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All Things Shining 豆瓣
作者: Hubert Dreyfus / Sean Dorrance Kelly Free Press 2011 - 8
A sense of certainty and unhesitating confidence is rar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 unrelenting flow of choices confronts us at nearly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and if we are honest about it then most of us will admit that we waver in the face of them. Dreyfus and Kelly examine some of the greatest books in the Western Canon to explain that the burden of choice is essentially a modern problem to which there is an age old solution. Dreyfus and Kelly explain the huge jump from Homer's polytheistic world to the monotheistic one in which Dante wrote his Divine Comedy and Martin Luther wrote his ninety-five theses. They then take the reader forward to the rejection of this Christian ideal, to the Superman of Nietzsche and further onto the spiritual cornucopia of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rriving at the ennui and emptiness that pervades our modern world in which the work of Elizabeth Gilbert and David Foster Wallace arose, Dreyfus and Kelly offer a new-and very old-way to embrace the world, a fresh way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in a secular world
All Things Shining 豆瓣
作者: Hubert Dreyfus / Sean Dorrance Kelly Free Press 2011 - 1
An unrelenting flow of choices confronts us at nearly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and yet our culture offers us nothing on the basis of which to choose. This predicament seems inevitable, but in fact it’s quite new. In medieval Europe God’s calling was a grounding force. In ancient Greece, a whole pantheon of shining gods stood ready to draw an appropriate action out of you. Like an athlete in “the zone,” you were called to a harmonious attunement with the world, so absorbed in it that you couldn’t make
a “wrong” choice. If our culture no longer takes for granted a belief in God, can we nevertheless get in touch with the Homeric moods of wonder and gratitude, and be guided the meanings they reveal? ALL THINGS SHINING claims we can.
Hubert Dreyfus and Sean Dorrance Kelly illuminate som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the West to reveal how we have lost our passionate engagement with and responsiveness to the world. Their journey takes us from the wonder and openness of Homer’s polytheism to the monotheism of Dante; from the autonomy of Kant to the multiple worlds of Melville; and finally to the spiritual difficulties evoked by modern authors such as David Foster Wallace and Elizabeth Gilbert. This book will change the way we understand our culture, our history, our sacred practices, and ourselves. It offers a new--and very old—way to celebrate and be grateful for our existence in the modern world.
Dreyfus, a philosophy at Berkeley for forty years, is an original thinker who finds in the classic texts of our culture a new relevance for people’s everyday lives. His lively, thought-provoking lectures have earned him a podcast audience that often reaches the top 40 on iTunesU. Kelly, chair of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at Harvard, is an eloquent new voice. His sensitivity to the sadness of the culture – and to what remains of the wonder and gratitude that could chase it away – will capture a generation adrift.
Re-envisioning modern spiritual life through their examination of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testimony, Dreyfus and Kelly unearth ancient sources of meaning, and teach us how to rediscover the sacred, shining things that surround us every day.
— — — — — —
http://books.simonandschuster.com/All-Things-Shining/Hubert-Dreyfus/9781416596158
Life and Death in Psychoanalysis 豆瓣
作者: Jean Laplanche 译者: Jeffrey Mehlm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 2
"Laplanche's work is much more accessible than Jacques Lacan's; is it too much to hope that his brilliant work will help to reconcile American intellectuals to rigorous speculative thought?" -- Leo Bersani, "Partisan Review"
Why Marx Was Right 豆瓣
作者: Terry Eaglet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4
In this combative, controversial book, Terry Eagleton takes issue with the prejudice that Marxism is dead and done with. Taking ten of the most common objections to Marxism - that it leads to political tyranny, that it reduces everything to the economic, that it is a for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so on - he demonstrates in each case what a woeful travesty of Marx's own thought these assumptions are. In a world in which capitalism has been shaken to its roots by some major crises, "Why Marx Was Right" is as urgent and timely as it is brave and candid. Written with Eagleton's familiar wit, humour and clarity, it will attract an audience far beyond the confines of academia.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福格林 译者: 陈蓉霞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人类能够相信所有的事情,但是也能堕入深深的怀疑和迷惑。问题部分在于我们的许多信仰缺乏理性的基础。更深也是更麻烦的问题还在于,对理性的追求本身又是这种怀疑和迷惑的来源。
在《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中,罗伯特•福格林引导读者穿越悖论、幻觉及其激进怀疑论这些迷宫,而它们正是哲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所在。福格林认为,我们的理性技能坚持要对宇宙作出纯粹理性的说明,然而同时,这些技能的内在缺陷又使得我们决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牢靠的地位,于是,要么用康德所谓的“形而上学幻觉”来安慰自己,要么接受激进怀疑论的立场。
通过反思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以及如休谟、康德、维特根斯坦、尼采及萨特这样的思想家,本书使得读者进入——并且穿越——哲学中某些最棘手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领域
作者语摘:
不受束缚的理性,会迫使我们进入两个相反的方向。其一是形而上学的方向,其传统形式就是试图用一种纯理性的因素,来说明实在那稳定内在的结构。认为必定存在这一结构,那正是理性自身的要求。其二是相反的方向,因为当理性趋于极限时,就会带来自我摧毁,从而引出激烈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
但本书不是为这种选择提供指导,而是力图理解它们如何产生,我们又如何可能从中解脱出来。我的中心论点是,当假设理性可不受限制地运用时,就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选择局面。更深入的论点是,摆脱这些选择或许是困难的,在某些情形中或许还决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选择带来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深深的焦虑”。
——罗伯特•福格林
怀旧制造厂 豆瓣
作者: [荷] 杜威·德拉埃斯马 译者: 李炼 花城出版社 2011 - 8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作为对人类记忆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书中探讨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对遗忘的恐惧感,关于人们对一个从来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的世界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他也讲述人们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体会到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喜悦:所谓的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关于不断变老的大脑的真实故事,并告诉读者,我们应当珍惜那种缅怀式的恋旧,珍惜往事不可捉摸的本质和鲜明的回忆所带来的慰藉。
Justice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Allen Lane 2009 - 9
Harvard government professor Sandel (Public Philosophy) dazzles in this sweeping survey of hot topics—the recent government bailouts, the draft, surrogate pregnancies, same-sex marriage, immigration reform and reparations for slavery—that situates various sides in the debates in the context of timeless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nd movements. Sandel takes utilitarianism, Kant'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out of the classroom, dusts them off and reveals how crucial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societies—and how they inform almost every issue at the center of our modern-day polis. The content is dense but elegantly presented, and Sandel has a rare gift for making complex issues comprehensible, even entertaining (see his sections entitled Shakespeare versus the Simpsons and What Ethics Can Learn from Jack Benny and Miss Manner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ir gravity. With exegeses of Winnie the Pooh, transcripts of Bill Clinton's impeachment hearing and the works of almost every major political philosopher, Sandel reveals how even our most knee-jerk responses bespeak our personal conceptions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t large. Erudite, conversational and deeply humane, this is truly transformative reading.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 刘绪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是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李泽厚最新的谈话录,围绕他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以九个话题为纲领,全面回顾李泽厚的思想起源、学术脉络和著作背景,充分梳理了他的学术创建和独特个性。附录所收三篇已在国内重要媒体发表的访谈,各有侧重,丰富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的交流层面。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认识与兴趣 豆瓣
Erkenntnis und Interesse
作者: [德国]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郭官义 / 李黎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哈贝马斯专门论述认识论问题的一本重要哲学专著。全书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作者在书中抓住了认识论问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认识论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交往行为理论 豆瓣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豆瓣
Political Philosophy
8.6 (7 个评分) 作者: David Miller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 - 1
序 言
顾 肃
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哲学几乎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宠儿,一门显学。此事决非偶然。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本来人们以为,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上当会更加明智、理性、仁慈,但大战的结果却是以更先进的武器进行更大规模的搏斗、杀戮,甚至像德国纳粹那样公然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于是,当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志士仁人们就已经在审判战犯的德国纽伦堡法庭上开始思考人类的根本道义准则,包括最普遍的自然法的律令。而罗尔斯划时代的巨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则代表了战后人们反省正义原则问题的最重要哲学成果。从此,理论家们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风云际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乏不同流派的激烈辩论,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百家争鸣、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
冷战后的政治哲学则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自由民主大前提下的政治多样化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可以说,面对一个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任何有知识和理智判断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头脑,了解国内外大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对方向、走对路,做有道德、正义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这就需要对于政治哲学有所了解,因为政治哲学主要探讨基本政治概念、原则的规范意义和道义基础,对于政治的基本是非有清醒的把握。当然,要掌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流派,并非易事。如今专门著作浩如烟海,令初涉者望而生畏。
正因如此,我的同行相识、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戴维·米勒所写的这本简短导论,成了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是作者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通识教材系列丛书所撰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指导书,目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思想和方法,以使之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米勒教授是当代政治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独到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正义原则》即是为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写的一本名著。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所言,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政治哲学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它的人变得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读懂,所以努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解释某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不致陷入专门的圈内语言,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但作者确实做到了。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首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一幅名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的油画开始,生动地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其实这就是对于包括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别、权力、权威、正义、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是非问答。政治哲学提供了支持自由民主、捍卫人权,要求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基础之上等等基本原理的正当理由,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观点之不能成立的道理。本书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对主要概念的学理分析,介绍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有对立的主要观点,并且由此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讨论。当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是非,而且对各个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比如民主,作者指出,以民主的方式构建政治权威的做法渐成趋势,它依赖的是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无人天生比他人优越,因而需要证明两者间的任何权威关系;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尽管民主具有这样的道义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包括公民们对于政治过程和知识的了解有限,因而作出的决定也许并不都合理,故公民们也乐于选择一支领导者队伍来代表自己。结果就出现了作为代表的政府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当政府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时,如何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民主体制下的公民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知识表现出惊人的冷淡和无知,这就说明决不应该忽视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宪政体制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少数派的权利而设计和运作的,它是民主的多数人决定原则的必要补充。但是,宪政民主体系还不止如此,它还必须保证多数人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充分考虑少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这并不涉及基本权利问题。这就需要民主制度本身拥有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机制,以及就公共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因此,尽管民主与专制相比是一个更合理和优越的制度,但也决不应该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民主的这些方面以后,无论是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于民主体制本身的运作才会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极端的情况发生。
作为著名的研究学者,本书作者本人显然对基本政治哲学问题持有自己的基本倾向和立场,包括在不少方面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但是,作者却没有以介绍自己的观点为主,而是讲透基本问题,并且简要地联系从古代希腊至今的相关经典论述,相当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和论据,总结了相关的争论,提纲挈领,概括准确,给读者以鲜明的总体把握。好比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某人只是提供给你某个街道的细节,细致到连商号及其经理的名字都有,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幅脉络清晰、方位明确、标明主要街道和代表性建筑的全景图,那你在该城行走时仍然会迷失方向,不知置身何处。本书就是提供了一幅当代政治哲学方位明确、概念清晰、原理表述准确、代表性论点介绍精辟的全景图。
本书以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来安排论述,但在此过程中,也穿插了对不同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论。总的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此进行相当一段时期论争的社群主义是一个带有集体和社群倾向的流派,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马克思主义则是长期以来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另外一个激进的政治哲学思潮,此外,近年还有女性主义,以及世界主义和全球正义论者,这些流派之间互有争论。本书不可能一一细述各个流派,但在讨论各个基本问题时对相关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均有所总结。读者可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阅读一些专门著作,以便对相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
生动形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插图和形象描述,加上对寓言画的仔细分析,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开头的油画以外,作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也仔细分析了另外一幅有关公正的寓言画。所作的解析生动精辟,让人对于政治哲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轰炸。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经验主义,从基本经验事实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和原则,加上概念分析的逻辑工具,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与经验世界密切结合,而不是只满足于发明新名词新概念,用自我臆想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掩盖思维严重脱离实际的致命伤,以致许多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毫无贡献(当然,这里并无全盘否认形而上学的意思,关键是看研究者本人的根本态度是以实践为依归,还是逃避现实、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甚至自欺欺人)。本书论述中处处体现出的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值得称道。
本书中译本文句通顺,表达准确,加上有英文对照,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大有裨益。因此,我愿在此大力推荐这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2007年10月
写于南京秦淮河畔曲水文华苑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0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阳明学述要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0 - 1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宋明六百年理学,宋代是创始,明代是结束。而王阳明之学尤为明代理学的重镇,理学在他手里达到了顶峰。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精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贡献了独特的“良知”理论。
钱先生讲王学,尤提醒读者“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以求得王学之“真着精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