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动物解放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青岛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讨论人类在怎样制造动物的痛苦,以及按照伦理原则人应当怎样对待动物的大众读物。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是造成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且从追溯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历史渊源。
質疑克里希那穆提 豆瓣
作者: J. KRISHNAMURTI等繆妙坊譯 方智
本書蒐羅了克氏生平最後二十年的十四篇對話。參與討論者包括科學、佛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們之中沒有一個人稱得上是克氏的「信徒」,而是前來討教、請益和挑戰的人。這是克氏在有生之,一直督促聽眾和讀者去做的事。克氏始終熱烈地主張,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需要人類意識的徹底轉變才得以解決。他不斷地教誨生命的愛、美與無限價值,使許多人深受啟發。
至今,美國已有百餘所大學院校,在哲學、心理學、宗教、教育等領域究他的著述。克里希那穆提說:「到目前為止,你可以跟著解釋前行,但剩下的旅程,你必須自己探索。」本書提供了這樣的一趟旅程。
归途 豆瓣
作者: 张世英 人民出版社 2008 - 7
《归途》主要内容:西南联大是一座“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学府,仅以哲学系为例,有信奉陆王心学的贺麟,也有信奉大陆理性主义和佛学的汤用彤,也有维也纳学派的洪谦。风格方面:汤用彤,雍容大度,成竹在胸;冯友兰,博古通今,意在天下;冯文潜,精雕细刻,入木三分;贺麟,出中入西,儒家本色;金岳琳,游刃数理,逍遥方外,西南联大是百花园,学子在这里可以任意采摘;西南联大是万神庙,学子在这里可以倾心跪拜。我和我的联大同学们就是在这样自由的学术雨露中成长起来的。
功利主义 豆瓣
Utilitarianism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徐大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权力的精神生活 豆瓣
作者: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张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对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阿尔杜塞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服从的观点:权力在主体的屈从与生产中的双重作用与权力所采取的精神形式。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为了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利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存在的条件和它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有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利的精神作用。
面向思的事情 豆瓣
Zur Sache des Denkens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小文 /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1999 - 3
本书收录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记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本书的书名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渊源。“面向思的事情”显然是承接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而提出的。海德格尔一生以“存在”为“思的事情”;而在本书中提出的“本有”之思,可视为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一个深化。
同一与差异 豆瓣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 陈小文 商务印书馆 2011 - 2
海德格尔对同一性问题曾经沉思数年之久,在他的著作中一次又一次提到这个命题。他曾指出《同一与差异》是他发表《存在与时间》以来最重要的论著。本书是海德格尔本人编定的《全集》的第11卷,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由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三个思想深刻的演讲文本构成,即“这是什么——哲学?”“同一律”“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其中后两者曾以《同一与差异》为名于1957年出版。第二编收录了两篇演讲,第三编收录了两封书信。
论精神 豆瓣
De l'esprit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朱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德里达的解构在其产生之初,就被指责为是非政治的。而由于它与海德格尔的遗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关系,他的思想更被指责为有法西斯的倾向。特别是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一书的出版,似乎更加重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印象:海德格尔的纳粹事件并不是哲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失足,相反,纳粹思想已铭刻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深处。《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表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当然可以视为是对法里亚斯一书的回应。然而,该书的意义首先并不在此,毋宁说,它首先是对纳粹主义本身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纳粹主义与整个西方思想的关系、尤其是与西方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各种不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解构海德格尔不同时期对于“精神”的不同态度和关于精神的不同思考来完成。
该书是德里达从早期到后期关于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文本中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视为他对于海德格尔的一个总结性的思考。
讲堂遗录 豆瓣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0 - 1
《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包括《中国思想史六讲》与《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两部分。《中国思想史六讲》起自上古,从最基本的宇宙论与人生论问题人手,追本溯源,阐述中国思想异于西方哲学之特性。继之探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学派的源流与根本意旨。篇幅虽短,实为对先秦思想的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论。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汇集了钱先生对先秦、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综述。着眼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特征,从先秦诸子到明清王阳明、王夫之诸儒,探源溯流,系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豆瓣
作者: John Lock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8
Published in 1689, John Locke's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rigins, certainty, and extent of human knowledge set the groundwork for modern philosophy and influenced psychology, literature, political theory, and other areas of human thought and expression.
The Economics of Freedom 豆瓣
作者: Frédéric Bastiat / Clark Ruper Students for Liberty/Jameson Books, Inc. 2009
For as long as the debate over liberty has been waged, opponents of freedom have used unsound arguments to try to justify greater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our economic affairs. We encounter these fallacies expressed by students, professors, administrators, and many others along the way. Some claim that acts of destruction can result in economic growth. Others assert that professional licensing is good for consumers. Still more argue that restrictions on trade lead to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These dangerous belief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academic realm. Today more than ever public policy is dictated by flawed economic reasoning. Stimulus packages, cash for clunkers, trade quotas, tariffs, regulations, and licensing requirements are all in vogue amongst today’s politicians and policy makers.
Our generation is not the first to be confronted by these erroneous arguments. In fact, they have already been confronted and proved fallacious by Frederick Bastiat. A 19th century French political economist, Bastiat dedicated his life to proving that government by its nature possesses neither the moral authority to intervene in our economic freedom nor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create prosperity through intervention. He systematically debunked his opponents’ claims and observed that economic intervention is most commonly proposed by one group in society trying to gain for themselves at the expense of everyone else.
Bastiat’s analysis is as relevant now as it was when he first penned the famous critiques. Students For Liberty and the 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 have published a new book, The Economics of Freedom: What Your Professors Won’t Tell You. It features a feature a collection of Bastiat’s best essays including such classics as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and “A Petition”, along with contemporary essays by Nobel Laureate F.A. Hayek and Atlas Foundation Vice President Tom G. Palmer.
猜想与反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波普尔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其它标题: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猜想与反驳》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科学发现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作者: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查汝强 / 邱仁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 1
《科学发现的逻辑》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Civil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3 - 5
Philosopher, naturalist and rugged individualist, Thoreau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to find meaning and beauty in nature. This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includes five of his most frequently read and cited essays: "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 (1849), "Life without Principle" (1863),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9) and "Walking" (1862). Reprinted from standard editions.
自然法典 豆瓣
作者: 摩莱里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自然法典》内容为: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自然法”和“自然状态”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曾经对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十八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摩菜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巴贝夫在法庭上受审时,曾经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生。
摩莱里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对摩莱里的思想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理论是十八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人类幸福论 豆瓣
作者: 【英】约翰·格雷 译者: 张草纫 商务印书馆 1997 - 4
本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约翰·格雷(1798-1850)的代表作,写于1825年。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他对幸福的看法,认为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是对物质的需求还是对精神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因而都是不幸的,而这种不幸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造成的。因此,他利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尖锐地批判了地租和资本的剥削行径,要求把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全部归还给他们。格雷的这一宝贵思想,曾受到马克思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