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美学(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蝶主,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本书讲述了美学的范围、地位、艺术美的概念,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等。
美学(第三卷下册) 豆瓣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1 - 7
本卷研究用感性因素创造出作品中所形成的各门艺术体系,因为只有凭这最后的形象塑造,艺术作品才成为具体的,实在的,本身独立自足的个体。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永久和平论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何兆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永久和平论:袖珍经典》表达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最重要的见解,及其关于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康德对实现永久和平提出了必要的原则,并克服在实现和平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境与解决方法。并最终超越没有法律的野蛮状态,建立一个各民族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每一个国家,甚至最小的国家,都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自己的法律裁决,而只是依靠这个各民族的大联盟,依靠一个联合起来的力量,依靠以联合起来的意志的法律为根据所做出的决定,来获得自己的安全和权利。
Utilitarian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n Stuart Mill Hackett Pub Co 2002 - 6
This expanded edition of John Stuart Mill's Utilitarianism includes the text of his 1868 speech to the British House of Commons defending the use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cases of aggravated murder. The speech is significant both because its topic remains timely and because its arguments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to questions of large-scale social policy.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豆瓣
作者: Bertrand Russell Liveright Books 1999 - 2
Bertrand Russell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as the putting together of some remarks on the state of happiness which are inspired by common sense, rather than any profound philosophy or deep erudition. It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many people who are unhappy could become happy by well-directed effort.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幸福之路 豆瓣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8.9 (27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傅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译者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我国广大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翻译精品。
自由之路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李国山 西苑出版社 2004 - 7
《自由之路》原中译本长达五十余万言,其哲理性及喻理性均不敢指逆,但就生活于信息爆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国内读者而言,难得将全书从头至尾地通读。“思考·思辨·思索”译丛所选定的《自由之路》较好地体现了罗素的烈社会关怀风格和正义、良知、壑智、温情、多姿多彩的博大胸襟。在书中,作者凭借他丰富的政冶的现实社会中,体现超越相对的人生自由,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一下壮大过程,继而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分析,虽然其中没有哪一派是尽善尽美的,可它们都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读《自由之路》,可使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根本意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 豆瓣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译者: 温锡增 商务印书馆 2001 - 2
作者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本书写于1959年,是罗素对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作者认为,虽然他的哲学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但有一宗旨始终没变,这就是他急于要发现究竟有多少东西我们能说是知道的,以及知道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书中叙述了他如何由相信新黑格尔主义转向摩尔的新实在论,并和怀特海一起写下《数学原理》三卷本的巨著,又如何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与维氏共同创立逻辑原子主义的历程。本书作为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有其特殊的价值。
人类理智研究 豆瓣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0.0 (5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吕大吉 商务印书馆 1999 - 8
作者大卫·休谟(1711—1776),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本书提出了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主要内容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观念理论、因果关系和怀疑主义,还包括“神迹、天意和来世”等思想,但并不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本书对道德思想与人类认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6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列维纳斯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柯林·戴维斯 译者: 李瑞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从存在到存在者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吴蕙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 豆瓣
作者: 賴俊雄 麥田 2009 - 10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大儒康德主張:
「對待人類,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皆應視其為目標而絕非一種手段」,但列維納斯揚棄了這種強調主體的道德哲學,他認為道德不應從自我開始,而應從他者而來,道德始於為他人存在,然後才是為自己存在。
在現代社會中,面對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族裔、不同物種、不同階級、不同身分認同的「他者」,列維納斯式回歸倫理的他者哲學,可以作為我們認識自己與善待他人的良策。
如何看待他人,是在現代社會確立自己最重要的哲學態度
對列維納斯而言,西方哲學從巴曼尼德斯到海德格都是一種將他者簡約化成和「自我」(the Self)相同觀點的過程。在此傳統中「他者」(the Other)被吸吮、咀嚼、吞沒及消化成「自我」維持生存整體的一種能量來源,列維納斯開展了以他者為優先的哲學,提出與無法理解的他者建立一種責任倫理學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面對著越來越多不同樣貌的異於己者,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哲學?強調「回歸倫理」的列維納斯,或許正是一個有力的參照。
本書蒐羅台灣與大陸兩地學者現階段對列維納斯的研究成果,共十篇論文,是中文學術界極為難得的研究資料,是一本由不同研究者合撰,從倫理學、生命哲學、東方哲學、動物權與女性主義等不同面向探討列維納斯思想的專書。本書並收入兩篇對於國外學者的訪談,使讀者對列維納斯的哲學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年12月30日-1995年12月25日)
法國哲學家,出生於今日的立陶宛共和國,在1928年於弗萊堡大學跟隨胡塞爾研習現象學。他對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可以說是對海德格的一種批判與延續。列維納斯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以及海德格的存有哲學的盲點在於其整體的思想結構都關注在「存在者」(existent)通往「存在」(existence)的存有論途徑上,他則是逆向思考,思索「存在」如何到「存在者」,並且將優先性讓給了「他者」。
其重要作品包括:《整體與無限》(Totality and Infinity)、《從存在到存在者》(Existence and Existents)、《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時間與他者》(Time and the Other)。他的理論並引起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帕波札克(Adriaan Peperzak)以及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的熱烈回應與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