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原则 豆瓣 Goodreads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7.9 (99 个评分) 作者: 瑞·达利欧 译者: 刘波 / 綦相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级投资家、企业家之一,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为客户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达利欧认为桥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这本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
达利欧相信,自己的成功并非因为个人的特质,而是因为他从失败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原则,而大多数人和公司都可以运用他的这些原则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Ishi in Two Worlds 豆瓣
作者: Theodora Kroeb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 11
The life story of Ishi, the last Yahi Indian, lone survivor of an exterminated tribe, is unique in the annals of North American anthropology.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Theodora Kroeber's biography has captivated readers. Now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make it possible to return to print the 1976 deluxe edition, filled with plates and historic photographs that enhance Ishi's story and bring it to life. Ishi stumbled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29, 1911, when, desperate with hunger and terrified of the white murderers of his family, he was found in the corral of a slaughter house near Oroville, California. Finally identified as a Yahi by an anthropologist, Ishi was brought to San Francisco by Professor T. T. Waterman and lived there the rest of his life under the care and protection of Alfred Kroeber and the staff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 Museum of Anthropology. Karl Kroeber adds an informative tribute to the text, describing how the book came to be written and how Theodora Kroeber's approach to the project was a product of both her era and her special personal insight and empathy.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如何正确吵架 豆瓣
THE HEART OF THE FIGHT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莱特 / 鲍勃·莱特 译者: 鍾辰麗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3
学会有效争吵,吵出持久幸福
◎编辑推荐
☆ 爱情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幸福却只能来自积极坦诚的撞击,哪有不吵架的伴侣?你们对待争吵的态度,将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 本书作者莱特夫妇对婚姻进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侣培训项目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他们发现,一味回避争吵、维持表面和谐的做法,会让伴侣失去共同成长的机会,对爱情有害无益。只有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有机会解决你们各自身上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分为15类,剖析了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各种常见误区,提出了帮助伴侣获得幸福的6条技巧。争吵不仅仅是具体事件引发的,它还可能反映出一方或双方未被满足的渴望、未被解决的问题以及某种需要打破的思维模式。你们要做的,正是借着吵架的机会挖掘这些意义,从而让你们不仅有相爱的激情,更懂相守的艺术。
◎ 内容简介
你也许见过很多教你避免吵架、和谐沟通的婚姻指南,本书的主题却正好与之相反。莱特夫妇在对大量伴侣进行研究、提供咨询和培训的基础上提出,将无效争吵转变为高效率、有意义的争吵,借争吵之机发掘其后隐藏的真正问题,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
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吵,徒然让无效争吵一再损害伴侣间的感情。本书将教你分辨15种最常见的争吵类型,并介绍挖掘争吵的本质、将冲突转变为幸福的6个技巧。你将看到,某些通过主流文化深入人心的爱情理论是多么不可靠,能给双方带来真正幸福的亲密关系其实需要你们走下云端,在脚踏实地的冒险中获得。你们能走上持续幸福的道路,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奥秘尽在每一次小小的争吵之中。
◎ 名人推荐
无论是对待朋友、生意伙伴还是伴侣,只要你想建立真诚、充满活力的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吵架》都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创新之作,它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法教你如何积极与人相处。
—— 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畅销书《心灵鸡汤》(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作者
莱特夫妇的创新方法与研究可谓最实用而有效,可以将伴侣与个人的潜能与满足感最大化。
—— 巴内特·巴恩(Barnet Bain),电影导演、《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执行制片人
一部切实有效的伴侣指南。莱特夫妇在大量婚姻咨询的基础上告诉我们,为什么伴侣需要争吵。放心争吵吧,但要用正确和充满创意的方法去吵。你要学习的内容尽在这本书里。
—— 拉里·克什鲍姆(Larry Kirshbaum),时代华纳出版集团前CEO
《如何正确吵架》有充分的社会学证据支撑,是对作者和其他人研究的一次呈现。需要此类建议的伴侣们会发现,本书轻松生动的行文令人乐在其中。
—— 芭芭拉·J. 里斯曼(Barbara J. Risman, PhD),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副主席
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结婚,我们想要发展出良好的关系,都需要投入地与对方互动。莱特夫妇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指南,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投入而非回避,才能享有稳固的关系。
—— 桑妮亚·乔凯特(Sonia Choquette),《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直觉力培训第一人
我参观过莱特的工作坊,学员们充满活力、条理清晰、坦诚直率的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会告诉你,完美关系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值得注意的细节。
—— 布拉德·安德森(Brad Anderson),百思买(Best Buy)前CEO
我从来没有像喜欢《如何正确吵架》这样喜欢一本关于婚姻的书,它介绍了如何重塑伴侣间的冲突,让你们能永远在一起!本书中关于冲突的新概念令人着迷,它们能帮助解锁并维持健康的神经化学反应,不畏惧任何问题和危机的考验。我已经迈进婚姻的第46个年头,这本书给了我新的启示,让我能始终坚持与丈夫实现健康的沟通。不管你们是即将结婚还是希望目前的婚姻能够天长地久,这本书都是必读书。
—— 朱迪斯·E. 格拉泽(Judith E. Glaser),畅销书《对话智商》(Conversa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情侣们讨厌冲突,雇员们讨厌冲突,连你的宠物都讨厌冲突,但冲突和随之而来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而你越爱一个人,或越想爱一个人,你们就越容易发生冲突。然而,如果你们以公平、有爱的方式争吵,这反而会让你们更加亲密。朱迪斯和鲍勃向你展现了正确与错误的吵架方式,每对伴侣都该读这本书。
—— 马克·瓦德门 (Mark Waldman),宾夕法尼亚大学灵性与心智中心副研究员、治疗师
《如何正确吵架》有一个听起来反常识的大前提:你们相爱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快乐,而是为了帮助你们双方做到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提供了非同寻常、有说服力、充满智慧和关爱的新方法,值得推崇。
—— 托尼·西蒙斯(Tony Simons, PhD),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正直的红利》(The Integrity Dividend)作者
如果你渴望童话般美好的爱情,那么你会失望的,因为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公是私——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学会将冲突变得具有建设性是获得稳固关系的诀窍。《如何正确吵架》会告诉你如何利用冲突拉近双方距离,你会发现这种冲突需要你们共享过往体验,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发展出历久弥新的信任。
—— 布莱恩·巴特利特(Blaine Bartlett),国际知名演讲家、高管教练、管理顾问以及企业与领导力开发专家,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董事
我读过不少关于如何更好地爱你的伴侣的书,但从没读过教你如何正确吵架的书。莱特夫妇不仅阐明了最基本的道理,更介绍了一系列以建立持续而充满活力的关系为终极目标的策略。
—— 梅丽莎·G. 威尔逊(Melissa G. Wilson),畅销书《人脉已死》(Networking is Dead)作者
◎ 获奖记录
获得2016年度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银奖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童年 豆瓣
7.7 (62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马克西姆·高尔基 译者: 刘辽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阿寥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型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巨浪下的小学 豆瓣
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 尹楠 文汇出版社 2019 - 10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豆瓣 Goodreads
9.4 (21 个评分) 作者: Martin Kleppmann O'Reilly Media 2017 - 4
Data is at the center of many challenges in system design today. Difficult issues need to be figured out, such as scalability,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fficiency, and maintainability. In addition, we have an overwhelming variety of tools, including relational databases, NoSQL datastores, stream or batch processors, and message brokers. What are the right choices for your application? How do you make sense of all these buzzwords?
In this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guide, author Martin Kleppmann helps you navigate this diverse landscape by examin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for processing and storing data. Software keeps changing, bu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remain the same. With this book, software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 will learn how to apply those ideas in practice, an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data in modern applications.
Peer under the hood of the systems you already use, and learn how to use and operate them more effectively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by identify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different tools
Navigate the trade-offs around consistency, scalability, fault tolerance, and complexity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ed systems research upon which modern databases are built
Peek behind the scenes of major online services, and learn from their architectures
2019年11月15日 想读
开市大吉:老舍短篇小说选 豆瓣
9.0 (11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9
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第一流的幽默讽刺,让人大笑、摇头、拍手和流泪。
老舍先生笔下有一众角色极鲜明而真实:缺乏科学知识的产妇家属,毫无素质的火车乘客,自欺欺人的“独立女性”,开医院的江湖骗子,自诩高尚的爱国青年,不被理解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虽写在民国,也活在当下,这些作品 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老舍先生对社会的讽刺又具备浓厚的地域时代特色,满溢着“北平人”独有的和气。他始终温柔,永远同情,一针见血之外总留着余地——真正代表着中国文学,是真正的中式精神贵族。
这本选集收录老舍先生精干、饱满、戏剧冲突强烈的小说作品,力求展现老舍的京味语言魅力,以及这位“人民艺术家” 对社会的思考。
选编上打破经典作品集常用的创作时间顺序,按照阅读中的情绪变化,由喜入悲,由浅入深。每篇都能对应当下,让人掩卷深思:
开市大吉—开医院的江湖骗子
抱孙—因无知害死儿媳和孙子还要医闹的婆婆
辞工—工作耍滑,上班摸鱼
马裤先生—没素质的火车乘客
吃莲花的—什么都吃的国人
有声电影—电影院里的奇葩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话剧剧场的奇葩
善人--自欺欺人的慈善家
毛毛虫—婚姻家庭;邻里八卦
热包子—所谓的“接盘侠”
狗之晨—精神胜利法
兔—演艺圈的黑暗
老字号—传统手艺人的困境
断魂枪—逝去的武林
铁牛和病鸭—官僚病
不成问题的问题—体制病
一封家信—知识分子的苦闷
小木头人—充满趣味的爱国童话
2019年11月5日 想读
1985 豆瓣
1985
7.9 (1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道洛什·久尔吉 译者: 余泽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老大哥死了,世界会怎样?
反乌托邦经典《1984》续作,奥威尔精神最佳继承!
如果说,多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那么《1985》则是在说:自由的脆弱。
————————————————————————————
1985年1月,老大哥不治身亡。
《1984》的世界松动了。
上层最先酝酿变革,秘密警察奥勃良创办 《时代》文艺副刊,邀请被他折磨拷打过的温斯顿•史密斯担任主编,一切都在朝着看似乐观的方向发展,然而意想不到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这就是《1985》,我们的时代,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本书是匈牙利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道洛什•久尔吉的代表作,写于1981年,但直到1990年匈牙利体制改革之后才在国内出版,1982年西德出版时非常轰动,随后在日本、丹麦、瑞典、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出版,反响巨大,可说是东欧剧变最早最准确的预言之声。因为先有《1985》的存在,村上春树将向奥威尔致敬的小说命名为《1Q84》。
2019年10月20日 想读
末日巨塔 豆瓣
The Looming Tower
8.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劳伦斯•赖特 译者: 张鲲 / 蒋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5
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个观察着载玻片的实验室技术员,那上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在显微镜下,基地组织的致命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个组织很小(当时只有93名成员),但它是更大规模的激进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运动遍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
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 豆瓣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作者: [美] 乔纳·莱勒 译者: 庄云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9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认为在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中,科学无疑是最精确的,是站在第一线的先导者,但是实际上,艺术时常超越科学而捷足先登。
在《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一书中,作者乔纳·莱勒例举了19—20世界闻名世界的八位艺术家——“自由体诗人”惠特曼、“英国心理小说先驱”乔治·艾略特、“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音乐界的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现代主义之母”格特鲁德·斯泰因、“意识流文学先驱”普鲁斯特、“西厨之王”奥古斯特·埃科菲和“游走在优雅与疯癫之间”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展示了艺术是如何早于现代神经学发现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真谛的,比如,普鲁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了记忆的易错性,与他《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到的玛德琳蛋糕又有何种关系;乔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脑的可塑性的;法国大厨埃科菲是如何凭直觉发现了鲜味(第五种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参透了视觉的微妙之处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过写作实验而展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的。在艺术与科学的角逐中,这是关于艺术一次次胜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力图为艺术与科学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探寻人类大脑的奥秘,解读真正的“第三种文化”。
2019年10月11日 想读
痛苦的中国人 豆瓣 谷歌图书
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奥] 彼得·汉德克 译者: 刘学慧 / 张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痛苦的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汉德克风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写和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既有文学上的探索和实验,也有政治领域的思考和立场,是全面了解汉德克的思想和风格的不可错过的作品。
【 内容简介】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评论】
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
——《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19年10月10日 想读 非常想知道和中国人有啥关系(^○^)
佩雷拉的证词 豆瓣
Sostiene Pereira
作者: (意)安东尼奥·塔布齐 译者: 邓婷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 - 3
佩雷拉人过中年,身材发福,在里斯本一家小报纸当文化版编辑。曾经的记者生涯似已远去,他沉醉在编报纸、翻译小说和美食之中,对于法西斯的阴云笼罩在1938年的葡萄牙,他似乎是置身事外,无动于衷。
那是里斯本闷热的夏天。一个大学生的投稿以及随后两人的相识,打破了佩雷拉平淡的生活。他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正在巨变的社会运动浪潮,最后以一次惊世之举做出了他的选择。
这是佩雷拉的证词。
2019年10月9日 想读
夜的命名术 豆瓣 Eggplant.place
Poesia Completa De Alejandra Pizarnik
7.9 (7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译者: 汪天艾 作家出版社 2019 - 10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2019年9月28日 想读
学会呼吸 豆瓣
The Oxygen Advantage: Simple Scientifically Proven Breathing Techniques to Help You Become Healthier, Slimmer, Faster and Fitter
6.6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帕特里克·麦基翁 / Patrick McKeown 译者: 李相哲 / 胡萍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0
立足经典权威的布泰科呼吸法,风靡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
让你彻底摆脱呼吸问题困扰的新锐呼吸法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在布泰科呼吸法基础之上,经过13年自身实践和推广教学发展出“呼吸优化训练”。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名呼吸疾病患者及专业运动员受益,得以恢复体适能,缓解鼻塞,激活身心。
☆ 风靡欧美日,获顶尖运动员、主流媒体、专业医师及广大实践者热情推荐。针对不同呼吸水平的人群定制专属改进方案,使“呼吸优化训练”轻松融入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
☆ 本书实践根基在于,将错误呼吸习惯改为鼻(轻)呼吸,化“深”为“浅”,化“大”为“小”,修正长期换气过度,提升体内氧气利用率。闭上嘴,好呼吸。
☆ 应用群体十分广泛,如饱受鼻炎、哮喘、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病症困扰的人群;易疲劳、睡眠不佳、专注力差、容易情绪低落的上班族;因职业需求讲话过多的业务员、教师等;瘦身尝试屡战屡败、易反弹的人群;运动表现因呼吸问题而低迷的运动员等。
◎ 内容简介
换气过度或呼吸过多,竟也是一种病,由此引发的焦虑、哮喘、疲劳、失眠、肥胖、心脏疾病等问题更是让人困扰难耐。作者根据布泰科呼吸法的习得经验,整合并开创了呼吸优化训练。他用这种训练方法改善了自己的哮喘,更有效地帮助了有相同问题的各国患者及运动员,帮他们缓解哮喘、鼻塞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强代谢功能,改善身体疲劳,解决睡眠和体重问题等,使他们的整体健康状态得以恢复提升。本书立足科学,图说翔实,个案丰富,还设置了自测部分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是值得融入日常生活和锻炼的健康呼吸妙招。
◎ 媒体推荐
麦基翁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了“呼吸优化训练”,这项训练较为系统、完备,而又兼具开创性,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整体健康水平……麦基翁积极的态度也使本书读者受众更加广泛,影响力极为深远。 ——《出版人周刊》
呼吸疗法导师帕特里克·麦基翁推荐的鼻呼吸方式……开始几周虽然觉得不适,但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锻炼时间更长且不会迅速进入疲惫状态。 ——《奥兹医生健康生活》杂志
◎ 名人推荐
我是一名NFL外接手,根据测量自身BOLT值只有13秒。接受呼吸优化训练三周后,BOLT值达到了30秒,目前还在进步。我在跑步时感觉到比以往更轻松,因为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有效,结合其他训练能帮助表现更出色。呼吸优化训练真的有效果!
——杰伊·威斯纳,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自由球员
本书推介的是你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妙招。正确的呼吸法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正面效果却是数也数不清。我个人是本书呼吸法的使用者,并且强烈建议你改变呼吸习惯,好好享受健康的好体能。
——约瑟夫.默克拉医师 Mercola.com创始人、天然保健先驱
2019年9月23日 想读
The Omnivore's Dilemma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0 (8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Pollan Penguin Press HC, The 2006 - 4
What should we have for dinner? For omnivore's like ourselves, this simple question has always posed a dilemma: When you can eat just about anything nature (or the supermarket) has to offer, deciding what you should eat will inevitably stir anxiety, especially when some of the foods on offer might shorten your life. Today, buffeted by one food fad after another, America is suffering from w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 The omnivore's dilemma has returned with a vengeance, as the cornucopia of the modern American supermarket and fast-food outlet confronts us with a bewildering and treacherous food landscape. What's at stake in our eating choices is not only our own and our children's health, but the health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sustains life on earth.
The Omnivore's Dilemma is a groundbreaking book in which one of America's most fascinating, original, and elegant writers turns his own omnivorous mind to the seemingly straightforward question of what we should have for dinner. The question has confronted us since man discovered fire, but, according to Michael Pollan,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Botany of Desire, how we answer it today, ath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y well determine our very survival as a species. Should we eat a fast-food hamburger? Something organic> Or perhaps something we hunt, gather or gr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Pollan follows each of the food chains that sustain us--industrial food, organic or alternative food, and food we forage ourselves--from the source to a final meal, and in the process develops a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American way of eating. His absorbing narrative takes us from Iowa cornfields to food laboratories, from feedlots and fast-food restaurants to organic farms and hunting grounds, always emphasizing our dynamic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ndful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we depend on. Each time Pollan sits down to a meal, he deploys his unique blend of personal an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o trace the origins of everything consumed, revealing what we unwittingly ingest and explaining how our taste for particular foods and flavors reflects our evolutionary inheritance.
The surprising answers Pollan offers to the simple question posed by this book have profound political, economic, psychological, and even mortal implications for all of us. Ultimately, this is a book as much about visionary solutions as it is about problems, and Pollan contends that, when it comes to food, doing the right thing often turns out to be the tastiest thing an eater can do.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thrillingly argued, The Omnivore's Dilemma promises to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politics and pleasure of eating. For anyone who reads it, dinner will never again look, or taste, quite the same.
2019年9月22日 想读
因为我有生活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杨占家 口述/绘 / 李青菜 整理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走遍山川湖海,“宝藏爷爷”的乐业人生
《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华网、CCTV6专访
引爆10万+公号文
设计过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总理专机、横店影视城
为《霸王别姬》《卧虎藏龙》《东邪西毒》绘蓝图
《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美术指导
诚荐恩师之作
有画面、有文字的时代风景与片场日 常
收录手绘插图、设计手稿近百幅,赠创意书签
图文彩印,精装典藏
既懂建筑又懂电影的国宝级电影美术大师,也很懂生活!天津乡下的无名小子,一路奋斗成 “手绘制图最后一人”,好莱坞同行拜托他别学电脑。
活跃在大片制作第一线近50年,只用才华是不够的。如今,这位亲和力满满、巧办法多多的爷爷,将心中的历史底片首次显影,献给下一代年轻人。质朴诙 谐的文字,配上精心手绘的画稿——仍是“复方加料”,诚意十足,更有滋味。
...................
📖 编辑推荐
☆ 别样人生——虽然80多岁才出名,但那之前可没少受折腾!
用鸡蛋换过电影票,带着可怜的小橡皮去艺考,一下子考上建筑专业最高学府;叫停过王家卫的勘景车,去过邵逸夫的饭局,全家人帮刘晓庆照看过箱子;带三军仪仗队做过道具,在北影厂放过史无前例的大火。呼和浩特煤矿的深井、香港半山别墅的盛宴,都是景!
☆ 美术创作——退休后片约不断,徐大导演电话还在来,太谢谢啦!
和黄永玉一起设计过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内部装饰,为总理专机设计内部装饰,为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江南水乡绘制蓝图;《卧虎藏龙》《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满城尽带黄金甲》幕后的“隐藏大神”;在五七干校切土豆,形状也得是横平竖直的学院派!
☆ 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共计近百幅,呈现时代变幻、行业变迁
三十年代出生的 “国产高材生”,回忆毕生创作、采风生涯,图文再现半个世纪的社会和行业面貌。从六十年代末下放劳改、七十年代被调入电影行业,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外资热潮;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游山玩水”采风到市场经济的“宅居小旅馆”;从国营电影厂铁饭碗,到合拍片雇佣制、分红奖金;从第三代导演,合作到00后学徒;从现实主义、历史史诗片,拍到武侠片、好莱坞奇幻大片……
☆ 我眼中的 “大人物”
李安:给所有剧组成员发小金牌的温柔导演
周润发:即使在我的年纪,也心甘情愿去追星
王家卫:亲自看景的细节派(但上车就睡)
徐克:吃了仙丹一样火力十足的熬夜神仙
叶锦添:擅长把方便面泡得软硬适中
黄永玉:超短铅笔头作画达人
☆ 珍藏版图文口述史 随机掉落复古书签
全书四色彩印,锁线硬精装;随机掉落作者手绘复古书签1枚(共5款);3张拉页,欣赏《霸王别姬》《红楼梦》场景16开总平面图,极具佳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小学没毕业已拿到文化馆工作offer?跳高不达标靠画图通过了?因为样板戏,从建筑系跨界“触电”,竟成剧组瑰宝、“80后网红”?本书讲述的,就是电影美术师杨占家虽身处星光熠熠的“名流圈”,却充满烟火气的“手艺人”生涯!
回忆过去,也曾见证历史——在五七干校做厨工,与黄永玉一起设计人民大会堂内厅;也曾走遍天下——进革命根据地的公安局“赎同事”,在尖沙咀赴“镀金镶玉”的饭局;也曾“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在天安门巧测华表尺寸且不引起武警注意,给王家卫在毛乌素沙漠“种枯树”。原来,办法都在生活里!
本书行文诙谐亲切,配有近百幅珍贵的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可由此侧观时代变幻、行业变迁。此外,全书四色彩印,附有拉页,锁线精装,具有极佳收藏价值。
📖 名人推荐
是真佛只道家常,《因为我有生活》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唯美浪漫,有的只是本色、质朴和真情,读起来像杨老师面对面和您聊天儿一样,亲切,有余味。
—— 陈浩忠,《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美术指导
2019年9月18日 想读
The Art of Statistics 豆瓣
作者: David Spiegelhalter Pelican 2019 - 3
Statistics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or centuries, yet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the way statistical claims can be sensationalised, particularly in the media. In the age of big data, as data science becomes established as a discipline, a basic grasp of statistical liter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In The Art of Statistics, David Spiegelhalter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we need in order to derive knowledge from data. Drawing on real world problems to introduce conceptual issues, he shows us how statistics can help us determine the luckiest passenger on the Titanic, whether serial killer Harold Shipman could have been caught earlier, and if screening for ovarian cancer is beneficial.
How many trees are there on the planet? Do busier hospitals have higher survival rates? Why do old men have big ears? Spiegelhalter reveals the answers to these and many other questions - questions that can only be addressed using statistical science.
2019年9月3日 想读
提嘉娜 豆瓣
Tigana
7.7 (1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盖伊·加夫里尔·凯 译者: 梁宇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5
在一座名为“掌屿”的半岛上,有九个行省,一群骄傲的人住在这里;而掌屿西方一个名叫“提嘉娜”的行省,住着一群最骄傲的人。
当侵略者到来的时候,他们拼死抵抗,并为这种骄傲付出了代价——他们失去了自己故乡的名字。
这个名字被巫师君王夺走,正如同他们的绘画、书籍、雕像和艺术品统统被侵略者摧毁一样。他们失去了自己故乡的名字,失去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也失去了自由。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幸存者们寻找、挣扎、逃离、忍耐……他们将复仇的渴望编织成细密的丝线,并在一个春日牵动这些丝线,令所有人的命运随之起舞。
提嘉娜--丢失的名字,被夺走的名字,被夺走的自由,被铭刻的痛苦,被歌唱和无法听到的名字。
2019年8月30日 想读
生命的跃升 豆瓣 Goodreads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8.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张博然 科学出版社 2016 - 5
这本内容丰富的作品试图解读进化论的十个*伟大“发明”,从生命的原初,经过它的创造期,到它的终结。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同一般的神来之笔,如DNA、光合作用、视力和意识。NickLane以清晰而智慧的笔调,探究了进化过程中十个*伟大的“发明”。这些生物学上的进化在NickLane的研究过程中深深吸引了他,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释和揭秘,在读者面前显得清晰明了起来。这本书围绕着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新研究进展来组织叙述,重现了地球上生命的历史,而且带着精彩而出乎意料的细节,这些细节必定会吸引非专业读者、学生、科研人员等不同的读者群体。谁会料想到,眼睛*原初的形态只是藻类用于调节光合作用的感光小点;DNA的基本成分会在热液喷口中自行形成;素食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直到现在,我们才可以将生命不凡历史中的形形色色拼凑在一起,并看到它所拥有的丰富细节。
2019年8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