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我们共同的朋友 豆瓣
作者: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智量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 1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用巨大的垃圾堆来作英国社会的象征。象征手法的更多使用和对于小说结构的注意是狄更斯后期小说的特点,表示了狄更斯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
2020年8月28日 想读
Why We Sleep 豆瓣
9.0 (22 个评分) 作者: Matthew Walker PhD Scribner 2017 - 10
The first sleep book by a leading scientific expert—Professor Matthew Walker, Director of UC Berkeley’s Sleep and Neuroimaging Lab—reveals his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sleep, explaining how we can harness its transformative power to change our lives for the better.
Slee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t least understood aspects of our life, wellness, and longevity. Until very recently, science had no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y we sleep, or what good it served, or why we suffer such devastating health consequences when we don't sleep. Compared to the other basic drives in life—eating, drinking, and reproducing—the purpose of sleep remained elusive.
An explosion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shed new light on this fundamental aspect of our lives. Now, preeminent neuroscientist and sleep expert Matthew Walker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sleep and dreaming. Within the brain, sleep enriches our ability to learn, memorize, and make logical decisions. It recalibrates our emotions, restocks our immune system, fine-tunes our metabolism, and regulates our appetite. Dreaming mollifies painful memories and creates a virtual reality space in which the brain melds past and present knowledge to inspire creativity.
Walker answer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sleep: how do caffeine and alcohol affect sleep? What really happens during REM sleep? Why do our sleep patterns change across a lifetime? How do common sleep aids affect us and can they do long-term damage? Charting cutting-edge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synthesizing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Walker explains how we can harness sleep to improve learning, mood, and energy levels; regulate hormones; prevent cancer, Alzheimer’s, and diabetes; slow the effects of aging; increase longevity; enhance the education and lifespan of our children, and boost the efficiency, success, and productivity of our businesses. Clear-eyed, fascinating, and accessible, Why We Sleep is a crucial and illuminating book
2020年8月24日 想读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豆瓣
作者: J. R. McNeill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4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most often told through its world w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communism, or its economic upheavals. In his startling new book, J. R. McNeill gives us our first general account of what may prove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dimens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s environmental history. To a degree unprecedented in human history, we have refashioned the earth's air, water, and soil, and the biosphere of which we are a part. Based on exhaustive research, McNeill's story a compelling blend of anecdotes, data, and shrewd analysis never preaches: it is our definitive account. This is a volume in The Global Century Series (general editor, Paul Kennedy).
2020年8月22日 想读
土星之环 豆瓣
Die Ringe des Saturn
8.6 (6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闵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2020年8月4日 想读
Infectious Change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Ma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5
In February 2003, a Chinese physician crossed the border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prea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 novel flu-like virus—to over a dozen international hotel guests. SARS went on to kill about 800 people and sicken 8,000 worldwide. By July 2003 the disease had disappeared, but it left an indelibl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hinese public health system, once famous for its grassroots, low-technology approa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ly-oriented, research-based, scientific endeavor.
In Infectious Change, Katherine A. Mason investigates local Chinese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examining how the outbreak of SARS re-imagined public health as a professionalized, biomedicalized, and technological machine—one that frequently failed to serve the Chinese people. Mason recounts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s young, highly trained biomedical scientists flooded into loc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replacing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inspectors who had dominated the field for decades. Infectious Change grapples with how public health in China was reinvented into a prestigious profession in which global impact and recognition were paramount—and service to vulnerable local communities was secondary.
2020年8月2日 想读
爱神草 豆瓣
Венерин Волос
作者: (俄罗斯)米·希什金 译者: 吴嘉佑 / 吴泽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爱神草》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5年度俄罗斯文学入选作品。小说始于一名在瑞士收容原苏联难民机械工作的译员。通过他参与的一问一答,记述一支来自原苏联的受尽煎熬的人,躲避迫害的人,精神病人,说谎者等各色人等的大军,他们渴望挣脱自己残酷的祖国而进入瑞士“天堂”,为此讲述着自己和别人残酷的故事,徒然而执著地做着逃出现实、挤入幻想天堂的一切堂试。这种一问一答逐渐变幻成对历史和现实中各种残酷的故事、对神话和传说的讲述和议论,其间穿插着译员生活遭遇的描述和他给一个遥运岛国上的“亲爱的纳乌赫多诺扎夫尔”的一封封离奇的书信,还有对一位女演员伊莎贝拉从小姑姑到百岁而终的描述,以及她断断续续写下的日记,记下她的恋情、成就和漫长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所有情节都是开放式的,反映着当代人的种种心态和精神面貌,交织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生活冷峻的审视、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ea
8.3 (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 夏洛 作家出版社 2007
《海》为200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颁奖辞为:“《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地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小说讲述了艺术史家马科斯·默顿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努力去应付所有的混乱。然而,人生新的缺失却在不断地折磨他,过去的伤痕也被证实是难以克服的。他决定回到儿时曾经度假的海边小镇。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格雷斯先生和太太,带着世故的安逸坦然,而最吸引马科斯的是与他年纪相仿的类似家的双胞胎:沉默、没有表情的麦勒斯和暴躁、充满诱惑、直白得克罗伊。他逐渐了解他们,暗恋、不安、羞怯、幻想,甚至有了亲密的交往。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此传奇,困扰了他的余生,也影响了之后的一切……
梦呓般、散文诗一般的纯净的语言,时空交叉,思绪飘忽不定,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场景变幻跳跃,人物若隐若现,或明或暗,仿佛绘画大师的印象人物画——虽然暗影、虽然写意省略,而形象却更加生动,只一眼波的流动,就足以窥视心灵的丰富与不可捉摸。单纯的情节、单纯的故事,却让人感觉永远的隐痛—— 过去的痛和现在的痛——所有的美丽都敌不过——在任何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浮现。有谁能够将如此的人生表现得这样的纯净?这样的闪动?这样让人反复低吟长思?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暗物质与恐龙 豆瓣
Dark Matter and the Dinosaurs: The Astounding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Universe
作者: [美] 丽莎·兰道尔 译者: 苟利军 / 李楠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6600万年前,一个城市大小的物体从宇宙而来撞击了地球,造成了一个毁灭性的灾难,杀死了恐龙,还有3/4的地球生物。这一灾难性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导致恐龙灭绝的那起灾难事件是由暗物质引起的,你相信吗?
那么,暗物质是什么?为何远在宇宙太空的暗物质会和地球上的恐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宇宙万物又是如何在看似无关的情况下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发展的?在这本书中,你将得到答案!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一生的旅程 豆瓣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8.3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艾格 / [美] 乔尔·洛弗尔 译者: 靳婷婷 文汇出版社 2020 - 5
作为迪士尼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在书中回顾了自己45年的职业生涯,分享了《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黑豹》等超级IP的诞生过程,记录了他与乔布斯惺惺相惜的深厚友谊,分析了并购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以及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的前因后果。
2005年,内忧外患中的迪士尼面临着被出售的风险,艾格在一片争议声中赴任,将迪士尼的未来之路聚焦为三个方向:打造高质量品牌内容;拥抱科技;着眼全球。他邀请乔布斯加入董事会,招募创意天才拉塞特、技术专家卡特姆拯救迪士尼动画,深耕漫威宇宙,续写《星球大战》科幻史诗,全程参与创建上海迪士尼乐园,成功推出流媒体Disney+ ,让迪士尼的快乐魔法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shua Foer The Penguin Press 2011 - 3 其它标题: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embering Everything
Foer's unlikely journey from chronically forgetful science journalist to U.S. Memory Champion frames a revelatory exploration of the vast, hidden impact of memory o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On average, people squander forty days annually compensating for things they've forgotten. Joshua Foer used to be one of those people. But after a year of memory training,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finals of the U.S. Memory Championship. Even more important, Foer found a vital truth we too often forget: In every way that matters, we are the sum of our memories.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draws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a surprising cultural history of memory, and venerable tricks of the mentalist's trade to trans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membering. Under the tutelage of top "mental athletes," he learns ancient techniques once employed by Cicero to memorize his speeches and by Medieval scholars to memorize entire books. Using methods that have been largely forgotten, Foer discovers that we can all dramatically improve our memories.
Immersing himself obsessively in a quirky subculture of competitive memorizers, Foer learns to apply techniques that call on imagination as much as determination-showing that memorization can be anything but rote. From the PAO system, which converts numbers into lurid images, to the memory palace, in which memories are stored in the rooms of imaginary structures, Foer'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World Memory Championships are less a test of memory than of perseverance and creativity.
Foer takes his inquiry well beyond the arena of mental athletes-across the country and deep into his own mind. In San Diego, he meets an affable old man with one of the most severe case of amnesia on record, where he learns that memory is at once more elusive and more reliable than we might think. In Salt Lake City, he swaps secrets with a savant who claims to have memorized more than nine thousand books. At a high school in the South Bronx, he finds a history teacher using twenty- five-hundred-year-old memory techniques to give his students an edge in the state Regents exam.
At a time wh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e all but rendered our individual memories obsolete, Foer's bid to resurrect the forgotten art of remembering becomes an urgent quest.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brings Joshua Foer to the apex of the U.S. Memory Championship and readers to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a gift we all possess but that too often slips our minds.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顿悟的时刻 豆瓣 Goodreads
8.1 (52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突如其来的精神显现,意味着一次顿悟。
作家张悦然首部文学评论集,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召唤隐匿文本显形。从人物、视角到冲突、情节,以创作的框架,构筑阅读的王国;从乔伊斯、契诃夫到门罗、波拉尼奥,截取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瞬间,淬炼成小说独异的配方。15堂创意写作课,与文学同行者一道,迎来文学顿悟的时刻。
“顿悟,正是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小说发出的光芒,发现自身的遗失之物,并用读和写再次赋予其生命。
◎ 编辑推荐:
一份文学同行者的创作心得和阅读指南
《顿悟的时刻》是张悦然精心写给所有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涉及读书与写作的种种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是什么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始了思想的跋涉?大众小说为什么能感动更多的人?次要人物为什么同样要丰满?
60部经典小说的独特阅读路径
全书拆解60部小说文本,梳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属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跨过生命旅程设置的层层路障。同时全面剖析与解读了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门罗等五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凝视当代小说家笔下的爱怜与伤痛、冷酷与慈悲,帮助我们找到身处之地在时空中的坐标,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全面了解我们时代的文学巨匠
作家生平经历,对作品有着怎样的影响?作品背后渗透着作家怎样的创作习惯?书中全面分析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麦克尤恩、门罗等当代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作品,一改小说课惯谈经典著作的局限,让你全面了解与我们同时代的文学巨匠。
2020年7月13日 想读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The New Press 2016 - 9
Arlie Hochschild is best known for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ond Shift), emotional labor (The Managed Hear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home (Time Bi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rivate lif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 The Outsourced Self). In her latest book,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Hochschild takes her notion of “feeling rules” to Louisiana,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s of right wing politics (The Tea Party and support for Donald Trump) by studying divergent response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region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her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1 and 2016, Hochschild advances the “deep story” of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right: “…the shifting moral qualification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ad turned them into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fraid, resentful, displaced, and dismissed by the very people who were, they felt, cutting in line.”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给孩子的西游记 豆瓣
作者: 吴承恩 原著 / 孙智正 改写 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编辑推荐
从吴承恩版《西游记》,到孙智正版《给孩子的西游记》,降低经典小说的阅读门槛,让孩子一口气读完大部头名著!
去掉原著小说的语言硬壳,展露其依然新鲜有趣的核心:强劲的故事进展、个性鲜明的人物、插科打诨的对话……足够丰沛多汁的细节,足够易读的口语化表达。
附赠:西游长卷、涂色卡片、有声书(限时领取)。
◎内容简介
在一片无尽的大海里有一座山,山顶有一块带孔的石头。被光照得久了,被风吹得久了,石头突然崩裂,滚出一个石球,就地变成了石猴。石猴的眼睛特别亮,抬眼一看,两道光就冲到了天上……
另一边,东土大唐有人要去西天求取真经……
《给孩子的西游记》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底本,用幽默易读的现代白话翻写下来。讲述的不仅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是以孙悟空为核心视角的成长故事。由青年作者孙智正翻写,献给他的儿子孙阔,同样献给每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
◎名人推荐
中国古无童话书。
女娲、伏羲、黄帝、炎帝,都是自己始祖先王的传说,是历史,老奶奶不会坐在火塘边给小孙儿讲。
《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很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和想象,可算好的儿童书了;但它毕竟是五百年前的著作,也不是专门为儿童写的。它的内容未必全合适儿童,文字未必儿童都易懂,所以改写为“童话本”也是很必要的。
——锺叔河(知名出版家,著有《念楼学短》)
美好深邃的西游记故事,原就该在我们和孩子的枕边临睡时光,陪他们入梦。
它那么奇妙,幻想的幅员无比宽阔,幽默、不可思议,天神和妖怪皆在天际华丽眩目演出,我们对故事最自由、孺慕的乡愁。
如果我在孩子时,有这一本书,那该多好。
——骆以军(知名作家,著有《匡超人》)
在四大名著乃至整个中国话本小说里,《西游记》都堪称想象力的杰作。因此,我会推荐孩子们读《西游记》。《西游记》原文是古白话,与今天的白话差距有些大。这些年来,也屡见译本。好的白话文译本,同样见功夫!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
在我特别小的时候,不小心翻开过几本世界名著,读了一阵觉得挺茫然的。后来又读到一套缩写版世界名著,这才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简洁明朗的语言和引人遐想的插图深深吸引。《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对孩子来说读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在读原著之前,先有一本适合孩子阅读口味与接受习惯的书来引起兴趣,无疑是件很好的事。感谢这位作家父亲,为孩子们走向那宏伟的殿堂打开了一扇温暖的门。
——彭敏(CCTV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成语大会冠军)
孙智正《给孩子的西游记》最初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写给他的稚子的,也正因为有着对儿子和对文学的双重热爱,这本书温暖亲切,所有的对话都妙语连珠,滤掉了古典小说的冗余和晦涩。读这本书,我想象着父母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孩子从小的梦境就得到古典文学的滋养,如孙行者那样大胆,如唐僧那样慈悲,纵情想象,天马行空,无所不能。
——钱佳楠(资深国际文凭中文教师)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梦的解析 豆瓣
Die Traumdeutung
7.8 (11 个评分) 作者: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方厚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7
通过对梦的剖析,提出“潜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等重要概念,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深刻影响了人类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与《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并称思想史上三大里程碑。无法回避的基石巨著。
2020年7月10日 想读
我的妈妈是精灵2 豆瓣
作者: 陈丹燕 2020 - 6
畅销250万册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我的妈妈是精灵》全新续篇
大人也会看哭的儿童文学
陪伴上千万孩子长大的精灵妈妈,回来了!
内容介绍:
妈妈走了,陈淼淼按部就班地长大了。外表看起来,陈淼淼又独立、又勇敢,其实她心里也会感到孤独和害怕。但她不让自己怕,甚至自告奋勇,一个人去美国的高中当交换生。
新学校旁有一片神秘林。陈淼淼后来才知道,这古老的林子里,也有精灵车站;有许多和她一样,背上匍匐着翅膀长大的精灵孩子;还有一头古怪的野鹿,眼睛里会飘出和妈妈一样的小蓝花……
“每个孩子总以为自己有时间一点点地长大,但是成长却往往是突然到来的。”
-------------------------------------------------------------------------------------------------------------
媒体评论:
《我的妈妈是精灵》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儿童幻想小说。是一部能让孩子和大人都为之落泪的作品。
——评论家、儿童文学理论家 刘绪源
陈丹燕是一位能走进儿童生命空间最深层次的作家。
人最本质的力量是心灵的力量,这是一部帮人拭去泪水、心灵变得坚强的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朱自强
《我的妈妈是精灵》是我孩提时代读的书,小小的我一边哭一边读。长大了再读来,原来我没有变。
——豆瓣读者 扣子可爱
整个童年,我都在地上寻找有蓝色斑点的影子。
——豆瓣读者 forfaen
------------------------------------------------------------------------------------------------------------
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一去就不复返的。找到自我,找到梦想,找到爱,就是心灵成长的开始。
2020年6月29日 想读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9.0 (47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权贵 豆瓣
The Establishment:And How They Get Away With It
作者: [英]欧文·琼斯 译者: 林永亮 / 高连甲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 - 6
本书带领我们走近一个神秘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以此赚取天量利益,甚至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巩固自己的利益体系,他们被称为“权贵”(the establishment)。当今的权贵涉及范围极广,社会成分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银行家、政客、媒体巨头等各色人物。欧文·琼斯在书中探究了权贵阶层的来龙去脉,揭露了他们将国家财富据为己有、将国家资源化为己用,却口口声声为了民众利益的真实面目。
面对英国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持续不景气,不少英国人的愤怒根源不再是政客官僚等高层精英,而是将矛头指向社会的底层人士,包括移民、失业者以及对社会福利高度依赖的人群。而事实上,这是源于政客和媒体的相互勾结,他们试图将导致经济疲软的责任“嫁祸”于人。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匡正时弊,揭露破坏经济秩序的头号“恶人”。
——欧文·琼斯,本书作者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群众与权力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冯文光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6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 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伟大、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更长)。
=====================================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评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百本书——埃利亚斯・卡内蒂花费34年心血写就《群众与权力》,这部巨著在卡内蒂的著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卡内蒂文学风格和思想成果的体现。
(2)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还是特立独行的文学家?——与学院派的群众理论研究不同,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采用了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又处处可见文学家的洞见,因此卡内蒂的群众“理论”被称为一种诗学或者诗性人类学。
(3)洞察权力的本质,呼唤理想的群众,在权力侵噬人性的时代承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卡内蒂认为,群众之所以会有暴力、愚昧等倾向,根本原因并不是群众本质恶劣,而在于权力对群众的伤害。权力向群众下达命令,群众因害怕而顺从。而真正的群众是与权力对立的,在真正的群众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力命令别人。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豆瓣 Goodreads
Fly Already
7.8 (133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继《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之后,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创作的全新短篇小说集。
一个伤感又好笑的马戏团炮弹飞人;一个五十岁还在啃老的窝囊儿子;一个想要重返人间的忧郁天使;几个为拯救被变成兔子的爸爸而勇敢逃跑的小女儿们;一个在房间中央供着被压成小小铁块的汽车的单身男子;一个执意要买商店收银机给儿子做生日礼物的离异男子……
没有人能像埃特加·凯雷特一样。他的故事常常发生在奇异、灼热和欢腾的事物交会的十字路口。他笔下的人物与之搏斗的,是父母和家庭、战争和游戏、烟酒和蛋糕、记忆和爱。这些故事从来不会抵达通常预期的 结局,但总是能带给人惊喜、快乐和感动。
※※※※※※※※※※※※※※※※※※※※※※※※※※※※※※
★ 《纽约时报》奉为天才,魅力席卷40多国,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全新故事集
★ 以色列最高文学奖萨皮尔奖获奖作品,全美犹太人图书奖获奖作品
★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年度好书”
★ 阿摩司•奥兹、萨曼•鲁西迪、扬•马特尔、乔治·桑德斯等国际文学大家一致推荐
★ 安妮宝贝、范玮琪、蒋方舟等名人感动推荐
★ 作品入选以色列高中、大学文学课教材
★ 英国知名插画师Sabina Hahn,为中文简体版独家定制封面插画
★ 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以色列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午夜之子》作者)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看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他的故事中有爱心、智慧、雄辩和超越,而这些美德在埃特加自己身上就多有所见。我很高兴埃特加和他的作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让一切都变得更美好了。
——乔治·桑德斯(小说家,《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在这个国度,书能够卖出8万本着实不易。他说:写作不能阻止战争,但它使陌生人之间获得一种有悯惜的沟通。我读了你所写的,你读了我所写的,我们会知晓彼此。
——庆山(安妮宝贝)
他的刻薄劲儿有点像伍迪·艾伦,但因为身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比伍迪·艾伦更苦涩有趣。
——蒋方舟
凯雷特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故事短篇,太有趣了!每翻一页就会在心里想着“哇噻”“绝妙啊”“老天啊怎么会”!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次,亲自见证一下这位创意无限的作家的神奇笔触。
——范玮琪
凯雷特是一个天才!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现了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只有一件事是凯雷特无法完成的:写一个无聊的故事。
——《卫报》
凯雷特得益于自身特有的才华,才可以在如此紧凑的包装中,同时容纳悲剧和喜剧。
——《金融时报》
凯雷特独特的小说集既有趣又辛酸,用对人性的敏锐观察来平衡喜剧。这些都是简短有力的故事,富有创造力,充满自信。非常令人愉快,充满惊喜。
——《书生活》
凯雷特的对话风格无可抗拒,朴实真挚,他的即兴俏皮话引人发笑,很难想象有哪位读者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还带着幽默感和对人类的好奇心……他的故事有一种可爱的轻快感觉。
——《大问题》
凯雷特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他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荒诞的故事。荒谬的,经常是超现实的,而且写得精确,简洁。
——《我》
2020年6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