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自私的德性 豆瓣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焦晓菊 华夏出版社 2007 - 3
《自私的德性》讲述了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书中导言提到“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豆瓣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吕建高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作者曾经请格林斯潘大胆地估算,在他看来,在我们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也就是完全自治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之人——占多大比例。他思考了片刻,有点伤心地回答:“在华尔街——大约5%;在工业界——大约15%。”
如果人类的最高美德是牺牲所有的欲望,人们不得不问:人类如何生存和获得幸福?
你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通过信奉一种理性的、世俗的、自私的选择来挑战这种哲学。
哲学不是脱离真实世界的象牙塔,而是涉及到真实世界各个方面(从日常的商业交易到最广泛的政治学和经济学问题)的现实必需品。没有正确的哲学作为基础和辩护,商品和理念的自由市场将会消失。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的出版是为了颂扬世界各地的那些商人,他们深知自豪地捍卫其职业的道德地位之必要性。
本书目录: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创造财富的品质
一个商人的答案
211条款:律师们违背正义
警告: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可能摧毁你的生命
移民
“尊重自然”的罪恶
医疗保健不是一种权利
商人为什么应该诚信
个人主义:种族主义的惟一对策
受到围攻的华尔街
“购买美国货”有悖于美国利益
美元和枪支
反托拉斯的哲学起源
反托拉斯彻底“回归”
更多的阅读材料
编后记:安.兰德协会
一个人 豆瓣
Anthem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童音 华夏出版社 2007 - 3
当今世界最大的恶是:有些人在道德缺席的状态下欣然接受集体主义;有些人在迫不得己需要表明立场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欺欺人地否定发自人心的伦常;一个明显具有奴化色彩的政策出台后,有些人积极拥护,同时又用空洞的语言表明自己是热爱自由的人,不过,从他们的话语中你看不到任何实实在在有自由意味的内容,他们这么说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面目而已;还有些人认为,理念背后的内容不必证实;基本的信念无需解释,至于现实嘛,闭上眼睛不就看不见了吗?当他们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有着大屠杀和集中营的世界时,他们只希望悲叹一句“这可不是我的本意!”以此逃避自己应该背负的道德责任。那些想要实行奴隶制的人应有雅量还这制度以其本名。他们必须看清楚自己提倡纵容的东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集体主义完完全全、确确实实、明确具体的本质内容,看清楚集体主义的逻辑内涵、集体主义以为基础的基本信念和这些信念最终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必须直面问题,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豆瓣
The Ayn Rand Column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安·兰德作品系列。
安·兰德以卓越的才能奠定了她作为作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地位。她在思想上对世人的影响正日益彰显。她的作品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销售三十万册。在她逝世后,她的信件、日记和录音讲话被相继公开,使其过去未发表的一些作品和思想得以面世。在她逝世后的十五年里,安·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文章和哲学讨论中。
本书收集了她1962年中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她对当时的新闻和文化事件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她的才能。
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
作者: [美] 安·兰德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如果人类的最高美德是牺牲所有的欲望,人们不得不问:人类如何生存和获得幸福?
你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通过信奉一种理性的、世俗的、自私的选择来挑战这种哲学。
我曾经请格林斯潘大胆地估算,在他看来,在我们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也就是完全自治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之人——占多大比例。他思考了片刻,有点伤心地回答:“在华尔街——大约5%;在工业界——大约15%。”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豆瓣
Atlas Shrugged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安·兰德 译者: 杨格 重庆出版社 2007 - 10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逻辑学 豆瓣
作者: 人大哲学系逻辑教研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逻辑学》内容涵盖逻辑学基础知识各主要分支,有形式逻辑,也有非形式逻辑;有传统逻辑,也有现代逻辑;有对逻辑学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也包括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大量素材。各章附有练习题。全书附有11套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The Art Instinct: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Instinct: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作者: Denis Dutton Bloomsbury Press 2008 - 12
combines two fascinating and contentious disciplines—art and evolutionary science—in a provocative new work that will change foreve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arts, from painting to literature to movies to pottery. Human tastes in the arts, Dutton argues, are evolutionary traits, shaped by Darwinian selection. They are not, as the past century of art criticism and academic theory would have it, just "socially constructed."
Our love of beauty is inborn, and many aesthetic tastes are shared across remote cultures—just one example is the widespread preference for landscapes with water and distant trees, like the savannas where we evolved. Using forceful logic and hard evidence, Dutton shows that we must premise art criticism on an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not on abstract "theory." He restores the place of beauty, pleasure, and skill as artistic values.
Sure to provoke discussion in scientific circles and uproar in the art world,
offers radical new insights into both the nature of art and the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西方哲学简史 豆瓣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1
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的真理,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这部哲学史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围绕这些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是全书的线索所在。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豆瓣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卡尔.波普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华夏出版社 1987
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本书这个论点可以追溯到1919-1920年冬天。它的基本大纲完成于1935年前后;1936年 1月或2月,它作为一篇题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论文在布鲁塞尔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勃朗塔尔家中举行的一次私人会议上第一次宣读过。在这次会议上,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对那次讨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叫卡尔·希尔弗丁,不久他就成为盖世太保和第三帝国历史决定论迷信的牺牲品。出席者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其后不久,我在伦敦经济学院F.A.冯·哈耶克教授的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类似的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耽误了好些年,因为我投稿的那家哲学期刊拒绝接受我的稿子。第一次分三部分发表于《经济学》N·S.1944年第11卷,第42、43期,1945年第12卷,第46期,自从那时以来,意大利文译本(米兰,1954年)和法文译本(巴黎,1956年)相继以书籍形式问世。本版的正文已作了修改,并有若干补充。
创造的勇气 豆瓣
The Courage to Create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罗洛·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撰写了20余部学术专著,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就是罗洛·梅所撰写的20余部学术专著中的一部。本书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旧的时代正在消亡而新的时代尚未诞生的时期。”美国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当前时代的心理危机。在本书里,罗洛·梅以入木三分的理性分析,深刻剖析了创造的本质、过程,以及创造性与勇气、潜意识的关系等,阐述了他一贯信奉的有勇气的自我肯定,在面临存在的挑战时人的潜意识力量和存在抗争的意义。阅读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创造的勇气
第二章 创造的本质
第三章 创造和潜意识
第四章 创造与交会
第五章 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
第六章 论创造的局限性
第七章 形式的激情
译后记
科学究竟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作者: 【英】A. F. 查尔默斯 译者: 查汝强 / 江枫 商务印书馆 1982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归纳主义:科学是从经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
1. 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
2. 朴素归纳主义
3.逻辑和演绎推理
4. 归纳主义科学观中的预见和解释
5. 朴素归纳主义的吸引力
第二章 归纳问题
1.归纳原理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吗?
2.向概率退却
3.对归纳问题的可能回答
第三章 观察依赖于理论
1.对观察的一般看法
2.视觉经验不决定于视网膜上的映像
3.理论是观察陈述的前提
4.理论指导观察和实验
5.归纳主义并未被最后驳倒
第四章 介绍证伪主义
1.支持证伪主义者的逻辑论点
2.可证伪性是理论的标准
3.可证伪性的程度、明晰性和精确性
4.证伪主义和进步
第五章 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1.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程度
2.越来越增大的可证伪性和特设性修改
3.证伪主义科学观的确证
4.大胆、新颖和背景知识
5.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确证观比较
第六章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1.观察对理论的依赖性和证伪的易缪性
2.波普尔的不适当的辩护
3.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
4.从历史的角度看证伪主义的不当
5.哥白尼革命
第七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1.研究纲领
1.应该把理论看作有结构的整体
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
3.研究纲领内的方法论
4.研究纲领的比较
第八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2.库恩的规范
1.导言
2.规范和常规科学
3.危机和革命
4.科学的进步
5.常规科学和革命的功能
第九章 科学:没有主体的过程
1.区别对科学的三种研究法
2.库恩著作中混淆了三种观点
3.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4.对客观方法的进一步支持
第十章 真理、实在论和工具主义
1.朴素实在论
2.朴素工具主义
3.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1)语义学问题
4.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2)认识论问题
第十一章 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
第十二章 两类激进的批评—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
1.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彻底客观性
3.科学史理论
4.再论归纳问题
5.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无政府状态
科学的反革命 豆瓣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作者: [英国] 哈耶克 / [英国]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3 - 2
德文版(1959年)前言
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本来是为一本篇幅更大的著作所写,若是我能够完成,它讨论的将是近代以来理性的滥用和衰落的历史。前两篇文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伦敦较为悠闲的时光中写成。我无力对抗落下的炸弹不时打断的环境,便把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远离现实的题目上。这两篇文章曾发表在1941到1944年的《经济学》杂志(Economica)上。第三篇是后来据同一时期的一次演说笔记写成,1951年6月刊发于《标尺》(Measure)。承蒙这些杂志的出版人及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亨利·瑞格纳里公司允许我基本未做改动重印这些文章,在此向他们致以谢忱。
在这同一个领域的另一些并非随后立刻着手的研究,打断了我按原来的计划从事工作。那时我有一种迫切的愿望,要给自己的分析——它们是我对理性衰落的一项更大的研究中的第二部分的主要论证——做一总结。但是我日益清楚地意识到,把原来的计划完成得让人满意,需要以广泛的哲学研究为前提,于是在中断的那几年里,我便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种研究上。我愿意接受美国的出版社重印这些文章的友好建议,既是因为公众对它们有兴趣,也是因为我希望出版整部著作的时间已不那么紧迫。
当然,这些零散的思想训练是由其背景决定的。因此读者也许乐于让我简单介绍一下那项更大任务的目标。在写这些文章之前,我研究过十八世纪的个人主义学说。这项研究的若干初步成果,当时发表在我的《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8)的第一章。目前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所讨论的,便是对这种个人主义的敌视态度的思想来源。这些我认为反映着滥用理性的观点的历史发展,会在将来分为四部分的研究中加以讨论。本书阐述的这一发展之早期法国阶段的第二部分,本来打算作为这四部分研究中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本应作为讨论这场源于法国的运动在德国的继续的第二部分的开场白。然后是相似的一部分,它将讨论十九世纪末发生在英国的自由主义的退却——这首先要归咎于来自法国和德国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打算谈谈美国的类似发展。
在对理性受到的日甚一日的滥用的全面考察之后,是对极权主义统治下理性衰落的讨论。这第二项重要工作的基本思想,最初以通俗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通往奴役之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4)一书中。
在重印这些摘编而成的文章时,也许我不该保留原有的顺序。这本小书有可能给后面较易于理解的领域设下不必要的障碍,有关“唯科学主义和社会研究”的一篇详细的理论导读,或许能够提供比它更出色的系统分析。因此,对抽象讨论不感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先阅读讨论“科学的反革命”的第二部分。然后他会觉得更容易理解第一部分对同一个问题的较为抽象的讨论。
我还想补充说,以本书作为其中一部分的那本著作,不会以原先设想的方式继续撰写了。我现在打算在另一本书中阐述这个思想体系,它减少了历史色彩,但更为系统了。
F. A. 哈耶克
美国版(1952年)前言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最初虽然发表于不同的年份,却是一个整体计划的一部分。为了这次再版,对阐述的内容做了稍许改动,弥补了几处缺陷,不过主要的论证未变。文章的顺序现在更有条理了,与论证的展开相一致,而不再像它们初次发表时那样随意。因此,本书先是对一般问题做了理论探讨,然后考察了相关观念的历史作用。这不是为了卖弄学问,也不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为在我看来,这对于证明那种特殊发展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不过我也十分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本书的前几章较之其他内容更难理解;把较为具体的讨论放在前面也许更恰当一些。然而我依然认为,关心这个题目的大多数读者,会觉得现在这种顺序更为恰当。至于那些对抽象讨论无多大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读冠以本书标题的第二部分。我希望他然后会发现,第一部分对这个问题的一般性讨论更有意义。
本书的两部分主要内容,最初部分地分别发表在1942—1944年和1941年的《经济学》杂志上。第三篇研究是后来写的一篇演说稿,最初发表于1951年6月号的《标尺》,同时也是从给前两篇论文所准备的笔记中整理而成。这些杂志以及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的编辑,还有它们可敬的出版商、芝加哥的亨利·瑞格纳里公司,允许我重印当初在其赞助下发表的文章,在此必须向他致谢。
F. A. 哈耶克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豆瓣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李瑜青 / 胡学东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 5
本书是他所写的《伟大的哲学家》中的第一卷。所涉及到的都是对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影响并规定了其进程的哲学家。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形成了他的著作的主旨。这里,他不是在写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向我们呈现伟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真理和理性、自由和正义、上帝的信仰和普遍性、善和恶、正确与错误。人类在观念上的进展必然包括宗教思想家的努力在内。雅斯贝尔斯教授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伟大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家,揭示他们的特殊真理。
书中介绍的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更多的人当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
单一的模式是无法说明这四大圣人的。尽管他们所具有的人性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能够从人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性和由此而来的独特性,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交际方式,各种文化也已了解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我们就有可能去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占有唯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即使在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声已显赫全球之后的当代,他们的这一重要位置也丝毫没有改变。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豆瓣
作者: [英国] 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哈耶克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本书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个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经济学的哲学 豆瓣
作者: 丹尼尔·豪斯曼 译者: 丁建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探讨经济哲学的论文集,编者选取了22篇文章,深入讨论了“经济学与伦理”、“经济学的修辞”等经济学的哲学问题。编者的导读和每一编前的简短说明分析了这些文章的历史地位和语境,使读者对经济学方法论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本书不但适合经济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读到对“经济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
为了让经济学走进21世纪,我们应当知道它在20世纪的整体状况。对经济学的整体把握,就是经济学的哲学。
—汪丁丁
在这本文集的长篇导读中,豪斯曼讨论了与经济学的哲学相关的一些基础问题,包括理论上的和认识论上的——就算最漠视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也会对本书感兴趣。
——意大利《经济世界》杂志(Mondo Economico)
这本书叫什么 豆瓣
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
作者: 雷蒙德·M·斯穆里安(Smullyan.R.M.) 译者: 康宏逵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8
一本来自逻辑诡辩学的奇人--雷蒙德·斯穆里安的奇书。说它是诡辩书很恰当,说它是脑力训练题集也可以,说它是笑话集也不为过。不过,事实上支撑起这座逻辑迷宫的可是鼎鼎大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以就能理解它同时是被用作逻辑学经典教材的一本逻辑题集。
斯穆里安除拥有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外,他还是一位魔术师和钢琴家。
幽默老辣的译笔,来自康宏逵。如果读者愿意花80美元去淘到此书的第1版英语本,或者你会同意康氏的中文译本更精彩,当然《这本书叫什么?》已经风靡世界,有意大利文版、德文版和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