
2018年5月8日 已读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智人幼仔养育科普,墙裂推荐。病痛来时心中大概有谱,冷静恰当的应对,就是给幼仔增添幸福。
医学 教育 育儿 裴洪岗
海蒂怀孕大百科 豆瓣
作者: 海蒂·麦考夫 莎伦·梅泽尔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海蒂·麦考夫是全球最畅销的孕产育儿书作者,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11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海蒂怀孕大百科》自1984年第1版问世以来长销不衰,高居美国亚马逊书店孕产类图书排行榜第1名,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600余周,迄今已售出超过1700万册,被誉为“美国人的怀孕圣经”。据调查,美国有93%以上的准妈妈都看过此书。
本书为全新修订的第4版,逐月介绍了孕前准备阶段到产后的怀孕之旅,涵盖了最新的产科技术和医疗方式,对准妈妈的工作、饮食,生理和心理变化方面给出了 全面而专业的建议。本书就像是经验丰富而充满热情的私人产科医生,无微不至地解答你怀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帮助准父母打消顾虑、摆脱压力,轻松享 受孕期生活。
2017年7月25日 已读
这是一段有趣的回忆。书中最独特的部分,是给读者列清了所需营养种类、定量和摄取途径。我按照推荐做了食谱,改变了饮食习惯,但稻草人最多吃了一半,然后我重了4公斤。回头想到,我也是那种有足够理据给建议,但又不会真强制对方实施的人。想到温格给队员饮食建议也不翻脸强迫,人格自洽是真点满啊。
女性 怀孕 科普 育儿
疯狂星期二 豆瓣
Tuesday
9.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威斯纳 文/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 2
星期二晚上8点左右,池塘里昏昏欲睡的青蛙被惊醒了!接下来,没有文字的描述,只有在荷叶上尽情飞翔的青蛙带你穿越城镇的每个角落,感受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恢复平静的城镇。然而,下一个星期二的晚上,房子的外墙上借由灯光的照射,半空中出现了猪的影子……
这本书对于孩子最大的吸引力,应该是书中梦境般的故事展现。在夜晚飞翔的青蛙,乘坐的荷叶好像阿拉伯神话故事中的飞毯。精美独到的画面是图画书的一大特点。而像大卫·威斯纳这样的创作者,在精美图画的基础上,更融入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胆幻境。对于成人来说,他所描绘的这些画面可能有些匪夷所思,再加上没有文字的描述,令很多成年人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会感到不明所以。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让他们一眼就能明白图画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并且发自内心地感到这些场景简直就和他们时常在梦境或幻想中出现的情节一模一样。
无字图画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也挑战读者的阐释力。给孩子看大卫·威斯纳的无字图画书,孩子们可以看到和他们小脑袋瓜儿里同样大胆奔放的想象,更让他们感受到因为有了想象,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眼所见可以告诉他们真实,另外还有很多东西,要用比眼睛看的更远的心灵,去发现生活和世界的位置以及新的可能。
2017年7月24日 已读
想象力飞舞,埋藏的细节彩蛋。不言之中的人道关怀,可以让孩子回味。
大卫·威斯纳 绘本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