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康德的道德哲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牟宗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8 - 4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以《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与《实践理性之批判》为其代表作,此书乃牟先生选译英人阿保特之译而译成。牟先生认为康德书行世多年,但中文学界仍无一严整且较为可读之译本,是即宣告康德学始终尚未吸收到中国来。若吾辈若不能以独立之中文阅读康德、理解康德,便不能言吸收康德,而吾辈亦无法参与世界之康德学。甚至进一步推之,吾辈若不能以中文理解康德,将其与儒学相比观、相会通,观其不足,补充吾学,最后依“判教”方式处理之,便无法消化康德。牟先生谦称自己以英文译康德此举只是初步,期望将来学界能将康德从原文直接译出。但前提是需先精熟于儒学,乃至真切于道家佛家之学,最后才能通彻之。
周易哲学演讲录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2004 - 7
《周易哲学演讲录》是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记录,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周易》,共二十一讲,讲于一九九二年;后半部讲《系辞传》,共九讲,讲于一九七三年。全书未经牟先生过目,系托杨祖汉与王财贵校订。由于录音带保存不完整,《周易哲学演讲录》的后半部所呈现者,并非完整的课程记录。但因牟先生除早年所撰的《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后易名为《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一书之外,并未有其他讨论易学的专书,故《周易哲学演讲录》对于了解牟先生的易学思想,实有极大的价值。
历史哲学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
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 豆瓣
Why It's Hard to Be Good?An Introduction to Ethical Theory
作者: 唐纳德·帕尔玛 译者: 黄少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 8
《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 伦理学导论》是学术畅销书作者唐纳德·帕尔玛的最新作品。对所有对伦理学感兴趣的人而言,此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配备220余幅插图,作者以引人入胜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了复杂的伦理学概念。
《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 伦理学导论》对古希腊时期至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道德理论逐一进行介绍,旨在使希望掌握伦理学推论方法的人获得更多裨益。无法肯定《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 伦理学导论》是否影响读者个人的道德生活,不过在书中作者探讨了各种伦理学理论对人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正如书名《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所示。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豆瓣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吴琼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10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反潮流 豆瓣 谷歌图书
Against the Current
作者: [英] 伯林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2 - 10
在这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中,伯林讨论了马基雅维利、维科、孟德斯鸠、哈曼、赫尔岑和索雷尔等现代思想史上伟大的“异见者”。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战着传统的智慧,但他们的贡献却远远不为人们所认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创造力量,生动地揭示出这些被忽略和被误解的思想家的真正创见,并以此来捍卫生活多样性的理想和自由宽容的观念。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豆瓣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以习性、场、象征暴力等概念为中心,创立了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致力于分析社会等级的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文化花象征因素。本书是阐明作者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但这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生活的经院式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关于强力、习惯、身体、想像、偶然的哲学。
帕斯卡尔思想录 豆瓣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尔 译者: 何兆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法]维克多·吉罗
正如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美]梭罗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他之于法兰西,犹若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这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论语言的起源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洪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法国让-雅克·卢梭的作品,全书分二十章进行讲述,主要内容包括了论思想交流之诸种方式、言语的最初发明应归功于激情而不是需要、最初的语言必定是象征性的、论最初的语言的显著特征及其嬗变过程、论文字、荷马能否写作、论现代韵律学、语言起源的一般差别与地域差别、南言语言的形成、北方语言的形成、对上述差异的思考等。
儒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以《儒家哲学》为中心,收录了梁启超有关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的代表性论述,书前有长篇导读。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原本是梁氏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梁启超在讲演中提出了不少新颖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哲学之内涵并无统一之标准,而有地域之分、民族之别。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不仅范围不同,讨论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西方哲学或并未涉及,或理解途径有别;西方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哲学或认为不必研究,或研究得不够透彻。鉴于此,他认为最好将“儒家哲学”称为“儒家道术”。由此出发,他对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方法,儒学的历史变迁以及儒家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性善恶问题、天命问题、心体问题作了精当的阐发。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二书求“同”的理路相比较,《儒家哲学》求“异”的哲学史理路在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资源之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The Blank Slate 豆瓣
作者: Steven Pinker Penguin Books 2003 - 8
In The Blank Slate , Steven Pinker,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language and the mind, explores the idea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moral,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colorings. With characteristic wit, lucidity, and insight, Pinker argues that the dogma that the mind has no innate traits-a doctrine held by many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denies our common humanity and our individual preferences, replaces objective analyses of social problems with feel-good slogans, and distorts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violence, parenting, and the arts. Injecting calm and rationality into debates that are notorious for ax-grinding and mud-slinging, Pinke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an honest acknowledgment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本质或裸体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于连 译者: 林志明 / 张婉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5
《本质或裸体》什么是西方艺术中裸体的本质?为什么中国艺术中没有裸体?
身为汉学家和哲学家的法国人于连,以其独特的视野和角度,将这样的问题推到了读者面前。在西方,裸体从古到今,渗透各种艺术门类,并且成为西方艺术的基础。即便是教会遮掩了性,却也保留了裸体。而裸体似乎从未深入到另一个广袤的文化空间中,这便是中国文化。令人惊异的是,中国艺术传统中并不乏人物绘画和雕塑。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发表过的有关哲学诸问题的旧作,另一部是新作《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虽是以往观点的再次重申,但依作者所言,是“圆心未动,扩而充之”,更加充实和丰满,提供了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视角、问题。
形而上学 豆瓣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8.3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7
作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形而上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性考察,探究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而能到达的最高知识,因此也称之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因此也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经典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 豆瓣
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
8.6 (7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邓安庆 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不朽作品。在古希腊雅典文明的鼎盛时期就曾作为教科书,两千多年来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思想养料。这部名著的注释导读本是由邓安庆教授完成的,其本意是给通识类人文核心课程准备教材。译注主要依据的是多种德文版本,如Olof Gigorl翻译的Taschenbuch版,Eugen Rolfes翻译、Gunther Bien校对的Meiner版,Franz Dirlmeier翻译并作跋、ErnstA. Sctlmidt作注的Reclam版,也参考借鉴了英文版本和已有的中文译注本,并融合了课堂上针对学生提问的思考和解答。
译注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既要忠实原文,又要通俗易懂。在哲学史上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获得那么多的译注,他的思想与其说活在他的原文中,不如说活在他的译注中。
政治学 豆瓣
Πολιτικά
9.0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65 - 8
《政治学》是作者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这是一部论述政治问题的专著,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育的主张。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