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制造伍德斯托克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提伯 / 汤姆·蒙特 译者: 吴冰青 译林出版社 2009 - 8
描述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陶涵 / Jay Taylor 译者: 林添貴 時報文化 2010 - 3
內容簡介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此後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始終擺脫不掉「丟掉中國的人」。其專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蓋了他的複雜功過。然而蔣介石是唯一在中國與臺灣都曾掌權的政治領袖,終其一生不斷參與具世界影響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時間長度近代少有人能及,這些都在在凸顯評價蔣介石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涵蓋現代中國在共和初期後逾五十年的發展。做為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二位政治領袖,蔣介石面臨的是,共和初期的地方軍閥割據,與毛澤東共產勢力的意識型態競爭,新一波帝國掠奪造成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冷戰對抗。一九四九年他六十二歲,因國共內戰失利避走臺灣度過晚年,在這之前的二十五年,他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於其任內催生中國脫離帝制後第一部明文憲法,然而最終實現他政治理念的地方卻是在臺灣。換言之,蔣介石的一生牽動的是現代中國的掙扎,以及世界局勢的複雜競合。
做為極端正反評價皆有的政治人物,作者陶涵透過近幾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以及相關檔案,力圖將蔣介石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一方面會稱中共為匪,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後便不再記恨;年少時曾經風流,卻對「美妹」情有獨鍾;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願用條件與史達林換回「經兒」。然而陶涵在書中亦清楚道出其對屬下貪腐的姑息,要求忠誠至上的殘暴行徑,和外交手腕的拙劣與失敗。隨著相關檔案的透明公開,不論兩岸或史學界,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正在轉變,而本書也成為第一本緊扣時代、貼近人物的蔣介石傳記。
名人/編輯推薦
陶涵拿新史料為基礎,以全新觀點詮釋蔣介石不凡、長壽的一生,並且對蔣的動機和行為提出具爭議但讓人信服的新解讀。此一生動活現的論述,將會成為一本經久不衰的權威之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蛻變中的中國》作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透過蔣介石日記的慎選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蔣介石的個人特質。陶涵拒絕一般認為這些日記不值一晒,毫無歷史旨趣的想法,相反的,日記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軍事局勢的生動細述,他讓我們更貼近這些還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種程度上,陶涵在蔣介石與他置身的世界之間建構了更具個人感性的連結。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景遷(Johnathan D. Spence) 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由哈佛大學出版、陶涵執筆的迷人傳記讓我們看到,過去對蔣介石和國共內戰的傳統觀點是扭曲不實的。這是第一本充分運用蔣家檔案的蔣傳,其中包括蔣的親筆日記。書中呈現的是一個微妙有遠見的思想家,而不是美國將軍史迪威口中的「花生米」。──《經濟學人》
陶涵並未隱藏蔣的殘暴和外交上的失敗,他尊敬蔣介石是因為意識到,蔣以合理的手段統治一個幾乎無法被駕馭的國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國顧問,蔣更瞭解他的敵人們。──《出版人週刊》
陶涵在他的新書中陳述,蔣介石非但不是無能,反而是有遠見、訓練有素且精明的策略家。他不僅精準預測了許多政治事件,更將手中的劣牌發揮至極致。 ──《華盛頓郵報》
序/書摘
陶涵英文版序
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以八十五歲之齡逝世時,我在美國國務院中國科任職,負責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事務。當時,我正在中國大陸旅行,由於負責臺灣事務的是另一個單位,我對這位國民黨高齡領導人的過世,並沒太加注意。一九六○年代初期,我還是派駐臺北的年輕外交官,曾有兩三次在酒會中和他握過手。他看來身材不高,又很脆弱;我也很驚訝他手握得很輕。
蔣氏過世之時,我對他的觀點和許多中國事務專家的看法一樣。一般公認他是個殘暴的獨裁者,掌握權柄近五十年;一個失敗的軍事領袖,在運勢大逆轉之下,把中國大陸丟失給毛澤東。就我所知,他除了被認為自身清廉誠實之外,並沒有足以彌補缺陷的特質 (redeeming qualities);即令如此,他容忍其支持者普遍貪瀆。他像是個不具真正原則或理想的人,成就也不大。影響到我觀點的書籍,有易羅生(Harold Issacs)的《中國革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Graham Peck 的《兩種時代》(Two Kinds of Time)、馬侯 (Andre Malraux)的小說《人的命運》(Man’s Fate)以及杜希曼(Barbara Tuchman)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將近二十年之後我正撰寫蔣氏兒子、繼承人蔣經國的傳記時,發現這位老人並不是西方經常描繪的膚淺角色,當然也不是一九八○年代之前臺灣到處可見的偉人傳記所描述的偶像。可是,我在他兒子的傳記中仍以一般說法描述這位父親。哈佛大學出版社繼《蔣經國傳:臺灣現代化的推手》一書之後,要求我為蔣氏本身寫本傳記,我對這項必然耗時甚久、十分具挑戰性的工作,忖思良久。我對蔣氏的觀點大半屬於負面,但身為溫和的自由派和外交政策的務實派,我想自己能開明地處理這個主題。
我又受到若干學者的鼓勵,他們證實了我的印象;近年來不僅臺灣和中國,就連俄羅斯、日本和美國都出現浩瀚如海的檔案材料,但西方仍未出現善加利用這些豐富素材的一本完整蔣介石傳記。中國學者利用這些素材已就蔣在大陸和臺灣長久任期中的特定事件和國內外動態關係,發表數百篇有見解且中肯的研究成果。而且,蔣家後人也開始分期發表委員長橫跨五十六年的日記手稿。
透過新的訪談,加上我以前撰寫《蔣經國傳》所做的訪談,意謂我可以借助與相關人士——許多人也認識蔣介石——數以百計的談話來從事《蔣介石傳》的寫作,只不過這些人士年歲已高,這樣的窗口正快速流失中。集結這些材料似乎這是很美妙、很值得的一項計劃。我也將這本新書看作是個獨特的媒介,就像我寫他兒子的傳記,側寫了中國從二十世紀之初衰落中的異族統治中古王朝,發展成一百年之後和平、安定、快速繁榮強盛的國家,這一段痛苦、顛簸且往往殘暴的過渡故事。
在我為本書旅行、研究和訪談的過程,我發現蔣是個高度矛盾的人物。他是個現代的新儒家,支持女權,也能接受他太太侄女兼親信公開穿著男裝的女同志行徑。他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極端痛恨過去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凌與羞辱,可是他卻一點也不介意,除了兩個非婚生孫子之外,他所有的孫子女全是歐亞混血兒。他沒有太多領袖魅力,大體上也不為同儕所喜歡,但是他的堅決、勇氣和清廉有時也使他廣受支持。他雖是個自我約束的人,卻具備氣勢凌人的個性——一個沉著、欠缺幽默感的人,脾氣極壞卻又笑口常開,偶爾傷感啜泣;從日記研判,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一旦面臨對國家存亡及其統一,或者他本身統治地位的威脅,他會不惜訴諸殘暴手段──有時他在日記中陷入偏執的胡言亂語。但是危機時期的他經常是既冷靜又能分析事理的,表現出對手邊問題動向和可能性的瞭解。在大陸的某段時期他軍功顯赫、戰績彪炳,但一切都止於一九四八至四九年的大潰敗。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他替臺灣活力充沛的民主發展奠定基礎。
蔣的日記讓我們對下列歷史大事件有了新的瞭解:他在國民黨內地位的勃興、他早年的左派思想、他在一九二七年的血腥清共、軍閥一再興兵作亂、他一面建軍一面對日姑息歷五年之久、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他遭到劫持、國共聯合陣線的過程與破裂、他和周恩來長久、獨特的關係。我們也重新認識到他在淞滬保衛戰及其後的軍事策略、他和史達林相互努力把對方捲進對日戰爭、他和史迪威的長期鬥爭、他在珍珠港事變後對盟國目標嚴肅的軍事承諾——這份堅貞卻屢受盟國失信於他的傷害、他對盟國失信雖仔細盤算卻又不智做出種種反應。
戰後的大事則包括:馬歇爾使華調處失敗、蔣錯誤決定在東北孤注一擲、他早在一九四六年就計劃退守臺灣。最後,蔣氏日記和其他新材料也讓我們對他撤守臺灣後,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下列事件有了豐富的認識:他對臺灣本省人潛在反對勢力殘暴、無情的威嚇和彈壓、國民黨內不滿他領導的種種風波、他對韓戰、越戰的悲觀看法、他私底下早早就認識到自己有生之年無法「光復大陸」,可又一再公開宣布即將「反攻」、他利用這些警告從華府得到特別待遇、兩次瀕臨核戰邊緣的金門危機他如何扭轉情勢使之有利於己、他拒絕艾森豪一項可能導致美中大戰的危險提議。
後來還有許多重大事件相繼出現,但是蔣氏在他生前最後的重大危機中務實地回應——例如,隱藏他對尼克森的痛恨,顯然他最先是從周恩來那裡獲得尼克森和毛澤東修好的訊息。現代世界的主要領導人,沒有人能像蔣這般活躍且不間斷地參與締造歷史的最高層級世界大事。基於這個理由,不論你怎麼看待蔣一生動盪歲月的功過,他的故事大有可觀之處。
目次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導讀(呂芳上教授)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第二章 北伐與內戰
第三章 南京年代
第二部 抗戰
第四章 長期戰爭開始
第五章 蔣介石和他的美國盟友
第六章 中國戰區
第七章 雅爾達、東北和戰後戰略
第三部 內戰
第八章 妄想勝利
第九章 大失敗
第四部 島嶼
第十章 荒漠甘泉
第十一章 操控保護者
第十二章 換檔
第十三章 尼克森和晚年歲月
結語
注釋
鲁迅与周作人 豆瓣
作者: 孙郁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 - 1
《鲁迅与周作人》出版以后,孙郁沿着研究新文学一文化先驱者的思路,以鲁迅为参照,不断拓展领域,现在鲁迅,周作人,胡适和陈独秀都研究一过;又拓展到苦雨斋里的人物,成绩斐然,领域既已扩大,对于“人”的认识随即加深。他反过来又深入“人”内心,心性与性格,探究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特质。这次再版,就增加了新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炒冷饭”。责编希望保留我的原序,作一点改动。我觉得已经写出的东西,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也是“历史”的东西,带着“过去”的痕迹是无所谓的:不必后悔,惭愧就可以了。因此,重读旧序以后增补几句,作为新序。又因为原序印在书上时,不知道原先的责编出于什么考虑,删掉了其中的一段,那是我对孙郁运用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微辞。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我还愿意保留这点批评。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克里希那穆提传 豆瓣
作者: 普普尔·贾亚卡尔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5
《克里希那穆提传》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与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他的智慧和洞见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他解散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毛泽东传 豆瓣
Mao: A Biography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斯·特里尔 译者: 胡为雄 / 郑玉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20世纪90年代初,《毛泽东传》前一译本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这本书是新的全译本,根据斯坦福大学1999年增订版译出。
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梁思成传 豆瓣
作者: 窦忠如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1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传记。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大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深刻体现出梁思成身上所凝结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和创新的精神。
作者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粗短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
异端的权利 豆瓣
Castellio gegen Calvin oder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任晓晋 / 方红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 4
《异端的权利》是记述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鲜为人知的经历的传记。它的可读性和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其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对人类信仰自由与宽容精神的吁求和激情,并不亚于房龙的那部名震遐尔的著作《宽容》。茨威格动笔时正值希特勒的魔爪肆虐之时,此书可谓有影射之意。
昨日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汀兰 团结出版社 2005 - 2
这部书是作者“怀着绝望的心情”写成的。全书的基调是“悲观”。
为什么悲观?不是自己;只为人类。“一个欧洲人”,以为“回忆”中的一切,已成“昨日的世界”;但实际上没有。世界仍是那个世界,“错误的英雄主义”,仍是人类的最强音……
“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写完之时,也就是“我”生命的终点。昔日的欢乐、兴奋、哀伤与忧愁,挥手告别。
他是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大师。他用诗人之情感看待历史,用小说家之技巧再现历史。所谓“客观历史”,永远是他思想与抒发情感之“婢女”。
他的作品如行云流水,细致而隽永,引人入胜,栩栩如生……
本书适合对人类抱有希望或不抱希望之读者,史学家或史学爱好者,传记作家或传记作品爱好者,秉持世界主义或反对世界主义之读者,党政干部或群众,大中小学生……
大汉学家高罗佩传 豆瓣
作者: [荷] C. D. 巴克曼 / H. 德弗里斯 译者: 施辉业 2011 - 3
高罗佩 荷兰外交官,通晓15种语言。他曾评价自己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职业,汉学是他的终身事业,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
高罗佩对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十分痴迷。他20岁习中国书法,且终生不辍;他曾师从古琴大师叶诗梦,并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组织天风琴社;他写中国旧体诗词,与郭沫若、徐悲鸿等大师都有唱和;齐白石、沈尹默等人的画上也有他的上款。 《大唐狄公案》的插图均为他自己所画。
1945年,高罗佩任荷兰驻重庆使?一秘,与同在使馆工作的中国洋务大臣张之洞之外孙女水世芳结为伉俪。他一生汉学著作颇丰,而大型推理探案小说集《大唐狄公案》则是一部在东西方读者中影响最大的书。
◎本书首次大量援引了他的生前日记及他未能出版的自传手稿,读之,仿佛能再次聆听到这位天才人物的声音……
◎首次披露了他的爱妻,一贯低调的水世芳女士对自己夫君的回忆及他的子女们对自己父亲的无比敬意与眷恋……
◎首次披露了高罗佩写作《(大唐狄公案》的经历。直至病情恶化的前夜,他支撑病体,完成了《黑狐狸》的写作……
高罗佩事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严晓星 海豚出版社 2011 - 1
《高罗佩事辑》包含三个部分,即高罗佩传奇、史料辑录、友朋诗词,汇编了目前所见的他人所写涉及高罗佩的第一手中文资料,异常珍贵。高罗佩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又遭逢战乱频仍的年代,比较重要的记述多见于台湾,其中以陈之迈所写的长文《荷兰高罗佩》最为详尽。另外,书中所提及高氏所著狄公案在中国本土一再刊行,且多次翻拍为影视作品,风头远胜于数百年来中国作家所创作的各种长短不一的狄公探案故事。这些内容势必为本书增加闪光点和独特之处。?
周作人传 豆瓣
作者: 止庵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从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
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远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较多用在这里,而相关资料亦稍齐备。
我的自传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极富文学情趣的回忆录,有多种文字译本,多年流传不衰。
克鲁泡特金缕述他作为一个贵族子弟,怎样倾向进步,终于参加反沙皇的运动,出生入死。他又是一个地理学家,多年在西伯利亚进行探险活动,对地理科学很有贡献,甚至在监狱中也研究不辍。从政治观点说,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当然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但是他反对反动政权的决心并不因此有所改变,毕生保持自己的革命立场。对于这样的革命家,纵然他走的道路有其错误之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应该视如敝履,把他们从历史上抹掉。事实上,克鲁泡特金晚年也是拥护十月革命的。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者: 刘北成 / 刘小鸥 译林出版社 2008 - 9
作者从阿伦特的名著《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人的条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精神生活》等文本入手,重构阿伦特思想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并结合当代国际政治和时事,如比较日本偷袭珍珠港和9·11事件,分析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中国与日本二战后的关系,并剖析布什及其政府的所谓反恐战争等,阐释了阿伦特思想的重要性。
知识分子 豆瓣 Goodreads
Intellectuals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杨正润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但它十分值得一读。知识分子可以怀疑和批判,也就难免被怀疑和批判。1998年,《知识分子》在伦敦出版,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伦敦书评》发表文章称它是“一本有说服力的、也是有趣的书;即使不喜欢它的人,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约翰逊先生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告之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大知识分子――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此后思君空断肠 豆瓣
作者: 杨思萦 2011 - 4
仓央嘉措,一代传奇人物,西藏历史上第六代达赖喇嘛,以擅写情诗闻名于世,被誉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本书围绕仓央嘉措的一生书写传奇,将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情感波折,以及西藏史上那段绚丽耀眼的史实真实再现,旨在缔造一个不同凡响的“仓央嘉措”。
列维-斯特劳斯传(附卷) 豆瓣
Claude Lévi-Strauss
作者: [法] 德尼·贝多莱 译者: 于秀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6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文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本书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人类学;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结构主义;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深刻理解法国人的精神。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结构主义大师”。他奇特的个性、充实的人生都能给我们启示和鼓励。愿这篇译著也能使你怦然心动,使你的灵魂受到冲击。来吧,让我们追随列维-斯特劳斯的脚步,进入这位大地丈量者的精神家园之中,去感受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那博大的胸怀,去体悟他对陷入生态困境的人类那深切的关怀!
文字生涯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也同欢乐也同愁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陈流求 / 陈小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4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