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幻想的瘟疫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雨谭 / 叶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中,齐泽克提出,当前的时代正遭受着一场幻想的瘟疫。我们的生活的日益抽象化——从数码化到市场关系均如此——和我们周围的伪具体形象的泛滥之间,冲突正逐级增强。传统批评倾向于在抽象概念和具体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而齐泽克的看法却是,今天,正确的程序乃是从伪具体的形象中推导出抽象。他在书中举出遍及方方面面的例子,从各国对洗手间的不同设计到网络性爱,从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从中探完幻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既促成快感又保证后者不至于过量的手段、拜物概念和幻想的引诱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码化和赛博空间对主体性地位的影响。在这些讨论中,齐泽克充分展现了他雄辩、博学、幽默又精辟的大师风范。
本书从拉康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幻想的瘟疫”这一假设。第一章(《幻想的七具假面》)讨论了心理分析中的幻想概念的轮廓,还特别考虑了意识形态对某些幻想背景的依赖。第二章(《爱你的邻居?不,谢谢!》)讨论的是幻想和快感之间的模糊关系:幻想驱动和构筑快感,同时又像面保护盾一样防止快感过量。第三章(《拜物及其兴衰》)集中讨论了作为幻想诱惑的范例的拜物概念(从它的宗教起源到它的后现代剧变)的僵局。最后一章(《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直接触及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最新版本的赛博空间话题,并试图探讨持续不断的数码化会如何影响主体性的地位。四个章节之后附加三篇附录,分析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内在实质的真实界的难以呈现性的三个例子:在电影中试图表现性行为时的失败(《从崇高到荒谬:电影中的性场面》);音乐旋律线的逐渐消失表现出的主体性(《罗伯特·舒曼:浪漫的反人文主义者》);以及现代(康德)伦理中对道德法则的排斥(《无意识的法则:论一种超越善的伦理》)。
快感大转移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前南斯拉夫的战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理性”暴力的兴起为齐泽克这本新书提供了理论和政治语境。在本书中,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当作复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来运用。
在第一部分,以对精神分析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和“压抑性反升华”概念的拉康式解读开始,齐泽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暴力的结构作用。其后,他详细分析了超我在今天意识形态机制中发生作用的方式。在第二部分,齐泽克追踪了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中妇女形象的变迁,并且努力为进步思想拯救某些被当作不可救药的反动分子而遭拒绝的作家。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通过快感的难以捉摸的地位及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大转移”而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像莫比斯带的两个表面:在一个表面上走足够远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在它的反面。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分析使暴力与女性快感联系起来,同时他对妇女话语地位的检视在权力关系这个主题上引发了极为重要的争论。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豆瓣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葛兰西霸权观念的当代遗产是什么?既然普遍性的虚假版本已被彻底批判,那应该如何去重新阐述它?在这一彻底颠覆性的项目中,巴特勒、拉克劳和齐泽克这三位在国际学术中以激进风格著称的当红明星就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论文按照三组彼此对应的文章进行编排,涉及黑格尔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遗产、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困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争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左派的战略,以及后结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价值等等问题。在本书中,三位大家在尖锐地批评另两位的思想的同时奋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激烈的争论,严密的论证,精彩的辩护,大胆的揭露……本书充满了火药味。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杨珺 2010 - 2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收录了部分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的哲学散文,所选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后几篇则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悟出发,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间接缘由。读后当能体会出他作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作为诗人的敏感,他对诸如人性、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智慧等进行了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思考。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
What Does It All Mean?
7.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内格尔 译者: 宝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 2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答案——即使我本人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问题。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首先对这些理论所要尝试解答的问题产生困惑:
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我们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词语的意义何在?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是否意味着终点?
生活的意义何在?
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豆瓣
作者: Donald Davidson Clarendon Press 2005 - 4
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the much-anticipated final volume of Donald Davidson'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In the four groups of essays that comprise it, Davidson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themes that occupied him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speaker intention and linguistic meaning; language and mind; mind and body; mind and world; mind and other minds. He asks: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concept of truth in these explorations? And, can a scientific world view make room for human thought without reducing it to something material and mechanistic? Davidson's underlying picture, which can be seen in many of these essays, is that we are acquainted directly with the world, not indirectly via some intermediary such as sense-data, representations, or language itself; that thought emerges in the first place throug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 shared material world,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as we engage each other in dialogue; and that language depends on communication, not vice versa. This is the triangulating situation - two creatures communicating about a common world - about which Davidson has written elsewhere.As for the mind-body relation: our ontology need posit nothing more that material objects and events; but as explainers we require two mutually irreducible vocabularies: mind and body. In the last six essays Davidson find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his own views and those of some of the major philosophers of the past. Including a new introduction by his widow, Marcia Cavell, this volume completes Donald Davidson's colossal intellectual legacy.
真理、意义与方法 豆瓣
作者: 唐纳德·戴维森 译者: 牟博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唐纳德·戴维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戴维森的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其影响力跨越不同哲学传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戴维森(某些)观点的哲学家都一致认为,戴维森思想是激发他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的原动力之一。本卷《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是在《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一书基础上增选9篇文章、重新组织结构并充实有关内容而成。
唐纳德·戴维森 豆瓣
作者: 柯克·路德维希(Kirk Ludwig) 译者: 郭世平 2011 - 4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1917-2003) 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森在语言哲学、行动哲学、心灵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合理性理论等哲学的众多基础领域都开展了独创性的工作,其成就主要体现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它们被收入《行动与事件论文集》(1980)、《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1984)、《主观的、主观际的、客观的》(2001)、《合理性的难题》(2004)和《真理、语言与历史》(2005)等论文集中。
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 豆瓣
作者: 唐纳德·戴维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收入了作者有关语言哲学的系列论文,自1984年出版后,本书成为讨论语言哲学的参照点以及相关争论的焦点,其影响已扩展到语言理论、心灵哲学和认识论。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词为什么具有它们所确实具有的意义。作者认为,哲学上有教益的意义理论应当承认对语言理解的整体论性质,它应当能够解释一个说话者或一群说话者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话语;而它不应当依赖于它所要解释的概念,因为它应当是独立于说话者具体的命题态度而可证实的。本书所涵盖的论题包括了真理论与意义论之间的关系、翻译、引语、信念、彻底的解释、指称、隐喻、交流等。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江兆民 译者: 吴藻溪 商务印书馆 1979 - 10
本书是近代日本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一年有半》叙述作者的政治社会观点;《续一年有半》则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书中对宗教、有神论、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都作了批判,表现出唯物主义者的战斗的无神论的姿态。
本书是日本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以前日本独特的唯物主义著作。中译本书后附有作者的著译目录和参考文献,可供深入研究时查考。
反哲学入门 豆瓣
作者: (日) 木田元 译者: 路秀丽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形而上学”﹑“我思故我在” ﹑“超越论的主观性”……当你看到这些哲学术语时,是否会望文生畏,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哲学的理解呢?本书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尼采以后出现的批判﹑否定传统哲学的“反哲学”趋势等内容,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一解明其特性。同时引领读者俯瞰西方现代思想的完整发展轨迹,内容翔实,语言丰富。
思想录 豆瓣
Les Pensées : Sur La Religion Et Sur Quelques Autres Sujets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尔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85 - 11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哲学问题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罗素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本书作者、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的研究领域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他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奖。在哲学上,他的观点大抵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是他早期的最后著作之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论点,可以代表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在本书各章中,我主要限于谈论那些我认为可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的问题,因为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为了这个缘故,本书中知识论所占篇幅就比形而上学更多些,而哲学家们讨论得很多的一些论题,倘使加以处理,也处理得非常简略。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0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康德从事多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特别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太阳系演化的学说(即星云说),对长期以来在科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这个学说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西方哲学精神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 5
《西方哲学精神》深入浅出,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体会,适用于各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社会公众。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历史理性批判论集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哲学以及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或为译序),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思考历史哲学问题的思想成果、对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有深刻地反思。
米诺斯 豆瓣
Μίνως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林志猛 华夏出版社 2010
《米诺斯》(Minos)是柏拉图的一部简短对话,副标题是“论法”,写作时间与《法义》(Laws)相若,均属于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本书将通过疏解《米诺斯》本身,并对勘柏拉图的其他文本(如《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高尔吉亚》、《王制》、《治邦者》,尤其《法义》),来回应对于《米诺斯》的那些质疑。
米诺斯贵为宙斯之子,每九年造访一次父亲的神社,与他讨论,向他求教。宙斯的“美德教育”无比成功,因为,米诺斯以此为子民立法,不仅是克里特人,就连向他们学习的斯巴达人,自从使用了这些法律,便获得了“永世的幸福”。
米诺斯为何会拥有恶名呢?苏格拉底声称,那是因为他招致了“我们”雅典悲剧诗人的嫉恨。为报复他强迫“我们”纳贡,“我们”就将他绑在悲剧诗行里“严刑拷打”。其实,米诺斯是个好人、好分配者,他制定的法律恒久不变。苏格拉底还对自己的雅典同伴说,米诺斯是最好的立法者……
礼法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涉及我们灵魂的“善和恶”,并与我们“永世的幸福”息息相关。不弄清法是什么,就不可能制定出善法来。而没有善法维系的政治共同体,显然不会是“幸福”的共同体。
目录1:引言/1
《米诺斯》的真伪/1
《米诺斯》的版本及研究现状/6
《米诺斯》主要参考译本缩写/11
米诺斯(译注)/12
从迷宫到神社:《米诺斯》义疏/37
绪言/38
阅读《米诺斯》的意义/38
如何阅读《米诺斯》/39
一 法是什么/41
1 问题(313a1-313b5)/43
2 灵魂的行为(313b6-314b7)/46
3 城邦的意见(314b8-314e6)/49
4 发现实在(314e7-315d5) /52
二 法的意图/56
5 应然与实然(315e5-316c2)/56
6 知识与技艺(316c3-317d1)/58
7 照料灵魂的技艺(317d2-318a7)/62
三 米诺斯神话/67
8 法律序曲(318b1-318d8)/67
9 关于虔敬的劝谕(318d9-319a8)/70
10 米诺斯形象/72
1) 传统形象:神社(319a9-320d7)/72
2) 悲剧形象:迷宫(320d8-321d10)/78
3) 《法义》中的形象/83
11 论法的宗教语境/85
结语 礼法与教育/88
12 教育立法者/88
13 立法者的教育/90
参考文献/92
附录/99
施特劳斯 论《米诺斯》/100
贝斯特 法是什么?——重新思考《米诺斯》/ 115
凯恩斯 法是什么?/ 129
普拉克 多元主义与法的统治/ 151
哈撒韦/胡尔盖特 柏拉图的《米诺斯》与古典自然法理论/ 181
路易斯 柏拉图的《米诺斯》/ 197
林德伯格 最古老的法律/ 236
普拉克 法的统治的神话基础/ 265
詹森斯 异方人的法律/ 290
后记/317
致新知识分子 豆瓣
For the New Intellectual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冯涛 新星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安・兰德对现今盛行的哲学教条以及因之而生的“负罪、痛苦、绝望、厌倦以及无处不在的逃避氛围”的挑战。
作为知识界最具争议的人物,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念的基础――“一种现时生活的哲学”――正由《致新知识分子》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
理性的声音 豆瓣
The Voice of Reason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万里新 新星出版社 2005 - 4
第一部分(哲学)包括所有有关客观主义哲学的论述。它包括一篇有关客观主义的概论(第一章),它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关系(第二章),和几篇重要的有关伦理学的新论述。这主要涉及伦理学中客观主义的必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心理诊断和道德判断的本质区别(第五章),以及利他主义伦理学的非客观主义本质(第六、七章)。第一部分以一篇对宗教的声讨结束;客观主义认为宗教是对理性的摒弃(第八、九章)。
第二部分(文化)第一篇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破产(第十章),接着论述这种破产的一些征兆:当今的文化真空(第十一章),以及全球的种族运动高涨(第十二章)。接着是具体探讨三个群体的缺陷:自由实用主义者(第十三章),保守主义者(第十四章),和商业人士;兰德女士认为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毁灭者―即大学―的赞助者(第十五章)。分析了两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一个是悲剧性的:玛丽莲・梦露之死(第十六章);还有一个是令人振奋的:阿波罗11号的旅行(第十七章),这篇文章是安・兰德的得意之作,描述了她亲眼目睹登月火箭发射的情形。此文描述了这个历史性事件的感觉上的现实,情感震荡,及内在的哲学原因这种报道是只有当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和一个文学家合二为一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第十八章的主题。第二部分最后是我的两篇讨论美国教育制度的文章。一篇记录了我们大学里盛行的反美思潮(第十九章);另一篇讨论正在毁灭我们小学校的反概念教学法(第二十章)。
第三部分(政治)是从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倡导者的立场考虑一些政治问题。这包括批判配给制(第二十一章),公共电视(第二十二章),反托拉斯法(第二十四章),对外援助(第二十五章),以及社会化医疗(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章)。这里面还提出了一个有关打破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垄断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二十三章);一篇有关工业化经济中财富的角色的讨论(第二十七章);一篇分析世界饥饿原因的文章(第二十八章);一篇解释安的一个观点的文章,即一个有理性的女人是不愿意做美国总统的(第二十六章)。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彼得・施瓦茨有关自由意志论主义这个政治运动的精辟分析。安・兰德是一贯反对自由意志论主义的,认为是跟她的哲学相对立的。施瓦茨的文章解释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