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恃宠而骄 豆瓣
The Spoils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西·艾森伯格 译者: 王凯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演员×剧作家×小说家 《吃鲷鱼让我打嗝》作者 杰西·艾森伯格 戏剧代表作
☆ 布兰奇与欧文·劳瑞基金会戏剧奖获奖作品
☆ 昆瑙·内亚(《生活大爆炸》)、安娜布尔纳·斯里拉姆(《至欢歌乃终曲》)、杰西·艾森伯格 (《社交网络》) 、迈克尔·泽根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艾琳·达克(《依然爱丽丝》) 主演同名舞台剧
☆ 内含11幅精美舞台剧照
-----------------------------------------------
没人喜欢本,他的幽默毒舌总会伤害身边人,来自尼泊尔的室友卡扬便每每受他欺负。本学了导演专业,没作品、没收入,“啃老”度日,却始终看不惯世界,看不上所有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初恋莎拉要嫁给银行家同学泰德,甚至不顾职业道德,制造机会跟莎拉独处……《恃宠而骄》(2015)是杰西·艾森伯格的戏剧代表作,滑稽可笑却不失深刻地探索了当代青年纽约客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既愤怒、无奈,又敏感、渴望关爱。本剧荣获布兰奇与欧文·劳瑞基金会戏剧奖;由该作品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先后在纽约、伦敦上演,获《纽约时报》剧评团推荐。
2021年7月1日 想读
上来透口气 豆瓣
Coming up for Air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小说的主人公乔治·保灵是一个卖保险的中年人,住在位于伦敦郊区的一座普通房子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有一天,他拿到了新做的假牙后,突然感到需要“上来透口气”。
拿着从赛马中赢得的十七镑,他避开家人溜去他童年时住过的小镇,他还去了他惦记了三十年的一个池塘里钓鱼,只不过池塘里没水了,小镇也变得让他认不出。保灵在假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误炸。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77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2021年6月17日 想读
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 豆瓣
De avond is ongemak
作者: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译者: Michele Hutchison Faber & Faber 2020 - 3
The sensational Dutch bestseller: Marieke Lucas Rijneveld's extraordinary portrait of a farming family distorted by grief, translated by Michele Hutchison.
I asked God if he please couldn't take my brother Matthies instead of my rabbit. 'Amen.'
Ten-year-old Jas has a unique way of experiencing her universe: the feeling of udder ointment on her skin as protection against harsh winters; the texture of green warts, like capers, on migrating toads; the sound of 'blush words' that aren't in the Bible. But when a tragic accident ruptures the family, her curiosity warps into a vortex of increasingly disturbing fantasies - unlocking a darkness that threatens to derail them all.
A bestselling sens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Marieke Lucas Rijneveld's radical debut novel is studded with images of wild, violent beauty: a world of language unlike any other.
2021年6月16日 想读
重返暗夜 豆瓣
El Retorno
8.2 (80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文景 2021 - 3
★《2666》作者波拉尼奥颠覆想象的短篇小说杰作,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更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文学迷宫。
☆混沌暗夜的冒险,困于梦魇的记忆,无从躲避的孤独。十三个幽暗跌宕的故事,或浓烈如侵蚀一切的酸,或狂乱如鬼魅之影。
————————————————
全书由十三个故事组成 ,创作时间大致在1995—2000年之间。形形色色的主人公或主动或被动地闯入其中。从热爱文学的黑帮头目、垂垂老去的色情电影明星、掌握某种魔法的足球运动员,到被误认为艺术家的士兵、目睹自己死后遭遇的鬼魂,还有诗人、流亡者、困于梦魇的年轻人等等波拉尼奥小说中的常客,他们共同道出了挥散不去的黑暗和令人惊叹的光芒。
————————————————
这些出自拉美文学巨匠的杰出短篇小说完美地讲述了一个事实:波拉尼奥的写作是如此优雅、充满激情和个人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每个故事似乎都把读者变成了一个偷窥者,抓住了混乱的生活和鬼魂的侧影。——《卫报》
波拉尼奥凭着自己大胆的设想,详尽讲述了这些不可能的故事。我们对此剧透得越少越好,但请放心,你一定从未读过像这样的作品。——《纽约客》
黑暗、隐秘、悄悄地触及。在这本小说集中可以找到金子。——《纽约书评》
整军待战的感觉让他的写作充满生气,他对深挖伤口的执迷使《重返暗夜》成为了其作品序列中令人瞩目的代表。——《洛杉矶时报》
这本十三个故事的短篇集是波拉尼奥写作风格的典型样本,他所关切的主题、偏爱的人物尽在其中。——Booklist
2021年6月11日 想读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豆瓣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
8.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扎尔·纳菲西 译者: 朱孟勋 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8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2021年6月1日 想读
风的女儿 豆瓣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The True Story of Hitler's Valkyrie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译者: 姜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全球真实故事集 豆瓣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4
本辑《单读》起源于5部来自第一个全球记者奖“真实故事奖”的作品,并最终以9部非虚构作品和1部纪实影像作品为主体,首次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合集。在一个“后真相”时代,继续叩问真实。
这些故事来自洪都拉斯、波兰、刚果、塞内加尔、南非、古巴、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移民、养老、种族、性别等当下性、全球性的议题。由专业写作者深入现场调查,挖掘复杂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现实世界的光明与灰暗,直击全球社会的矛盾与不公——在真实故事里,世界是不平的。
2021年5月27日 想读
重力小丑 豆瓣
重力ピエロ
8.3 (70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15 - 4
春从二楼落下来了。
季节当然不可能从哪里掉落,春是我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他是强奸犯的孩子——哥哥泉水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时,正在身患癌症的父亲的病房里。自母亲去世后,这个家庭再次面临瓦解的危机。
弟弟春以清除街道上的涂鸦为业。他提起近日频发的纵火案,想要给父亲解闷,便玩起了“抓罪犯”的侦探游戏。父子三人因纵火案再次结合成“最强大的一家人”。然而,毕竟是犯罪事件,大火背后藏着每个人的秘密。弟弟越来越神秘,父亲整日忧心忡忡,哥哥则决定快刀斩乱麻……
2021年5月25日 想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
8.6 (34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本辑含《白银那》(1996)、《日落碗窑》(1996)、《青草如歌的正午》(1999)、《鸭如花》(2001)、《世界上所有的夜晚》(2003)等五个中篇。《鸭如花》写了对人道主义关怀和对民间立场的坚守;而《白银那》、《日落碗窑》《青草如歌的正午》等更贴近现实,风格更为平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很经典,作者在盈满泪水但又不失其冷静的叙述中,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曾获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21年5月20日 想读
现代性的追寻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译者: 亚思明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8
※ 张枣留德博士论文首次翻译出版
※ 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 张枣从经验构筑自己的新诗史逻辑,能更清晰地看到张枣的诗歌纹理
※ 译笔精确流畅,深得张枣中文神髓
——————————
内容简介:
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张枣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
编辑推荐:
■ 一个语言俭省的诗人“跨界”写起学术专著——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张枣板起面孔一本正经谈诗歌史,你依然能瞥见背后一以贯之的诗学光芒闪现,和不经意扮起的鬼脸。
■ 一部不一样的新诗史。关于中国新诗发展脉络、代际划分,对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后朦胧诗”等的精彩解读,你不一定认同,但其识见会让你认同这是一个真正内行诗人的看法。
——————————
名家评论:
我倾向将它看成是“作者诗学”。诗歌是个特殊的“行当”,没有与自己的语言、感觉、想象相连的写作经验,对诗歌现象、诗艺特征和具体文本的分析,肯定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张枣论文的长处正在这里。他的感觉、他的写作、他的学养(特别是对19世纪以来西方诗歌发展脉络的熟悉),在对新诗史的评述中发出光彩,特别是对诸多诗人、作品的评析解读,让我们看到他独到的眼光而惊喜。
——洪子诚
这部论文代表着这两代人的趣味、意识、水平,朝着未来过渡,记忆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和诗学文本,所以,也非同小可。
——钟鸣
他的博士论文乃是一个诗人对汉语新诗进行偏颇论述的博士论文。这也许不那么符合现代学术的规范,却很合我这个饕餮读者的胃口。我喜欢精彩的见识,哪怕它很偏颇,却厌恶平庸的公正。张枣有一种偏爱,在这种偏爱里,有他偏颇的智慧。
——敬文东
张枣的博士论文提供了一家之言,师心独造,但张枣本身的论述是自洽的,你想辩驳他很简单,但真正到位的批评,需要在高层次的思辨水平上,而且要动用非常多理论资源。他这些诗学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因为张枣的视野比我们广阔,而且诗人的敏感使他能找到我们可能忽略的观点。总之,对喜欢张枣的读者来说,这本博士论文多出了一份研究文本,能大大拓宽我们对张枣的诗与诗学认识的边界。
——江弱水
和论文整体上所显示的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特别是在文本解读中层出不穷的精妙见解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相信每个人——无论你是诗人、批评家,还是论文作者——都会从张枣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西渡
他建构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作品解读,强力拉拽出一种阐释,而这也是最精彩、最有启发性的部分。像对北岛的分析,就一定程度刷新了我对北岛的认识。不是一个文学史的判断,更体现了某种更为深入、更具有生产性的诗学意识。
——姜涛
这本论文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他论述结构的严格性,而是他通过他的写作经验、诗歌见解和诗学信念,打开了我们认识新诗史,至少是新诗史上几位重要诗人的一些面向。
——冷霜
2021年5月19日 想读
广岛 豆瓣 Goodreads
Hiroshima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约翰•赫西 译者: 董幼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8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一枚神秘的“新型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三十余万普通市民对此毫不知情,随着一片无声的亮光闪过,他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直接促成了二战的终结,也让世人见识到原子弹那魔鬼般的危害。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赫西应邀调查广岛原子弹爆炸,用清晰、冷静而克制的文字,记录了六个普通人的平常经历和他们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创伤记忆。
佐佐木敏子 东亚罐头厂人事部职员,正转过头与邻桌的女孩说话。
藤井正和 医生,刚在私人医院的门廊里坐下,准备看报纸。
中村初代 一位裁缝的遗孀,正从厨房窗户往外瞧自己的邻居。
威廉神父 德国传教士,正躺在吊床上看教会杂志。
佐佐木文辉 年轻的外科医生,在医院的走廊里,手拿一份血液样本,准备去做试验。
谷本清 广岛卫理公会牧师,刚到一个富人家的门口,想把一车衣服卸下来。
2021年5月18日 想读
尼尔·盖曼随笔集 豆瓣 Goodreads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Selected Nonfiction
8.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译者: 张雪杉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大陆初次引进
八十余篇散文随笔,六百页超大容量,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
解锁盖曼私人书单,揭秘大师如何阅读、思考和创作
一部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
“我相信,在枪炮与观点的较量之中,最终胜利的会是观点。”
◎ 编辑推荐
☆ 雨果奖、星云奖等30余项幻想文学大奖得主,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入围2017年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
☆ 精选演讲、随笔、书评、访谈等文章共80余篇,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看法,对各类幻想艺术的鉴赏和评价,少年时代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对艺术创作上的理解和经验。
☆ 尼尔•盖曼罗列了这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给出了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解读,这既是一部文学大师的私人书单和影单,也是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正如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所言:“尼尔•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 翻阅本书,让我们追寻文学大师的脚步,以盖曼式富于想象而锐利的思考方式,展开一场瑰丽的智识之旅。
☆ 全书展现了一位内心纯粹的写作者,以自身燃烧的激情与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授创意实践的宝贵经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尼尔•盖曼如何成为尼尔•盖曼:他的阅读谱系,信念和生活,创作的线索,以及他是如何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的。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灵感,也以超人的感召力唤醒每一位读者对阅读与写作初心的思考。
◎ 内容简介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一部对幻想艺术的鉴赏,对创作理念的剖析,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在这部精选了八十余篇演讲和文章、前言与随笔的巨著中,尼尔•盖曼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诸多看法,揭示了他对幻想写作的理解。他邀请读者进入他的真实世界,分享了他在多个创作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类型文学的探索,他与斯蒂芬•金、戴安娜•韦恩•琼斯、特里•普拉切特、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兰•埃利森等大师们的往来和友谊,创作《美国众神》《睡魔》《星尘》《鬼妈妈》《坟场之书》等畅销书背后的故事。
他谈到了年少时代点燃写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与书店;谈到了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这既是一位风趣且谦逊的读者对幻想艺术的深度鉴赏,也是属于这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造词匠、白日梦想家的心灵自白。
◎ 媒体或名人推荐推荐
★ 满是诚挚热爱与渊博学识,这同时也是一封极美的情书,写给阅读、写作与梦想,写给一整个文学类型。——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作者
★ 在这本从头到尾引人注目,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报告与演讲选集中,盖曼对写作本身的探讨,与今日在此领域工作的任何人一样优秀。他谈到了幼年、少年和青年时点燃他的那种热情,看得出来,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他才华横溢又令人感动地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书店、电影与漫画。他的智慧与粉丝般的狂热清晰可见,他告诉你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最重要的是,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斯蒂芬•弗雷,作家、喜剧演员及影视演员
★ 不管是小说光辉灿烂的拜占庭式路线,还是像本书中的非虚构作品这样更加宽阔的公路,尼尔•盖曼的散文与世界观的真诚与美好不可言喻。他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作家。他可以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你的思维过程。我并不总是同意他的观点,他也并不认为我理所应当同意,这让他成为如此罕有之人:具有谦逊感觉的艺术大师。——克雷格•弗格森,作家、政治讽刺漫画家
★ 如果在一个绝望的夜晚,这本书来到你的身边,清晨你会再度相信其中的观点、希望与人类。这是一本十分美好的书。——凯特琳•莫兰,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如何长成女孩》作者
★ 毫无疑问,盖曼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小说与漫画作家,同样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散文作家。——《出版人周刊》
★ 盖曼的众多粉丝会喜爱这部文集,这里陈列了作者的风趣与机智,以及对艺术和艺术创作者的深刻评价。——《书目》杂志
★ 盖曼的粉丝知道,这位作家还应该以另一种职业闻名。他的非虚构作品和小说、漫画及剧本一样引人注目。在他三十年职业生涯中,他写过评论、采访、前言、演讲、文章和随笔,几乎包括所有可以预见的话题(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话题)。——《洛杉矶时报》
★ 强烈推荐给盖曼作品的读者,同样也推荐给科幻与奇幻普通读者,以及对文化批评与写作艺术与技巧感兴趣的人。——《图书馆杂志》
2021年5月15日 想读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豆瓣 Goodreads
Women at Work: Interviews from The Paris Review
8.6 (7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肖海生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2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吉尔伽美什史诗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Epic of Gilgamesh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拱玉书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历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史诗歌颂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是“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的完美结合。他起初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无道昏君,得到好友恩启都后,两人开始实施旨在留名后世的种种冒险壮举。痛失挚友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这位远古智者娓娓道来的“洪水故事”,使充满幻想的吉尔伽美什回归现实,重振王道,成为古代君王典范。史诗情节连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有现世与冥世通联,人与神直接面对,想象丰富,说理深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朴实、形象、优美。今之读者,读之恍若现代杰作,一种古今兴感、若合一契的感慨油然而生。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阁楼上的疯女人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8.8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4月28日 想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45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还是该看看
闹剧,或者不再寂寞 豆瓣
Slapstick, or Lonesome No More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王知夏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冯尼古特在《闹剧》中虚构了一个百岁老人,威尔伯·水仙-11·斯温医生,他身兼多重身份——美国最后一任总统,曼哈顿国王,同时也是爱因斯坦以后最有智慧的双胞胎中的弟弟。在重力的波动下,美国绿死病和阿尔巴尼亚流感横行,国家陷入内战。威尔伯一直留在白宫,直到没有公民需要领导为止,最后转移到荒凉的纽约,在那里写下了死前的最后一封信。
在《闹剧》里,冯尼古特沉思了战争、人类的狂妄自大以及一直承载的可怕且沉重的孤独。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仍然充满了欢乐,荒谬、洞悉而从不绝望。或许,是因为智慧的可能性;当然,也是因为人类的张力。
2021年4月24日 想读
面纱 豆瓣
The Painted Veil
8.7 (25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阮景林 重庆 2012 - 5
★同名电影《面纱》小说原著
★爱、幻灭、生死、背叛、别离
★毛姆最具争议作品
★女性精神觉醒经典读本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刀锋》《面纱》《人性的枷锁》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
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面对不忠的妻子,瓦尔特决定举家前往霍乱横行的中国内地行医。在遥远美丽的异乡,他们每天与死亡和绝望擦身而过,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波澜……
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2021年4月21日 想读
钟形罩 豆瓣 Goodreads
The Bell Jar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第一部塞林格风格的女性小说
天才女诗人的最后哀歌,被女性主义奉为经典的成长小说
1982年,普拉斯成为第一位在死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
《钟形罩》:全优女孩埃斯特成为某时尚杂志征文比赛的获奖者,谁知这是她噩梦的开始……人们拒绝认真对待一个女人颤栗的情感,指望通过电休克疗法治愈心灵的绝望。事实上,她已经滑向疯狂的深渊。
本书收录普拉斯生活照片和手绘画作。
——————————————————
《钟形罩》讲述埃斯特是波士顿一所大学的全优生,获得了在纽约一家时尚杂志的实习机会。她却对纽约的生活充满了疑惑,无数的可能性让她无法确定未来,也无法回到从前她认为安全的生活状态。埃斯特最后决定当一名作家,但是却在道德、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挣扎。在这部感人至深的自传性小说中,西尔维娅•普拉斯回顾了她年轻时所经历的失望、愤怒、压抑、最终的崩溃以及后来的治疗过程,充满了让人震撼的智慧和令人心碎的坦诚。
2021年4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