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豆瓣
作者: 包伟民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4 - 7
2001年,“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书收录了会上提交的17篇论文,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宋代制度史几个具体侧面的回顾与反思,如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宋代的例子,来讨论关于制度史研究的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供高校历史系师生及历史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红色资本 豆瓣 谷歌图书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9.0 (13 个评分) 作者: 卡尔•沃尔特 CARL E. WALTER / 弗雷泽•豪伊 FRASER J. HOWIE 译者: 祝捷 / 劉駿 东方出版中心 2013 - 8
揭示中国非凡崛起与金融改革的真相!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金融改革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作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及货币政策,股票及债券市场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总结,包括对中国金融高层决策的一些重要背景及金融交易内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独特而深刻的洞见。
超級銀行 豆瓣
China's Superbank: Debt, Oil and Influence - How China Development Bank is Rewriting the Rules of Finance
作者: 亨利‧桑德森 / 米高‧福賽思 译者: 益智 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堪稱為全球的「超級銀行」。在國內,它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翻天覆地的變革;在國外,全球多個國家都倚賴它提供貸款,其影響力舉足輕重。 本書作者是彭博新聞社的資深新聞從業員,他們以西方傳媒的視角,一步一步揭開國家開發銀行的神秘面紗,挖掘國家開發銀行如何在紅二代陳元的領導下,由一個擁有大量不良貸款的銀行,漸漸強盛起來,並且從世界舞台崛起。本書詳細分析了國家開發銀行怎樣通過地方融資平台、發行債券來協助多個地方政府如天津、重慶、婁底等進行大量建設,從而刺激中國的經濟增長。此外,又聚焦於國家開發銀行與全球各國的關係,尤其是與非洲與南美國家的巨額貸款協議,探究其怎樣逐步提升在國際的影響力,以及它所面對的各種金融危機。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書,更是關於中國崛起為一個全球性的超級經濟體系的書。
公开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魏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9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概念的历史分量 豆瓣
作者: 方维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与所有史论一样,概念史也需要假设,没有假设便无论点可言。真正的概念史从来不只是概念的历史。根究概念嬗变而外,更在于提炼历史语义的内在结构;除了透过语境来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证和解析那些富有“整合力”的特定概念。这就是本书取名《概念的历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弃之则无法经验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科塞雷克语)。
近代以降,中国不断努力翻译介绍一种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识文化体系,并试图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现代汉语的很多重要词汇和概念,均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对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探讨,对“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的通考,对“经济”译名的溯源,对“知识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试图用“概念史”方法进行详实的知识考古,以结构性的目光来理解近代历史演进的内在脉络。
China's Digital Nationalism 豆瓣
作者: Florian Schnei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9
Nationalism, in China as much as elsewhere, is today adopted, filtered, transformed, enhanced, and accelerated through digital networks. And as we have increasingly seen, nationalism in digital spheres interacts in complicated ways with nationalism "on the ground".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plexiti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 need to ask: what happens to nationalism when it goes digital?
In China's Digital Nationalism, Florian Schneider explores the issue by looking at digital China first hand, exploring what search engines, online encyclopedias, websites, hyperlink networks, and social media can tell us about the way that different actors construct and manage a crucial topic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the protracted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uring Japan. Using two cases, the infamous Nanjing Massacre of 1937 and the ongoing disputes over islands in the East China Sea, Schneider shows how various stakeholders in China construct networks and deploy power to shape nationalism for their own ends. These dynamics provide crucial lessons on how nation states adapt to the shifting terrain of the digital age and highlight how digital nationalism is today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tworks.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3版)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邓俊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按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积累,系统地介绍各类数据结构的功能、表示和实现,对比各类数据结构适用的应用环境;结合实际问题展示算法设计的一般性模式与方法、算法实现的主流技巧,以及算法效率的评判依据和分析方法;以高度概括的体例为线索贯穿全书,并通过对比和类比揭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内在联系,帮助读者形成整体性认识。
习题解析涵盖验证型、拓展型、反恩型、实践型和研究型习题,总计290余道大题、525道小题,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主教材和习题解析共计配有340多组、400余幅插图结合简练的叙述,40多张表格列举简明的规范、过程及要点,280余段代码及算法配合详尽而简洁的注释,使深奥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得以具体化且便于理解和记忆;推荐20余册经典的专著与教材,提供40余篇重点的学术论文,便于读者进一步钻研和拓展。
结合学生基础、专业方向、教学目标及允许课时总量等各种因素,本书推荐了若干种典型的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方案,供授课教师视具体情况参考和选用。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豆瓣
作者: 李利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4
本书作者拥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执业经历,服务过联想控股、拉卡拉等百余家公司的股权设计项目。本书是其15年实战经验的系统总结。
本书四大特点:
1. 模型化
书中归纳了股权架构的9种应用模型,不仅可以让读者快速理解股权本质,还可以让股权设计变得更高效。
2. 系统性
本书打通了法律、财务、税务、管理4个领域的边界,避免了股权设计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
3. 场景化
以30家名企案例贯穿始终,让读者在似曾相识的场景中产生共鸣,启发其思考。
4. 实操性
全书以指导股权实战为宗旨,每节均包含案例、模型及操作要点提示,是本超级实用的股权架构设计指南。
默读 豆瓣
7.6 (168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西法东渐 豆瓣
作者: 王健 编 译林出版社 2020 - 3
近代中国法律史必读经典
暌违十余年全新增订归来
辑录时代激变中近代法制的大转型
呈现东西方法律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
【内容简介】
《西法东渐》选录了六十余篇中国近代法学作品,囊括了来华传教第一人卫三畏、执掌晚清中国海关四十八年的罗伯特·赫德、京师同文馆首任总教习丁韪良、近代来华的最后一位外国法律顾问罗斯科·庞德等著名人物对中国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是法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史料汇编,力求深入清末民初的大变局时代,呈现东西方法律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
--
【编辑推荐】
◆了解近代中国法律变迁的必读之书。《西法东渐》以宏大的视野、锐利的慧眼,倾力汇集晚近来华外国人观察和研究中国法的作品,力求完整再现中国法与外国法、中国政府与外国法学家之间冲突而又调适的法律史。
◆珍贵历史资料一网打尽,各类法律文献巨细靡遗。《西法东渐》汇编晚晴至民国时期来华外国人的重要文献,体裁囊括个人著述、咨政报告、法律草案、法律备忘录,内容涉及法律的中外比较、中国传统法的价值、治外法权、司法改革、法律职业、法律教育及法律学术等诸多领域,为观察中国近现代法律演变提供独特且全面的视角。
◆经典文献再次增订,广角视野、多元议题,以法律之眼洞见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此次全新增订版增补作品计22篇,除“治外法权”,其他章节均有扩充。
--
【学者推荐】
中国近代法律的建立始于移植,在此过程中,受聘来华的外国法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年前,王健博士搜集整理此一群体中较著者参与中国法律变革的各类文字,集为《西法东渐》一书,于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有拾遗补阙之功。如今,该书又出增订本,增补人物,添加篇章,令其内容愈加丰富完备,值得研究者阅读参考。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王健教授的《西法东渐》一书初版十七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近代中国法律变迁、法学交流的必读文献,其影响力实际上已超越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此次再版,新增十六篇重要文献,体现了作者一如既往强调“义理自实故出”、重视基础史料整理的研究特色,以及史料挖掘选取背后独具慧眼的理论洞察力和研究旨趣,必将惠泽学林,功德无量。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
此书所录作品皆为“西学东渐”以降外国法学家解答近代中国转型法制问题之佳作,实属“西方法学之中国设计/汉语表达”阶段不得不深读的典藏文献。
——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
王健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清末以降,中国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传统中华法系转向,移植西方法制而形成中国近代法,适为转型期的一大特色。
——张谷(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
十八年过去了,这本书及其书名本身都已成为经典。
——聂鑫(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
《西法东渐》是映照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面镜子,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在选择与移植外国法、传承本国固有法的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它既是研究那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当今继续推进法律现代化事业应当参照的历史坐标。
——张生(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的玫瑰 豆瓣
作者: 但斌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时间的玫瑰:但斌投资札记》讲述不用看盘,不用技术分析,也不用打听消息,只需要常识,你就能够成为中国股市的大赢家,成为这个财富膨胀和转移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在大多数股民和投资者看来,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The Scientist and the Spy 豆瓣
作者: Mara Hvistendahl Riverhead Books 2020 - 2
A riveting true story of industrial espionage in which a Chinese-born scientist is pursued by the U.S. government for trying to steal trade secrets, by a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 in nonfiction.
In September 2011, sheriff’s deputies in Iowa encountered three ethnic Chinese men near a field where a farmer was growing corn seed under contract with Monsanto. What began as a simple trespassing inquiry mushroomed into a two-year FBI operation in which investigators bugged the men’s rental cars, used a warrant intended for foreign terrorists and spies, and flew surveillance planes over corn country—all in the name of protecting trade secrets of corporate giants Monsanto and DuPont Pioneer. In The Scientist and the Spy, Hvistendahl gives a gripping account of this unusually far-reaching investigation, which pitted a veteran FBI special agent against Florida resident Robert Mo, who after his academic career foundered took a questionable job with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company DBN—and became a pawn in a global rivalry.
Industrial espionage by Chinese companies lies beneath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 trade war with China, and it is one of the top counterintelligence targets of the FBI. But a decade of efforts to stem the problem have been largely ineffective. Through previously unreleased FBI files and her reporting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vistendahl describes a long history of shoddy counterintelligence on China, much of it tinged with racism, and questions the role that corporate influence plays in trade secrets theft cases brought by the U.S. government. The Scientist and the Spy is both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t stake and a compelling, involving read.
大分流重探 豆瓣 Goodreads
The Great Divergence Reconsidered
作者: [瑞士]罗曼·施图德(Roman Studer) 译者: 王文剑 译 / 赖建诚 校 格致出版社 2020 - 8 其它标题: 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
.
▌ Jan de Vries,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彭慕兰《大分流》的核心论断是: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在1800年之前,经济表现大体接近。如果该论断成立,那么小麦、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场的价格行为,也应该显示出类似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于是利用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价格,来检验这一命题。运用经济学家的统计技术,施图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结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以任何指标度量,印度粮食市场都显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欧洲与印度之间大分流的时间,“至少要追溯到17世纪或更早”。将宏大的历史论断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然后收集所需证据,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合理检验——《大分流重探》是做到这一切的典范。施图德这本书是重大的贡献,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
▌ Cormac Ó Gráda, 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东西方经济体之间的大分流发生于何时?这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问题。罗曼·施图德建立了一个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结合最新数据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让人信服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场的整合,就已经孵育出了高于东方的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施图德提醒我们,加州学派考察的中国并不能代表亚洲。他的分析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度各地的粮价差异要大于欧洲。而地理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为水运成本只是陆运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欧洲有便利货运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铁路的修建的确促进了印度各地的市场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纪中叶才会发生。施图德对数据的处理十分细致,也运用了合适的计量方法,他的结论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对欧洲和印度的两个内陆山地地区(瑞士和普纳)的对比分析,再次显示出了欧洲的优势,表明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伦敦经济学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于市场整合与贸易成本,将国际经济不平等的起源之争,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罗曼·施图德论述老练,统计分析严密,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这是无可争议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亚当·斯密的核心论点是,经济增长产生于有效率的市场。这本新锐著作复兴了斯密的传统,指出有效市场创造了增长,但有效市场仅局限于前工业时代的欧洲。这本书是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学院——
《大分流重探》的论述始于亚当·斯密的一个直观洞察:市场整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这个洞察,施图德比较了1600—1900年之间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施图德有力地指出: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趋同,能够反映市场的整合水平。施图德研究的是粮食市场,他运用一系列统计技术,考查了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以及当冲击发生时,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比率回归至长期水平的速度。全书证据确凿地表明: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就落后于欧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宁根大学——
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发端于西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对解答这个历史之谜的一个重大贡献。基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严谨的统计技术,施图德有力地证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场,是欧洲领先的原因。本作毫无疑问将会对大分流之争产生持续影响。任何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读。这本书文笔优美,条理清楚,是进入市场整合文献,以及从大分流角度探讨欧洲和印度经济史的文献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华威大学——
施图德的研究对象,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中的印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欧洲和印度之间的大分流,能够从市场整合中找到起源吗?基于这两个地区粮价的全新数据集,以两个市场间的距离作为解释因子,施图德对不同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这样的经验分析表明:早在17世纪,欧洲就有了更大面积整合的区域性市场;而印度各地的市场一直是相互割裂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仅局限在短距离的市场之间,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晚期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本书是对大分流和市场整合文献的重要贡献,也是第一本将印度纳入大分流之争的学术研究。
.
▌ Joshua Sooter,纽约大学——
加州学派认为欧亚之间的大分流发生得相对较晚,且是由生态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学者,利用印度次大陆的数据,挑战了这种观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图德对欧洲与印度的粮食价格,包括印欧内部各地粮价的相对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比较了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的分析证明,瑞士与欧洲粮食市场的整合度,分别要高于西高止山脉地区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来越大的经济繁荣,而西高止山脉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小且相互隔绝,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看见你的记忆 豆瓣
作者: 云际 台海出版社 2020 - 8
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成立了智力研究院解码人类大脑的记忆信息,院长、数学家王洛基联合脑外科医生于世非和心理咨询师安以睿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他们既帮助刑侦人员侦破各类案件,也帮人找寻失散的亲人,而于世非甚至还利用这项技术开展人体脑信息移植实验……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豆瓣
8.7 (56 个评分) 作者: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91 -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过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一,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一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一卷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豆瓣
作者: 林学忠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国际公法”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万国公法 豆瓣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 惠顿 译者: 丁韪良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 5
《万国公法》于一八六四年刻印之后,虽曾有过几次重版,但总的来说印数不多。经过一百三十八年的岁月磨难,该书至目前已经很难看到,不仅是广大的讯者,即使是法学甚至是国际法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也是难于查阅到此书。
《万国公法》点校所依据的底本,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所藏北京崇实馆一八六四年的刻印本。
晚清商事立法研究 豆瓣
作者: 任满军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11
中国私法意义上的商法及其商法典起始于晚清时期。晚清商事立法成果集中地体现在曾颁行有效的《钦定大清商律》商法典和“志田案”、《商法调查案》、《改订大清商律草案》3部法典草案上。而且这些商法成果均是在初步成熟的商法以及独立法典思想指导下和诸多社会条件的合力推动下,政府实力主导、商民积极参与方才取得的。
除绪言外,任满军编著的《晚清商事立法研究》的主体部分共有10章。
《晚清商事立法研究》第一章晚清时期催生中国近代商法的多元性因素。“中国中心观”、“冲击一反应说”等对于晚清时期催生中国近代商法的动力解说都有着一定的创见性。从国内条件看,主要有“商战”、商本主义思潮、外来的和本土的规则资源和法典传统以及商法利益群体的直接推动;另外,体现西方列强殖民利益的一系列商事条约也对中国晚清商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强制性影响。
第二章晚清商法思想的成熟和商法典的立法规划。晚清时期商法思想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为解决商法空白的法律危机而在晚清修律变法运动中首重商法,确定了独立商法典路线,并作了编纂商法典的组织预备。
第三章 《钦定大清商律》的制度构成。该律主要移植了大陆法系的商法规则,采纳了折衷主义法典体例;该律典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从内容上看,既吸收了西方商法制度的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本土商法资源的利用,体现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商事立法原则。
第四章 《破产律》和《钦定大清商律》配套法规。《破产律》虽不属于《钦定大清商律》法典的构成部分,但与之密不可分且有着共同的整合性特点。另外公司注册章程、奖励工商章程、商会章程以及铁路银行章程等相关配套法规的颁行,有力地配合了《钦定大清商律》的实施,从而成为了晚清商法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 晚清商法的施行及其社会适应性考证。《钦定大清商律》和《破产律》制度多来自对外国先进商法的移植,立法过于超前而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晚清商法的执行、司法和守法等实施情况反映出了晚清商法移植中不理智的一面。
第六章志田钾太郎《大清商律草案》。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的法律输出与晚清“近法日本”商法建设方针发生了印合。日本商法专家受聘来华帮助草成了“志田案”,虽然该案是一部已达到国际水平的、最为系统的商法典草案,但由于缺乏理论的同步移植,也忽视了对中国商业习惯的吸收,导致其影响力不足。
第七章商人阶层的商法构想和《商法调查案》。新兴的商人阶层由于不满于政府既有的商事立法,而自行召开两次商法大会,决定自行调查商业习惯,自编商法典草案,既大量借鉴外国商法成果,又更充分地吸收本国商业习惯,进一步推动外来法律本土化和中国近代商法建设的进程。
第八章农工商部《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农工商部对《钦定大清商律》进行修订,充分吸收了《商法调查案》的成果,进一步借鉴吸收外国商法成就,引进了公司法人制度,并使商法总则和公司律的结构体例得以定型,而使《改订大清商律草案》成为了晚清商法建设成就的集大成者。
第九章晚清官方商事习惯调查及其商法价值。宪政编查馆和修订法律馆为完成商法典的编纂计划,决定举行全国性商事习惯调查,设立专门机构,编写调查提纲,并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由于晚清政府的垮台,这些调查成果并没有及时地被吸收到晚清商法建设中,但为民国时期的商事立法提供了重要材料。
第十章历史经验,中国当代商法及其法典建设。晚清商法制度建设以及法典体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有诸多缺陷,从而可以为我们当今商法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中国应当坚定独立商法典的立法思路,尽快制定出《商法总则》,俟条件成熟时再谋求一部现代商法典。
民国商事立法研究 豆瓣
作者: 季立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民国商事立法研究》在宏观分析方面全面而准确。书中分析了民国商事立法的时代背景、立法动因,评价了民国商事立法的历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将民国商事立法置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中进行考察,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民国商事立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民国商事立法是一个移植与继承、借鉴与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民国商事立法的发展规律。《民国商事立法研究》对民国商事立法的具体成果——商事法律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介,使民国商事立法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宏观走向微观,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国商事立法研究的领域与内容。《民国商事立法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和使用了许多新的文献资料,它是一部资料翔实、言之有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