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Lady Gaga 追逐名誉 豆瓣
Lady Gaga: Looking for Fame
作者: [英] 保罗.莱斯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 1
《Lady Gaga追寻名誉:流行音乐公主的成名生活》探索了斯蒂芬妮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从曼哈顿下东区夜店风景中的默默无闻,到举世闻名的蜕变。这是关于Lady Gaga迅速成名的故事,由作者带着赞赏和记者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娓娓道来。
萨义德 豆瓣
作者: [英]瓦莱丽·肯尼迪 译者: 李自修 2006
本书的传主是大名鼎鼎的开东方学话语分析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萨义德,他的观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他身前抑或身后,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和争议,或褒其开放性和批判性,或贬其落后和反动,或只作译介不作评骘。 本书是对萨义德一生绝大部分著述所作的总括的、全局的,而又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系统分析和评论,因而内容比较全面,是一部对萨义德的东方学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后殖民理论发展轨迹作出了总体把握的专著;而且作者瓦莱丽·肯尼迪作为一名从宗主国中心迁移到边缘地区的知识分子,她的带有后殖民主义寓意色彩的历程,使其能对萨义德的著作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书中不乏她的洞见以及对萨义德学术观点的尖锐批评。
沉浮与枯荣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江平 / 陈夏红 法律出版社 2010 - 9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内容简介: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日本青山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民法、罗马法、公司法等课程,并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等殊荣。现仍然担任着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国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不仅忠实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长河孤旅 豆瓣
作者: 赵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7
以务实求真、敢于直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典范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1911~2001),出身名门,受业名师,先在唐山交大学工,后赴美国康奈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专攻水利,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在西南、西北、东北从事水利建设,坚持实地勘察,科学办事。1957年从黄河实际出发,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并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加之所作的《花丛小语》直刺时弊而获罪,被划为右派,历尽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继续为水利真理而奋争,直到90高龄辞世。
黄万里家人授权作者立传,并提供近200幅珍贵图片见证历史沧桑,书中全面展现黄万里的丰富人生、感情世界和多彩才华,对黄万里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妻子西玉隽及岳父、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烈士二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之父黄竞武以及黄氏大家族中众多成员与师生亲友包括三代大丫头、三代四博士、跨国亲朋、院士女婿、患难同事等等,都有生动的记述,读之宛如一部历史画卷展现眼前。
纳博科夫传 (上下册) 豆瓣
Vladimir Nabokov : The American Years
作者: [新西兰] 布赖恩·博伊德 译者: 刘佳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美国对纳博科夫来说太重要了:这里是他的避难所,是他最终放弃俄语而改用英语写作的地方;他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新的蝴蝶品种,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他在这里写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学讲稿,翻译、评注了备受争议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重要的,他在这里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美国还为《微暗的火》,为《阿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尽管1959年后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纳博科夫的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
博伊德以一种准确而从容不迫的笔调追踪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生命轨迹:他不断的搬迁,他的艰难求职,他的捕蝶与写作活动,他的成名与迁居欧洲,他跟威尔逊友谊的始末,他与出版商、采访人及传记家的交往,他的疾病与去世等等。博伊德主要围绕纳博科夫的三种身份来组织材料——教师、科学家和作家,并注意揭示他的那些非常个人化的特征,那独特的蝴蝶研究视角,教学活动中那些纳博科夫式的问题,对细节的关注,等等。
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就是细节的艺术,而博伊德的文本分析则堪称小说细读法的范例,他让我们深悟到细节之于纳博科夫小说的决定性意义。同时,他还给我们展示了纳博科夫的世界中那一幕幕以想象力为主人公的奇幻剧,正是依靠想象力,纳博科夫将非常个人化的经验点化成了非个人化的艺术,将寻常普通、杂乱无章的生活世界幻化成了神奇新颖、和谐有序的艺术世界。阅读纳博科夫,阅读《纳博科夫传》,我们经常面对的就是这种想象力。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豆瓣
作者: 高建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 1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来自德国的大师 豆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靳希平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徐梵澄传 豆瓣
作者: 孙波 2009 - 10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着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大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潜水钟与蝴蝶 豆瓣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7.7 (55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多米尼克·鲍比 译者: 邱瑞銮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9
《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身已残疾,不久于人世,但是整日思考的,却不是自己的疾病,也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冷静地思索着人来到这个世间所会遇到的一些大问题小问题——一些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问题,诸如爱情、信仰、慈悲、良知以及安乐死、福利社会等等,作者在自己的思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有忧虑,有嘲笑,有悲伤,有欢乐,还有愤怒,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巨大的乐观与豁达,从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诗人哲学家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8
《诗人哲学家》初版于十八年前。十八年,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事实上,《诗人哲学家》的作者们当年都还被称为青年学者,今天已纷纷步入中年乃至老年。与生理年龄相比,时代场景的变化更为急剧。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真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那时候,国门开放不久,从前被堵在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人们怀着饥渴陶醉于各种新的或似乎新的思想、理论、观念。在那个年代,笼罩着一种精神浪漫的氛围,思潮即时尚,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皆是激动人心的名字。《诗人哲学家》是那个年代的声儿,书名本身就散发着那种精神浪漫的气息。“诗人哲学家”——千真万确,在作者们眼中,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作者们在许多哲学家身上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而且果然找到了。曾几何时,一切思潮都消退了,沉寂了。十八年后的今天,物质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最有诗意的东西是财富,绝对轮不上哲学,时尚成了时代的惟一主角。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那么,现在为阿又要来重印这本十八年前的老书呢?作者能想出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理由:直到现在为止,仍然常有人提起它,怀念它,寻找它。他们大抵是《诗人哲学家》作者的同时代人,曾经被《诗人哲学家》感动过,多少有一些怀旧情绪。不过,作者相信,在一个物质浪漫的时代怀念精神浪漫,就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种坚持和追求。第二个理由:我期待《诗人哲学家》对于今天的青年也不无价值。至少这是一种交流,上一代青年在《诗人哲学家》中向你们说话,倾诉哲学给予他们的激动和快乐,你们不妨听一听。你们不必完全效仿他们,因为你们的生活环境毕竟很不一样了。但是,也许你们会同意,浪漫并不限于物质,在财富的时代也应该给哲学保留一个位置。
Eldest Son 豆瓣
作者: Han Suyin / Suyin Han Kodansha America 1995 - 4
This dramatic, admiring biography portrays Chinese Communist premier Zhou Enlai (1898-1976) as a coolheaded conciliator who tried to curb Mao Zedong's excesses and to introduce democratic reforms. Drawing on her 11 meetings with Zhou, untranslated Chinese sources, interviews and her many trips to China, Han Suyin, historian and novelist, maintains that Zhou, as early as 1948, devised a program for a mixed economy and, in the mid-1950s, attempted to introduce "something like perestroika , Chinese-style," with the Hundred Flowers Movement calling for free discussion and shared decision-mak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Zhou worked behind the scenes against Mao's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59) and returned countless peasants to their villages. While ostensibly supporting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60s, Zhou fought its excesses, saving the lives of many targeted victims, she shows. This vivid biography, filled with close-ups of Nixon, Kissinger, Chiang Kaishek, Stalin, Khrushchev and Deng Xiaoping, rewards with its insights into Beijing-Washington and Beijing-Moscow relations.
The Generalissimo 豆瓣
作者: Jay Taylor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4
內容簡介近代最著名的歷史事蹟之一即是--中國大陸從一個經歷自我滿足、反現代、社會衰敗中漸漸崛起,凝聚一股總有一天將超越美國的強大力量。蔣介石,一個專制獨裁並富有英雄色彩的名人主宰了這整個故事。蔣介石是一個近代主義者與及一個新儒家,他領導這場世界上最古老且人口稠密的大國經歷無數的流血革命、內戰和抗日戰爭。
1949年,當他被競爭對手的領導人毛澤東擊敗後,他逃往台灣,在那裡展開了另一個25年的統治,也在與中國的冷戰中發揮關鍵的功能,他更發起了鎮壓反對者的『白色恐怖』、控制通貨膨脹及貪污和進行土地改革,不僅提升台灣人民的個人所得,更提升了國人的健康與教育水準。無論是無心或有意的作為,他確實奠定了台灣發展中的民主化與現代化的中國典範。
因著參考大量的中文資料,其中還包含蔣介石的日記,《The Generalissimo》提供了最完整、最真實、最全面也最客觀的傳記。Jay Taylor完整呈現出一個極其殘酷並捉摸不定,但在國家事務中卻又是如此勇敢盡責的男人。他不僅透露蔣介石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針對過去的歷史鬥爭到今日中國大陸的現代化,以及其對台灣的關係提供了深刻的觀察。
赵元任年谱 豆瓣
作者: 赵新那 / 黄培云 编 2001 - 4
《赵元任年谱》内容简介:赵元任(1892)是 20 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和美国的学术舞台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世界主义的学术胸襟。本文结合赵元任的后人赵新那教授夫妇所编辑的《赵元任年谱》(1998) 的出版,讨论了和赵元任有关的 3 个问题:1. 赵元任在哈佛大学的思想形成时期,2. 赵元任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赵元任与胡适。试图说明研究赵元任的思想及其形成对于研究如何对待西方思想、如何利用传统资源可以起到一个典范的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同时展示此书在这方面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
剥洋葱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魏育青 / 王滨滨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沃格林 豆瓣
Eric Voegelin: Philosopher of History
作者: [美] 尤金·韦伯 译者: 成庆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6
沃格林在这些哲学家中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将最复杂的哲学反思与最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他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历史哲学家。
——尤金•韦伯
沃格林,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本书以其历史哲学思想为考察重点,被誉为沃格林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沃格林的哲学原则与概念,并且阐释沃格林是如何发展这些原则与概念的,它们将同时与当代的哲学话语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相参照;第二部分简要地概括沃格林在其理论原则之下研究历史的主要脉络;第三部分则聚焦在沃格林的两个最关切的主题: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
纳博科夫传 豆瓣
作者: 布赖恩·博伊德 译者: 刘佳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纳博科夫传》——三十年来最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
本书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在这部享誉世界的纳博科夫评传中,纳氏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纳博科夫毕生创作中所有精心埋藏的典雅谜题,向读者发出的狡黠挑战,都被博伊德一一破解——也许,他正是纳博科夫所召唤的那个最优秀的读者。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博伊德以一个学者的深邃,一个理想读者的洞察力,一个讲故事好手的天资,勾勒纳博科夫生平跌宕,专注于刻写其“生命纹理”,更在对其作品的详尽解读与“解密”上做足功夫,是一部纳博科夫爱好者与研究者们无法绕行的“纳氏宝典”。
博伊德重拾纳博科夫抖落的回忆线头,甄别,辨伪,组合,串连,翻转,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穿梭于其生活与创作之间。博伊德致力于纳博科夫谜一般的个性及其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纳博科夫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辅以大量精致透辟、独具慧眼的文本细读,提炼出纳氏其文其人所独有的诗学特征:独立与花样。他指出,作为一名作家、昆虫学家与博物学家,纳博科夫唤醒了我们对细节、整体与和谐的注意,他提醒我们,只要不以想当然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庸常的生活洪流中潜藏着的艺术品质,从而深入一个更加丰饶的世界;在感受作家无穷的创造力的同时,看到世界那无限的创造的神奇。我们是时间与个体意识的囚徒,然而,在艺术或科学中,在记忆、想象、意志与良知之下,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驰骋,穿越自我的禁锢与时间的铁栅。
源于热爱与懂得,博伊德的评传与纳博科夫的行文风格一脉相承,其结构之完美,论述之精妙,解读之细腻,引征之繁复,行文之诗意,蕴涵之丰盈,无处不流溢出大家气魄,至今无出其右者。
我生有涯愿无尽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诸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