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民国衣冠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岱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 9
★余英时、王汎森、王明珂、罗志田 热诚推荐
★许倬云 感慨作序: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百余幅珍稀照片再现学人风采,第一手资料讲述家常琐事、私情恩怨,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 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南渡北归(第三部)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内容简介: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海报:
不够知己 豆瓣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作者: 温源宁 译者: 江枫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 3
《不够知己(英汉对照)》收录原载于《中国评论周报》专栏的人物英文小传及翻译家江枫的优美译文,英汉对照,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辜鸿铭、冯友兰、丁文江、吴经熊、冯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记,褒贬辛辣别致,格调活泼,修辞风趣。
商务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民国老课本系列 豆瓣
作者: 庄俞 / 沈颐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 - 8
原书一共八册,前四册多采用能表演的材料,使儿童由活动来获得文字的实际经验;后四册多采用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材料,使儿童能在知识里求得文字的实际经验。书中选了大量的生活故事、历史故事、自然故事、童话、传说、笑话等,贴近儿童生活,在插图、文本的选择上都很有匠心。多以儿童的文学描写儿童生活,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思想。
小学教科书的特点是越往后插图比例越小,课文越长。此次出版,对原书内容作了精选,把重点放在前几册上,使全书图文比例适当,避免长文章太多影响阅读,同时删去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利于读者特别是小读者接受。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豆瓣
作者: 顾维钧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书局 1983 - 5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权威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娱乐
顽皮
风波
英华书院
圣约翰书院
向往变革
首途留美
库克学院
何去何从
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
教授和校长
拉丁文和地质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
省亲抵沪
婚姻问题
结婚和离婚
唐绍仪使美
留学生的政治见解
学士、硕士和博士
辛亥革命
结业回国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 民国初年的北京
二 首次出使华盛顿,1915-1919
三 巴黎和会
四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一 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二 政治、内战及财政
三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
四 回顾北京政府
五 满洲危机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叶文心 译者: 冯夏根 / 胡少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8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藍與黑(上) 豆瓣
作者: 王藍 九歌 2005 - 5
暢銷且長銷達五十餘年的《藍與黑》,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全書長達四十二萬言,從民國二十六年抗戰到三十九年大陸淪陷,由天津、北平、重慶、上海,到臺灣,作者以孤兒張醒亞,孤女唐琪,千金大小姐鄭美莊,二女一男感人的烽火戀,見證大時代。
《藍與黑》一再搬上銀幕、螢幕、舞臺,並有各國譯本問世,允為一部劃時代的鉅著,創造了暢銷長銷極為罕見的榮譽記錄。海峽兩岸,均佳評潮湧,國際著名文學評論家紐約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史屈卡Joseph P. Streka以德文著作之論評世界各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作品一書中,特闢專章析論《藍與黑》,指出這部亞洲作家創作之小說,足以與索忍尼辛並列,應受全世界矚目。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illiam C. Kir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Ⅱ向,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本书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超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往事不寂寞 豆瓣
作者: 李菁 2009 - 1
《往事不寂寞》是《三联生活周刊》在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编辑的一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豆瓣
作者: 李菁 文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李菁最新历史文集,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推荐作序。本书全新披露“四大家族”历史隐情,以及蒋介石日记开放的台前幕后;探秘“九一八”前夜的张学良,和其在台湾的幽居岁月;追寻重返大陆后的“宋氏家族”的命运
首次还原“攻占总统府”的历史瞬间,以及1937年11月5日的“上海沦陷”和1938年7月22日的“深远边缘的汪精卫”。全书分“政坛非政治解读”“是真名士始风流”“定影鲜活的瞬间”三辑
1933,聆听民国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 梁漱溟 2014 - 3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史迪威事件 豆瓣
作者: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 1973 - 5
《史迪威事件》是一部经蒋介石特许、借“史迪威事件”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蒋矛盾的书,1971年7月在台湾出版。
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将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推荐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1942年2月上任到1944年10月,矛盾积蓄到爆发,终于美国不得不将史迪威撤回,此即所谓“史迪威事件”。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豆瓣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作者: [美]帕克斯•M. 小科布尔 译者: 蔡静仪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 6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讲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全面统治中国的十年间,以江浙财阀为首的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之间金钱与权力的联合,以及为了争取政治地位与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
蒋介石初入上海时,为了获取资金开始寻求上海资本家的支持。但随着南京政府无穷无尽的财政要索,对上海资本家采取政治抑制政策,以及利用黑社会组织进行绑架勒索,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开始走向对立和斗争:他们依靠宋子文谋求政治上的发言权,反对国民政府巨额的财政要索和军费开支。然而,在国民政府的政治抑制和经济打压下,上海资本家被迫沦为政府的附庸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吴经熊裁判集与霍姆斯通信集 豆瓣
作者: 吴经熊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 2
《吴经熊裁判集与霍姆斯通信集》分为两部分,吴经熊裁判集和吴经熊与霍姆斯通信集。吴经熊裁判集又分为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担保之分期归还契约案、合法取得之无记名票据案、契约之原因与缘由案、使用主于被用人执行业务时所致损害之责任案、霍姆斯致吴经熊的信等。
吴经熊法学文选 豆瓣
作者: 吴经熊 译者: 孙伟 / 李冬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 7
《吴经熊法学文选》分为上、下两卷,包括手段与目的间的比例:法律的艺术之研究;对“茄西亚案”中证据之我见;怀念霍姆斯法官等内容。《吴经熊法学文选》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选取的文章代表了早期法律著述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