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文学大纲(上下)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郑振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全书不仅及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理论),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近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成书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书中首次把西方和东方的文学历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通史。时隔八十年后,这本书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学术价值和魅力!本书是最新版本,除了忠实原著外,还附有内容详尽的图书插图目录,使用极其方便。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林纾文选(注释本) 豆瓣
作者: 许桂亭 选注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10
林纾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位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卓越而又独特的翻译家,是“运输精神粮食的航路”的开辟者。他的译作大大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视野,使其得以领略到西方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将中国读者领进“一个新天地,一个在在《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从而深刻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林纾的散文思想深刻,内容宏博,文笔简洁清丽,自然流畅,俏皮幽默,生动含蓄,是中国散文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转折和标志。
且介亭杂文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作者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六篇,1935年末经作者亲自编定,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
鲁迅的故家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介乎随笔和叙事散文之间,其中描写的情景造就了一种距离感,避免了一般叙事散文再现情景而导致的做作凝滞,显得干净空灵,不求即情即景,情景反而俱在,意味或许更强。这些特点,在"百草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读库0900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一样,《读库0900》是自《读库0800》至《读库08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目 录
Part1 三年了
Part2 从0800到0806
Part3 预告片
夏日里的京剧
迷火记
Part4 手记
我们都每天进步一点点
小众
关于校对这件事儿
人人都是总编辑
变与不变
有想法没办法
交代
商业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儿
广告
还要小书店吗?
网上的新出路
所谓慈善
有没有用处?
附录:人间事 蒋韵
Part5 相关人等
舒诗伟
王搏
贺延光
黄永松
张守义
李斌
梁由之
Part6 他们说
放放看《读库》 盛放
流水行云:《读库》 马国兴
七嘴八舌
书情书色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胡洪侠 中华书局 2009 - 9
本书是“准笔记体”的书话短章。作者东采西撷,忽中忽外,有人有己,亦正亦邪,试图营造出一点小趣味,温暖那些或痴或狂的读书爱书藏书之人。本书笔调轻松诙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新华方言词典 豆瓣
作者: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是一部中型的方言词典,收录方言词语15 000余条。条目用汉语拼音注音,词语在方言中的实际读音用国际音标注音,有些还标出古音来源;释义简明、准确,直接对应于普通话的词语或义项;例句丰富,所选录的俗语能够反映风土民情。
蓄墨小言 豆瓣
作者: 周绍良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 4
《蓄墨小言》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记墨的书始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的《墨谱》一卷、李孝美《墨谱》、晁说之(一说是其弟贯之)《墨经》,以及何蘧《春渚记闻》里面的记墨部分都是。但这些书的内容往往涉及墨的各方面,如墨的历史,制造的方法,制墨名家的事迹,墨的名目、制作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并不限于记载墨的本身,更不是专谈藏墨的。到了元朝张寿《畴斋墨谱》(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见吴昌绶《十六家墨说》)和陆友的《墨史》才侧重记载历代制墨家和他们所制的墨,但尚不是专门记载藏墨的著作。如张寿就记载他的朋友杨好谦请他试墨数十笏的事,可见还是把墨主要作为写字的工具而不是供收藏的文物。再后到了明代,如书家邢侗好墨,《十六家墨说》里刻有他的《墨谭》和《墨记》,记载了他自己所藏和见闻所及的墨。他的墨有的是藏而不用的,如罗小华署有辛亥年号的墨,据说“弹之铿铿作金石声,色理阁然,钻之弥坚,即烦博浪一击,不能骤碎,然亦不欲研磨。宝若躯命,再三十余年,拟作河间圹中殉,不复令从世代间磨人”(见《十六家墨说》上卷十一页)。同时他也记载了磨试程君房墨的经验。先试的是“妙品”和“重玄”,说它们“入目色泽无异时工,磨而试之,勃然五色云起凤池之上,坚而能润,黝而有光。余求所谓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今始见之”(同上十五页)。后来知道“妙品”尚是程墨的下乘,他就又试“寥天一”(或“非烟”),“旋洗端砚,注水涓滴,试磨一线。紫烟上浮,神王气清,精光射目。其视‘重玄妙品’迥出天渊”(同上十六页)。可见他对墨也还是既藏也磨的,这就是说,他并没有把墨纯粹当做收藏对象来对待。此外明人项元汴《蕉窗九录》里有《墨录》,麻三衡《墨志》里有《系氏》一篇记载墨工姓名,《稽式》一篇记载墨的名目,然而也都还不是专记藏墨之作。
尋路中國 豆瓣
Country Drivi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何偉 译者: 賴芳 八旗文化 2011 - 2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周作人译文全集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译 / 止庵 编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全书共十一卷,汇编目前所见周作人所有将外文译为中文的作品。其中第一至四卷为古希腊文译作;第五至八卷为日文译作;第九至十卷主要为英文及世界语译作;第十一卷为用文言文翻译的作品。
最全面完整:周作人译文全集首次出版,全11大卷,总计7000余页,近三分之一内容自原书首版之后数十年来持续绝版,极为珍贵,此次全面整理问世。
最权威可信:止庵先生十五载春秋苦心编订而成,全面恢复知堂手稿,反映出一代翻译大师的贡献原貌。
最经典耐读:周氏译文淡朴典雅,注文详尽而极富见地,选目至为精当,凡古希腊文、日文、英文、世界语,译出者均是世界一流文学经典,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与外国文学研究价值。
典藏善选:布面精装,外附书盒。首印2000套均对应唯一编号藏书票。万千知堂迷翘首以待。
北大在1919 豆瓣
作者: 司徒朔 2011 - 8
首部全景再现北大与大师们的历史渊源,
整部作品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 豆瓣
作者: 顾炎武 译者: 黄汝成 集释 / 栾保群、吕宗力 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是其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青年学者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为西谿草庐重刊本。此次整理校点即以西谿草庐本为底本,校勘中汲取了黄侃用雍正年间《日知录》抄本对校西谿草庐本《日知录》而成的《日知录校刊》成果,以恢复《日知录》原貌。对《日知录》、《日知录集释》的引文,尽量一一核对原书,纠谬正误。对文意出入不大者,则不作校改,对清代的避讳字则迳改。对一些清代的违碍语,如“胡虏”、“我大明”等,则改从抄本而出校记。对《日知录》引文,尽量补足出版。阎若璩之后李遇孙所著之《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所著之《日知录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录小笺》俱为黄汝成所未见者,择其精要,编入《日知录》相应各条之后。附录有《谲觚十事》、《日知录之余》。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代前言)
校点说明
黄汝成叙
潘耒原序
先生初刻《日知录》自序
《日知录集释》正文三十二卷
附录一
谲觚十事
附录二
日知录之余
日知录校注(上中下) 豆瓣
作者: 顾炎武 / 陈垣(校注) 译者: 陈垣 注解 安徽大学 2007 - 8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重说中国近代史 豆瓣
7.9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 - 2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对中国的乡愁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青木正儿 [日]吉川幸次郎 等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选译的,是在近代这样一个中东向西的大变动时期,仍然保有深厚的传统汉学的修养,可是视野已扩大到东洋甚至世界上,同时又有过留学或游历中国的实际经验的这样一些日本汉学家的随笔。 本书的书名,取自吉川幸次郎写的一篇随笔的题目。吉川氏说:“这个乡愁,不过是用来说明终归为异邦之人的日本留学生、旅行者对待异乡的情感,是超出这个词的本意的。”这里的“乡愁”之“乡”,已非“故乡”之意,这恐怕是本书的作者们寄望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明了的。
儒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以《儒家哲学》为中心,收录了梁启超有关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的代表性论述,书前有长篇导读。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原本是梁氏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梁启超在讲演中提出了不少新颖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哲学之内涵并无统一之标准,而有地域之分、民族之别。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不仅范围不同,讨论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西方哲学或并未涉及,或理解途径有别;西方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哲学或认为不必研究,或研究得不够透彻。鉴于此,他认为最好将“儒家哲学”称为“儒家道术”。由此出发,他对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方法,儒学的历史变迁以及儒家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性善恶问题、天命问题、心体问题作了精当的阐发。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二书求“同”的理路相比较,《儒家哲学》求“异”的哲学史理路在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资源之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朱子语类(全八册) 豆瓣
作者: (宋)黎靖德 译者: 王星贤 注解 中华书局 1986 - 3
这本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 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被误解的中国 豆瓣
作者: 梁柏力 中信出版社 2010 - 11
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像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然后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
这些新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有很大帮助。
……
可惜的是,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观点,仅于大学学术界中流传,或者应该说是部分大学学术界中流传。再加上很多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著作,都是英文写,只有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因此一般人对中国新经济社会史都不大认识,而中小学的中史教科书,也没有提及这些新观点。
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中国史学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硕果,综合起来介绍给大众读者,也即是所有关心中国的过去和将来的读者们,包括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够用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