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灵魂论及其他 豆瓣
De Anima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偶像的黄昏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 9
偶像的黄昏,ISBN:9787800919060,作者:(德)F.W.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著;周国平译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反·哲学入门 豆瓣
作者: (日) 高桥哲哉 译者: 何慈毅 / 郭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反·哲学入门》是一本不像“哲学入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对日本以及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加掩饰地进行了直率的阐述。比如,哲学家是干什么的?日本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学校是怎样一个空间?不可饶恕的罪恶是否存在?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一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不进行战争?等等。
现代社会,宣传媒体发达到了泛滥的地步,人们极度容易被发达的宣传媒体提供的表象所蒙骗。作者写这本书反·哲学入门》是希望广大民众不再受宣传媒体的蒙骗,促使民众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尽量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对人类社会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反·哲学入门》深刻又易读,称得上是一本“民众的哲学入门”书。
高桥哲哉出生于1956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修读完博士课程后到南山大学担任讲师,后又回到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任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由未来社出版的《逆光的宇宙规律》、《证言的政治》,由讲谈社出版的《德里达》、《战后责任论》,由岩波书店出版的《记忆的伦理学》、《历史/修正主义》,晶文社出版的《“心”的战争》,以及影书房出版的《来自“物语”的废墟》。
知識的考掘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作者: 米歇.傅柯,譯/王德威 译者: 王德威 麥田出版公司 1993 - 7
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產生、發展、改變或消失?傅柯是當代歐洲文化、思想史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他拆解西方理性迷思,質疑歷史法則邏輯,重普知識衍生、傳佈的脈絡。
相對於傳統史學,其「考掘學」將歷史流程空間化、暴露知識體系的斷層,從而顯示意義、法理、道統的權宜性與擴散性;立論曲折,引人思辯,是觀察世紀末西方人文現象的重要入門。
樗下读庄 豆瓣
作者: 止庵 东方出版社 1999 - 1
扬之水:
读这本书需有勇气和耐心。它的文字很让人感觉着铺天盖地,最吓人的一段是六千字,一气贯注,直令人透不过气。然而许多精义就隐身在这铺天盖地之中,它总在引诱你坚持下去,由一点,去发现更多。作者是一位坚定的“疑古派”,书中的若干看法我不能完全赞同,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定,他才能够如同郭象为《庄子》建立了一个纯粹的玄学体系那样,为《庄子》建立起一个纯粹的庄子体系。关于《庄子》中的庄子与非庄子、庄学与非庄学的辨析,是《樗下读庄》的精华,也是它对庄学研究的贡献,这当然是通过对《庄子》文义的精审的诠释来完成的。作者的审慎和谨严使他的论点可以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以致今后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里提出来的意见。
哲学的后门阶梯 豆瓣
作者: 威廉·魏施德 译者: 吴秦风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 1
《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作者威廉·魏施德的立意是要努力使哲学以及他所介绍的哲学家都更加有趣、更加平易近人,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很好的意象——后门阶梯——来作为通俗解读哲学大师的“枢纽”。后门阶梯与后门相通,在西方能从后门进出的人,都会与主人非常熟悉,定然有着非常寻常的关系,所以才能够无所拘束地通行无阻。只有关系一般,主人陌生的人才郑重地从堂皇的前门拜会,这样的拜会能获取多少主人的真实信息呢?
《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介绍的34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个人都用一句语词作为小标题,画龙点睛,生动有趣。皆能就其精采解如苏格拉底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笛卡尔是“戴着面具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成为“上帝的间谍”,叔本华有着“邪恶的眼神”等。
事实上,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他的根本关怀,就是要表达自己所体认的“真实”。所用的名词难免不同,从理性、唯心、唯物、世界精神,到原子、单子、上帝等,目的都是要展现那藏在变化现象背后的真实。只要确实把握这些核心概念,理清其来龙去脉,对西方哲学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真要做到这一步,就非靠哲学不可。以哲学为基础,再去进行各门知识的建构,这在西方学术史上已经形成可信的模式了。《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提供的捷径是不可错过的。
论确实性 豆瓣
作者: [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译者: 张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欧洲思想史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弗里德里希·希尔 译者: 赵复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坊间欧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学思想史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为中心,且重点以西欧为主,后者则重视个人思想贡献为多。本书特点正好补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观的态度坦诚地从欧洲史源流展开讨论,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后来与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寻近世欧洲思想的源流,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提供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
本书特点:哲学史与社会思想史兼而有之,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角落,重视知识界精英思想与下层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观,关注中欧、东欧、西班牙以及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的思想与文化,重视西欧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揭示今日欧洲思想史格局的历史渊源。
突显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异教文化对整个欧洲思想文化形成的作用。
为我们了解整个欧洲文化的地区多样性与历史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从而突破了按照时代先后发展的线性式思想史的局限。
灵魂与心 豆瓣
作者: 钱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系钱穆先生关于宇宙人生之重要论著。作者既涵咏中国古先圣哲遗言旧训,又体察西方诸端学说明其大要,剖切人生生死、魂灵、性命、心灵诸问题,发明文化传统中深奥蒙昧难以言传者,藉以修养心性,培正精神,导往光明与康坦之途。作者博通群籍,出入中学西学,以极浅近语言条分缕析,平和而中正,通透而不失坚实。
批评与真实 豆瓣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1
《批评与真实》是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旧两派一次论战的产品,是巴特对攻击他的一篇文章《新批评还是新骗术》的反击。看来晋仪选译巴特这篇力作,除了它有文献性的价值外,另一原因是她很欣赏作者在他写作中所透露的精神境界:“绝没有权势,只有些许知识,些许智慧和尽可能多一点的趣味。”

目录:
第一部
1.批评的拟真
2.客观性
3.品味
4.明晰性
5.说示无能
第二部
1.评论的危机
2.语言的多元性
3.文学科学化
4.批评
5.阅读
索引
科学精神的形成 豆瓣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钱培鑫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作者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巴什拉犀利、明确的思想性格和凝练、晓畅文风、深入探讨了前科学精神的各种根本谬误,揭示了前科学时期的精神风貌,并澄清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但这不是一本学究写给学究的书,巴什拉展现了一道中世纪以来的精神奇观,我们将从中了解炼金术士的爱欲、化学中的两性斗争以及欧洲皇宫中的电实验闹剧。但是,巴什拉谈论的仍然是科学精神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您也许会发现您以前真的误解了科学,而只是科学闹剧的参与者或它的忠实观众,或者,是一个搞错了对象的抨击者。
论反讽概念 豆瓣
Om Begrebet Ironi med stadigt Hensyn til Socrates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汤晨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是文集第一卷,是克尔凯郭尔的博士论文。《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哲学迷宫的深处 豆瓣
作者: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4
本书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九月刊的访谈、特稿、书评、笔记、随笔文章62篇,约25万字。本期访谈有:查建英谈三十年的“阅读狂欢”、陈冠中谈奥运•世博•城市、朱天文与毛尖关于《巫言》的对话、何兆武回忆谢国桢先生片断、葛剑雄谈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书评有乔纳森《奥巴马的肤色与美国大选》、止庵《历史的复杂之处》、吴晓波《做正直、诚实的记者,你能吗?》、恺蒂《谁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庄家?》等等。包括董桥、陆谷孙、黄裳、张大春、郑培凯、刘绍铭等全球百位华文写作名家阵容,为读者呈上大陆、港台、海外最新的学术或观念,思想性与时代性俱强的独立书评和随笔。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译者: 程嫩生 / 罗群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1
此书为《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之一种,由19篇论文组成,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古代的轴心期突破、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对十七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戴震与朱熹传统、戴震的选择、章学诚对抗戴震、、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二十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中国史学思想反思等。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自由主义 豆瓣 Goodreads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霍布豪斯 译者: 朱曾汶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种。伦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是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书是对19世纪自由主义在英国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重点在于论述弗杰里米.边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格莱斯顿和理查德.科布登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彼此的内在关系以及在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表述了作者本人关于自由主义的见解。
数理逻辑基础 豆瓣
作者: 陈慕泽 / 余俊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介绍数理逻辑的基础部分。绪论除介绍逻辑初步概念外还讲述了有关集合论和递归论的初步知识。正文前四章的内容属一阶逻辑,其中前两章是以非形式化的方式介绍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后两章分别给出了一个经典命题逻辑演算系统P和一个经典谓词逻辑演算系统Q,讨论了它们的元性质,最后还给出了一个与Q等价的形式系统QS。最后一章介绍了有关一阶理论的知识,主要是模型论的基础内容及不可判定问题。各章节后一般都附有适量的习题。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文科、理工科所开设的与现代逻辑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道德箴言录 豆瓣
作者: [法国] 拉罗什福科 译者: 何怀宏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 5
《道德箴言录》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格言体道德作家拉罗什福科的巅峰之作,它并不是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合,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列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它类似于一部道德心理学著作。《道德箴言录》在问世以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许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因而热烈地欢迎它以至于作者在第五版序中说“公众对它们的溢美目前已超过了我能为它们说的好话。”但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了不少责难和指控,这一点从他最后留下的几段箴言中可以看出,例如:”人们反对这些揭露人的内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揭露。”