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家庭心理百科 豆瓣
가족심리백과
作者: [韩] 宋炯锡 等 / 송형석 译者: 任李肖垚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1
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专为东亚家庭定制,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随叫随到的家庭心理医生,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敲门砖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教授、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施琪嘉老师作序推荐,韩国国民MC刘在石盛赞的心理学家宋炯锡领衔,多位心理精神科专家倾力写就
◎ 编辑推荐
☆ 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内容无懈可击、编排科学合理的心理自助工具书
以人的一生为时间线索,将从小到老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悉数囊括。篇章短小,将知识化整为零,随用随翻,省时高效。
提炼生活困扰,侧重引导解决,讲解深入浅出,内容扎实全面,文风亲切易读。
☆ 专为东亚家庭定制,“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
儒家传统、长幼尊卑、婆媳关系、升学考试……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出发,专注破解东亚家庭困局。
☆ 韩国国民MC刘在石盛赞,明星作者群联合编写
10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将多年来在医院、课堂、学会的经验及见闻与各自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献给每个家庭的每位读者。
☆ 解救被生活扼住喉咙的现代人,化解有口难言的小众难题
父母做爱时被孩子看见了怎么办?晚晚夜宵戒不掉怎么办?为什么总是遇到渣男?不想再依靠父母,却又为此感到害怕,怎么办?刚生完孩子,觉得他特别丑怎么办?总是想起从前父亲出轨的往事怎么办?
◎ 内容简介
从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如何料理好桩桩烦心事,越活越有意思?
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到购物瘾、传统节日综合征、空巢综合征,这些正统或不正统的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有没有可能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汇集成一份触手可及的资料,供人们随用随取?
10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接下挑战,将多年来患者常见的问题整合筛选,以人的一生成长为线索,采择出近200条对东亚家庭最具价值的条目,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作出解答,最终完成这一“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书中既有言简意深的宽慰,又有条理清晰、步骤明确的应对方案,能帮助读者走出心理误区,科学解决自身问题,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2020年12月5日 想读
解剖无聊 豆瓣
WISH I WERE HERE
作者: [加]马克·金维尔 译者: 王喆 / 章倜 未读·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未读·思想家]资深意见领袖、哲学教授剖析信息时代的危险,用哲学拯救我们破碎的自我,解答无聊与生活的关系。
沉迷于刷屏?不断滑动屏幕寻找难以捉摸的精神刺激和幸福感?这位多伦多大学的哲学教授、多产作家,为我们面对技术的不断沉迷,提供了一剂哲学解药。——加拿大主流媒体 《环球邮报》
技术从不中立。
网络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在拽着你沉迷,或因为痛苦,或因为贪求刺激,但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无聊。
叔本华、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也不曾预见,人类的无聊可以被网络放大到如此地步。在这个后现代、后资本主义的时代,我们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掏空自己,再填进一个破碎的自己。我们如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燃烧自己,点亮虚拟世界。
现在,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红色药丸,还是选择蓝色药丸?
2020年11月22日 想读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2020年11月22日 想读
漫长的星期六 豆瓣
A Long Saturday: Conversations
8.0 (3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 秦三澍 / 王子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
人文主义最后的大师 乔治·斯坦纳的一生总结
——“下一次我会更好地失败”
今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2020年11月17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目光 豆瓣
8.1 (55 个评分) 作者: 陶勇 / 李润 译者: 12345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关于善恶、理想、名利、孤独、生死、自我……《目光》是陶勇医生首部文学随笔,是一个医生的沉思录和成长感悟。
全书内容以陶勇医生的思想观点脉络划分为关于生死善恶、学习教育、从医选择、立世榜样等几大模块,同时穿插着陶勇医生在四十不惑之时关于自我的思考,金钱观、价值观的剖析,关于信任和大爱,以及未来对盲童和科研事业的规划与展望。
《目光》中不仅仅是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更是展现他从医二十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
周国平/倪萍 亲笔作序
贾平凹/白岩松/孙俪 真挚推荐
2020年11月11日 想读
雾中的刺猬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俄]谢尔盖·科兹洛夫 / [俄]尤里·诺尔斯金 译者: 韦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魔法象图画书王国ME003: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绘本之力》作者之一柳田邦男推荐俄罗斯经典动画电影《雾中的刺猬》同名图画书。一场大雾带来的惊奇之旅,向孩子展现爱与幸福的真谛!
《雾中的刺猬》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黄昏的薄暮里,小刺猬出发去小熊家,他们准备一起喝茶、一起数星星。走着走着,雾中出现了一匹白马,好奇的小刺猬走入雾中,想知道在雾中是什么感觉。可是大雾中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突然冒出来的飞蛾、蝙蝠、大象和猫头鹰,小刺猬在一片白茫茫的雾里迷了路。惊慌失措中,他掉进了河里。在一条鱼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小熊身边。就在小熊焦急地诉说着对他的担心时,小刺猬却定定地望着前方,陷入了沉思。
★ 本书荣获2001年第48届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
★ 俄罗斯国宝级动画导演尤里•诺尔斯金同名动画电影荣获东京拉普达动画节“跨时代的动画TOP150”全球最佳动画电影奖,并入选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动画的世纪•百部经典”
★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绘本之力》作者之一柳田邦男推荐
★ 一段探索未知的惊奇之路,一个朴素友爱的安稳世界,这个清新幽雅又充满童趣的故事,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让孩子在充满惊奇的旅途中开心玩乐,使大人在这纤细、唯美的世界流连忘返。
★ 简单的故事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向孩子展现美好与幸福的真谛,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绘本之力》作者之一柳田邦男、幻想文学大师梦枕貘推荐
我是尤里·诺尔斯金的忠实粉丝。还是个学生的时候,第一次看《雾中的刺猬》,我就着迷不已。和很多人一样,我迅速走进了他的艺术世界。他的电影富有层次,极具质感;他善于营造诗意的氛围,画面充满神秘感;他的叙事方式和绘画风格质朴无华,却又意象丰富,令人遐想无限。
——尼克·帕克(《超级无敌掌门狗》《小鸡快跑》导演,奥斯卡动画电影奖四度获得者)
充满梦幻的画面与纯洁的语言完美结合,震动人心。
——柳田邦男(《绘本之力》作者之一)
这才是正真的诗。美好的诗被镌刻在这里,无法用其他的言语代替。这精妙的文字里流淌着音乐。
——儿岛宏子(日本俄语翻译家,日版《雾中的刺猬》译者)
当今也有许多我敬重的导演,比如俄罗斯的尤里•诺尔斯金,《雾中的刺猬》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电影之一。
——宫崎骏(日本动画大师)
▪ 本书荣获2001年第48届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
俄罗斯国宝级动画导演尤里·诺尔斯金同名动画电影荣获:
▪ 2003年东京拉普达动画节“跨时代的动画TOP150”全球最佳动画电影奖
▪ 2006年入选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动画的世纪·百部经典”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我年轻时的朋友 豆瓣
Friend of my youth
8.5 (2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周嘉宁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我年轻时的朋友》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创作成熟期的十篇短篇小说佳作。门罗把日常生活的片段编织成精巧的故事和寓言,在这语言之光的照耀之下,平凡的人生翩翩起舞,无论是稍纵即逝的爱,还是长久默默的陪伴,无论是古井无波的生活,还是忽如其来的改变,都被呈现纸上,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2020年11月3日 想读
血与大地 豆瓣 Eggplant.place
Blood and Earth: Modern Slavery, Ecocide, and the Secret to Saving the Worl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贝尔斯 译者: 张祝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为何时至今日,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和餐桌上的鱼虾,可能仍沾染着奴隶的鲜血?
燃烧的亚马孙雨林与奴役活动有怎样的隐秘联系?
我们如何亲手终结奴隶制?
◆《用后即弃的人》作者凯文·贝尔斯全新力作
深入刚果矿场、加纳金矿、孟加拉国渔场、巴西制炭营地……
揭示现代奴隶制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惊人关联,
追溯从奴隶手中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的商品的复杂供应链
···
【内容简介】
凯文·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顶尖专家,考察过无数危险的奴役活动现场。在调查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役发生,哪里就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确证奴役与破坏之间的联系,2007年贝尔斯再次踏上旅途,深入令人窒息的矿山与酷热的雨林,去收集详尽的证据。他为我们带来环境危机和人权问题高发之地的骇人故事,展示了奴役活动显著加剧全球变暖的惊人证据,也带我们见识了产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餐桌上的鱼虾、身上的珠宝的残酷供应链——奴役和破坏支撑着全球市场,我们每天都吃、穿、用这桩罪行的赃物。
贝尔斯认为,如果厘清这个连接了人类苦难和环境毁灭的恶性循环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终结它的方法,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人。《血与大地》就是贝尔斯通过七年旅行和研究给出的答案。
···
融合了采访、历史和统计……请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并着手行动。
——《柯克斯书评》
曝光全球经济在奴隶制和环境灾难之间的“死亡之舞”……贝尔斯用栩栩如生的细节解释了令人恐惧的真相。
——《出版人周刊》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容忍用后即弃的人的思想,同样会容忍用后即弃的地球。
——比尔·麦吉本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凯文·贝尔斯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艰险,深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
◆贝尔斯的《用后即弃的人》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现代奴隶制的著作,已有13种译本,该书中文版于2019年出版,获得《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
◆《血与大地》是贝尔斯关于现代奴隶制的最新力作,是对《用后即弃的人》的重要补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奴隶制的最新状况,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维持奴隶制运作的深层逻辑和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贝尔斯七年旅行和研究的结晶,《血与大地》带来的故事生动而可怖,比如加纳金矿的矿工,虽然他们现在看上去都像是健美运动员,但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具漂亮的尸体,因为他们的肺部充满了令他们窒息的石英粉尘。
◆本书也讲述了我们都会购买的最常见的产品的故事,这些产品的源头可能就是奴役高发的地带,也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切实可行地打断供应链的运转,通过举手之劳,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
◆本书也向我们揭示,为何燃烧的亚马逊雨林、消失的红树林、被水银污染的水源……经常与奴役相伴而生。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人权不屑一顾的奴隶主,显然对环境保护法也视若无睹。他们不仅制造用后即弃的人,也制造用后即弃的地球。
◆在读过《用后即弃的人》之后,许多人可能第一次惊觉奴隶制尚未灭亡,但依然以为奴役只发生在看不见的远方;但在读过《血与大地》之后,他们可能会第一次发现奴隶制通过各种产品与我们紧密相关,并经由加剧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正在毁灭对之视而不见的我们,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2020年11月1日 想读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Parade's End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Ford Madox Ford Penguin Classics 2001 - 6
Parade's End is a tetralogy (four related novels) by Ford Madox Ford published between 1924 and 1928. It is set in England and on the Western Front in World War I, where Ford served as an officer in the Royal Welch Fusiliers, a life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novels.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
慢慢微笑 豆瓣
Smiling in Slow Mo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里克·贾曼 译者: 王肖临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与疾病共生,与爱人共舞,与死亡共欢宴
天才导演贾曼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艺术灵魂于陨落前的竭力燃烧。
.
★ 爱过,战斗过,绝望过,创造过——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遗书般优美的日记,惊世骇俗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最温柔的袒露与最缓慢的告别。
.
★ 在病痛中与偏见斗争,在世界尽头建造末日花园,在人生落幕前,用鲜花与爱人抵抗死亡。
作为当时极少数公开艾滋病情的名人之一,贾曼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伴侣和朋友成为他生命终章里最坚实、温暖的后盾,在核电站旁建造的美丽花园则成了他的灵魂归宿。
.
★ 永恒不灭的爱与痛,艺术家灵魂的翕动与挣扎,并记录下《维特根斯坦》《蓝》等经典影片构思、诞生全过程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病痛缠身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本最后的日记中,可一窥这位世界级先锋导演的创作过程,追溯其灵感与爱的源泉。
.
★ 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演员蒂尔达•斯文顿 、知名电影学者毛尖 感动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
贾曼英俊、幽默,拥有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他对同性和异性产生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
——毛尖
.
贾曼就是那种善于“制造麻烦”的预言者,或许某一天能与威廉•布莱克相媲美。
————约翰•吉尔(John Gill)
.
★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红色PVC外封双面丝网印白,使书籍整体装帧设计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激情的一种隐喻。
.
【内容简介】
-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 不知道为什么非常想和贾曼搞,可能是因为浪漫和感伤
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 豆瓣
作者: Oliver Sacks Vintage 1996 - 2
To these seven narrative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 Dr. Sacks brings the same humanity, poetic observation, and infectious sense of wonder that are apparent in his bestsellers Awakenings and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These men, women, and one extraordinary child emerge as brilliantly adaptive personalities, whose conditions have not so much debilitated them as ushered them into another reality.
2020年10月12日 想读
打工女孩 豆瓣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7.5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彤禾 译者: 张坤 / 吴怡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 豆瓣
Herbert A. Simon:The Bounds of Reason in Modern America
作者: [美] 亨特·克劳瑟—海克 译者: 何正云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1975年计算机学会图灵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终身贡献奖……
在西蒙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人工智能之父、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赫伯特·西蒙亲自审定
◎ 编辑推荐
赫伯特·西蒙的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诧的成就,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可以说,在他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西蒙经常引用博尔赫斯的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来比喻自己的人生。令人好奇的是,一位对高效公共管理感兴趣的政治学家,是如何成长为心理学认知革命的旗手和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创始人的?这位在迷宫岔路上不断求索的“问题求解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的“自适应人”模型。
◎ 内容简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旧有的秩序几近瓦解,以复杂性和依存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诞生。这个纷繁复杂的新世界是否潜藏着可以被人把握的秩序?个体的理性是否存在限制,又是否有意义?组织中的个人如何做出选择?
赫伯特·西蒙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同样的问题意识为根基,他首先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小试牛刀,旋即转向数理经济学,并以影响深远的“有限理性”概念摘取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他又着手研究人类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心理学,这项工作为他赢得了美国心理学学会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与此同时,他还和同事艾伦·纽厄尔共同开发出了“会思考的机器”——逻辑理论家。正是这个程序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诞生,并让西蒙登上了图灵奖的领奖台。
从政治学出发,途经管理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最终落脚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赫伯特·西蒙的成功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通才近乎绝迹的20世纪,能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西蒙为何一再改换专业?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时代思潮在他身上打下了什么烙印,他又怎样塑造了学术的前沿?
带着这些问题,科学史家亨特·克劳瑟—海克以冷静而不失温度的笔触,讲述了赫伯特西蒙作为思想深邃的学术领袖和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的一生。西蒙力图弥合学科鸿沟的雄心壮志、对理性与秩序的坚持和信仰,以及把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执着探索,都足以为我们带来永恒如新的启发和动力。
◎ 相关推荐
让人称奇的是当初新兴的人工智能竟然源自于一个性格温和的学者和他在匹兹堡的朋友的热情。对于任何喜欢思考的人而言,这个率性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故事都值得一读。
——《波士顿周日环球》
赫伯特·西蒙凭一己之力,在不断提出新研究议程的过程中重塑了20世纪下半页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在众多读者眼里,西蒙先生对于人类努力、爱情和工作的观点,并非是前弗洛依德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而是全新的、时尚的理性主义,一种充斥着乌托邦性质的理性主义,旨在推进实证研究,又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互交织。
——《纽约时报书评》
2020年10月9日 想读
月光的合金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7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易丝·格丽克 译者: 柳向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5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诺奖授奖词: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冷峻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 露易丝·格丽克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她的坚定性提醒我们,我们从生命的流动中也获得一种沉淀物,一种残余物——那是我们用心诵读的,永恒的,简朴的,有轮廓的,已知的。——海伦·温德勒,《纽约书评》
格丽克是仍在写作的最纯粹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哈斯,美国桂冠诗人
格丽克的语言非常朴素,她全部的生命、情感和激情都凝聚在对大自然的书写当中。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格丽克,是诗歌的胜利,文学的胜利。——王家新
格丽克的诗代表了一种内省的心智。——臧棣
2020年10月8日 想读
中国神话传说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袁珂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1
作为中国神话学史上最杰出的第三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从这些零碎的材料中,通过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并构建出神话的轮廓,使那些在时代的流变中因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拔高为创世神而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的神话人物各归各位,用简练、流畅、平实的文字将盘古迄于秦始皇的神话、仙话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陈述,搭建出中国神话传说系谱的相对完整性和清晰性,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
这样一部著作想来定会引导对中国神话传说感兴趣的读者进入一个神奇绚烂的世界,循着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亲近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现场,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
对于神话研究者来说,《中国神话传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章之后均注有出处,征引原文,极富研究价值。
2020年10月8日 想读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马查多·德·阿西斯 译者: 闵雪飞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科姆韦柳的语言巫师、拉美文学的重要遗产,桑塔格、布鲁姆、金斯堡、富恩特斯盛赞的巴西现代文学之父,马查多·德·阿西斯二十一篇以“世情”为核心的故事,多篇为中文首译。
◎他的作品坐在19世纪的废墟之上,却直抵21世纪人心每一处微小的缝隙。
◎将自己关进精神病院的科学家、内心有强烈虐待冲动的医生、对女士的玉臂产生情愫的少年、杀死老爷却反成遗产继承人的看护、撞见圣人在教堂对话的神职人员……每则悲喜剧都在体现世情与人性,其后的舞台则是处于时代变革之下的拉美社会图景。
——————————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是巴西文学巨匠马查多·德·阿西斯一生中短篇佳作的全面集结,收录了包括《精神病医生》《镜子》《公鸡弥撒》在内的二十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整展现了作家普世和全景的社会观。普遍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书写里约热内卢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合, 以细腻客观的心理刻画与润物无声的微妙讽刺捕捉人物的心理动态与社会现实,主题多涉及嫉恨、虚伪、世情和人性争斗,具有超前的现代性。正如他所言,“我对自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人”,通过对时代与人情的记录、对人的普遍意义的探寻,马查多·德·阿西斯为巴西文学开辟了一条不状写风景的文学路途。
——————————
拉丁美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马查多是一个奇迹。十九世纪伊比利亚美洲小说世界中最灿烂的星星。
——卡洛斯·富恩特斯
一位作家比他的时代快一百年。
——萨尔曼·拉什迪
马查多·德·阿西斯是一支超越了国籍与语言的文学力量,完全可以与福楼拜、哈代相提并论。
——《纽约时报书评》
2020年10月7日 想读
行走的话语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张方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 拉美“鲁迅”,毕生抗争社会不公,文学才华足以和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媲美。谈论拉美文学时,不应该错过加莱亚诺。这本书充分展现了加莱亚诺文学的一面,他的惊人想象力根植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传统,让他在卡夫卡和博尔赫斯面前也可以昂首而行。
★ 56个陌生的窗口、34个精怪故事,拼贴出现实的疯狂。加莱亚诺是一位拼贴术大师,在他的笔下,大天使跌落凡间、蜥蜴坠入爱河、猎人变成了自己的猎物、男人爱上一颗星星又惨遭抛弃……在用真实与梦境相交织的碎片里,加莱亚诺为别人讲述着自己深爱的拉丁美洲之魂。
★ 近两百幅木刻插画,专为文字打造。作者生前专程到巴西东北深处的小镇,找到何塞•弗朗西斯科•博尔赫斯,一位沉默寡言的木刻家,请其为自己的书制作插图。他不停地讲述自己的计划,不停地说,不停地解释,始终没有得到回应。而当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木刻家,这本书很快就诞生了。
【内容介绍】
本书由七十多篇文章组成,分为“故事”、“窗口”两类,前者是拉美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后者则是作者对某些事件和概念的思考。作者将虚构、新闻、历史、时评等多种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得整本书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那些看似荒诞、无意义的故事背后,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构筑了他一直想表现的“盗墓贼和傻子”的世界,体现的是他对生命,对个人与外部世界、历史记忆的联系的深刻思考。
【推荐语】
我们可以将《行走的话语》视为一本梦幻之书,看做是拉丁美洲心灵阴暗面的零散碎片。……加莱亚诺最好的那些寓言故事,足以跟卡夫卡相媲美,其他类作品也丝毫不逊色于博尔赫斯。只有把他那些过眼难忘的篇章与大师们的作品放在一起,才是对它进行比较的正确方式。
——《华盛顿邮报》
加莱亚诺曾经是、现在仍是拉丁美洲的声音。
——费尔南多•卢戈(巴拉圭前总统)
出版加莱亚诺,就是出版一个敌人:谎言、冷漠尤其是遗忘的敌人。有了他,我们的罪责才被记住。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
加莱亚诺的语言每一句都引人入胜却又不乏深度,而写作体裁既像新闻报道,又像诗歌,又像政治经济学的论文,多种风格杂糅在一起,不按常理出牌。通过读他的书可以了解拉丁美洲的现实,他不是个板着脸说教的知识分子,而是风趣幽默又有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
——张伟劼(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镜子》译者)
加莱亚诺的那些小故事有着和《百年孤独》同样辽阔的视野和雄心。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0年9月18日 想读
The Innocence of Objects 豆瓣
作者: Orhan Pamuk Abrams 2012 - 10
Orhan Pamuk's Museum of Innocence in Istanbul is the culmination of decades of omnivorous collecting that seeks to capture the city of Pamuk's youth through everyday objects: The ephemera, bric-a-brac, and clutter that adheres to every life. These particular objects are intimately tied to The Museum of Innocence, Pamuk's novel of lost love, which lends its narrative structure to their arrangement in the museum. Eighty beautifully designed vitrines, or boxes, carry the visitor along the arc of the story, on a journey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into the mind of the collector himself, ambiguously identified with both Pamuk and his novel's lovelorn narrator. The Innocence of Objects, Pamuk's catalogue of his museum, explores the many meanings of this remarkable project. While it offers a rich visual guide to the exhibitions, it also allows Pamuk to write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deeply to him, includ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llector, the proper role of the museum, the uses of photography in modernising societies (illustrated with Pamuk's superb collection of haunting photographs and movie stills of old Istanbul) and of course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his beloved Istanbul. The book's imagery is equally evocative, ranging from the pop ephemera that has become "collectible" throughout the chronically nostalgic developed world to the superb photographs of Turkish photographer Ara Guler. Combining compelling art and writing, The Innocence of Objects is an original work that will appeal to readers with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2020年9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