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满是空虚之物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空っぽのやつでいっぱい
7.4 (37 个评分) 作者: [日]阿伏伽德六 译者: 黄文娟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8
日本新锐天才影像作家阿伏伽德六(アボガド6)首部短篇漫画集。不可思议的设定,意料之外的展开,交错重叠的时间线里,我们的生活如此脆弱,如此疯狂,又如此需要珍惜。

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家人,孤独的男孩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一群在公园玩耍的孩子向神许下愿望:让大人都消失吧!
备受欢迎的少女,笑容在一个冬天戛然而止……
据说有个死神电话亭,会出现在想死的人面前……
由机器人抚养的女孩,进入了校园……
新出道的音乐人和落魄漫画家,一对好友的美梦快要成真……
破裂的生活碎片彼此重叠,拼凑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

“但愿你我都能珍爱这样的生活。”——日本音乐创作人balloon须田景凪
2020年6月4日 想读
中国老酒全书 豆瓣
作者: 曾宇 2019 - 6
国内第一本完整讲解老酒文化、辨别、收藏、投资图书
*全面:从老酒的酿制到收藏投资,一本书让你从0到1进阶老酒行家
什么样的酒才能称为老酒?老酒能喝吗?老酒有保质期吗?老酒界的行话有哪些?了解这些,不仅是了解老酒收藏的价值,更是对老酒文化的传承
*权威:中国老酒收藏*人历时3年全新力作
作者曾宇被誉为“中国老酒收藏*人”,此书为曾宇老师多年经验集结,手把手教你选老酒、辨真伪,新手不慌张,行家不走眼
2020年6月4日 想读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4 (48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 豆瓣
7.4 (20 个评分) 作者: [叙利亚]阿多尼斯 译者: 薛庆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这是享誉世界诗坛的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的诗歌短章选集。
阿多尼斯擅写长诗,也珍视自己的短章:“短章是闪烁的星星,燃烧的蜡烛;长诗是尽情流溢的光明,是史诗的灯盏。两者只在形式上存在差异,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共同构成了我的诗歌实践。”在创作短章时的诗人,总是带着能听见“蓓蕾绽放时的喘息声”的耳朵,能看见“天际的睫毛”、“光的舟楫”的眼睛,怀着“试图为手里摆弄的石头装上两只翅膀”的童心。
阿多尼斯的短章,与其长诗一样,也体现出了一位大诗人的功力和境界,因为他总是以人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为起点和指归,像儿童那样感受世界,像青年那样爱恋世界,像老者那样审视世界。本书中的短章,有的清新隽永,令人读完唇齿留香;有的掷地有声,让人受到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
2020年5月29日 想读
重写旧京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季剑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7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别帝制、民国建元的时刻,承载着古老文明意识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而如何看待、处理和安置这些“历史与记忆”,使它们不断融入“现代”中国的现代生活之中,相关讨论、争议贯穿了整个民国乃至共和国初建时期。在大量典籍、诗文、建筑、城市规划、民族国家等问题的“书写”互动下,作者直面各种形态的材料,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既结构化地呈现了古都北京逐渐消逝的气息,又在现代性理论上做出推进的尝试,是“历史与记忆”本土化思考的范例。
2020年5月28日 想读
非人 豆瓣
Less Than Human
作者: [美国]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译者: 冯伟 重庆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探讨“非人化”,是一部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大众读物,阅读极富快感。
事实上,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
这种心理倾向,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纳粹以道德责任的名义消灭被他们定义为劣等人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导致了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甚至导致二十世纪前的奴隶贸易,今天仍能够在加沙地带、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看到它影子。事实上,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大城市土著对外地人的排斥、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歧视,甚至对军事和战争的痴迷往往都根源于我们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因为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角,我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纵容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判断,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
作者认为,人类的非人行为深植于人性之中,但他并不就此陷入对人性未来的悲观,因为在他看来,生物特征是可塑的,也就是说人性也可以变化。
本书是对人性的一个冷峻的指控。当今的人类,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2020年5月27日 想读
丰饶之海(上下) 豆瓣
9.6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 1
《丰饶之海》(1965-1970)四部曲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长篇小说。《丰饶之海》为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作品将他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为三岛的文学生涯画上了句号。
2020年5月25日 想读
生命是赌注 豆瓣
Med livet som insats: berättelsen om Vladimir Majakovskij och hans kr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本特·扬费尔德 译者: 糜绪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2020年5月25日 想读
小猎犬号航海记 豆瓣
The Voyage of the Beagle
作者: [英] 查尔斯·达尔文 译者: 陈红 译林出版社 2020 - 4
1831年12月,查尔斯·达尔文以“船长随伴”的身分登上英国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之旅。此次航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航海考察之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正是在此过程中孕育产生。
五年时间里,达尔文四次横渡大西洋,探访南美洲大陆及周边岛屿,深入南太平洋,远赴印度洋,并对沿途的种种生物、地质现象、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政治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带回大量珍贵的标本。在此次航行中,达尔文开始对物种的分布与演变规律产生思考,进化论的雏形依稀可辨。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猎犬号航海记》可以被视为《物种起源》的准备和基础,无怪乎达尔文称之为他的“第一个学术孩子”。
在航海日中,达尔文将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这使得《小猎犬号航海记》在科学性之上,又增添了文学性,让人读来不免心驰神往。
2020年5月22日 想读
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米莉·玛洛塔 译者: 孙依静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芳踪难觅的栗腹鹭,钟爱旅行的勺嘴鹬
感情专一的虎尾海马,雌雄难辨的曲纹唇鱼
从海洋到森林,由沙漠至淡水
从草原到山脉,由湿地至苔原
43 种来自全球各地的野生濒危动物
讲述它们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这些正在消失的自然生灵
非凡又神秘,纤弱又坚韧
身陷种种威胁与困境
却极少 进入公众视野
成了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
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 玛洛塔
以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彩手绘插画
重现珍稀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
没有什么比动物世界更加真实
每一种动物都值得在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玛洛塔的最新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编辑推荐
🌟这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玛洛塔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新力作。继与《秘密花园》齐名的《动物王国》等5本大获赞誉的涂色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本图文并茂、有主题与故事、并具有环境及社会价值的科普绘本。
她调研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地理》杂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大量图书馆资源,最后精选出全球8大栖息地的43种珍稀濒危动物,意在启发下一代青少年、自然主义者、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志愿者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及环境。
🌟本书中的动物都是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濒危品种,不仅讲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还特别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不管对希望了解动物世界的青少年,还是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都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为8开大画幅开本,细腻地展现了濒危动物世界的灵动之美。它独一无二的图案设计、繁复精致的插画、“不似之似”的趣味细节,很值得设计人员及艺术家借鉴和学习。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伦敦文稿 豆瓣
Écrits de Londres
9.4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薇依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20 - 7
《伦敦文稿》是二战期间薇依在伦敦去世以前的文稿集,多数篇目系为法国抵抗组织撰写,内容涉及战争和国际政治,法国战后政府重建,以及她本人长期沉思的哲学与宗教问题,读者或许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学说的纲要”的隐约成形。
2020年5月14日 想读
再见,小兔子 豆瓣
作者: (瑞士)约克•史坦纳 文 / (瑞士)约克•米勒 图 译者: 王星 南海出版社 2010 - 1
在兔子工厂里,兔子们像流水线上的机器零件一样被饲养着。一只大灰兔和一只小棕兔在笼子里相遇了。大灰兔已经习惯了兔子工厂的生活,早已遗忘了外面的世界。而刚刚被抓进来的小棕兔却念念不忘阳光和溪水。两只兔子终于逃出了兔子工厂,面对这次新的冒险,它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A. M. Sheridan Smith Vintage Books /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2010
Madness, sexuality, power, knowledge-are these facts of life or simply parts of speech? In a series of works of astonishing brilliance, historian Michel Foucault excavated the hidden assumptions that govern the way we live and the way we think.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begins at the level of 'things said' and moves quickly to illuminat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language, and action in a style at once profound and personal.
[combination of two works: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1969 & "L'ordre du discours" 1971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as appendix pp. 215-37)]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豆瓣
作者: Hannah Arendt Penguin Books 2006 - 9
From the author of Eichmann in Jerusalem and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a book to think with through the political impasses and cultural confusions of our day” (Harper’s Magazine)
Hannah Arendt’s insightful observations of the modern world, based on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past, constitute an impassioned contribu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Arendt describes the perplexing crises modern society faces as a result of the loss of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key words of politics: justice, reason, responsibility, virtue, and glory. Through a series of eight exercises, she shows how we can redistill the vital essence of these concepts and use them to regain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exercises is to associate, in action, with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fruitful mind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20年5月6日 想读
Autobiography of Red 豆瓣 Goodreads
Autobiography of Red
9.6 (9 个评分) 作者: Anne Carson Vintage 1998 - 8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Anne Carson is, for me, the most exciting poet writing in English today."--Michael Ondaatje
"This book is amazing--I haven't discovered any writing in years so marvelously disturbing." --Alice Munro

The award-winning poet Anne Carson reinvents a genre in Autobiography of Red, a stunning work that is both a novel and a poem, both an unconventional re-creation of an ancient Greek myth and a wholly original coming-of-age story set in the present.
Geryon, a young boy who is also a winged red monster, reveals the volcanic terrain of his fragile, tormented soul in an autobiography he begins at the age of five. As he grows older, Geryon escapes his abusive brother and affectionate but ineffectual mother, finding solace behind the lens of his camera and in the arms of a young man named Herakles, a cavalier drifter who leaves him at the peak of infatuation. When Herakles reappears years later, Geryon confronts again the pain of his desire and embarks on a journey that will unleash his creative imagination to its fullest extent. By turns whimsical and haunting, erudite and accessible, richly layered and deceptively simple, Autobiography of Red is a profoundly moving portrait of an artist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fantastic accident of who he is.
"A profound love story . . . sensuous and funny, poignant, musical and tender."--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 deeply odd and immensely engaging book. . . . [Carson] exposes with passionate force the mythic underlying the explosive everyday."--The Village Voice
2020年5月6日 想读
Rise and Kill First 豆瓣
作者: Ronen Bergman Random House 2018 - 1
The Talmud says: “If someone comes to kill you, rise up and kill him first.” This instinct to take every measure, even the most aggressive, to defend the Jewish people is hardwired into Israel’s DNA.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statehood in 1948, protecting the nation from harm has be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it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nd armed services, and there is one weapon in their vast arsenal that they have relied upon to thwart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argeted assassinations have been used countless times, on enemies large and small, sometimes in response to attacks against the Israeli people and sometimes preemptively.
In this page-turning, eye-opening book, journalist and military analyst Ronen Bergman—praised by David Remnick as “arguably [Israel’s] best investigative reporter”—offers a riveting inside account of the targeted killing programs: their successes, their failures, an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price exacted on the men and women who approved and carried out the missions.
Bergman has gained the exceedingly rare cooperation of many current and former members of the Israeli government, including Prime Ministers Shimon Peres, Ehud Barak, Ariel Sharon, and Benjamin Netanyahu, as well as high-level figures in the country’s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s: the IDF (Israel Defense Forces), the Mossad (the world’s most feared intelligence agency), Caesarea (a “Mossad within the Mossad” that carries out attacks on the highest-value targets), and the Shin Bet (an internal security service that implemented the largest targeted assassination campaign ever, in order to stop what had once appeared to be unstoppable: suicide terrorism).
Including never-before-reported, behind-the-curtain accounts of key operations, and based on hundreds of on-the-record interviews and thousands of files to which Bergman has gotten exclusive access over his decades of reporting, Rise and Kill First brings us deep into the heart of Israel’s most secret activities. Bergman traces, from statehood to the present, the gripping events and thorny ethical questions underlying Israel’s targeted killing campaign, which has shaped the Israeli natio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entire world.
2020年5月1日 想读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8.5 (3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传记《契诃夫的一生》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六年,道出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烟花一场”的人生。
契诃夫出身贫苦,最初写小说只为谋生,直到遇上年长的伯乐靠书信指导他、鼓励他。文学上的成功与失败纷至沓来,病痛与孤独更常伴左右,但他始终对周围人保有最大的真诚与善意。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汹涌的文字在描摹契诃夫时竟平静、柔软了下来。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火中遗物 豆瓣 Goodreads
Las cosas que perdimos en el fuego
7.3 (3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 Enriquez) 译者: 陈芷 / 李碧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Goodreads4.02+好评,版权输出20多国,荣膺2017年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
☆12则短篇故事,20余幅暗黑系绝美插图,创痛与美好并存,火焰与黑暗共舞。
☆光怪陆离的美洲大陆,奇诡迷人的都市怪谈。一部色彩浓郁、阴森锐利的故事集,剖析人性的至暗深处,探讨萦绕现代生活又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恐惧。
☆阿根廷当代作家玛丽安娜·恩里 克斯,21世纪的女爱伦•坡,集博尔赫斯与雪莉•杰克逊风格于一身,叙述技巧媲美科塔萨尔。
☆入选《波士顿环球报》2017年最佳虚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卫报》《科克斯评论》《环球邮报》等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首度译介为英文便备受瞩目。人气作家凯莉•林克(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得主)、海伦•欧耶米(毛姆奖得主)、劳拉•范登•伯格(欧•亨利奖得主)和罗克珊•盖伊(TED百万点阅)等好评力荐。
————————————————————————
【内容简介】
《火中遗物》由十二则短篇故事组成。从充满现代气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到闷热荒蛮的热带丛林、荒僻的偏远小镇,从殖民地时代到现代,作者将阿根廷历史传说、社会事件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色彩浓烈、新旧交织的阿根廷图景。
深夜敲门的流浪小孩与第二天新闻中的谋杀案;一次蛮荒之地的旅行中如妻所愿人间蒸发的丈夫;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潜行于网络的蛰居族;沉寂腐臭的黑水之下被唤醒的秘密;义无反顾跳入火堆的女人;一个受困于现实又痴迷于历史罪案的男人……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做出什么?
……
在清醒与幻梦之间,生活与恐惧从未如此真实。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恩里克斯的故事具有历史和阶级意识,但她的角色从不沉湎于伤感或安逸。她超越现实主义的严苛束缚,追求更深刻也更令人不安的真理……引人入胜,充满诡谲而生动的细节……和黑色幽默。——《纽约时报书评》
让人身临其境,细节处仿若噩梦……勾画出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仿佛用刀片组装成的镜面球。——《卫报》
让读者措手不及,手法之微妙,实在不可思议……一部色彩浓郁,充满反叛精神的故事集,日常的恐怖就静候在每个未知的角落周围。——《科克斯评论》
恩里克斯用这部哥特故事集掘出了阿根廷“肮脏战争”中死者的尸骸。——加拿大《环球邮报》
暴戾而冷峻……这十二个故事如一幅哥特式肖像画,画中的国家跌跌撞撞,不安地逃离可怕的创伤记忆,而新的创伤却潜伏在每个角落。——《波士顿环球报》
她的故事以潜伏的不安破坏松动了日常。——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评审团
这些故事会搅乱你的内心,让你心绪难平。读就对了!——凯莉•林克(Kelly Link,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获奖作家)
她的作品如此新颖而富有冲击力,让人心跳加速,屏住呼吸。玛丽安娜•恩里克斯是当代虚构文学界不可或缺的声音,《火中遗物》必将引发轰动。——劳拉•范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欧•亨利奖获奖作家)
这些故事阴森锐利,张力十足,实乃上乘之作。面对它们的进击,我毫无抵抗力,就像恩里克斯笔下那些或诙谐或残忍或伤痕累累的人物无法抵御生活的冲击一样。——海伦•欧耶米(Helen Oyeyemi,毛姆奖获奖作家)
一部扣人心弦的短篇小说集——寂静的哥特式恐怖故事,借助或渺小或宏大的悲剧,真实地折射出人类境遇的错综复杂。关于女性,恩里克斯有很多话要讲: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的女孩们,失败婚姻的羁绊,贫穷与毒瘾的蹂躏……尖刻犀利,堪称优秀恐怖故事的典范。——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TED百万点阅作家)
在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故事中,恐惧就像阳光下的瓷砖上一团滑动的黑水,彷如幻觉,却又如此真切,那些看似绝无可能的恐惧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莱拉•格里罗(Leila Guerriero,阿根廷作家)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 豆瓣
My Fairy-Tale Life
作者: [丹麦] 安徒生 译者: 傅光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 “童话之父”是如何生活的呢?童话之外的作者幸福吗?
★ 西方五大自传之一
★ 书中含有多幅安徒生剪纸作品插图
∽ ∽ ∽
在被中国读者一直作为“童话大王”接受的安徒生的精神世界里,有太多是在童话以外不为人知的东西。而这部自传,正是解秘安徒生童话的一把金钥匙,因为这些童话里有他真实人生的影子,它们以童话的方式蚀刻下了他对于真实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理想与憧憬。
∽ ∽ ∽
安徒生把他的一生看作是童话。他来自小镇欧登塞的底层社会,十四岁时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闯出了自己的路,成为了国王和王子的朋友。在他的自传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他小时候熟悉的丹麦的市井生活,以及之后他接触的丹麦的贵族圈子和欧洲上流社会。他还生动地叙述了他和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曲家、歌唱家的交往,他是那个时代旅行最广泛的作家之一,他的旅行把他带到了远东的君士坦丁堡和北方的洛蒙德湖。他对这一切的描述堪称是一幅十九世纪欧洲的风俗画。
2020年4月16日 想读
Apropos of Nothing 豆瓣
Apropos of Nothing
9.3 (6 个评分) 作者: Woody Allen Arcade 2020 - 3
Apropos of Nothing i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Woody Allen's life,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nd describes his work in films, theater, television, nightclubs, and print. Allen also writes of his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the loves of his life.
2020年4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