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豆瓣
作者: 【澳】张钊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共分五章:一、尼采到东方的旅程;二 、奴隶价值的重估;三、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四、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 ”改革;五、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尼采影响。在鲁迅研究的历史上,该书不仅是最新的成 果,而且在全面和深入方面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该书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 新贡献: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 政治因素方面。本书在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什么是政治哲学 豆瓣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美】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李世祥 等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苏格拉底的哲学经历,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为织体,所展开的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施特劳斯学述把源源不断的新生学子引向了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传统,热爱哲学的青年最终在古典大书中安居乐业。一旦古典学问成了一国学术的丰厚土壤,成为显学的显然并非施特劳斯学述,而是古典学问本身。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所在。正如编者所言:"在施特劳斯所展开的政治哲学引领下,一旦年轻学子的向学热情经受过古典学问的浸润,必将逐渐懂得人类政治生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再头脑简单地以种种传媒观念来衍化哲学……"。本书涉及政治哲学与历史,色诺芬的《希耶罗》,法拉比解读柏拉图的《法义》,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以及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等诸多主题。
超越功利主义 豆瓣
Uilitarianism and Beyond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 [英] 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梁捷 / 赵亚奎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收集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研究,既考虑作为个人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也考虑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功利主义。除了两篇论文以外,其他都是专为本书所作。
景观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王昭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逻辑 豆瓣
作者: 金岳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2
《逻辑》所介绍的主要是逻辑中的演绎法,全书前两部分足对传统逻辑的介绍与批评,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个现代西方数理逻辑系统,第四部分则就关于逻辑系统的种种问题进行于深入的探讨。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貌似枯燥的逻辑理沦娓娓道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之感顿生。
道、自然与人 豆瓣
作者: 金岳霖 译者: 刘培育 / 王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金岳霖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习惯于用英文思考问题,一生中用英文撰写了许多重要论著。现在我们把金先生的全部英文论著译成中文,编成此书。译文按内容分为哲学、逻辑学、政治学和其他四类,每类译文依发表或写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论道 豆瓣
作者: 金岳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论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逻辑的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充分体现了金岳霖先生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
知识论 豆瓣
作者: 金岳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知识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知识论》围绕“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这一主旨,自觉地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本的写作模式。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梁漱溟全集1》是第一卷,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第一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
人论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卢梭·康德·歌德 豆瓣
作者: [德] 卡西尔 译者: 刘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科学的逻辑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关子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
自然的体系(上下) 豆瓣
作者: 霍尔巴赫 译者: 管士滨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自然的体系(上下)》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上下)》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摩西与一神教 豆瓣
作者: (奥)弗洛伊德 译者: 李展开 三联书店 1988 - 7
编辑推荐:本书饮食了弗洛伊德关于宗教的种种思考,在些基础上,他解释了犹太人与基督教徒的关系中的某些特征。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接受了摩西是在荒野里被谋杀的假说,但是他认为摩西存留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摩西的宗教教义最终取得了胜利。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关于一神教的理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尼采的锤子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费恩 译者: 黄惟郁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独创性的是,《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的剃刀法,边沁一切以数学为原则的计算法,黑格尔承前启后的辩证法,等等。这些天才思想家独创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加以复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对我们的思维有所启发。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豆瓣
Human Nature: Justice versus Power: The Chomsky-Foucault Debat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姆·乔姆斯基 /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玉红 漓江出版社 2012 - 3
1971年,那个政治和经济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两位在世界知识分子界处于顶尖地位的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世纪辩论”的交锋。这场辩论从“人的天性”出发,很快就拓展到了更宽泛的领域,涉及了历史、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这本小书已经行销九个国家,也早已超出了学术图书的范畴,而这两位作者的知名度也超出了学术领域。
上帝与新物理学 豆瓣
God and the New Physic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戴维斯 译者: 徐培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2
《上帝与新物理学》不是谈宗教的书。《上帝与新物理学》谈的是新物理学对以前的属于宗教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上帝与新物理学》也不是一本纯科学的书,是关于科学及其广泛含义的书。《上帝与新物理学》的主题是所谓四大存在问题:为什么大自然的规律是现在这样?为什么宇宙是由现在组成的各种东西所组成的?这些东西是如何起始的?宇宙如何获得了组织?作者在结尾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试探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